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建国初期苏联给我们的帮助有多大

时间: 2021-12-02 11:01:3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建国初期苏联给我们的帮助有多大

建国后苏联的对华援助有哪些?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1949年苏联以设备、机器和各种材料的商品形式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贷款,利息1%,为期5年。苏联的3亿美元贷款按1950年汇率折算人民币约合9亿元,在三年恢复时期中央政府总投资62.99亿元中,所占比例高达14.3%。另外,苏联政府帮助援建恢复经济急需的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和军工部门的50个重点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情况变化,撤消了1个项目,合并了2个项目,实际建设项目为47个。涵盖了以下行业:一、能源工业,二、原材料工业,三、民用机械加工,四、国防军工,五、造纸工业,按国家统计局1953年3月11日的统计报告,3年累计实际进口46974万卢布,完成合同68.7%。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急需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对华大幅增加援助作为礼物。果然,在这次来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庆典期间,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过去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废除了中苏关系中一些不平等约定,议定从旅顺撤军和交还基地,在谈及撤军时毛曾说“我认为苏联军队此时撤出旅顺和大连是不合适的”,但因赫态度坚决而作罢。对于提供常规武器,苏联也改变了斯大林时期主要提供已淘汰的旧品的做法,改为提供现役新装备样品和生产技术。
在中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的重点是称为“156项”的基础工业设施建设。这些项目的机器设备,主要是以货物贸易而不是以贷款交付的,而提供技术是免费的。1952年中国制定“一五”计划时,斯大林同意帮助建设141项重点工程,1954年赫鲁晓夫又追加15项并提升质量,成为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的著名的“156项”。后来落实的工程共150项,其中44项是军工企业,包括陆海空三军各种主战装备的制造厂。赫鲁晓夫时代对中国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帮助建造核弹、导弹生产企业和相应技术。
据前些年已经解密的俄罗斯档案记载,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坚决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帮助建立核工厂。从1957年末起,苏联开始履行协议,对华提供了P2导弹作为中国导弹事业的起步的最早样品。翌年,苏联又向中国提供了所需核工业设备,并派出近千名专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的铀矿、包头核燃料棒工厂及酒泉研制基地、新疆的核实验场,中国正式进入了核工业建设和研制核武器的新阶段。
1953-1957年,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援助了156个项目,使中国由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变成了能造飞机,坦克,大炮,导弹等尖端武器的工业国!苏联帮中国复制了一整套工业体系,这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绝无仅有的!也是花再多钱也买不来的,感谢苏联老大哥共产主义的精神!

主要有人才援助、技术援助、工业援助

新中国建立以后,共产党面临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局面,八年的抗战,多年的内战,都让这个古老的帝国变成了一片废墟,而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蠢蠢欲动,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仇视新中国,对中国的发展虎视眈眈。新中国面临着新的内忧外患,这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了新中国无私的援助,帮助中国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新中国经济建设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科学技术人才。建国之初,陈云便告诉苏联大使,恢复国民经济的一个严重障碍是缺乏懂专业而又忠于人民政府的技术干部。新中国从国民党那里接收下来的工程师和专家总共只有2万人,而他们大多数人的政治观念是反动的,亲美的。以最大的鞍山钢铁企业为例,那里的70名工程师中竞有62名是日本人,他们在心理上仇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

情况确实如此,据中国有关统计资料,作为全国钢铁工业中心的东北,在日本人被遣送回国后,其技术人员占该行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已经降至0。24%。1951年7月,周恩来仍然认定技术干部严重不足"将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主要障碍"。尽管中国政府正在努力"组织训练班和技术大学,派大批学生到苏联留学。但是,目前战争还在继续,这个问题很难解决"。直到恢复时期结束,全国也仅有16。4万工程技术人员,地质专家总共不到200人。

