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19 17:01: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一般认为最难打的是楚国,因为耗费的精力和人力,物力都是最多的。
其次我觉得是燕国还有赵国吧,这两国都是有余部继续活动,是拖的时间比较长,最终灭亡的时间也比较晚。
下面我们来看下,具体是怎么样收了六国的?
秦灭六国之战
1、秦灭韩国,这是最容易打的一个国家。
韩国本来就是三晋中最弱的一方。到韩桓惠王时,韩就已臣服于秦国。秦始皇初年,韩国的疆域更加缩小,只剩下都城阳翟与其周围10多个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实亡之国了。
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而所处地位却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因而形成了秦韩两国间的连续战争,经过秦国的多次打击,韩的土地日渐缩小,韩于是向秦表示愿为藩属。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灭六国的行动从这一年开始。秦为彻底灭韩,派内史腾率兵再度对韩进攻,韩无力抵抗。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内史腾指挥秦军攻克韩都,俘虏韩王安,把所得韩地改建为颍川郡。 这样,韩成为当时六国最先被灭亡之国。
2、秦灭赵国,虽有抵抗,但离间计一下,赵国就没将可用了。
秦赵虽然从最早来看,还是同姓呢,但是在战国,却是宿敌,这两家也掐得非常厉害。经过了长平之战,包围邯郸等多次的战役后,赵国也是实力大大的减弱。
此时,燕国也还不老实,也想趁机打赵国。和赵国多次打来打去,这就给了秦国可乘之机啊。
就在秦灭韩的同一年,赵国大旱。于是秦国趁着灭韩的余威,对赵也采取了行动。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229年)以王翦为主帅,兵分三路,向赵国开来。王翦先拿下了井陉这个外围的防线,紧接着,几路大军围了邯郸。
交战之初,有李牧和司马尚指挥,还能抵抗。但秦国玩的是多线打击,一看强攻费劲,马上采取离间计,结果赵国还就再次中计,李牧被杀,司马尚被罢。就这样,赵国最后的有力防线也垮了。三个月后,过了来年,赵国的抵抗部队被灭。在赵国内奸郭开的劝导下,赵国开城投降了。
赵国虽亡,但还有余部,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是为代王。一直又抵抗了6、7年,到 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王翦之子)攻代,代灭,公子嘉自杀(或说被迁西戎)。建国250多年的赵国最终灭亡。
秦国大军
3、秦灭燕,也是几平没费什么力气。但过程较曲折。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
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这给了秦始皇攻燕的最好理由,趁着灭赵的余威,部队马不停碲的开向了燕国。
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
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今辽宁浑河)。
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
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
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荆轲刺秦
4、秦灭魏国,大水灌城,魏国投降。韩、魏当时的实力都非常弱,到了秦始皇时期,大部分土地已经被秦国给攻略了。灭了赵国之后,秦国兵分两路,一路向东北去打燕国。一路南下,去攻魏国,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南下攻楚。
灭魏国,也是王贲带队。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黄河、鸿沟之水冲灌大梁城。
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5、秦灭楚国,王翦六十万大军的辉煌一战
楚国地处南方,地域面积在春秋时期就是最大的,包括战国前期,秦灭六国前,都一直是七雄里边地域最大的国家。虽然秦楚也多次交战,但到了秦灭赵破燕灭魏之后,楚国的实力也还是非常强的。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最开始派少将李信还有蒙恬,带着20万兵马去攻楚,结果中了诱敌深入之计,被楚国包围,然后秦国大败,李信经蒙恬掩护,逃回秦国。
