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扎染」工艺有哪些流程,其起源与传承历史如何

时间: 2021-11-01 06:02: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扎染」工艺有哪些流程,其起源与传承历史如何

扎染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扎染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将扎染引入校园,既加速了手工艺的传承,又拉近了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一举两得,本课在教学设计方面以动手实操,让学生直观地学习操作步骤为主,思路清晰。

扎染的步骤:

1、浸湿布料,将布料放入脸盆用凉水浸湿,可以让颜色渗透得更好。

2、扎,这是扎染关键性的一步,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扎多扎少,扎得越结实越密,颜色越少进入,越多留白,图案比较清晰。

3、染色,在锅中倒入能没过布料的水,煮沸后戴上手套放入盐和染料,再放入布料。

4、此时若布料已干,再冲一下凉水漫湿,一切就绪后调到小火继续煮20分钟左右。

5、每隔5分钟将其翻一下,煮的火候依据个人喜好有所区别。

6、想要达到发旧的效果,时间短一点,想要鲜艳的效果煮得时间长一点。

7、洗浮色,清洗染好的布料,洗掉浮色,再打开绳结展开布料晾干即可。

前往百度APP查看

扎染的历史

扎染起源说,目前有两种,一说是起源于秦汉时期(小编还没有查到出土实物);一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新疆阿斯塔纳第六区一号墓出土的织物看出,类似如今自贡扎染图案中的方胜。出土的织物扎染技术成熟,已用于妇女的服饰。

至唐代,中国的衣冠鼎盛朝代,人们格外关注配饰装配及面料图案的繁复,作为其中面料纹样贡献之一的唐代扎染,技艺精湛、品种丰富。

唐三彩、绘画、壁画以及诗歌词赋等艺术对扎染的记录和赞美之词,女诗人薛涛在她的《海棠溪》里写道:“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花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缬染轻沙”,不吝辞藻。

在唐代流传于今的多幅卷轴画中,都能看到很多美丽的扎染服装。如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尤为出众。“捣练”是古代女性最常见的劳作之一,捣洗煮过的熟绢,捣衣缝制多在秋季,此图描绘了唐代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画中妇女的下裳(chang)是典型的捆绑而成的大圆圈纹,上衣图案可能为先扎染,并在扎染留白处施以刺绣图案。

除此之外,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贵妇、骑士等人物的衣着,也反映出了唐代高超的染缬艺术。

五代十国时期,扎染仍然沿袭唐代的繁盛。《陶谷清异录》中记录:“显德中创尊重缬,淡墨体,花深黄。二部郎陈昌达,好缘饰,家贫,货琴剑做缬帐一具。”一位活生生的对扎染帐子近乎癫狂的穷书生活灵活现呈现在我们眼前,古人对扎染的喜爱之情,超出我们的预想。

至宋代,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穿着扎染品的服饰,室内家具饰品等无处不见扎染艺术品。顾闳中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女子上衣和床围上的大圆点纹,是典型的扎染技艺。

物极必反。宋史《与服志》载天圣二年诏令:“在京土庶不得衣黑褐色地白花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色匹帛制造衣服,令开封府限十日断绝。”耗费工时和人力的扎染,在天圣二年,逐渐淡出面料纹样的舞台。

至元明清时期,只有局地的扎染有所发展,元代《碎金》一书中记载“坛缬、蜀缬、锦缬、撮缬、蚕儿缬”等花色品种。这其中,就有“蜀缬”,即蜀地扎染。由于蜀地扎染生产批量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得皇家赏识,因此有专门名目而载入史书。

从魏晋南北朝至元明清的历史长河中,扎染作为面料图案制作的方法之一,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衰落、局地保留的各个阶段,直至如今现存并较为出名的自贡扎染、云南扎染、南通扎染等的传统扎染技艺的流传,都为当代扎染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艺术实践环境,值得我们敬仰并珍惜。

扩展资料

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

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致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

