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哥舒翰,如果他在潼关坚守不出,安史之乱是否能迅速扑灭,唐朝不会中衰

时间: 2022-01-20 18:00: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如何评价哥舒翰,如果他在潼关坚守不出,安史之乱是否能迅速扑灭,唐朝不会中衰

唐朝老将哥舒翰,手握20万兵马镇守潼关,为什么还是被安禄山攻破呢?

哥舒翰兵败潼关,使长安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大唐帝国再也无力抵挡安禄山的叛军,唐玄宗被迫“南巡”。不过细究起来,都是唐玄宗咎由自取,是他一手导致安史之乱,也是他导致哥舒翰20万大军灰飞烟灭。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大将“外籍”人员移居大唐,大唐也以开放的姿态,给了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哥舒翰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突厥别部哥舒部人,自祖父起便做了大唐臣民。

哥舒翰家世显赫,他自幼研读诗书,却一事无成,年过四十一事无成。在别人鄙视的眼神中,哥舒翰幡然悔悟,投身军旅,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军旅生涯。

得益于王忠嗣的提拔,哥舒翰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多次立功,官衔一路飙升至安西副节度使。王忠嗣因妨碍唐玄宗西拓计划,被免职后,攻打石堡城,连通西域的任务,落在了哥舒翰头上。

哥舒翰在石堡城“一将功成万骨枯”,以惨胜,拿下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堡城。因此,他被唐玄宗封河西节度使、梁国公、西平郡王。时人诗赞哥舒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风卷残云,迅速占领洛阳,兵逼潼关。

本来哥舒翰因为严重中风,半身不遂,已经处于养老状态。但潼关守将高仙芝、封常清被昏庸的唐玄宗处死后,一时找不到可以信赖的将领,哥舒翰受命,勉为其难地被抬到前线。

手握二十万大军,背靠潼关之险,身经百战的老将哥舒翰,怎么就弄得惨败,还成了安禄山的俘虏了呢?

唐玄宗昏庸的指挥

哥舒翰占据潼关后,安禄山多次叩关,无奈哥舒翰据关死守,安禄山无计可施。

此时,安禄山面临不小的麻烦,虽然占据了洛阳,但东、南、西三路,都被死死掐住了,哪一路都突破不了。尤其西路,破了潼关等于长安唾手可得,大唐半条命就没了,但偏偏碰上死对头哥舒翰。

唐玄宗大喜过望,觉得战胜安禄山不是什么难事,他被胜利的捷报冲昏了头脑,做出了一个差点葬送大唐,并终结了他皇帝生涯的决定:强令哥舒翰兵出潼关,与安禄山直面交锋。

哥舒翰强烈反对,并上书指出:安禄山的兵势远比估计的要强盛,不能被他的示弱迷惑,潼关太重要了,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设想。

但唐玄宗完全听不见去意见,相反却怀疑哥舒翰拥兵自重,出战的指令一遍遍如蝗而至。

哥舒翰长叹一声,前有高仙芝、封常清的教训,再不出战,连死在疆场的机会都没了。哥舒翰痛哭中,下令出潼关,主动攻击安禄山。

结果正如哥舒翰所料,狡猾的安禄山早就张网以待,就等着哥舒翰往里转了。著名的灵宝之战打响,一战过后,黄河被尸首堵塞,城壕被尸体填满,哥舒翰二十万大军,仅剩八千人逃回潼关!

唐朝安史之乱时,哥舒翰镇守潼关遭到大败,他后来投降了安禄山,请问他变节的具体经过?

天宝十四年,哥舒翰养病期间被玄宗征召平叛驻守潼关后,至德元年,安禄山建立大燕政权。正月乙丑,安禄山派遣其子安庆绪发兵进攻潼关,但却让哥舒翰击败。哥舒翰此时采取坚决防守的政策,如果这一政策长期坚持下去,安禄山叛军迟早会因为给养和军心问题崩溃,这让安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

但此时唐廷不知从何处得到消息,称“会有告崔乾祐在陕,兵不满四千,皆羸弱无备”,于是“上遣使趣哥舒翰进兵复陕、洛”。看到这种策略,哥舒翰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叛军的一种计谋,“是必羸师以诱我,若往,正堕其计中”。郭子仪、李光弼也劝玄宗:“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潼关大军,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唐肃宗至德元年”条)