秦始皇痛定思痛,给了王翦60万大军,开始了慢长的灭楚之战。
公元前224年,王翦和蒙武带着60万大军来攻楚,楚国征全国之兵力与之对抗,王翦采取了拖兵之计。和楚军打防守消耗战。这其中,秦国方面,勒紧裤带给60万大军供粮,秦王在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督战。
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
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
另一方,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加上粮食消耗供给不足,项燕只好率军东撤。
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越国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楚国的顽强还表现在后面,几十年后,秦始皇死后,在楚地就开始爆发起义,最后,项羽灭了秦朝的有生力量,刘邦攻下了秦都咸阳,反过来又灭了秦国。
秦王检阅部队
6、秦灭齐国,不战而降
秦国最后灭掉的是齐国,齐国和秦国离的远,中间间隔着其他国家,一直以来称霸东方,不备兵革,不修战备,政治上达惊人的麻木程度。
其他的五国灭亡时,齐国一直作壁上观,不管不顾,甚至都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连战备也不修。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在东进辽东,灭掉燕国残存的部队,俘燕王喜后。
随即统帅军队南下,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
齐国毫无作战准备,竟无应战之兵。
齐相后胜力劝齐王投降(和赵国一样,也是奸臣辈出),齐王建也就不战而降 。
齐王建被送于共这个地方,饿死于松柏之间。这个贪图享受、丧失国家的亡国之君,得到应有的下场。
秦灭六国顺序
综合来看,秦灭六国的过程只有楚国,史书上明确写了用了60万大军,其他的估计最多也就几万,十几万,只有楚国,王翦和对方耗了一年多。其他的大多是兵锋所指,所向披靡。
所以结论如下:从难易程度上来说。楚国最难,赵次之(攻城三月,城下后余部又活了好几年),燕再次之(攻城易,余部又活好几年),魏第四(攻城三个月),齐第五,韩第六。
秦灭六国,其实不能单纯地说哪个更容易。而且秦灭六国,也不能单纯地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十年来看。秦灭国是由秦始皇来完成的。但是,此前从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几代人不懈努力,不断增强秦国的势力,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到了秦王政亲政之后,秦国不仅比六国之中的任何一国都要强,而且其战斗力超过了六国加起来的总和。
所以,我们要从两个阶段来分析。假如从整个战国时期来说,秦灭六国,最费劲的是赵国。各国都经过了改革之后,都把富国强兵作为改革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出现了魏国一国独大。但是魏国处于中原四战之地,很快就各国联合给打趴下了。之后,出现了齐秦东西并大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合纵与连横的思想。所谓合纵,就是韩赵魏楚燕,这五个国家联合以对付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到了齐闵王即位之后不久,以燕国为主导,五国联合,最终把齐国也给打残了。齐闵王被杀,齐国仅剩下两个城在固守。后来齐国虽然复国,但已经元气大伤。
之后,就进入到了秦赵大战阶段。在战国后期,能和秦国展开大战的也就是赵国了。在秦赵大战过程中,虽然秦国略占上风。但是,赵国也并不是一味地被动挨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赵奢、廉颇等战将,也并不逊于秦国。而这一切到长平之战,才彻底终结。长平之战,打了好几年。秦国几乎是倾国而出。最终,秦国也是惨胜。长平之战后,赵国彻底失去了和秦国相抗衡的能力。
至于说,秦王政给予关东六国最后一击的时候,东方六国其实都已经是在苟延残喘了。秦王政的军队,几乎是摧枯拉朽地消灭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楚国成为秦国付出代价最大的国家。