显然,派遣大量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华,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早在1948年夏,苏联已经派遣专家技术小组到东北帮助修复铁路,1949年8月刘少奇访苏后,又带来一批帮助制定经济恢复计划的专家,到建国前在华苏联专家已有600余人。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专家非常重视。当第一批苏联顾问团到达沈阳时。刘少奇在东北局召开的欢迎大会上告诫中国同志,要"把他们当作很好的老师"。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与苏联专家的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如果出现问题,中国同志要负责任,"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毛泽东在中南海亲自接见了来京的全体苏联专家及苏联专列的服务员。周恩来则邀请苏联专家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开国大典。随后,毛泽东又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一起前往座落在铁狮子胡同的苏联顾问总部参加专家工作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周恩来亲自领导了苏联专家工作指导小组,日常工作由伍修权,杨放之主持。中国领导人对这批苏联专家的生活起居也给予特别的关照,刘少奇曾专门致电周恩来,对到京专家的住房,办公室和用车,乃至被褥,洗漱用具和纸笔,每个细节都作了认真交待。苏联在华专家总顾问最初是柯瓦廖夫,因其给斯大林写报告攻击中共领导人,很快便被调回国内。接替柯瓦廖夫职务的是阿尔希波夫,在华工作一年多后也奉调回国。1952年年中来华担任总顾问的是毕考尔金,曾负责协助中国政府研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一年后阿尔希波夫再次来华担任总顾问,一直在中国工作达8年之久,经常与中国领导人接触,并结下了深厚友谊。关于1950—1953年来华苏联专家的人数,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统计。

有俄国学者说,到1952年3月,在中国已有苏联顾问和教师332名,各种技术专家471名。1953年7月,中国政府又要求在现有277名专家的基础上,再增派172名。③而据1952年9月21日周恩来给莫洛托夫的信上说,当时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共有252名,除明年需辞聘31名和聘期满后回国需另聘37名外,请苏联在明年再增派237名来。鉴于他们人数大量增加,且分散在许多城市,因此,"有必要增加脱离其他工作的两名副总顾问,一名具有苏联高等学校教育工作及领导工作经验的,负责领导全体在中国的苏联教员的工作,一名负责领导在财经机关及各工业部工作的苏联专家的工作"。

就专家总数而言,据中国档案材料,自1950年至1953年先后到中国帮助经济建设工作的苏联专家共计1093人,截至1953年底已回国741人,留在各厂矿企业的尚有342人(其中重工业部系统159人,燃料工业部系统102人,第一机械工业部系统52人)。而苏联有关材料统计,到中国工作的高级专家1951年为557人,1952年为258人,1953年为395人。按这个统计,不算1950年,苏联来华专家(还是高级的)已达1210人。考虑到在华专家工作状况的复杂性(即有到期回国者和续聘,新聘者之交叉),以及计算标准的差异性(即有高级顾问,技术专家,教师和一般工作人员之分),出现上述统计上的差别是正常的,特别是由于最初派遣专家工作缺乏计划性,想要得到精确数字也未必可能。不过,大体可以确定的是,在本文考察时期,苏联来华的经济技术专家(不算教师)总数至少在1100人以上,同期在华工作的大约保持在250—480人之间。

专家来华的高潮出现在1951年和1953年,即两次确定援建重点项目之后。苏联专家对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中国首先感到不足的是设计力量,到1953年,全国总共只有78个设计单位,每个单位一般都不足500人。如此单薄的力量根本无法满足中国全面恢复经济和建设的需要,于是应中国政府要求,苏联派遣了大批设计专家来华。与中国确定了第一批苏联援建项目,1950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访苏时聘请了第一批共16个苏联设计组。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建设东北地区工业基地,中国政府又聘请了第二批3个苏联设计组。第三批23个苏联设计组是1951年聘请的。这样,到1951年夏,仅设计专家,苏联就派来了42个小组,其中30个安排在东北地区。

为了执行一五计划,中财委决定再请求苏联政府派出5个综合专家组于1952年下半年来华进行全国性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其任务是全国电气化规划,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远景和产品品种方案确定,全国机械制造工业现有工厂调整和新厂建设规划,全国船舶工业工厂及铁路机车车辆制造厂的调整,扩建和新建规划。同时还有6项地质勘察工作需请求苏联帮助。对于中方提出的设计要求,苏方都尽量予以满足。据李富春和宋邵文报告,在1952年底关于煤矿设计项目谈判中,对于中国提出的设计要求,苏联方面在可能的范围内全部予以接受,即使地质资料不完备,也"勉强接受设计"。在具体工作中,苏联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帮助。例如,过去中国被认为是贫油国家,而苏联专家根据石油生成的原理并将中国地层构造与周边国家比较后指出,“中国处在油田国家”。从而是我国摆脱了无油可用的历史。

尽管后来由于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中苏关系迅速恶化,苏联不顾协议,单方面撕毁合约,并撤走全部在华专家,给新中国的建设带来巨大障碍,但是,建国初期苏联专家对中国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而略的,他们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送来了资金,技术,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局面,初步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1949年苏联以设备、机器和各种材料的商品形式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贷款,利息1%,为期5年。

当年苏联究竟对中国帮助有多大?

