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想读一本唐史或宋史,笔墨着重于各朝代人物事迹描写的,笔风通俗但不失历史真实性的书籍,求各位推荐

时间: 2021-12-11 09:01: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想读一本唐史或宋史,笔墨着重于各朝代人物事迹描写的,笔风通俗但不失历史真实性的书籍,求各位推荐

关于从清朝到中国的这段历史,有没有那本书阐述,我很想了解这段历史。

《中国近代史》
历史老师推荐的
真的不错
不过有些无聊
真要学
就忍忍吧
如果你时间够长,而且喜欢读小说类的,可以看蔡东藩的演义系列,非常长,都是像三国演义那样写的。毛泽东就喜欢看他写的历史。分书名列在后边。
如果你想清松地了解历史,可以看袁腾飞的《历史是什么玩意》。写得非常有意思,分为三本,《玩意1》从原始写到清灭亡,《玩意2》从辛亥到1949,《玩意3》是外国史。看《玩意1》正好适合你。很好看,两天能读完。

蔡东藩的演义系列有:《前汉通俗演义》、《后汉通俗演义》、《两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代史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民国通俗演义》(部分)。全书共11部
当然有你可以去图书馆,里面一番一大堆呢,按年份清末民国建国都有的
中国史纲要
??

想读中国历史方面的书,应该先读什么书?先了解哪个朝代的历史?

历史方面的书有很多种,不是太好推荐,主要是看你喜欢什么类型的。
你想知道比较细致而正统的历史直接看二四十史(不懂可以百度二十四史)。
喜欢野史方面的话可以读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不懂可以百度),例如唐史演义,宋史演义,五代史演义等等。
先读哪个朝代看个人爱好。看你喜欢哪个朝代的风格。当然可以按朝代顺序读。
例如秦朝风格就是暴政。
汉朝(古丝绸文化,对匈奴的和与战,这个时代政治主要特点是外戚,宦官,士族作为汉朝的三个大支柱)。
三国(这个时代本质上是由外戚,宦官,士族三个大支柱逐渐转变成宦官,外戚倒下,士族一家独大的过程)
南北朝(是士族的天下,士族狂妄到通常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一个士人狂放不羁的时代。)
其他朝代的风格就先不说了。不懂再问。
可以先看一下上下五千年和中国通史方面的,比较简单,通俗易懂,先对整体有个了解,然后再看具体的专著方面的,深入了解
可以先读点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的能够读得下去,比如上下五千年这种的白话文,千万不要一开始就读史记、明史、汉书这些文言文的,读不进去是其一,第二页有点太单一了,可以大概的把中国各个朝代都粗读一遍,自己就喜欢那个朝代就再去看,由浅入深比较好
秦朝。因为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
读史记吧,

