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古代的爵位中为何多是王公侯伯,鲜有子男两爵

时间: 2021-10-20 07:02: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中国古代的爵位中为何多是王公侯伯,鲜有子男两爵

为何古代东西方的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这是巧合吗?

中国古代的爵位除了王、公、侯、伯、子、男这六个等级以外,还有其他的爵位名称吗?

读史杂记】中国古代所有爵位一览~夏商时期  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周朝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参考:
  《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秦朝
  秦朝,设有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爵位名。设置自秦国商鞅变法,以赏军功,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X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秦朝、汉朝沿用此制。
  汉朝
  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时诛伐殆尽。此后,王爵仅皇族可得。早期的诸侯王国大者列郡数十,小的也有数郡,皆由诸侯王自治其国,汉廷仅为之置太傅而已,其余丞相、内史、中尉、御史大夫之类皆王自置。经过七国之乱和汉武帝下推恩令、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制,诸王仅得食本国租税,不得预国政。尽废内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仆等与汉朝设置相同的官称,改丞相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国与列郡无异。东汉王国制度与西汉后期一致,国与郡等,唯改太守为相、都尉为中尉,另置傅领王府事。
  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官治府事。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东汉侯制与西汉无别,唯侯国较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有仅食一亭者,东汉末年,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置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以当时蜀、吴两国所辖邑名封之,受爵者无从收取租税,开后世虚封先河。
  汉武帝时,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于是为将士立功者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后亦卖之。
  魏晋南北朝
  曹魏
  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
  两晋
  西晋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县公)、侯(郡侯、县侯)、伯、子、男五等爵专封宗室;功臣封爵为“开国”诸爵及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
  西晋诸侯王与西汉初年诸侯王相类,得专制其国。案《晋书》记载,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五等爵之公国之制同下等王国,侯国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其余诸爵与开国爵封地称国而但封君不治国事,乡侯至关外侯无封邑。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世袭。
  南朝
  南朝封爵沿袭东晋,唯封君对封国再失治权。陈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北朝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废伯爵、男爵,后复之。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景明元年定制:置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封国租税取率: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封爵品级:王超品,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官属:王至侯国等置官属。
  北齐:置王爵与五等爵,王爵超品,其余诸爵视魏制各将一阶,诸爵皆开国置官属。
  北周:初置开国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五等爵后据《周礼》改制,置亲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十一等爵。
  隋朝
  隋文帝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炀帝留王、公、侯三等爵,其余均废止。
  唐朝
  唐朝,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郡侯、县侯、县男、县子。国公以下,均加开国字样,如××郡开国侯、××县开国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
  宋朝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晋至宋,封爵的承袭分为世袭罔替、世袭两种,前者在承袭时按原爵承袭,后者承袭的时候要比照被承袭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袭。宋朝无世袭罔替的例子。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宋朝依唐制保留封君食邑,自—万户到二百户,共十四等。食邑数字只是虚衔,唯食实封才可以领取相应的补贴。实封最多千户,少者百户,每户每月折钱二十五文,随官俸发给,可知宋朝的封爵收入颇低。
  元朝
  元朝,王爵唯皇族、蒙古贵族可封,其余国公等爵封赐甚滥。
  明朝
  明朝,王爵为皇族专享(开国诸大将死后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袭罔替: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则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由于这种世袭罔替的制度,导致后来出现举国一岁之入不能偿宗室岁禄的局面,远支宗亲将军、中尉甚至有故意犯罪入狱求饱者。另有公、侯、伯三等爵专授功臣,三等爵只能世袭,也有终身者。
  清朝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
  宗室爵
  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四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
  除了清初受封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雍正时怡贤亲王、同治时恭亲王、光绪时醇亲王、庆亲王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世袭。
  宗室爵俸禄: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禄
  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
  二等公685两
  三等公660两
  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
  一等侯610两
  二等侯585两
  三等侯560两
  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
  一等伯510两
  二等伯485两
  三等伯460两
  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
  一等子410两
  二等子385两
  三等子360两
  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
  一等男310两
  二等男285两
  三等男260两
  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
  一等轻车都尉210两
  二等轻车都尉185两
  三等轻车都尉160两
  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
  骑都尉110两
  云骑尉85两
  恩骑尉45两
  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
  闲散侯230两
  伯品级世职205两
  子品级世职180两
  男品级世职155两
  轻车都尉品级世职130两
  骑都尉品级世职105两
  云骑尉品级世职80两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清朝的封爵,与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睿亲王、勇毅侯之类。
 
没有了
没了

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为何如此称呼呢?

公、侯、伯、子、男是古典的五等爵位名号,这些名号从诞生开始就这样称谓的,没有什么原因或者道理。这就好比称猪为猪,呼狗为狗一样,天生万物,本无名号,人类观而命之,察而名之,思而号之,故天地万物的名号皆是因人而生,如果没有人,也就没有名号了。公爵是古代人臣功勋能得到的最高爵位,男爵是人臣能得到的最低爵位;先秦各思想家均自成一派,故尊称为“子”,比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子,但是这些思想家并非是官身子爵。

"与私相背"为公,古人亲亲而爱私,人人都只顾自己家人,这不利于社会发展,因此大家推举无私的贤人来管理大众,并称之为公。人类社会最高的统治者称王,有的称帝,有的称皇帝,帝王之下,身份最尊贵的人就是公了。因此公爵是夏商周时代诸侯国最高的爵位,是秦汉之后人臣功勋生前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公爵之人死后可获得王爵荣耀,王爵在汉朝时成为皇族子弟的专有爵位,非皇族子弟生前不得封王,这一制度被后世继承。