“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国人十分熟悉的旋律,除了旋律优美,这首歌在国内传唱度这么高,还与当时的中苏关系有关,因为那个时候,苏联被中国人亲切的称为“苏联老大哥”。

虽然中苏关系经历了“蜜月期”到“断交期”,但苏联老大哥实实在在为中国的发展做了不少贡献,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历史书上的话,最好的诠释了中国和苏联关系的渊源。

苏联当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龙头老大,一度与美国形成了抗衡之势,在两极分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自然就与国土毗邻,政体一样的苏联走的很近。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苏联开始了对中国的帮助。当年苏联到底对中国帮助有多大?砸钱近百亿,核心技术直接白送。

雪中送炭

人人都知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无疑是雪中送炭。清朝时期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远远的甩在了后面,以致于沦落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地步。晚清签订的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让本就积重难返的中国更加的雪上加霜。

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只有中国人自己知道付出了多少惨痛的代价,还是在苏联、美国等国家的支援下,中国的抗日战争才结束。本就落后的国家经过十几年的战乱,即便是新中国成立了,百废待兴一词都不足以形容当时中国发展的迫切性。

苏联当时对中国的援助有多及时呢,可以用一个歇后语来形容,那就是正在瞌睡的时候送来了枕头。战争后的新中国满目疮痍,给钱给物是最直观也是见效最快的援助方式。

苏联以极低的利息向中国提供贷款3亿美元,还是5年的期限,这几乎是相当于白送的。这3亿美元相当于9亿元的人民币,占了中国政府的总投资中占了14.3%。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一个国家的基础发展资金居然有这么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国外。

在金钱上,苏联都毫不犹豫的援助了中国,在其他方面就更大方了。发展经济,基础资源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煤炭生产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苏联就援建煤炭项目;电力不足,苏联就援建水电项目;化工原料不足,苏联就援建化工项目。总之一句话,中国需要什么,苏联就援建什么。

有个著名的“156项”工程,就是依据苏联对中国援建项目数量命名的,其中斯大林任职期间列了141项重点项目,赫鲁晓夫又追加了15项,总共156项,总价值近百亿,后来在实际执行中,落实了150项。这150项工程涉及新中国基础建设的方方面面,苏联不仅提供机械设备,核心技术直接白送。

授人以渔

有一组数字,足以看出苏联当年在帮助中国时投入了多少成本。据中国的档案文献记载,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苏联专家总计至少应超过2万人,并且每年为中国培养20万人的人才。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真的解决了发展的瓶颈。

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各个行业都出现了技术人才荒,而科学技术人才又是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苏联的这一举措无疑给中国提供了长远发展的动力和底气。

就在“156项”重大工程建设中,还有44项是军工企业,能帮助中国到这个程度上的,也就只有苏联了。

最关键的是,苏联人当时是真心实意的帮助中国,不但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从来没有担心过中国人学会技术会对他们不利。

后来苏联从中国撤走了全部的人才,拿走了方案和技术资料,中国确实一时之间陷入了困顿之中,但苏联人在很多领域已经把中国人领进门了了,即便他们撤人撤资,中国人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逐步的摸索了。

不仅在基础设施上,苏联提供了无偿的帮助,就是在关系一个国家长治久的军事企业上,苏联也把核心技术直接白送,中国的氢弹、原子弹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研制成功,苏联对中国的在技术上的帮助也不可忽视。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苏联在这方面的建设存有控制中国的潜在居心,但中国又岂会如此不懂设防。

1957年,苏联和中国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这个协定给中国的核武器和导弹等核心军事技术的研发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不知赫鲁晓夫处于什么目的,让他当时不顾军队领导的反对,坚持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生产技术,要知道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掌握了原子弹技术不但意味着可以立国,还意味着拥有了对外反击的资本。

苏联与中国国土毗邻,历史上也发生了很多次边界战争,但赫鲁晓夫没有考虑这些。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建设进入了正轨,从此中国有了保家卫国的最核心武器。

深远影响

如果没有苏联当初对中国的帮助,我们的核弹,氢弹不会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研制成功。如果没有苏联对中国的帮助,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进程不会那么快。如果没有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我国战后的经济不会复苏那么快,基础设施建设也不会恢复那么快。