就整个战国时期来说,楚国地域广阔,物阜民丰。其基础是非常之好的。但是,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图强的过程中。楚国始终没有什么起色。秦灭六国之中,何以是楚国成为最困难的国家呢?这是因为,首先,楚国是当时东方各国之中疆域最大的国家。几乎囊括了整个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当时的东方各国之中,韩国仅相当于一个郡的疆域。魏国也只是河南省的中东部区域。
齐国占据山东大部分地区。赵国在河北的中部山西北部。燕国在河北北部和辽宁大部。仅就楚国的疆域来说,秦国要把它啃下来就没那么容易。其次,就文化上来说,和秦人文化差异最大的就是楚国。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国家没有了实力,民间依然会保持很强的反抗情绪。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楚国被灭之后,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反抗势力。当时流行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始皇也感受到楚人的反抗,说东南有天子气,所以要到东南去巡视,武力示威。而最终消灭秦朝的,主力也就是楚人。无论是陈胜的张楚,还是项羽的西楚霸王。就连刘邦也是楚人。再次,此前楚国没有成为秦国打击的主要对象。韩赵魏等国,始终是秦人打击的首要目标。当秦王政开始他的攻击的时候,韩赵魏等国已经奄奄一息,而楚国还保留有一定的实力。
因而,我们假如就看秦王政发动进攻的十年来说,最困难的是楚国。而从整个战国时期来看,至少是从战国中后期来看,赵国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个人认为是赵国,在战国末期只有赵国才是秦国最难啃的骨头。
秦灭六国之战,其实是秦始皇接棒前六世的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公元前245年,秦始皇即位。公元前241年,楚国春申君组织五国攻秦,结果被秦国大败而归。这场战争,标志着合纵联盟正式解散。同时,当时六国的情形,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秦灭六国过程,很多人只着眼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十年。其实,秦国的花费时间要更长。
一、为什么是赵国?战国前一百年,国际舞台上的赵国默默无闻,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到了战国后一百年,赵国迅速成为了当时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当魏武卒、齐技击都相继落幕,赵国的灵武铁骑和秦国的锐士成为战场上最可怕的存在。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军事实力迅速上升。先是除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国,然后不断发兵侵扰齐国。从公元前263年,赵国接收了韩国的上党,直接与秦国对立。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依旧在邯郸坚守,与魏国的援军将秦国打得全军覆没。长平之战虽然削弱了赵国的元气,但使赵国军民更加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这也是赵国能够再度坚持40余年的重要原因。
赵国名将众多,先有赵奢、廉颇,后期又有李牧接棒。还有一批能当大任的战将可以统帅三军,可以说赵国的军事人才储备十分丰富。尤其是赵武灵王开始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战争,相继灭掉了东胡、匈奴等边境部落,兵源、战马得到了优质的储备,在骑兵上,更是天下无敌。
燕赵地区民风彪悍,又多苦寒之地,所以士兵的战斗意志比较高。军事人才、军队素质、军事装备样样不缺,这就是赵国敢冲在前面和秦国硬拼的底气所在。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又打败了虎视眈眈的燕国,国势再度复苏。而秦始皇制定灭六国大计,首先要灭掉的其实是赵国。这里不乏有私恨,但更多是赵国最难打。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2年,一共14年才彻底消灭赵国。秦国伤亡最多的还是在赵国,因为这时有名将李牧,两次击败秦国,打退了秦国第一轮进攻。
到了公元前229年,秦国动用全国之力,三路大军,名将荟萃,发动第二轮灭赵之战。李牧采取坚守战略,使秦军不能前进,双方处于胶着状态。王翦采取了反间计,除掉了李牧,才能在公元前228年,攻破邯郸城,俘虏赵王。