但此时的朝中政治环境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极为混乱,在杨国忠专权的情况下,玄宗哪还能够知晓真实情况呢?所以哥舒翰引军出关后兵败。一开始哥舒翰有着坚决不降敌的意志,在火拔归仁要求其逃走的情况下,哥舒翰却说“吾宁效仙芝死,汝舍我”(《新唐书·哥舒翰传》)。但却被火拔归仁执意押往洛阳,到了洛阳后,哥舒翰却拜倒在昔日敌人的脚下。安禄山责问哥舒翰:“汝常易我,今何如?”哥舒翰此时却表现得十分没有廉耻感。

他说:“陛下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以尺书招之,三面可平。”(同上)

唐玄宗初期,西方吐蕃王朝强大起来,并逐步蚕食唐朝疆域,先是攻取青海湖,又派重兵占据湖区战略要地石堡城,凭此据险而守,虎视上国。石堡城位于赤岭以东三十里,即今日月山,牢牢扼守着青海湖与兰州要道,城周围三面为高达数千尺悬崖,仅有一条山路盘旋而上,向东出兵可直取唐朝甘肃河西走廊,吐蕃人自豪的称其为“铁仞山”!

开元十七年,唐玄宗闻讯震怒,下诏务必夺回石堡城,朔方节度使李炜不辱使命,率兵长途奔袭,一举夺还石堡城,拓地千里,因此被加官进爵。但好景不长,十二年后吐蕃复出又夺回石堡城,加派强兵防守,之后唐军数次进攻失利,损兵折将。

好大喜功的唐玄宗如何咽的下这口恶气,在批捕了一些前线将领后,征调名将王忠嗣为河西节度使,命他攻取石堡城。但王忠嗣颇有远见,他以“持重守边”为宗旨,向唐玄宗上奏道:“石堡城太过险要,吐蕃如今以重兵防守,欲夺回天险,需付出数万将士性命,实在得不偿失,不如双方罢兵,以待时机。”

唐玄宗见王忠嗣抗旨,十分不悦,于是改派副将董延光统兵,王忠嗣统筹军需。之后董延光攻城未果,惨败而归,却将责任推到王忠嗣身上,另外当朝宰相李林甫一向与王忠嗣不和,诬陷王勾结太子欲发动政变,唐玄宗听了更加恼火,一怒之下令人押解王忠嗣回京,判处死罪。

率领的一群乌合之众,能守住就不错了。结果被比出战,兵败被俘。被手下出卖以后交给了安禄山。结果安禄山晚节不保,还答应去劝降其他人,可没人鸟他。安禄山看他没什么用了,就杀了他
主要还是宦官问题,安史之乱的时候,来瑱也是抵御并平叛的将领,回头还不是被鱼朝恩那些太监给陷杀了,哥舒翰怕被这些太监陷杀,横竖都是一个死,还不如投降还能活下去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安史叛军凭借这一战,攻破潼关进入关中,随即攻陷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出京师。本已好转的平叛形势急转直下,使安史之乱延续了长达八年之久。

而潼关之败,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应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干涉,导致潼关守军几乎全军覆灭,唐军三大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由此也引发了后人的猜想,如果唐玄宗不干涉,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参战将领的背景既然要分析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那就避免不了对这些参战主要将领的分析对比。唐朝政府一方,在前期主要的将领是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当然后来大放异彩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已经开始登场亮相。而安史叛军一方则以安禄山为核心,史思明也开始崛起,但是潼关一战安史叛军一方的前线指挥官则是崔乾佑。

封常清: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高仙芝入朝之后,他基本上是安西和北庭两镇节度使,可以说是独挡一面的名将。安史之乱时,六十五岁的封常清正好入朝拜见唐玄宗,于是作为唐庭最有名望且身体健康的名将他被安排统兵出征平叛。高仙芝:作为封常清的上级,高仙芝是唐朝边镇名将,他在西域北庭和安西两镇担任节度使多年,只是因为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他被解除节度使之职,回到京城任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被封为密云郡公,在封常清受命出征之后。

高仙芝以副帅的身份协助唐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领兵出陕郡平叛。哥舒翰:他是安史之乱前,唐朝西部边军中最具威望的将领,曾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安禄山一样因军功被封王,两人也一直是死对头,一东一西堪称当时唐军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但是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几个月,在入朝面圣的途中突然中风,从此留在京城养病,在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强求之下,不得不领军到潼关抵抗安史叛军。

安禄山:安史叛军的核心和领导者。他在发动叛乱前,已经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帐下统兵将近二十万,是当时控制边镇和掌握军队最多的节度使。常年是唐朝东北边防的最高统帅。其他诸如史思明、崔乾佑、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还只能算后起之秀。其中崔乾佑在后期证明他除了在潼关之战中发挥超常之外,总体能力要比上述几人都稍逊一筹。