还有一点,如果不是有苏联罩着,中国或许不会获得和平的环境去发展经济。炮击金门也好,对越自卫反击战也好,甚至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的背后一直有苏联物资和武器的支持。这些影响甚至当时的中国老百姓都知道。

笔者依稀记得当初学习这段历史的时候,听老师讲过一个顺口溜,如今在网上一搜,还真的能找到。“苏联老大哥,挣钱挣得多。买辆摩托车,骑到莫斯科。苏联老大嫂,挣钱挣得少。买块旧手表,乐的满街跑”。这个充满了口语气息的顺口溜足以说明苏联当时在中国的声誉和影响。

后来中苏关系决裂了,中国人也编了一个顺口溜。“苏联老大哥,挣钱挣得多,买辆摩托车,骑到莫斯科,莫斯科地雷多,炸得老大哥直哆嗦;苏联老大嫂,挣钱挣得少,买块破手表,一年走一秒”。中国人的爱恨分明从顺口溜的变化中就能可见一斑。


至于苏联为什么要帮助中国,很多政客众说纷纭,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苏联帮助中国自然有它的目的,但不管它的目的是什么,中国是实实在在的得到了好处。吃水不忘挖井人,而今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我们却不能忘记。

小结:

世界格局瞬息万变,当年能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苏联轰然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中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成员。苏联的解体有很多因素,给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以警示。

作为曾经的老大哥,苏联多中国的帮助无疑是雪中送炭,而且还以授之以渔的姿态给中国培养了专家学者,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能成为今日之中国,苏联当初的贡献功不可没。

苏联被称为是中国的老大哥,他在中国贫困时期对中国伸出了援手,在科技上,生活上,经济上已都有帮助,中国能够在困难时期脱离困难,都是多亏了苏联
建国初期,苏联几乎是唯一一个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我认为最大的帮助体现在对中国经济恢复的帮扶,那时候几乎是世界唯一一个大国兄弟。
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无疑是雪中送炭,而且还以授之以渔的姿态给中国培养了专家学者,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能成为今日之中国,苏联当初的贡献功不可没。
苏联对中国的帮助非常的大。中国人民是感恩的。所以直到现在中国也是很感谢苏联的。

为什么有段时间苏联被称作“老大哥”?苏联给中国的帮助很大吗?

中国人对苏联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毕竟有过侵占我国土地,分裂我国土地,指导我们革命,协助我们建设,然后针锋相对的历史。

所以,中苏是老师,是好朋友,是敌人,也是对手。好的时候穿裤子太远,不好的时候就是敌人。

当年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有多大?砸钱近百亿,核心技术直接送人!

然而,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人们帮助了我们。

特别是建国初期,对我们的援助在项目数量和力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新中国成立不久,经过多次波折,我们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经过详细谈判,苏联开始援助我们。

援助有四个方面:首先,156个援助项目

这156个项目主要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比如长春第一汽车厂,武汉长江大桥等等,都需要苏联的帮助。

但是这156个项目,不是援助就是援助,只是建了就建了。因为他们花了很多钱,大概100亿卢布。

这么大的一笔钱,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天文数字,但对当时占苏联总产值7%左右的苏联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当时二战结束不久,苏联还没有恢复,经济形势也不是很好。所以大部分工程都不是我们和苏联崩溃之前建的。

第二是贷款

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苏联给了我们3亿美元的贷款。这样挺好的。因为是美元,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太重要了。

按照1950年的汇率,3亿美元贷款约为人民币9亿元,占中央政府三年恢复期总投资的14.3%,这个权重相当高。

第三是技术人员

苏联援助我们项目的时候,很多技术人员直接来我国指导。最多几万。

虽然对我们国家这些人来说成本不小,但是如果没有技术人员来,来的设备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堆废铁,几乎没人会用。

第四是军事援助

当时,我们的许多先进武器都是由苏联援助或直接卖给我们的。这样就产生了后来的模仿和创新发展。

也就是说苏联教我们造军火。

这里说两句,当年金门大炮用的炮弹都是苏联自己造的,或者说撞上金门的炮弹从一列火车到另一列火车,都是从哪里来的?