而赵国并没有完全灭亡,赵国王子逃到了军事重镇代地,迅速组织力量,继续对抗秦国。公元前227年,燕代联军在易水河与秦国大战,联军大败,燕国丢了都城,燕王逃到了辽东。一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国名将王贲才消灭了赵国残余势力,赵国至此彻底灭亡。赵国的失败,非战之罪,而是君王昏庸,奸臣当道,纵有精兵良将也无法力挽狂澜。
二、为什么不是楚国?有人说,在这十年中,秦国仅仅在楚国吃了败仗,所以认为楚国很难打。其实,一是秦始皇选将不当,派青年将领李信为帅,而他只是年少无知的毛头小子,哪能和身经百战,有战局视野的王翦?二是楚国地域广阔,城池众多,人口众多,以往的作战方式又不大相同。这个时候的楚国,只是瘦死的骆驼,当年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先辈们早已不再守护着这个虚胖的国家。
当王翦率领大军再度来临,仅仅一战就让楚国主力一败涂地,国家也迅速灭亡。楚国的支撑说是两年,其实远远不到。此时的楚国,已经没有贤臣名将,项燕能勉强充当门面,当在那个时代不过是顶着名将高帽的刀下之鬼。
同比赵国,楚国对秦国的作战整体上是一败涂地。先是楚怀王客死秦国,再者白起攻破故都,楚国只能迁都东逃。面对秦军,楚国士兵的军事素养和战斗意志已经崩溃了。这主要是由两大原因:
1、国家政治制度的落后:秦国经过六世不断深入变法,经过奖战耕织,国家实力富强。尤其是吞并了韩国以后,在装备和动员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楚国国家大,人口多,但从未达到过富强的地步。尤其在战国中期,吴起变法失败,楚国贵族强大,依旧是奴隶社会,而秦国早已跨入了封建社会,两种制度的差异在百年间不可同日而语。
2、军事制度的落后:秦国走军事扩张路线,有着关中优质兵源,这是对抗义渠、六国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凭借战功可以授爵,这让下层士兵有了通往上层空间的渠道。秦国锐士成为虎狼之师也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楚国从公元前241年惨败后,一直比较安逸。有着十几年无战事,楚国临时凑起来的大多是新兵。而此时秦国的新兵变成老兵,都个个上过战场,从血与刃中拼搏而出。两者相遇,即使不用名将来指挥,也是驱虎吞狼。
大秦王朝在扫灭其他六个国家的各大小战役中,单单对于攻打楚国最费劲,攻打三次都城,楚国迁了三次都。
首先,用排除法来看,齐国显然不能称之为秦始皇最难消灭的一个国家。在秦始皇消灭六国的过程中,齐国坐视其他几个国家相继灭亡,最终被秦国大军势如破竹,也即几乎没有怎么抵抗就被秦国消灭了。和齐国相对应的是,韩国和燕国的抵抗也不是那么激烈,即便燕国派出了荆轲等刺客,但是,因为实力上的弱小,秦始皇在消灭韩国、燕国的过程中也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至于中原之地的魏国,虽然在战国前期一度为七雄中的霸主,但是,在战国后期,魏国的实力也被大幅削弱。
由此,在笔者看来,对于秦始皇嬴政来说,消灭六国的过程中,赵国和楚国是最难打的两个国家。一方面,就赵国来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使赵国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赵惠文王继位后,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由此,在战国后期,赵国和秦国成为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到了决定战国格局的长平之战,虽然秦国士兵在白起的率领下战胜了赵括,但是,赵国损失惨重的同时,秦国也因此元气大伤。也即秦虽然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但士卒死伤过半,粮草消耗巨大,促使秦国无力继续攻邯郸灭赵。而等到秦国集中兵力,全力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时,因为廉颇等人的坚守,秦国还是没有成功攻下邯郸。到秦始皇在位时,李牧等赵国将领依然给秦军带来了重创。当然,后来因为反间计的作用,赵国君主自己冤杀了李牧,最终赵国灭亡。
最后,另一面,就楚国来说,其疆域巅峰时期占了当时战国七雄的一半左右,也即当时的长江以南地区,基本上都被楚国占领了。对于楚国来说,虽然昏君层出不穷,不过还是诞生了项燕等名将,加上自己地域辽阔,士兵众多,成为秦始皇建立秦朝过程中的重要阻碍。在消灭楚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几乎将家底都交给了王翦,这才消灭了楚国。由此,在秦始皇剪灭六国中,赵国和楚国成为其中最难打的国家,其难度几乎难分高下。
大秦王朝在扫灭其他六个国家的各大小战役中,单单对于攻打楚国最费劲,攻打三次都城,楚国迁了三次都。
