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在空调没诞生前中外的有钱人都是怎么避暑的

时间: 2022-01-01 13:01: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在空调没诞生前中外的有钱人都是怎么避暑的

没有电扇空调的古代,人们在盛夏是如何避暑的?



如今每年夏天,我们常会有“没有空调毋宁死”的感叹,而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过得也是异常舒心。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常常会选择各种方式避暑,家境好的会选择避暑胜地,或者使用冰块、深井保持屋内的凉爽,而一般的百姓则使用扇子、凉席等来避暑。

一、避暑胜地

绿树成荫的山中、水边一般是人们避暑的好去处。唐代刘禹锡有诗言:“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刘驸马水亭避暑》)描写了时人在水亭纳凉的情景。宋代陆游在其诗中亦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六七月的城市酷暑难耐,而清凉的山中乡村就成为了绝佳的避暑胜地。


纳凉图

古达帝王一般都有自己的避暑行宫。我们所熟悉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代皇帝的避暑去处。当然,承德避暑山庄不仅仅是帝王的避暑之地,也是应时势而修建的。承德“北界兴安,东极辽水,山川形势之雄,甲于边塞”(《承德府志序》),是清朝初年控制蒙古诸部的军事重镇,加上这里景色极佳,康熙帝就曾在赞叹到:“君不见磐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堰盖重林造化同。”可以说,承德避暑山庄在修建之初兼具避暑与政治等多项功能。随着清王朝的统一与繁荣,到清朝中后期,这里主要成为了帝王的避暑之地。


承德避暑山庄

玉华宫是唐代初期著名的夏宫。它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五月,原名“仁智宫”。建筑范围仅限于当时的凤凰谷。唐太宗时在原仁智宫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唐太宗是一位非常怕热的人,《唐会要·行幸》载唐太宗“有气疾,热便顿剧”,而玉华宫夏有寒泉,地无大暑,很适合怕热的唐太宗居住。乾隆帝的避暑地除了承德避暑山庄,还有江南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木渎古镇位于今苏州境内,虹饮山房是落第秀才徐士元的住处,乾隆帝下江南多次下榻此处,这里也就变成了乾隆帝的行宫之一了。


虹饮山房

二、避暑方式

古代的劳动人民是非常有智慧的,在没有空调的时代,他们依然可以使屋里清凉如秋。一种方法是在房屋内放冰。《三辅黄图》一书中“清凉殿”一条中有载:“夏居之则清凉也,亦曰‘延清室’。《汉书》曰‘清室则中夏含霜’即此也。”这种避暑方式是在冬天时采集冰块放在冰窖里,夏天时将冰块放在玉盘中,置于清凉殿内。试想一下,这种方式虽然可以降温,但是要保持一个偌大的宫殿一直这么清凉,其冰块的使用量该有多大。另外,人们还常常利用冰块制作各种冷饮,如在酒里放冰块,还有冰奶酪等等。


冬季凿冰储藏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水循环使屋内保持清凉。这种方法始于唐朝,即临水建造一屋,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使水沿檐而下,形成水帘,这种绿色又环保的方法当真是一绝,其凉爽程度绝不亚于现在的空调。唐人张仲素在其诗《杂曲歌辞·宫中乐》中云:“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描绘的就是这样的画面。

古代的人们还利用深井乘凉。据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介绍了一座别墅,内有消暑房。其文载:“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复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这是古代的土豪们在自家屋内挖井纳凉,井水是地下水,水温也较低,在屋内挖上这样几口井,当真是“不知暑气”。古代的土豪们真是会玩。

读过《红楼梦》的人肯定听过“竹夫人”,这是薛宝钗出的一个谜题:“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别离,恩爱夫妻不到冬。”其谜底就是竹夫人,它是运用了穿堂风的原理。人们将竹篾编织成一个圆柱形,中间为空,四周都是孔,这种装置既能收风又能散风,常常放在床上,以供乘凉。


竹夫人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夏天必不可少的是扇子与凉席。在夏天,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晚饭后,伴着夕阳的余晖,各家开始拿着扇子来到了小区的“CBD”,东拉西扯,然后各回各家,结束了忙碌的一天。扇子自古就有,西周时期,“聚丹雀毛羽为扇”(《拾遗记》),这种羽扇多使用动物的羽毛或者竹苇编成形似动物的翅膀或者门扇,故名“羽扇”。诸葛亮以白羽扇指挥三军进退,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都是使用的羽扇。汉代流行的扇子为“合欢扇”,类似于今天的圆扇,它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这种扇子一直沿用至今,其形状或长或圆,或呈花形,但是其特点都是“对称”。唐宋以来,又有折扇,这种折扇是从日本、朝鲜传入的。由于折扇易于携带,使用方便,明清时期成为了老百姓所普遍使用的扇子。