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扎染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经过南诏、大理国至今的不断发展,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特别在盛唐年间,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十世纪,宋仁宗明令严禁扎染物品民用,把它作为宫廷专用品。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这里,妇女们个个在扎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
捆扎的技法有很多种,大致致可分为捆扎,缝绞和夹扎三大类,其中每大类在又有不同的变化,此外还有三种扎法的综合应用及一些自由的扎法。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据历史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有大批生产,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在南北朝时, 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在元代时期,绞缬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绞缬中较为有名的要数四川生产的"蜀缬",其余还有檀缬﹑锦缬等数种。

绞缬是采用手工方法进行染色的工艺,其原理与方法很简单,先将织物用缝﹑扎按一定的方法加以绞结后再浸入染液,保留地色,染色后取出松开束绳即可出现特殊的几何图形与花纹。

最适宜染制简单的点花或条格纹。由于纤维的毛细管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织物经扎束后,可控制染液的渗透范围和深浅程度不同的作用,从而在织物上产生各种特殊的图案与花纹。扎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单纯用线绳扎束织物;另一种是把受热不变形﹑且与染液不发生反应的物质(如石头﹑沙粒﹑果壳﹑钮扣或硬币等)包扎在织物中。扎束的方法有分扎﹑缚缀﹑串﹑叠﹑盖等十余种,而扎束的方式可采用缝扎﹑捆扎﹑叠扎,这样,可使扎染而成的花纹形色自然﹑生动别致﹑典雅古朴﹑朦胧多变﹑错杂融浑,妙趣天成,产生回归大自然的效果,非笔墨所能随意画就,是工艺染色产品的瑰宝,这也就是扎染产品历史源远,经久不衰,深受人们钟爱的原因。

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扎染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据推测,这种印染工艺当在夹缬之前。因为早期扎染的防染工艺较为简便,仅用针、线作工具即可。又因我国丝织品产生较早,印染工艺也很发达,扎染与丝织面料之结合可谓珠联璧合。

从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来看,是出于新疆地区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如此看来,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已相当成熟。史载唐代时,由于经济的繁荣,扎染工艺也着实兴旺了一阵。当时著名的纹样有“鱼子缬”、“撮晕缬”、“玛瑙缬”、“唐胎缬”等等。色彩有大红、茄紫、墨绿等色。不过即便在盛唐时期,能穿着扎染服饰的也只能是达官贵族,一般的平民还是不敢问津的。宋时,为抑制侈靡、提倡素朴、重振国运、以安社稷,政府曾下令禁止扎染工艺的生产及使用。以后随着战乱不休、兵荒马乱局面的出现,扎染工艺便日趋衰落。然而,同时期的邻国日本,却将我国的扎染工艺视作国宝。至今在日本的东大寺内,还保存着我国唐代的五彩绞缬。

经过数百年的工艺演变,扎染工艺的防染手段已有几十种,染色也从单色演变成复色的多次浸染。扎染纹样具有从中心向四周成辐射状的工艺效果,扎染纹样的生动与丝绸面料的飘逸相谐成趣。因此过种古老的印染工艺至今仍有极大的魅力。

扎染的防染手段很多。最简便的是将面料折叠后用线绳捆扎,经染色后再拆掉线绳,面料上就出现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古时还用小米粒扎进面料内,染出点点小花,或许就是“鱼子缬”的印染法了。古时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称草木染。常用染料有红花、紫草、蓝靛等。从宋代的印染工艺看,扎染是城市作坊常见的印染方法,应用面较广。

凤凰扎染艺术历史悠久,其扎染印花布纯美典雅,原始古朴。是凤凰民族民间工艺品中的精品。

扎染印花布制作工艺程序复杂,要先将各种图案投影在木板上并雕刻成模板,而后将布料置于两块模板间,再将特制的染沐灌入夹好的花模空白处,这叫凸染。手染是把花模板压在平展的布面上,然后用特制的染沐刷浸,稍干后揭开模板即可。