百越之战
秦国消灭了东方六国后,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把统一的目光放到了南边的百越之地,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百越之地一般意义上也叫岭南,就是现在的广东和广西。在秦与百越的战争中,总共发生了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攻击百越;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百越之战。
该战平定了百越之地,统一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将赵佗攻瓯骆之战,历史学家一般称这次是第二战争的延续而已。总之这三次统称为“秦始皇三征岭南”。
扩展资料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次派遣任嚣和赵佗率领大军攻打岭南。这次,秦军主帅吸取了上次血淋淋的教训,在使用武力的同时,采取了怀柔的手段,使得越人反抗的激烈度大为降低。同时,秦军每攻下一地,就让随行的中原人居住下来,使得秦军有了坚强的根据地。
这样,反复折腾了4年,任嚣和赵佗终于将岭南一带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圈进秦始皇的地盘。秦始皇在岭南设置了三个郡: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任嚣被任命为南海尉,赵佗被委任为南海郡龙川县令。
此后,秦始皇不断向岭南移民。这些移民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让处于相对闭塞、落后的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渐跟上了中原的节拍。
改革开放以来,岭南地区的广东、海南以及广西一带,领风气之先,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先一步。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当属开始于公元前262年,结束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了。
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的半个世纪,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实力已经日益壮大,由于新的秦法坚决执行军功爵制,打压旧贵族的势力,有功进爵有过必罚,让无数出身于平民阶层的年轻人看到了从军立功的希望。而白起就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从秦营里的一个无名小卒为起点,多次建立不朽功勋,并逐渐成长为秦国独当一面的上将军。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嬴稷在位的第十二个年头,当时还只是左更(官职名)的白起亲自统帅秦国大军,在伊阙之战中对阵韩魏联军,24万联军士兵倒在了秦军的剑下,魏军统帅犀武被杀,韩军统帅暴鸢兵败逃跑,经此一役,韩国的精锐军队丧失殆尽,万般无奈之下韩釐王韩咎只得割让土地,以求得暂时的和平。
公元前292年,也就是伊阙之战后的第二年,挟战胜之威的秦国让白起挂帅再度东出,这一次秦昭襄王把目光投向了实力日益衰微的魏国,不到一年时间,魏国61座城池先后被纳入了秦国的版图,魏国在文侯、武侯时期夺得的土地几乎全部丢失,疆域日益萎缩,再也没有了曾为战国第一强国的霸气。
公元前280年,刚刚登上楚国王位的熊横一方面为了重新恢复楚国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也为了给客死在秦国的老爹楚怀王报仇,决定联络山东列国再谋合纵抗秦。秦昭襄王很快就得知了这一消息,决定再派白起为主将起兵伐楚。在白起的指挥下,楚军连战连败,不但汉水以北的大片土地被秦国占据,就连都城郢都也给丢了。楚国这个崛起于南方的老牌强国从此逐步沉沦,直到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灭亡。
韩、魏、楚三国都已不堪一击,而齐国在经历了乐毅五国伐齐后虽然后来复国,但国力也是大不如前,早早退出了一流强国的序列。至于齐国的老冤家燕国,由于即位不久的燕惠王听信谗言,将立下赫赫战功的乐毅替换,导致燕军惨败,不但成就了因为火牛阵而大放异彩的田单,也让燕昭王与乐毅苦心经营数十年的成果毁于一旦。
如此一来,放眼整个时代,能够抵挡秦国铁骑,抵挡战神白起的也就只剩下了一个国家——赵国。