羽扇

凉席,古称“冰簟”“花席”,它用竹子或者蒲草等编织而成,是上至贵族、下至普通老百姓皆可使用的纳凉用品。古代诗歌里还有多种描绘凉席的诗句,如唐宋之际的牛峤在其词《菩萨蛮·玉楼冰簟鸳鸯锦》里有“玉楼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之语,宋代大家李清照亦有众人所熟知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之句(《一剪梅》)。凉席与扇子因其价格较低,或者是老百姓完全可以自己制作,成为了中国古代人们最为广泛使用的避暑物品。

家里没有钱的人们,通常是通过用扇子或者大树底下乘凉来避暑,对于贵族来说,他们通常使用冰块来避暑,对于皇族来说,他们可以去避暑山庄进行避暑。
人们在炎热的夏天通常会坐在门的外面进行乘凉,或者制作一把扇子来给自己扇风,也可以达到避暑的目的。
古代人在夏天的时候一般会吃西瓜、喝凉茶、睡凉席和瓷枕降温。在冬天存一些冰块,到夏天的时候拿出来用。一般的人家太热的时候就会扇子扇风,或者寻找比较阴凉的地方乘凉。

历史中,没空调的古人,是怎么样度过炎热夏天的?

古代的的温度没有我们现在这么高,而且那个时候树木比较多,还是比较凉快的,一般用扇子扇一扇就可以了。
他们会自制冰柜给自己降温,而且还有蒲扇,一些有钱人还会使用冰的凉席,睡上去是很舒服的。
唐朝和清朝我了解得比较多。
唐朝本来就开放,夏天的唐朝贵族女性穿的那可都是“抹胸纱裙”,相当时尚美丽啦;
清朝的其实电视剧里就可以看到,《甄嬛传》里夏天都是扇扇子用冰,衣服其实还是包裹严实,就是少穿了几层。
历史中的古人想要度过炎热的夏天,采用的是心静自然凉的心理缓解,让自己感到凉快。有一句诗也表达出了心静自然凉的意境。
虽然古代人没有空调,但是他们一般都会有一些避暑山庄之类的,比如说古代的皇帝就会专门去一些可以避暑的地方修养,另外他们也是有冰块可以降暑的。

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当时的人们是如何避暑的?

河边吹吹风、家里扇扇子,古人只能这样消夏避暑吗?才不是。空调房、冰箱、网红冰品、比基尼……古人过夏天的装备多着呢。

古代著名的“空调房”,你喜欢哪一款?

在没有电力的古代,人们也用“空调房”,光是夏天避暑的“空调房”就有好几种款式。这当中最有名的是唐玄宗的凉殿。

这座凉殿依靠水力机械设备降温,怎么做到的?

《长安十二时辰》中运水到屋顶的机械水车

它有一座巨大的扇车,水激之下便会转动,带来清凉的自然风。水力发动的扇车源源不断地运水到凉殿屋顶,水流沿着四周的屋檐飞溅而下,形成一道隔热的瀑布水帘。

待在凉殿里,是“仰不见日”“座内含冻”。

不仅如此,凉殿内还配有石榻和冰镇饮料“冰屑麻节饮”。降温效果有多好?当年大臣陈知节来凉殿一趟,坐了石榻喝了冰品,最后是冻得浑身发颤、腹中雷鸣不止。而唐玄宗呢?却不停擦汗。他如此怕热,才有了这座凉殿。

五代的花蕊夫人一定很羡慕,她写了《宫词》为这座凉殿代言:“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助得圣人高枕兴,夜凉长作远滩声。”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玄宗

将整座宫殿改装成凉殿,只有皇家有资本。但贵族大臣们的“空调房”也奢华得可怕,权臣王鉷的自雨亭就像是唐玄宗凉殿的翻版。

天宝年间,御史大夫王鉷在太平坊的宅院里造了一座“自雨亭”,这个亭子的屋檐飞流四注。大夏天站在亭子里,凉爽得如同秋天一般。自雨亭奢华到什么程度?后来王鉷被抄家,说他造的亭子“奢侈逾制”。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自雨亭

也有人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造出了物美价廉的“空调房”——白居易的庐山草堂。

被贬江州的白居易,在庐山的瀑布边盖了一座草堂。东边是悬挂三尺的瀑布之水,天然的降温空调;

西边呢?是白居易的人造空调:他剖竹子架在空中,接引山崖泉水到草堂屋顶,凌冽的山泉从屋檐落下,又是一道水帘。

《妖猫传》中的白居易

唐玄宗的凉殿、王鉷的自雨亭、白居易的草堂,都是人工引水上屋檐造出来的“空调房”,也有人别出心裁,从地下想办法。唐朝宦官霍仙鸣的龙门别墅,就是个例子。

别墅室内,开了七口凉水井,全盖着镂空透气的木制井盖。一到夏天,七口深井就冒出冷气,让人不知暑气。

还有一种更常见也低配的“空调房”,是刘禹锡曾去过的刘驸马的水亭。这种凉亭是临水而建,四周遍植翠竹红莲。地上铺着竹席,人们席地而坐,吃着冰镇凉品,吹着河风,也很惬意。千载之下,读刘禹锡的《刘驸马水亭避暑》仍觉清凉。

