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31 17:03:1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需要为明朝灭亡负责人的应该是土木堡之变的指挥者,在这次战役之中,明朝损失了接近20万的兵力,同时丢失了大量的火器与装备,这为明朝中后期战争的发展埋下了非常深厚的隐患。1,土木堡质变的影响
明朝时期,明朝的军事实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便是土木堡之变,这场战役由朱祁镇亲自带兵出征,集结了明朝最精锐的20万部队,直接进入草原讨伐草原势力,但是在这场战斗中,因为指挥官的指挥不力,使得20万大军在大雨天被困于土木堡。朱祁镇在宦官的诱惑和挟持之下,御驾亲征,并且带上了大部分的朝廷官员,在这场战斗中5万的瓦剌士兵追着20万的明朝精锐部队打。在这场战斗中明朝的统治体系几乎崩溃,大部分官员覆灭在土木堡之变当中,同时又失去了20万的军队部队,只剩下十余万的老弱残兵苦苦坚守都城。自此之后,明朝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效率持续下降,最后使得朝廷不堪重负。2,宦官参政
朱祁镇之所以坚持带兵出阵,主要是受到了宦官的蛊惑。这也是明朝政治体制的隐藏弊端之一,明朝时期宦官是被允许进入学堂学习。这就导致宦官有一定机会可以参与到国家正式的处理当中,特殊的经历和生理缺陷导致有些人的心理确实出现了偏差。所以说大部分的官官基本上是比较自私,同时缺少政治远见的。综上所述,明朝的灭亡实际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造成的,从明朝确定之初就已经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
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不允许文武大臣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
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决定回师。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二线部队出身的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在太祖、成祖时代,明朝军队的领导权一直掌握在武将手里,但到了英宗时代,兴起的太监势力开始插手军队领导,为此武官集团精心策划了土木堡之变这场大阴谋,在大军撤退的关键时刻,原定来接应的总兵杨洪却不见身影,最终造成了土木堡惨败。王振身败名裂,从此太监集团再不敢直接领军,即使刘瑾、魏忠贤权势滔天,也没有亲自带过兵。在打击宦官集团的同时,文官集团也遭到了沉重打击,随驾的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高级文官被瓦刺杀害。三杨辅政以来文官集团蓬勃向上的局面遭到严重打击。
相反,武官集团却在这场惨败中捞到不少好处,不但杨洪没有被追究责任,反被封为侯爵,死后追赠颍国公,谥武襄。在土木堡之变之前的仁宗、宣宗时期,武官没有一个封公的,而在土木堡之变之后的景帝至宪宗时期,武将势力大幅增长,石亨、朱永先后晋封国公。
但是,从长远来看,武官集团玩的这出戏,彻底使皇帝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明朝君主从此改变了朱元璋制定的文武平衡的国策改为模仿宋朝的文贵武贱,用文官来监视武将。经过几十年皇权和文官、太监的联手打压,武官集团衰落“正德以来,军职冒滥,为世所轻。内之部科,外之监军、督抚,叠相弹压,五军府如赘疣,弁帅如走卒。总兵官领敕于兵部,皆跽,间为长揖,即谓非礼。”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