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说天人合一,为何不说地人合一或者天地人合一?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周易》不只作为具有占筮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多年来它也被作为一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书籍。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分为《经》《传》两个部分。据专家考证,《经》产生于殷周之际,而《传》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用以解释《经》的。长期以来,《周易》不只作为具有占筮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因其中蕴含着较完整的美学思想,多年来它也被作为一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书籍。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其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
《易传》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才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它认为六画卦就是三才的化身,卦中的五、六两爻代表天,三、四两爻代表人,初、二两爻代表地。这说明一个道理,即天、地、人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它们又各具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对人来讲,其行动是否能获取成功,关键看他的行为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当然,它认为,一般人很难能主动地去适应天地之道,去寻找天地之道的。所以他主张“圣人以神道设教”,“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上)。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境地。《易传》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
《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谓“先天”,是说先于天时到来而行动,即能预测天时的变化,为天时变化之前导;所谓“后天”,是说天时到来之后又按天时的变化而行动,即在自然变化既已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
此种天人合德说,不只是顺应自然,而且是利用和控制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也即“裁成辅相”说。“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对自然物的变化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以成就自然化育万物的功能。此说可以称为天人谐调论。
毫无疑问,《周易》没有看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处处把自然和人相比附,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而不是各不相关、互不相容的,两者之间绝没有不可超越的鸿沟。
,如果说天人合一的话我们自然而然的就认为天地人合一。
“合、一”两字不能舍弃自不必说,而“天地合一”无法突出“人”的重要,“地人合一”又不能显示“天”的尊贵,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就只能把“地”字舍去了。
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才说天人合一。
《易经》告诉我们,本来就是合一,阴阳是合一不能分嘛。这样才知道中国人讲天人合一。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诗歌天人合一精神?
天苍苍,野茫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里走单骑,我在默默地寻找时代的旋律,追逐华夏的绿色音符—诗与自然的协奏曲。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展现了日新月异的面貌,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呐喊诗等走向式微; 中国的诗歌更贴近自然,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且不说西出阳关寻故人,挥写平仄写诗章。在茫茫烟海中,走进了华夏的诗歌殿堂,犹如「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豁然亮堂起来。原来,我已在悄悄地追逐华夏诗与自然交融的绿色音符:迷你诗体 – 汉俳。我不其然地走进了大自然,越发喜爱杜鹃啼血,鹧鸪闲唱,翠竹南天,劲松熬雪,仿佛眺见陶渊明东篱采菊,辛弃疾溪边寻句,李太白长亭邀月……好不诗情画意!
在我国的新创诗体中,小巧玲珑的汉俳,是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因为入诗的都是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景一物,都是大自然赐予的题材。法国的雨果说过,诗人,只有一个模范,那就是自然。诗人如此,其它人也一样。从事文学创作者,都不能忘记自然。「自然—人类—文学」已交织在一起。谈文学必须先谈自然。自然之说有三。在第一自然中,人还没有出现。当宇宙进入第二自然以后,自然和人,自然和文学,就形影相依,不可分开。我们从脱离娘胎的一刹那起,就处身于第二自然。第三自然之说,乃是一个假说,文学上属于虚设、想象和推理。
自然即天然,是存在于人类之前和人类之外的天生之物。第一自然,
在时间上是无始,也是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内,也是无外的;它是一个
永恒的、循环的运动。从中国上古文化的发生、发展来看,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大约距今二百万年左右,但大部分都在蛮荒阶段。
第二自然:康德称之谓「另一自然」,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
人类的出现使第一自然逐步进入第二自然。感性的外部自然界是人类活动
的基础。自然界的物质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人类发现并按照其规律,并根
据自己的思维和需要,加以运用和改造,使其转化为有用的成果或改变其形态,使主观和客观融合,物质和精神结合而进入第二自然的领域。在这里,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它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社会存在。人类的进化把自己和自然分开并成为自然的主宰,使自然规律,按人类的需要,进
行改造,使其为人类服务。比如古人把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把他们作为物质的元素,加以改造和利用,称为「五材」,曰:「金可铸成工具,木可揉直揉曲成器具,水可以滋润,火可以向上烧,土可以长出万物。」古人很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使主体从客观中分化出来并作用于客体。从中国远古的文化来看,华夏上下五千年,巍巍河山,月涌江流,证明第二自然是属人的,人是万物之灵。整个感性世界,包括科学理论、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都是意识形态,都是第二自然的组成部分,都是实践的产物。人类的意识离不开语言,并以语言作为主要手段,决定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发挥巨大的想象力、概括力,并提高自身的能量和价值。我们是生活在第二自然中的,每时每刻面对的都是自然界的一切,要善于利用、改造和升华,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很深的, 表现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自然,常能悄景相融, 特别在古诗词里, 反映更强烈, 更完美, 难怪程明远说:「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说的都是客观自然界和主观思维的融合。大自然是大地造化的艺术。我们见到的自然的美感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我们赞美、爱护和关注大自然是一种人文意识, 更是人文精神的发扬。自古以来, 我们的文化特别重视人文精神, 儒家、道家、佛家都是以人为本, 来对待大自然和宇宙的。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
为什么中国人思想喜欢天人合一?
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运而相通"指运动过程中的相通关系,而不是静态空间里的结构联系。"总而为一"指运动方式的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
即,天人合一的内涵主要是指人作为"小宇宙"是如何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应的,其中,人天同构是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次,人天同象与同类则是取象比类思想的具体体现,人天同数则是人与天气运数理的相应。总之,这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
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http://baike.baidu.com/view/4259.html?wtp=tt
文章标题: 如何看待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