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23 16:39:41 | 作者:邓德全说书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这也是没赶上好时候的亚洲国家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抑制社会动荡,必须遏制土地兼并,而土地分散经营,那么经营起来就人口平均的产出就低,而产出低收入就少,抑制了农民消费工业产品,反而进一步妨碍工业化和城市化。其中一个解决办法是日本式的,那就是政府补贴,在日本农民种田有几百项各种补贴,通过政府财富再分配的以工养农,让低效率下的农民们的日子过的舒服,不过代价是巨大的财政负担以及与美国那样的农业出口国之间贸易争端。另一个方法是泰国式的,政府对农业区放手不管,让沿海城市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后果是经济形成两张皮,其中沿海城市是向全球化市场做配套的,发展很快,而农村是旧式的小农经济,贫穷又无可奈何。这种方法如果在专制状态下也算是一种工业化的途径,但是如果采用“民主”制的话,那么一人一票的情况下,反对派和政治野心家就会用财政补贴的承诺去贫困农村争取选票,最后城市和农村居民就会在各自的政党指挥下争斗起来(听说泰国人正在考虑是否要放弃民主制度)。总之,对于农业人口庞大又没赶上好时候的亚洲国家来说,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在18世纪初期的时候,德国西北部莱茵河流域的“先进”地区,已经开始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资本主义的农场代替了小农经济,大量农民被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驱逐出去,于是有钱的自付旅费去美洲,没钱的当契约仆,开始了移民美洲的大潮。在这个时候的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都是有官方的宗教天主教的,去的人就会被强迫入会,并必须缴纳十一税,而德国西北的移民大多数是新教徒,所以更倾向于去英国殖民地。
这时候的英属北美殖民地中,南部地区已经不再欢迎除了“黑奴”以外的其他劳动力到来,而新英格兰地区则是排外情绪严重,新移民很难立足——这实际上并不难理解,赶走来分享资源的竞争者是生物的本能,不排外的地区大多数都是资源丰富人口稀少的地区,因为资源缺乏开放,每到来一个新的劳动力都会加速开发,让所有人都能更快过上富裕的日子,而这时的新英格兰地区由于开发较早,而且可耕地面积小,已经变成移民的起源地区,很多新英格兰人都外出到其他殖民地寻找机会和廉价土地。如果是一个专制国家的话,统治阶级可以用宏观经济的出发点来决定是否接受移民,比如增加移民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经济竞争力等,但是如果排外加民主制的后果就是——让来抢饭碗的后来者全都滚蛋!这也是美国二百多年了移民政策左右摇摆的动因,它源于两个变量,一个是吸纳足够的劳动力以加速开发,比如早期和西进运动时期社会都欢迎移民。另一个是上层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和普通人之间的博弈,历史上歧视和排斥廉价而勤奋华工的都不是美国的资产阶级,而是美国的普通人——或者说“美国人民”。
最终中部的纽约和宾夕法尼亚就变成了真正吸纳移民潮的地区,而纽约又远远没有宾夕法尼亚受欢迎,因为纽约糟糕的土地制度以及上层社会恬不知耻的土地投机活动,让新移民很难以低成本获得土地。于是宾夕法尼亚成为德国移民最心仪的地点,先到的安置下来后写信给德国的亲戚,后来的一下船就有人照应,所以德国移民在这里很快就形成规模,有人估计在18世纪中期时,宾夕法尼亚有三分之一是德国后裔。这些德国移民远远比英国人更勤奋,也更严谨,他们是出色的农夫,或者娴熟的工匠,让宾夕法尼亚的发展受益匪浅。到独立战争前夕,费城已经成为人口达到4万人的北美第一大城市,百业兴盛。而纽约虽然不受农业移民的欢迎,但是却是北美地理位置最优越的商港,所以城市人口很多,纽约紧随其后成为北美第二大城市,超越了它的竞争对手波士顿。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