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古代皇帝不通过让下一代去带兵来选拔继承人

时间: 2021-12-16 09:59:5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为什么古代皇帝不通过让下一代去带兵来选拔继承人

古代皇帝很少亲自带兵上前线,为什么?

古代皇帝很少亲自带兵上前线,为什么?
皇帝是国之根本,没有退路,赢了是应该的,输了则要为失败承担责任,要失去人心人望。所以到了需要御驾亲征的时候,不是稳赢走过场的刷声望,就是生死存亡、国将不国的关头。所以除了开国皇帝,一般后代皇帝很少亲自统帅上阵。
1,武力值不够。
2,容易造成政权的不稳定性。对此大臣也会劝解。
3,可以决定自己绝对安全,还是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你会怎么选啊。皇帝又不傻。
打仗要死人的,皇帝是最不想死的那一个人。
看情况的,也有不少御驾亲征的

皇帝选拔继承人,为何不能以才能选拔?

古代皇帝选拔继承人,主要还是以嫡长子为准,但为何不能以才能选拔?如带兵能力或从底层做起呢?

嫡子和非嫡子有本质的区别的,除了明面的地位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妾的地位和货物差不多,妻子把小妾卖掉,在古代的法律上是合法的,而妻子一般是门当户对的,意味着妻子背后有一个和自家势力差不多的家族作为靠山。虽然对于开国之后的皇帝不适用,因为根本没有和皇帝门当户对的家族。但是对开国这1-2代皇帝是适用的,一般来说随着取得天下,开国皇帝的皇后娘家也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哪个嫡子继承皇位不重要,但是要废嫡立非嫡阻力可不一般的大。皇家不一样,普通人结婚大多是门当户对,但对皇帝来说不存在门当户对。除非皇后的老爸是权臣的时候,不然皇后家的势力相对皇帝来说等于没有。

并且普通人的小妾和正妻之间的差距一般都比较大(古代法律意义小妾属于奴隶,是物品而不是人),但皇帝的后宫则不一样,皇后的娘家不如妃子的娘家很正常。所以皇帝的儿子里面,嫡子和非嫡子的区别更多的在道义层面。如果存在一个职业化的政府,皇帝所有工作都必须通过政府完成,能很大程度上消除皇位不确定性的影响,因为没有皇帝职务的人是起不了波澜的。但是让下一代越过职业政府去带兵,破坏了这个条件,会把不确定性放大。

近代英国的王位继承家谱

总有远的边疆,比如西南,难道所有皇子都派去一个方位?还有即使是山西一带,在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便的时代,皇帝在北京驾崩,皇子得到消息并赶回去也要好几天。好几天,足够多少阴谋策划?理论上最佳状态是皇帝弥留之际,皇子就在身边。这样不容易出事。继承人和皇帝的物理距离不要超过一个时辰,这是相对安全的。

亲自上阵不是问题,中国御驾亲征也很多,但这与皇子历练很不一样,首先,为什么不用这来当为皇位的筛选历练,我认为没必要,当皇帝不需要掌握那么强的军事技能,你说的国王上战场的,前提是国王本身具备军事能力,中国李世民,赵匡胤都是这类人,拿破仑将军起家的就更不用提了。我表达的意思是上战场不是当皇帝的必要条件。皇子带兵从中层带起,当炮灰的可能性不大,毕竟中层军官太危险的也可以利用身份跑个路,但是中层带起能带起来一支心腹部队,这太可怕了。李世民这种只能说是有名,南北朝带兵最后带进宫里的例子不要太多,刘骏什么的……

关于为什么古代皇帝不通过让下一代从底层做起选拔继承人?

第一,历史上好像没有通过担任基层地方长官锻炼皇子的先例,像康熙的几个儿子都是兼职中央六部主官。

第二,皇帝不一定需要掌握军事技能,但必须具备政治才能,治理一县一府到治国,地理范围逐渐扩大,循序渐进。

第三,个人性格很难改变,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或许能改变久居深宫的皇子吧。一县一府都治理不好,想必也治理不了一个国家吧。

第四:皇子担任知县知府风险不大,哪怕是巡抚(唐朝的节度使不行),辖区跟全国比还差得远,而且没有军权,威胁不了皇帝。第五:皇子担任知县知府风险不大,成为文官系统中的一员,不至于绝子绝孙。

李世民算是以带兵能力著称的皇帝

府县虽小,五脏俱全,中央只是地理范围层面的格局,而地方长官和皇帝要的是全局统筹层面的格局。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驾驭不同群体的代表人物。在中央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一定能获得这种能力。而地方长官可以啊,每个府县都交织着不同群体的利益,每个府县都有不同群体的代表人物。从地方长官到皇帝,只是利益交织更复杂一些,代表人物更强悍一些。正好让尚且年幼的皇子历练一番,为继承大统做铺垫。而且府县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皇子时期了解基层的运作,继承大统后才不会被知县-皇帝之间的官僚系统所蒙蔽误导。

