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范睢没有召回白起,邯郸保卫战中廉颇和白起谁会赢

时间: 2021-11-07 01:06: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如果范睢没有召回白起,邯郸保卫战中廉颇和白起谁会赢

如果没有范睢的阻挠,白起可以攻克邯郸,灭亡赵国吗?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白起可以攻下邯郸,但攻下之后守不守得住又是另一回事,毕竟长平大战秦国元气大伤,战线拖得太长,后勤补给绝对是个大问题,此时大军往哪里走?如果回撤,显然攻下邯郸的意义不太大,如果用邯郸城粮草作为补充继续进攻下一城确实有这种可能,但又能坚持多久呢?毕竟以这种补充粮草的方式进攻实在是风险太大,如果下一城一把火把粮草烧了白起大军该怎么办?其它几国明白秦军意图后必定重组联军对秦军进行毁灭打击,此时深陷异国他乡的秦军想要回撤可能为时已晚,要知道此时的秦国国内已无大军了前往解救,秦国将面临灭顶之灾。秦国步伐迈的太快会警醒多国,或又将是新一轮的合纵连横,秦国一统天下的夙愿将遥遥无期,秦昭襄王有他的政治考量,此时回撤让秦国大军和秦国以及其它几国缓一缓很有必要。
占领邯郸肯定能,但灭国,短时间做不到的!
攻克邯郸,可以,灭亡赵国,不行。攻克邯郸,利用的是势。长平坑卒,还有心理震撼的作用,不仅是对赵,也是对其余的五国 ,就算想救,后来邯郸之围时,魏楚出兵 可都在观望。当你们勾兑好后 既成事实已经造成。象乐毅克临淄那样。但到这一步就差不多了,五国再狼上狗不上这回'肯定是一起上了。不过攻克邯郸有个好处,不会国内空了。抢一个首都百年储积 ;前面那几年的消耗和赏赐一次性回来了。
可以。
不过白起攻克邯郸之日,就是五国联军伐秦之时。
楚国的黄歇。
魏国的魏无忌。
齐国的田单。
这些人可都不是傻子。
韩、魏、齐、燕、楚可以坐视你弱赵,不过不会让你灭赵的。
感觉邯郸可能会被破,但赵国不会因为五国不会让赵国灭亡

长平之战如果还是廉颇对战白起,谁会赢呢?

虽然说历史没有如果,但是面对每一个历史事件,不妨提出一些假设,或许能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让我们这些后人,学到更多的东西呢,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嘛!

长平之战,是决定战国历史走向的大决战,众所周知,赵国失败的原因是,以赵括替换白起为主帅。改变坚守不战的策略,轻兵冒险出击,被秦军围困,赵军断绝粮食四十余天,赵括突围战死,赵军投降。白起为绝后患,屠杀赵军降卒,此战赵军损失四十五万人,从此赵国无力与秦国抗衡。那么,如果赵国没有换将,依然信任重用廉颇为将,结果会怎么样呢?长平之战的结果会不会改变呢?

上党争夺,秦军初步获胜

这应该分两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围绕上党郡的争夺,秦军攻占韩国野王,韩王惧怕秦国,答应割让上党,请求与秦国议和。这本来是两厢情愿的事情,秦国打韩国,韩国割地求和,与赵国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但是韩国上党的郡守冯亭,这个人对秦国三番五次欺负韩国十分痛恨,不愿意轻易把上党交给秦国。

于是想了一条驱虎吞狼的计策,把上党送给赵国,这样秦国一定会攻打赵国。赵国独自的力量抵抗秦国一定吃力,一定会寻求盟友,那么就可以加强韩国和赵国的联盟,这样韩国就有了安身立命的能力了。冯婷就派出使者,前往赵国,请求把上党交给赵国。赵王一听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高兴得不得了,先问了一下平阳君赵豹的意见,赵豹认为无缘无故接受上党,必然招致秦军的攻打,赵国不能被人当枪使。

赵王心里不痛快了,白白捡了个上党,怎么就不行了,我们赵国怎么能畏惧秦国成这样了。又转头问平原君赵胜,平原君认为可以接受,派出大军常年累月的作战,也不一定能拿下十七座城池,现在送上门里干嘛不取呢。所以第一阶段两国的核心目标是上党的归属,秦国出兵野王,就是切断上党和韩国本土的联系,就是为了得到上党。