有没有类似“明朝那些事”的历史小说

千古名将英雄梦

原来这才是春秋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

战国那些事儿

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

那时汉朝

最三国

曹操秘史

刘备不是传说

说晋天下

南北朝那些事儿

逐鹿天下-南北朝风云史话

隋朝那些花花事儿

唐史并不如烟

如果这是宋史

明朝一哥王阳明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世界历史有一套

出此之外其他风格的历史读物也还不错,推荐有

流血的仕徒

嗜血的皇冠

华丽血时代

刀锋上的文明

帝国如风

万历十五年

袁腾飞系列

历史罪

望楼主采纳!!!
大秦帝国》
《无用术:古文的智慧与力量》(加藤彻)
《流血的仕途》
《嗜血的皇冠》
康熙帝国,
少年康熙,
曾国藩家书
蒙曼说唐 武则天
新宋
丰臣家族
德川家康
《青铜时代》如果这是宋史
写的确实是正史,但文笔不如当年明月,不过在通俗说史的书里也算是不错的了。同样不错的还有一本唐史并不如烟,但文笔也不如当年明月。四楼的两本春秋只看过春秋那些事儿,还可以吧,文笔比前面提到的唐史并不如烟要好,另一本没看过,不过好像也是贾志刚写的,贾志刚还有一本《贾志刚说春秋》,与前面说的《春秋那些事儿》都还不错,想看详细一点就看贾志刚说春秋,稍简略点就看春秋那些事儿。汉朝就不清楚了,听说有本叫那时汉朝还不错,作者是月望东山,不过没看过,不妄作评论了。严重推荐的是一本叫《被遗忘的盛世》,写的也是明代,主要写当年明月没有详写,只着墨五千余字的弘治盛世,文笔比当年明月也不遑多让。
如果这是宋史写的确实是正史,但文笔不如当年明月,不过在通俗说史的书里也算是不错的了。同样不错的还有一本唐史并不如烟,但文笔也不如当年明月。四楼的两本春秋只看过春秋那些事儿,还可以吧,文笔比前面提到的唐史并不如烟要好,另一本没看过,不过好像也是贾志刚写的,贾志刚还有一本《贾志刚说春秋》,与前面说的《春秋那些事儿》都还不错,想看详细一点就看贾志刚说春秋,稍简略点就看春秋那些事儿。汉朝就不清楚了,听说有本叫那时汉朝还不错,作者是月望东山,不过没看过,不妄作评论了。严重推荐的是一本叫《被遗忘的盛世》,写的也是明代,主要写当年明月没有详写,只着墨五千余字的弘治盛世,文笔比当年明月也不遑多让。
PS:看什么都行,就是别看袁腾飞的书,纯属胡编乱造,误人子弟,比如明史部分,二十几页就被我找出80多处错

《三国演义》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总结它的思想和艺术上的特点

《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的历史材料,结合民间艺人长期的创作成果,精心加工而成的一部艺术作品。三国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到了宋元时代,被大量搬上舞台。保存至今的元刊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是最早的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已初具《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但文笔粗糙。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尽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这些材料中,情节出入很大,人物性格统一。它们最后成为一部前后连贯、人物性格统一、艺术感人至深的七十余万字的长篇巨制,是与作者罗贯中的创造性劳动和艺术天才分不开的。

介绍《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这是本章的重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全书思想内容,应明确以下四个问题:
一、《三国演义》不是单纯叙述史实的历史书,而是经过艺术构思的文学杰作,因此,要从艺术的真实性来理解它的思想意义。小说写的虽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但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既有历史真实性的特点,又有历史概括性的特征,是更普遍地、更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军事斗争的某些本质方面。如小说通过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动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丑恶的本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动乱年代的灾难与痛苦,以及人民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二、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固然要注意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爱憎感情,但更重要的应着重研究人物形象本身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如刘、关、张三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义气,表现了小生产者在反对封建压迫时那种见义勇为、救国扶危,把友谊放在金钱、权势、名誉地位之上的可贵品质,反映了封建时代小生产者的道德观念。又如关于“拥刘反曹”的倾向,只有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含义上加以分析,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作者并不是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反映三国的历史的,而是主要写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及其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但客观上也反映了一些阶级斗争的事实和现象,反映了封建乱世人民的苦难。
四、小说体现了崇尚智谋和斗争经验的倾向。作品是直接地、正面地写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它是在长期封建社会中积累的斗争经验的基础上,用形象化的方法加以概括,具有较高的认识作用。如诸葛亮这个人物,是智慧的倾向,他谦虚谨慎,执法如山、廉洁奉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成为封建社会“贤相”的典范。《三国演义》在思想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如对农民起义存在严重偏见,有些情节具有神怪迷信色彩和宿命论思想。

介绍《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影响。重点要掌握它在战争描写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小说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通过复杂的情节,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并善于夸张人物的性格特征,取得传神的艺术效果。作者注重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的复杂性格,同时又注意在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中,突出其主要的性格特征。向来所谓的“三绝”,即“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就是明显的例子。二、结构既宏伟,又严谨。它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把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数百个人物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主次分明,脉络贯通,统一而富于变化,较少支离破碎的情况。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作者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并把着眼点放在最富有戏剧冲突的事件和最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上。这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
三、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谷”,具有雅俗共赏、明快生动的特色。作品在艺术上也有明显缺点,如人物性格缺少发展,有点定型化。对人物有时夸张过分,反失其真。《三国演义》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为我国的长篇小说、尤其是为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开了先河。同时,也为后世的戏曲提供了大量素材。作品中众多人物形象和生动故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他们的战略和智谋都有借鉴意义。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鉴赏与评析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 “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三国演义是不好书.你看了就知道了.
自己去看吧!
文章标题: 想读一本唐史或宋史,笔墨着重于各朝代人物事迹描写的,笔风通俗但不失历史真实性的书籍,求各位推荐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0192.html
文章标签:宋史  一本  笔墨  朝代  不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