综上,在潼关之战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是名将坐镇,因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横加干涉的话,唐军大体在临阵指挥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
 


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处境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关挡住安史叛军,就要从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军事行动和处境去分析。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因为唐朝内部已多年不见兵戈,防御能力极差,且安禄山帐下都是边军悍将,常年在东北边境作战,而且有许多战斗力强悍的胡人参与。

因此安史叛军一路席卷而下,一个月就从范阳(今天北京和保定附近)打到了唐朝的东都洛阳。而此时受命东征平叛的封常清正在东都负责防御,但是他所统辖的部队都是临时征召,面对训练有素的安史叛军,封常清毫无还手之力,瞬间就被击垮。封常清只得率领残部向西退却。向西退却的封常清在路上遇到了老上级高仙芝,他马上告知高仙芝,安史叛军骁勇善战,他们统领的临时招募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野战中获胜,必须立刻退防到潼关。

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安史叛军,再作打算。两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当机立断领兵退回潼关,而此时安禄山却犯了个错误,或许前期的顺利推进,让他觉得他手下的兵马已经天下无敌,因此他暂缓了进攻,而是在洛阳准备登基事宜。这也给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重整旗鼓的机会。而这一停顿就让安禄山尝到了苦头,等到他想起要向关中进攻的时候,唐军已经在潼关做好了布防,安史叛军面对潼关天险也是无可奈何。

即使唐玄宗听信谗言,临阵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安史叛军都未能攻破潼关天险。而此时安禄山分兵向东南方向扩地,虽有所收获,但也遇到了抵抗。最致命的是郭子仪开始领兵东征,他从朔方军镇出发,开始于安史叛军在山西一带作战,不久由分兵一部交给李光弼,两路出击,安禄山留守在范阳老巢和占据河北的军队被郭、李两人多次击败。安史之乱后期的叛军领袖史思明更是被打得步行逃生。而河北等地的州县也大都组织义军在颜真卿等人的带领下,杀死叛军守将,配合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的军事行动。

到公元756年五月间,安史叛军向西被堵在潼关城下,无法逾越。而洛阳至范阳的联系也被郭子仪、李光弼所部以及颜真卿的义军切断。史思明等人退保范阳老巢无力再战,而向东南略地的安史叛军又被张巡等人阻截。而此时坐困洛阳的安禄山实际上已经非常慌乱,他甚至将高尚、严庄等主要谋臣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几天不敢见安禄山。

同时在唐玄宗出昏招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的前夕,安禄山已经在计划放弃洛阳,回救范阳老巢了。由此可见安禄山当时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妙,而唐朝政府的平叛形势已经大为好转。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或者说再拖延数月,安禄山可能都要自己主动撤兵,安史之乱短期内平定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大。
 


综上,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的话,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能力和个人健康状况,配合潼关天险,他们大概率能够守住潼关,毕竟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仅仅用了一个月,而潼关则在临阵斩将换帅的情况下,依旧坚守了半年,如果不出关作战,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袭扰的首位不能相顾的安史叛军将基本没有可能攻破潼关。

而潼关如果不破,安禄山困守洛阳附近,范阳老巢的史思明等人也被打的不敢再战。断绝了联系的安史叛军将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困局。而唐军则将立于不败之地,凭借正统的名义和全国的资源优势击败安史叛军。

请问安史之乱哥舒翰如果不出击死守潼关那么历史会怎么写?

首先,历史是不会重写的!
回答:假设哥舒翰不出击死守潼关,唐朝各地的援军赶到,合击安禄山叛军。叛军兵败,玄宗继续掌权,唐朝繁荣继续。
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其它情况,唐朝灭亡,建立新王朝。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如果哥舒翰真的不出击,死守潼关,成功防守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由此,安史之乱不能波及都城,造成的危害就不会那么大,整个中国的封建历史都要改写。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在世界上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无力弹压边疆,也无力控制西域,无力与阿拉伯人争夺中亚。从此之后中国人再也没有以征服者的姿态踏上过帕米尔高原。
安史之乱早就结束了。
加入是那样,今天你也不能在百度提问题了,因为现在还是唐朝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哥舒翰,如果他在潼关坚守不出,安史之乱是否能迅速扑灭,唐朝不会中衰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2074.html
文章标签:潼关  安史之乱  不出  他在  扑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