但是被赵国给截胡了,赵国派出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同时派出廉颇驻守长平,防守秦军。面对赵国截胡的事情,秦王十分生气,感觉自己被耍了,于是果断派出王龁率军攻打上党。虽然赵国想得到上党,但是在前期的部署上,也并没有在上党投下重兵,应该也是认为必须在合适的地方击败秦军才能得到上党。所以,王龁带兵到达上党,基本没费什么劲就拿下了上党,上党的百姓向赵国逃走,廉颇率领赵军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王龁率军秦军攻向赵军,两军开始接战。

鏖战长平,赵军先败,廉颇坚守不出

王龁率领秦军向驻扎在长平的赵军发起了进攻,两军在初步试探中,秦军斥候吃了点小亏后。秦国西北大汉的暴脾气就受不了了,果断对赵军发起了进攻,击败廉颇,攻破赵军营寨,击杀四名赵军都尉,攻占赵国的二樟城和光狼城。赵军败退后,修筑营垒防守,秦军士气正盛,对赵军营垒发起强攻,攻破赵军西门营垒,再斩杀两名赵军都尉,赵军连败两阵。

廉颇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全部丢失,于是率军退至第二道防线丹河东岸,修筑壁垒,坚守不战。战争进入到长平对决,应该说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此时两军获胜的目标其实就有了本质的区别了。对赵军而言,就是击退秦军,这样前期丢的上党,就还是赵国的,所以赵国的核心利益是坚守不败,就是胜利,至于是依靠进攻打退秦军,还是坚守不出,耗死秦军,逼迫秦军退兵,都是战术的选择,不影响整体目标。

而对于秦国而言,此时胜利的标准就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了,其目的不再是一个上党郡了。而是要在长平战场上,彻底击败赵军,重创赵国,使赵国无力再挑战秦国独强的地位,这也是秦国后续一系列手段的目的,小小的上党已经装不下秦国的雄心了。

从长平交战后,两国的作战目标来看,足以说明两国君臣上下的战略眼光,秦国的战略非常明确,歼灭赵军,重创赵国,甚至灭亡赵国。但是赵国就极为搓逼了,满朝上下基本没有人看出秦国的战略目标,平原君、虞卿等人还是有点水平,提出联合楚国、魏国击败秦国。但是掌握朝廷话语权的赵孝成王、赵豹等人,可真就是垃圾中的垃圾了。

长平失败后,四十五万人被杀,还在叹息不该接收上党,孩子醒醒吧,就这水平,四十五万赵军不在长平被杀,也要在其他地方被杀,到这会还看不出秦国的目的,也是醉了。秦赵决战不因上党而打,也要因为其他而打,迟早是要打的。

赵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个原因,对长平之战的认识不足,上党远离韩国本土,对于韩国是一块飞地。那么秦国想要占领上党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通过占领上党来削弱韩国吗?恐怕不是吧,别说是已经被秦国修理了无数遍的韩国,就是韩昭侯时代鼎盛的韩国,对秦国也构不成什么威胁。

秦国攻占上党,发生在阏与之战后,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攻打赵国,占领上党后,秦国与赵国共有太行山天险,可以直接投入大军直逼邯郸,打起来更方便。而两国因为上党的归属问题,引发长平之战,对秦国来说,是提前进行秦赵决战,虽然速度快了点,但是秦国迅速调整兵力和战略,投入到长平之战中,可以说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

反观赵国,虽然战前平原君提出,以廉颇为将,坚守必然可以获胜,但是赵王恐怕并没有把这句话深刻理解了。在内心深处只是将此战当做了一次平常战役,战争进入僵持后,还想着议和了,完全没当成一场国运之战来看待,所以在认识上,赵国就输了。

第二个原因,在外交上,长平之战陷入僵持后,虞卿等人建议联合楚国、魏国,共同对付秦国,以邯郸之战为例,这一策略,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赵王却采纳了楼昌的建议,向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避免各国联合,假意答应赵国的求和,并向各国放出已经和解的信号。这样想救赵国的魏国、楚国也不愿意行动了,以免热脸贴冷屁股,被秦国反过头来收拾。

