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围绕两条“丝绸之路”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时间: 2021-10-30 10:39:41 | 作者:青禾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围绕两条“丝绸之路”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丝绸之路,对于许多人来说,都太熟悉了。本书名为《丝绸之路大历史》,可以理解为——围绕两条丝绸之路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具体来说,即围绕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古代中国与西域和中亚各国的外交关系史,以及围绕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古代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各国的外交关系史。

本书的作者郭建龙,是较为知名的历史作家了,他的《汴京之围》,是社科历史领域的畅销书,“帝国密码三部曲”,风评也相当不错。

这本《丝绸之路大历史》,主体部分共五部十九章的内容,是一本相当大部头的书了。

作者将从西汉时的张骞通西域,直至清朝的鸦片战争前的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梳理地很是详实和清楚,并试图探讨一个长久以来就广为关注的问题——

汉唐至明清,中国为何越来越走向保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人缺乏好奇心、更加注重本土的思维习惯呢?中国近代所遭受的苦难,是否是可以避免的?

回到具体内容,第一部征服时代,主要讲的是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重点围绕陆上丝绸之路展开。

顾名思义,这一时期是以武力征服为主,战争频发。如书中所说,西汉的西域,是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不计成本的财政开支堆砌起来的。东汉的西域政策却是精打细算,最初只动用了数百人,后来多不过两千人,就控制了庞大的西域。从这个层面看,东汉的西域政策更加理智和成功。

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当然就是西汉时期的张骞,以及东汉时期的定远侯班超。

第二部信仰时代,主要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代的丝绸之路。

为什么称其为信仰时代呢?

因为这一时期促使中国西域,印度南海地区进行交流的,除商业上的原因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僧人群体。这些人不事生产,却在社会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可以随时获得供养,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不达西天不罢休,还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能够将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路线,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信息都记录下来,使得我们现在仍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记录,而获得对一带一路地区的认知。

因此,这一个时代,是信仰的时代。代表人物,有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僧人法显,和我们最熟悉的玄奘法师。

在信仰时代的最后,随着信仰高峰的过去,它也必然会被更加现代、更加商业化的另一个时代所取代,也就是第三部要讲的贸易时代

贸易时代虽然在宋代最为繁荣,却是发端于唐代的。

唐宋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却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唐人重信仰,更加务虚;宋人重制度,更加务实。

唐代后期,摆脱了单纯的信仰,加入了务实的成分之后,也开始跟随阿拉伯人开展贸易,学习造船,探索航线。因此,唐代成了一个技术积累的时期,积累了大量的贸易冲动,这种冲动在宋代终于开出了花朵。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衰落,宋代终于在东亚地区成了具有控制力的贸易大国,宋元时代的造船技术也领先于世界,于是开启了一带一路上属于中国的贸易时代。

第四部帝国时代,则主要讲的是元代蒙古人统治时期的丝绸之路。

蒙古人建立的帝国,从一开始就是世界性的,通过对西夏、金和宋的征伐,以及对西方的三次西征,成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

蒙古人所建立的政权,是基于陆地的,他们重新开通和发展了陆上丝绸之路,而且幸运的是,蒙古人在东方和西方都恰好继承了最开放的文明,不管是南宋还是阿拉伯帝国,对海洋的经营都是他们的国策之一,这种开放性也影响了蒙古人。

不过,从文化上讲,相比之前唯一能够和蒙古帝国媲美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灭亡后,留下了一个重要的遗产,伊斯兰教,而蒙古帝国灭亡之后,却没有留下任何文化遗产。

作者认为,答案或许在于:阿拉伯人利用伊斯兰教,对每个地方的人都进行了思想格式化,而蒙古人由于过于注重物质,缺乏产生一种思想体系的能力。

而中国和西方在世界观上的差距,也主要发生在蒙古人时期,蒙古人刺激了西方的好奇心,却将中国变成了一个保守的自保型国家。

本书的第五部,“帝国依旧,中央已失”,追寻的就是中国从明代开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保守,如何在保守中固步自封,并延续到清代,形成我们所熟知的那个老大帝国的。

人们总以为明朝的对外政策一直是封闭的,但事实上明朝在明太祖和明成祖时期,对外政策是足够进取的。从明末的情况看,中国政府还有足够的威望和实力,与西方的西班牙和荷兰相抗衡,双方是有可能产生出一种较为中立的贸易规则的。但更多的情况下,明朝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不明智,使得这种贸易规则无法建立,一旦到了东西方实力发生逆转时,再想建立平衡就不可能了。

包括清政府,前期也是一个进取的政府。但是整个中国都在雍正和乾隆时期完成了一次转型,政府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当年的开放心态和好奇心,对世界关闭了大门。

而这,正是集权模式的通病,在上台时保持了足够的进取和谦恭,一旦掌权,并经过几次皇帝的轮替,新皇帝为了维稳,就不再容忍一切超出控制的事物出现。

到这里,文章开头的问题基本已经可以回答,中国近代所遭受的苦难,是否可以避免?从理论上讲,完成国家转型是一种可能性,但结合实际情况,这种可能性无法成为事实。

以上,是我看完本书所做的一个简要概括,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读一下原书。

文章标题: 围绕两条“丝绸之路”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726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