在中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使用的56式半自动、56式突击步枪、56式级机枪,都是完整的苏式装备。

印度军队使用的是二战时期英国留下的李恩野战手动步枪和布伦轻机枪,武器是不同年代的。

当印度人还在梦想像鸦片战争那样虐待满族士兵的时候,第一次被我军以绝对的火力优势向外军发起进攻。

我们苏式56半自动步枪操作简单,威力强大。女民兵5秒钟能射出10发子弹。

一个印度士兵用一把Lienfeld步枪需要20秒,一个老兵点燃10发子弹需要20秒。

总的来说,苏联的援助对我们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牢记这段历史。

但国家之间,尤其是近在咫尺的两个大国之间,总是涉及到关系和利益的交换。

回过头来看,前苏联和中国确实关系很好,我们亲切地称苏联为“老大哥”,可见关系真的非同一般。

这主要是从建国后的1949年到1959年。

另外,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成立时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后来在沙俄时期放弃了一些对华不平等条约,成立共产国际领导和指导中国共产党革命,影响很大。

然后,斯大林出于自己的考虑,决定帮助中国。当时,作为东方集团中的苏联,面对英美等国对其战略空间的挤压,斯大林正在寻找有用的帮手。

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个地域人口大国,但是打了十几年仗,国家又穷又落后,白手起家。

这样的国情暂时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同时也能成为自己安全的缓冲地带。

就像美国支持日本和西欧,为什么不支持苏联!

可以说斯大林对新中国的援助是非常强大的。

在苏联的帮助下,我们从一个战争贫乏、没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农业大国,发展了重工业,在军事工业上取得了突破。

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项目,没有大量的低息贷款,没有大量的科学、化工、军工等方面的专家,我们会面临多少困难。,而我们在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中必须走很多弯路。

因为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当时苏联实力强大,就称为老大哥,苏联给中国的帮助是很大的,一五计划很多都是苏联援建的。
因为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在全球苏联的国家地位一直是居高不下的,而且苏联当年对中国的发展建设都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和帮助。所以苏联一直被我们国家视为老大哥,虽然中苏最后断交了,但之前的那些帮助,是永远不会被磨灭掉的。
因为我们当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最厉害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当时确实给中国很大的帮助,这一点无法否认。
因为苏联在当时的人口非常多而且经常会帮助其他国家,帮助非常大,是苏联的帮助才让中国有了绝地反胜的机会。

建国初期苏联为什么大规模支持,援助中国

这是苏联给我们抗美援朝的奖励,我们帮他们阻挡了联合国军对苏联的威胁

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到底有多少

前期中期主要是武器,后期是设备和武器以及一些技术,先在的武器大部分是仿造苏联的
最大的贡献是建立电站。
1、朝鲜战争时期援助
朝鲜战争期间,苏方向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包括一千架米格15型飞机以及对东北和中国运输系统的军事工业援助,由苏方援助中国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武装部队,一直在朝鲜停留到停战之后,中国生产出模仿和复制的苏式重型大炮和坦克,在苏联许可下开始自行生产米格飞机,同时中国海军配备了由苏联提供后由中国仿制的潜艇。
2、建国初期援助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1949年苏联以设备、机器和各种材料的商品形式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贷款,利息1%,为期5年。苏联的3亿美元贷款按1950年汇率折算人民币约合9亿元,在三年恢复时期中央政府总投资62.99亿元中,所占比例高达14.3%。另外,苏联政府帮助援建恢复经济急需的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和军工部门的50个重点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情况变化,撤消了1个项目,合并了2个项目,实际建设项目为47个。涵盖了以下行业:一、能源工业,二、原材料工业,三、民用机械加工,四、国防军工,五、造纸工业,按国家统计局1953年3月11日的统计报告,3年累计实际进口46974万卢布,完成合同68.7%。
3、156项基础工业设施建设
在中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的重点是称为“156项”的基础工业设施建设。这些项目的机器设备,主要是以货物贸易而不是以贷款交付的,而提供技术是免费的。1952年中国制定“一五”计划时,斯大林同意帮助建设141项重点工程,1954年赫鲁晓夫又追加15项并提升质量,成为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的著名的“156项”。后来落实的工程共150项,其中44项是军工企业,包括陆海空三军各种主战装备的制造厂。赫鲁晓夫时代对中国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帮助建造和谐弹、导弹生产企业和相应技术。
文章标题: 建国初期苏联给我们的帮助有多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9649.html
文章标签:苏联  给我们  有多大  建国初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