第三个原因,赵国国力相较于秦国差距很大,愿意承受的代价更加不如秦国。秦国的后勤储备,可以支撑六十万大军常年作战,另外据说秦国有些粮仓积攒的粟米,到了汉武帝时期都还有,可见秦国战略储备之巨大。而赵国限于版图狭小,粮食储备严重不足,目前的史料来看,赵王急于换将,除了对廉颇初期接连交战的失败,另一个原因还有赵国粮草储备的告急。

搞我们的乐毅还在你赵国呢,找我借粮,想得美,你们五个国家,有一个算一个,打死了活该。

但是赵国的粮草真的无法支撑廉颇了吗?其实未必,公元前260年四月两军交战,廉颇的兵力是二十万,交战三月,赵国开始粮草告急。七月赵括率二十五万援军赶到长平,此时赵军兵力达到四十多万,战争进行到九月,赵军的粮草消耗肯定远高于廉颇防守时的消耗。那为什么廉颇就没粮了,赵括就有粮了,应该是廉颇的防守策略,守的赵王有点绝望了,他心里不知道战争要打到什么时候,赵王甚至想以可以接受的失败,结束战争。

完全把平原君赵胜的话丢到脑后去了,赵胜的话第二层意思是,赵国没有可以与秦军正面野战的人,只有依靠廉颇的防守才能取胜。所以这一点上,与其说是赵国国力不如秦国,不如说是赵国愿意付出的代价不如秦国。

最后一个原因,赵国作战的策略,与秦军相差较大。一方面在于赵军换帅,让原本坚不可摧的赵军防线出现了松动,使白起抓住机会偷袭赵军后方的石长城,断绝赵军后路。另一方面,赵军寻求速胜,明显在长平战场很难做到,一方面秦军集中兵力于此,赵军进攻的话付出的代价一定也不小。史料只记载了秦军的一次增兵,就是秦王亲自征调河内青年的援军,阻断赵军后路。

说明王龁当时的秦军兵力与之后决战的秦军兵力相差不大,白起秘密进入长平的时候,秦军兵力应该已经到了四十多万了,因为秦军大举增兵,赵括不可能毫无察觉,还一头撞上去,那就是真傻了,赵括可没有那么好骗的。

可以说,秦赵两军真正的胜负关系,并不在于长平前线的正面对决,如果白起没有偷袭石长城的布置,想围歼赵军恐怕也是难以做到的,最多就是围杀了赵括亲自带领的突袭前锋罢了。

赵国不换将,胜算在哪里呢?

如果赵国不换将,对于赵国来说,基本可以保证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是赵胜那句话,廉颇野战铁定比不上白起,但是要说防守,白起拿廉颇也没啥办法,这是赵胜敢要上党的底气。面对丹河的赵军壁垒,再加上廉颇防守,别说王龁没办法,白起也是一筹莫展的。

秦军为什么不敢泄露白起为帅的消息,因为赵括守住丹河壁垒,白起也攻不进去。有人认为,最后秦赵两国只能在长平拼消耗了,其实不然,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消耗,都耗不起。廉颇钉死在长平,那么长平之战的结果就不在长平战场了。真正决定胜负的,在赵国的外交和战略,外交方面,赵国要联合楚国、魏国,从侧面给与秦国打击,那么秦国必然要收兵防守,长平之战结束,赵国防守成功,上党秦国也不得不放弃。

在战略层面,赵国还有两张王牌,一张是名将乐毅,赵王可以分派赵括的二十五万赵军的一部分给乐毅,令其袭击秦国新占领的河内等地。另一张是尚年轻的李牧,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边骑独步天下,可以令李牧率部分边骑从晋阳袭击秦军后方的河东地区,那么秦军将不得不撤军回防。长平之战也可以基本结束,有可能廉颇还能防守反击,给赵王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果赵国不换将,秦国的胜算在哪里呢?