但一个知县知州需要的也不是直接治理一个地方的能力,基本上也是让那些吏员帮他治理地方,并且从众吏员提出的看法中拍板决定。一县一州虽小,却5脏俱全啊。小到知县,大到皇帝,都是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宏观考量嘛,具体事情都是分派给专人的。皇帝有宰相/首辅,知县有县丞/师爷;皇帝有部队禁军,知县有巡检捕快;皇帝有六部尚书,知县有六房书吏等。自始皇帝郡县制以来,县是国家的基本组成单位,如果皇位继承人非常熟悉国家基本行政单位的运作情况,登上皇位后,就很难被知县到皇帝之间的官僚系统所蒙蔽误导。

很多领导人就是从基层干起最终上位的,但是顺序是这样的,是他在基层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才被定为接班人的,但是问题是,他最初并不是以考核为目的放到基层的,而皇子们,是要以考核为目的放到基层去。

朱元璋曾一度想让朱标继位,而不是能征善战的朱棣

从底层做起选拔继承人,其实同样的方式是有的,不过升级了,历史上皇子们都有自己的幕僚,皇帝会有意无意的安排他们去处理军政大事,观察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站在更高位置去演习,当然比当个县令来个更有效啊,县令由于区域的限制,格局很难拉开,倒不如直接以中央为平台去培养。古代王朝的后续皇帝是从皇族中选出来的(还未必是脱颖而出),筛选范围和筛选标准相差太大了呀。我个人愚见哈,皇子在中央负责某一块没有到地方统筹全局来得高效,皇帝是在全国范围内多事件交错下统筹全局,而不只是单一军政大事的临场反应。

其实挺关键的一点是,中国控制军队的是政府,而不是皇帝,所以皇帝不需要会带兵。东亚以外的地方直到近代之前一直没有解决政府控制军队这个问题,都是皇帝(本意就是军事首领)/国王直接掌控军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结果就是,如果你新皇帝在军队没有影响力,就会面临极大的军事政变风险。

因为才能不能服众,底下的武将是不会信服他的,会质疑他能否代领国民保卫国家,开疆拓土。
因为古代的人比较讲究身份地位,所以皇上一般都会选择嫡长子继承大统。如果光是以才能选拔的话,会让大家觉得皇上不尊重身份。
才能可以造假,而且还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君王想要以才能选拔继承人,必然会引起众多继承人之间互相残杀,基至可能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灾难,所以,历史上君王选择继承人时多半都会遵循立嫡立长制。

为什么古代皇帝不通过让下一代去带兵来选拔继承人?

古代皇子一直身处深宫之中,基本上不怎么了解外界的真实情况,当然古代的君主也知道这种情况,正如鲁哀公对孔子说的"长于深宫",就指的是这种情况。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荀子·哀公》

鲁哀公明知这样不利于皇子之后的执政且此时没有过多的军事力量可用,但依然没有选择派皇子们去带兵,他很清楚的知道让皇子们掌握军事力量是有很大风险的。所以古代君主很少把带兵的军事能力和选太子归为一类,君主通常会尽早选定太子,往往在外派皇子掌兵之前,太子的人选就定好了。同时为了应付太子长于深宫的劣势,让太子有足够的时间接触朝堂,熟悉政务,不然等到继位时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还如何去治理国政,得人心。

纵观历史,鲜有太子被派出去带兵打仗,有时皇帝宁愿自己亲自出征。因为派太子出征有时可能被视为君主想害太子的举动,比如晋献公派太子申生出征,里克劝说:“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适不可以帅师。”

战场十分危险,一不留意就会有生命危险,而太子作为国家储君,当然不能将其置于危险之地。所以作为储君的太子是万万不能上战场的,就算是其他皇子上战场,那必须有大军保护,保证安全。

皇子在战场上立了功,皇子的形象拔高了,相对应的太子的形象就矮了,于是有了晋王杨广,于是有了秦王李世民。以李渊的三个儿子为例,李渊的三个嫡子也是一样相互打压,最后还是李世民技高一筹,抢先发动“玄武门事变”,除掉了两个有力的竞争对手,既然三个儿子只剩下一个了,木已成舟的李渊也只得接受事实。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古代皇帝不通过让下一代去带兵来选拔继承人。

光是能带兵打仗的人并不足以选拔成为继承人,他还需要有过人的才智。
如果皇帝把兵权交给继承人,那就相当于已经把位置拱手让人了。
这主要是因为如果让下一代去带病来选拔继承人,那么这样做的风险是很高的。
因为如果让下一代去带兵来选拔继承人,那么会很容易发生危险。
文章标题: 为什么古代皇帝不通过让下一代去带兵来选拔继承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0437.html
文章标签:带兵  继承人  选拔  不通过  皇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