扎染印花布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制成壁挂、屏风、被面、桌罩、衣物等,成品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韵味。

扎染流程详解 传承中国文化

  导语: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它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许多都是我们最值得保护的精粹。古老的民族文化、古朴的民族气息,都给了我们这个国家增添了许多色彩。说到民族文化,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古代时候的染织技术,那时候的染织都比较麻烦,但是染出的布料却都是上品。从很久以前,人们为了能够很好的染出层次鲜明的衣服布料,于是想出了一种方法,利用扎染的方式让染出的布匹可以有不同层次的颜色对比,小编这次的文章就要为大家介绍一下,扎染的步骤是怎么样的。

  


  一、染前处理。

  扎染的技法就是要在布匹上做出各种不同的花样出来,而在扎染之前,也要有一些处理。这些处理就包括了退浆、精炼、漂白、熨平待用。

  1、退浆:退浆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很好的除支浆料,而这个过程呢可以用碱液、氧化剂等等之类的药剂来使得布料退浆,一般这个这些药剂的用量不会过多,最多仅为布重的3%,但水的用量就较大,为布重的30倍左右。

  


  2、精炼:这一步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用烧碱之类的物质,加水煮沸之后,除去布匹上的纤维杂质,或者是一些天然的杂志和一些残留的浆料。而烧碱的用量呢同样是布重的3%,水也是为布重的30倍左右。

  3、漂白:漂白衣物相信很多家庭都试过,扎染的漂白也跟家庭中使用的差不多,一般漂白使用的物质多半都是次氯酸钠或者是氧化氢,同样经过加水煮沸之后,就可以除去布料上的色素或者是残留的一些杂质。漂白剂的用量跟上述都是一样的,都是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注意,一些较好丝绸,要对其进行染前处理呢,是用皂液和碳酸钠来加水煮沸的。

  


  4、熨平待用:这一步就要使用到熨斗了,用电熨斗将处理好的布熨平,就像家中熨衣服一样,准备描绘图案或者捆扎。

  二、捆扎染色

  捆扎染色是扎染的重要步骤,它就是利用一些画粉,帮助设计好的图案或者是纹路上做好记号。然后捆扎、缝结,在捆扎缝结好之后,把布匹侵入水中,全部湿透之后,晾一会儿,等到布匹不滴水之后,再放入到染液中去煮燃,一段时间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把它晾干。

  三、染后处理

  晾干以后的布匹呢,纹路已经显现出来了,但是可能在一些捆扎处,因为捆扎的原因会有些不太平整,这时候,就可以解开捆扎的地方,利用熨斗把它熨平整就可以了。这样就制作成了一副扎染制品了。

  


  以上就是小编介绍的扎染的步骤,想制作出更精美的扎染布匹,可以继续关注我们土巴兔噢,希望小编的文章能够帮助到你们。

扎染起源于什么年代?

扎染又称扎缬、绞缬或染缬。中国染缬艺术的形成条件早在周代以前便以具备。在秦汉时期开始流行,到了六朝时代,绞缬已经是“贵贱服之”(它的意思是说有钱人和没钱人都喜欢穿),可见当时应用已经很普遍。唐宋时期,我国的染缬艺术趋于成熟,在染缬的染料使用、染色工艺以及主题纹样、艺术形式、风格等出现了新的面貌。
1959年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土了公元384年的扎染实物;1969年又在这里出土了公元683年的扎染实物,并且在这件扎染实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缝制方法。而这件实物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扎染实物。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最古老的扎染技艺发源国。

后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兴起,历时千年的染缬工艺几乎失传。当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服饰时装化的步步升温,使得绞缬艺术倍受国内外消费者的追求和青睐。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扎染[zā rǎn]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扎染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据说扎染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如今主要保存在大理市周城和巍山县城、大仓、庙街等地制作。
公园前408年
文章标题: 「扎染」工艺有哪些流程,其起源与传承历史如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7465.html
文章标签:扎染  起源  传承  流程  工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