赵国不上当,秦国还可以再施展其他手段,离间赵国君臣关系,当然这些手段效果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赵国坚持不上当。那么秦国除了主动撤军,寻机再战外,还可以采取外交政策,来瓦解赵国的防守。比如挑逗燕国偷袭赵国的北方代郡,比如唆使齐国以交出乐毅为名,陈兵赵国边境,增加赵国的作战压力。当然这些手段,只能迫使赵国从长平撤军,无法取得歼灭赵军的成果。所以,秦国的最优选择还是唆使赵国换将,引诱赵军主动出击进而围歼赵国的兵力。

白起。因为白起智勇双全,而且廉颇已经年迈,所以我觉得白起会赢。
廉颇会赢,他筑壁垒,坚守不出,以守待攻,终有一天,白起率领的秦军会无功而返,撤退回国。
白起擅长野战 不擅长攻坚 廉颇守着优势地形 深沟高垒 看着白起诱敌浪费时间空费军力 基本耗到白起吐血 待其锐气粮食耗尽吊打白起没问题

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如果长平之战赵国还继续让廉颇指挥,秦国换上白起,可能秦国稍战上风,但也不能歼灭赵军主力,最后结果是坐下来谈判,各自撤兵。

孙子兵法上说:善于作战的人,总会把自己先置于不败之地,然后在找可以打败敌人的机会发动进攻。廉颇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军,初战失利后转为守势,正是要把赵军立于不败之地,在等待机会反攻,这种战法好多名将都用过,比如赵国名将李牧,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就曾经坚守不出,多少年时间不出兵,抓住机会一战歼灭了匈奴主力,把匈奴打得不敢在侵犯赵国边境。如果李牧按照赵王的意思,匈奴骑兵来侵犯就出击,那和其他将领一样最后也会失败。坚守不战并不代表将领怯懦没有作战能力。

正因为秦军对坚守不出的廉颇无计可施,才会使用反间计,在邯郸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就怕赵王让赵括领兵。目的就是让赵王换上没有用兵经验的赵括,让赵军发动进攻,创造秦国歼灭赵国军队的机会。赵王中计派赵括取代了廉颇,秦国也换上了善于打歼灭战的名将白起,准备一举消灭赵军。

长平之战,廉颇和秦将王龁对峙三年时间,为什么秦国不派白起上阵去打败廉颇的守军呢?因为即使白起上阵,对坚守的廉颇也没有什么办法。

单从军事上考虑,白起和廉颇都是当时的名将,即使白起的军事能力强于廉颇,廉颇坚守,白起也没有机会歼灭赵国军队,白起掌握着实力更强的秦国军队,以白起的能力,自然不会给廉颇反败为胜打败秦军的机会,所以廉颇为将,秦国换上白起,还是对峙的局面。千万不要认为只要白起上阵,什么时候都会取得大胜,他后来拒绝率军攻打邯郸,是因为他对形势判断的很准确,即使亲自指挥也不能获胜。

有人认为两国的综合实力最后决定这场战争赵国失败的命运不会改变。赵国比起秦国自然要弱,经济上比秦国要困难一些,但秦国毕竟路途遥远,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赵国的战争潜力还是很大的,关键是赵王的决心,长平之战赵王对于持久战没有下决心,才换上了赵括导致失败,但秦国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只是秦国经历变法,恢复视力比较快。

后来的邯郸保卫战,赵国实力虽然还不如长平之战前,但赵国已经没有了退路,赵王也只能下坚守的决心,任用廉颇为将坚守邯郸,最后联合楚魏,打败了秦军。

总结:如果长平之战赵王坚定信心,支持廉颇坚守,秦国即使换上白起也不能彻底打败赵军,还会是僵持局面。

最后获胜的还会是白起,因为长平之战在赵括之前已经消耗了几年了,把赵国的国力已经消耗殆尽,已经不能支撑军队的供给了,最终会败给秦军。
我个人还是觉得白起会赢,因为廉颇毕竟已经老了,对上风华正茂的白起,应该是打不过的。
最后廉颇会赢,因为双方的实力相差并不大,而赵国是防守方,秦军会受后勤补给的拖累而先败。
文章标题: 如果范睢没有召回白起,邯郸保卫战中廉颇和白起谁会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8045.html
文章标签:邯郸  召回  谁会  保卫  战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