清代吴历《墨井草亭消暑图卷》

古人很早就懂得使用冰块了,冬天藏冰、夏天用冰,自然不会放过用冰来造空调房。在宋代以前,冰是奢侈品,所以用冰的空调房也格外奢侈。看看它们,每一个都是豪华配置:

西汉未央宫的清凉殿:用玉晶为盘,盛放冰块;配备生凉的石床和挥扇的侍者。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汉武帝将“卧延清室”作为对大臣的赏赐。

三国曹操的冰井台:三间建在高台之内的“悬空冰室”,储满冰块,是冰井台上避暑凉殿的冷气来源。

杨国忠家族的冰室:杨氏子弟,每到盛夏,就要取大冰块,让工匠雕刻成冰山,环绕在宴席四周。客人们穿着棉衣在冰室里饮酒作乐,如此骄奢淫逸。

南宋皇宫的翠寒堂: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寒瀑飞空。庭院里摆了数百盆鲜花,用风轮鼓吹,满殿清香。殿内有数十架堆满冰块的金盆降温,随时供应冰镇的蔗浆珍果。

影视剧中的曹操

没有电力又如何?富贵的古人砸钱用冰造出了“空调房”。

空调房的配套设施:冰箱、网红冰品、清凉夏装、降温家具,一样不少

是的,古人老早就用起了冰箱,当时叫“冰鉴”。咱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古代冰箱不少,比较知名的有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和清代乾隆的掐丝珐琅冰箱。

古代冰箱的原理简单:将冰块放置在精妙设计的箱体里,冰镇酒水食物。

清代乾隆的掐丝珐琅冰箱

咱们现在有各种冰镇冷食,古人也不缺“网红冰品”。

先秦时期的冰冻米酒,广告都打到《楚辞》里了:“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唐朝流行的“酥山”,是加热又融化的酥拌上蔗浆蜂蜜冷冻的食品,像极了今天的冰淇淋。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里有道“贵妃红”,就是酥山的一种。酥山长啥样?可以去看章怀太子墓的《仕女图》,有两位侍女手中就捧着酥山。哦对了,冰镇蔗浆樱桃也是唐朝有名的冰品;

宋朝的“网红冰品”冰酪,有杨万里为它写带货诗《咏酥》:“雪到口边消”;冰雪冷元子、甘草冰雪凉水在号称“吃货梦华录”的《东京梦华录》里占有一席之地;金橘团、雪泡缩皮饮等在《武林旧事》里有专门 “凉水”篇进行安利。

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有两位侍女手中捧着酥山

别以为古人长袖长衫,夏天就热得慌。其实他们也有清凉夏装——葛衣。这是一种用葛草纤维织布做成的衣服,轻透凉爽,是古人常见的夏衣。白居易甚至说:“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

贵族皇室也穿纱衣、罗衣,贵但透气。

有时,古人也穿“比基尼”,这类夏衣样式大胆,有吊带、透明、无袖上衣等。南北朝的《北齐校书图》里有几个穿着吊带裤、披着透明上衣整理古文献的男子;宋代《柳荫高士图》的男子穿着吊带裤坐在柳树下;清代《燕寝怡情》中窝在椅子上乘凉的男人,穿着无袖上衣。

北齐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宋代《柳荫高士图》

清代《燕寝怡情12帧·清内府设色库绢本》

另外,古人家里也有许多避暑家具。冰床、竹席、玉枕、竹夹膝是常见的:春秋时期的申叔豫穿着皮衣睡在冰床上;白居易给元稹送过一条蕲春竹席;皮日休收到过陆龟蒙给的竹夹膝。

还有一些奇异的解暑用具:壬癸席、冷蛇。

唐玄宗那位肥胖怕热的兄长申王,用野猪毛编成凉席“壬癸席”,将不咬人的冷蛇围在腰间当冰块用。

清代吴历《墨井草亭消暑图卷》

当然,以上种种避暑的花样,多是有钱人家的做法。至于古代穷人,主要还是去水边吹吹风、宅家扇扇子避暑,好在清风冷水不要钱。

古代没有空调电风扇,当时的人会有冰镇食物和饮品,而且还有比较清凉的夏天的衣服,而且还会有一些避暑的家具,比如说冰床、玉枕、竹席,穷人会吹吹风,用扇子避暑。
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当时的人们也建造了一些避暑的设施,比如说机械水车,又或者是去一些靠近水边的凉亭,然后吃一些冰镇的食品,吹吹海风,而且也设计出了很多清凉的衣服,例如说葛衣,纱衣,罗衣之类的。
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他们当时是在冬天的时候有地窖,在地窖下边大量储存着冰块儿,所以在夏天的时候就可以拿到房间里边儿用,可以避暑,是房间凉快。
咱们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我们的古人也是非常的聪明,他们会采用这种方法避暑,比如找到一个临水的凉亭,吹着河风,地上铺上竹席,旁边再放上冰,这是何等的惬意凉爽啊,
文章标题: 在空调没诞生前中外的有钱人都是怎么避暑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1212.html
文章标签:都是  避暑  有钱人  中外  诞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