“侯”字,,从人从厂从矢,象张布,矢在其下。箭(矢)向山崖(厂)射去,本义:箭靶;后加上了“人”,有“射侯”之礼,寓意能力高强的男子,引申为有本事的人、又用作爵位名称。夏、商、周三代,封国之君的爵位多数是侯爵,只有王室子弟、圣人之后的封国之君能得到公爵称号,因此分封的国家被称为诸侯国。西周的开国功臣姜太公在灭商之后,以国丈功臣之身,被封在齐国为君,爵位是侯爵。后世的人臣功勋要得公爵十分难,最高也就是万户侯,故唐代诗人有言: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伯的本义是“没有兄长的男子”、“老大”,后来演变成兄弟之间的辈份。古人多兄弟,长兄为伯,次兄为仲,三兄为叔,四兄为季。伯后来成为第三等爵位,等级在公侯之下,不过再后来演变成一方之长,伯有了霸主的含义。秦国是东周的开国功臣,受封为伯爵,后来秦穆公西击戎人,灭国十二,拓地千里,周天子赐秦穆公西方伯称号和天子金鼓,秦穆公成为五霸之一。秦献公时代,秦国出兵替天子教训三晋,周天子赐秦献公西方伯的称号,还赐战服黼黻以示王恩浩荡。

"子"的本义是“婴儿”,后来演变成一种尊称,比如男子,女子;同时子也是商朝王室是国姓,比如商汤本名子汤,商纣王本名子受,宋康王本名子偃。子后来成为第四等爵子,比如南中国的巨无霸楚国,最开始只是子爵;越王勾践,吴王夫差两人虽称王,但是在周王室的册封上,还是子爵。男的本义是在田中下力之人,后来成为第五等爵位, 姜姓许国的国君就是男爵。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这是依据地位来排名的,只能说那个时候对于这种事情分得很清楚。
其实就是一个独特的称呼,然后也是当时的一个准确的称呼,这样的话也是会有身份地位的时候区别,更好的分辨。
因为这是爵位的等级,能够很好的进行分工,是按照大小的顺序来排列。

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这些称呼怎么来的呢?

爵,是古代饮酒用的酒杯,它的形状今天看来可能比较怪。

它的下面是三条扁长的尖足;中间的杯身是圆筒形,杯身的一侧装一个把手,方便把握和举持;开口部分最特殊,圆形的器口被向两侧拉长,前端开出一个长凹槽,将爵侧倾,酒就可以从这个凹槽流出来;后端则上翘,形成一个尖尾,主要是保持器体的平衡。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爵口上还立着两个像蘑菇或是伞形状的小柱。据专家考证,它们或许是用于拴挂香料包的,和我们今天喝袋装茶相同,香料包泡在酒里,喝酒时香料包因拴在小柱上就不会被一起倒出来。

也有专家认为,古代成年人是蓄胡须的,一般都很长,这两个小柱可将胡须分开,使饮酒时胡须醮不着酒。

到了商周时期,贵族饮酒的制度规定十分严格。据《礼记•礼器》载:“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贵族们使用酒杯,按照身份高低贵贱而区别开来,仅身份最高贵的贵族才能使用铜爵。

而高级贵族使用的酒杯则是青铜爵,这也是中国古代用来表示贵族等级爵位的由来。

可见,当时用铜爵饮酒,并不仅仅限于饮食,更侧重于“礼”。正因为贵族们使用不同等级的酒杯,后来出现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士、爵位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至春秋战国,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互相兼并,封国、采邑的范围时有变化,世袭制度也逐渐废驰。

战国时秦国商鞍变法,规定以军功授爵,当时设有二十级爵位:①公士;②上造;③簪袅;④不更;⑤大夫;⑥官大夫;⑦公大夫;⑧公乘;⑨五大夫;⑩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驯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这二十个爵位中,①到④级相当于士;⑤到⑨级相当于大夫;(10)到(18)级相当于卿;最后两级相当于诸侯。这些爵位的名称,有的原是官职名称,如“庶长”原是春秋时期秦国掌管军政大权的官职;“大上造”原是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又叫“大良造”;但定为爵位名称后,就只是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的职官名称。

当时,以上这些爵位是只有名号无采邑的。

秦汉时代实行郡县制。

只是汉代初期仍有部分封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全部实行郡县制,因此汉代的封爵只有王、侯两级。

皇帝的子、弟封王;异性的功臣封侯,只是汉代受封爵既没有在封地内实施统治的权力,食禄也改为以征收封地内民户的赋税拨充。

曹魏刚建立时,推行“九品官人法”,由朝廷派出“中正”在地方上选拔人才,再由朝廷按照中正评定的品第授官。不过,这一制度,历来被认为是地方大族控制选官、进入官僚队伍、巩固家族地位与社会影响的工具。

到了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封爵,爵位分九等:(1)王,正一品,食邑万户;(2)嗣王、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3)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4)开国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5)开国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6)开国县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7)开国县伯,正四品上阶,食邑七百户;(8)开国县子,正五品上阶,食邑五百户;(9)开国县男,从五品上阶,食邑三百户。这种爵位一直到中晚唐。

宋代的爵位和等级基本上继承了唐制。

因为当时的礼仪,周朝礼仪制度非常讲究,而这五等爵位也包含了不同的含义,就是因为这个礼仪,才有了这些称呼
根据文献记载,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是按照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制定的。
按照高低顺序排列的,按照高低顺序排列,专门用以赏功,是师法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制定的。
文章标题: 中国古代的爵位中为何多是王公侯伯,鲜有子男两爵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6445.html
文章标签:爵位  王公  鲜有  中国古代  子男两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