韩魏赵三家瓜分了晋国后,新建立的赵国实力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论土地,三家中当属魏国面积最大;论资源,韩国拥有当时天下最大的宜阳铁山,能够打造最为精良的兵器,这也就是那句“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的来源了。事实上,在立国之初的半个多世纪,赵国一直都生存格外艰难。甚至在魏惠王时期,赵国都城邯郸一度曾被魏国名将庞涓攻破,如果不是后来孙膑围魏救赵击败庞涓,那么赵国很可能会面临亡国的命运。此后,赵肃侯在位的24年时间里虽然也曾多次攻打魏国,但最终成效不大,多次伐魏无功而返。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因病去世,儿子赵雍登上君位,成为了赵国新的主人,这也就是后来威名远扬的赵武灵王,赵国的命运从此开始改写。
赵雍在实践中发现,中原人宽大的袖子在骑马打仗时非常碍事,远远没有胡人的服装穿起来方便,因此决定实行军制改革,打造出一支全新的军队,并想方设法取得了王叔赵成等元老派的认可,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事实上,经过改革后的赵国也确实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与匈奴、林胡等部落的战争中连战连捷。在肥义与楼缓等重臣的辅佐下,赵国国力大增,成为了当时唯一有资本与秦国抗衡的一流强国。
大秦王朝在扫灭其他六个国家的各大小战役中,单单对于攻打楚国最费劲,攻打三次都城,楚国迁了三次都。
秦统一六国的时候,打每一个国家都费了很大的力气,所以要说最难打的国家的话,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分出来的!有一些国家虽然看起来比较弱,但是却不是那么容易打的。不过这其中比较棘手的自然就是赵国和楚国了,毕竟这两个国家的实力比较强大,而且赵国本就与秦国有过多次战争,并且难分胜负!秦始皇在打赵国的时候也是不容易呀,整整派出了60万大军才把赵国给拿下。秦国在打赵国的时候用的是反间计,他们首先除掉了李牧,秦国的反间计虽然用的好,并且靠着反间计拿下了赵国的都城,但殊不知,赵国的公子赵嘉却逃了出来,并且还建立了代国,然后继续与秦国作对。不过秦国也没在怕的,最终在公元前222年的时候,把代国这个国家也消灭了。
另外,楚国也不是好打的,楚国的国土和人口是六国当中最多的,所以他们自身的实力非常的强大,并且楚国有很多优秀的将领!楚国是一个社会制度相当完善的国家,他们所实行的是奴隶制度,而且把这种制度发挥到了极致!楚国每消灭一个诸侯国都会把这种制度在诸侯国中扩散!楚国的阶层和等级划分的非常的明确,普通的百姓在社会最底层,这些人是没什么地位可言的,而那些有地位的就是士族子弟和一些王公大臣们!在楚国,如果你的地位极高的话,那么你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因为楚国是以王公贵族为核心的,并且他们也是掌握这个国家所有权力的人,最基层的百姓们只能够听他们的话。之所以说消灭楚国麻烦,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楚国的文化,就算是把楚国这个国家给攻下了,也绝不可能消灭他们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何等重要呀,文化就相当于是一个国家的魂一般。更何况楚国的军事实力又如此之强,所以说楚国是秦国最难消灭的国家绝对不为过!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魏国,魏国可是战国初期的霸主,但是自从魏惠王掌管魏国之后,这个国家就开始逐渐衰退了!随着其他国家的实力逐渐壮大,魏国这个国家确实没少受欺负。魏国是和秦国接壤的,所以秦准备统一六国的时候,灭了韩国之后对付的就是魏国,由于魏国的军事能力差,而且在战国后期的时候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并且这个国家自身也早已经是千疮百孔了,所以魏国被秦消灭的十分的彻底!
韩国这个国家是六个国家当中最小的,也是最好打的一个国家,不过秦国并没有首先对韩国出手!秦考虑到如果先对韩国出手了的话,那么其他国家就会有所察觉。韩国这个国家经济实力不强,能不能够撑下去都不一定呢,而且国家的土地面积还比较小,所以打韩国要比打其他国家简单的多,秦国根本就不着急。最终,韩国也是被灭的比较彻底的一个国家。
燕国距离秦国比较远,在秦统一六国初期,这个国家还进行了配合,不过最终自己也没能避免灭亡。最后再来看看齐国吧,这个国家是最后被灭的,齐国的灭亡是很简单的。齐王整日不管国家大事,只知道饮酒醉乐!山东被秦国攻击的时候,齐王都可以不管不顾,一个国家的君王都不管,那么其他人肯定也就没动力管了!所以,当他们看到秦国带兵兵临城下的时候,就果断选择了投降,还是齐王带头投降的,齐王的心确实大呀!
秦统一六国的时候,拼死顽抗的国家仅有楚国赵国和魏国,这三个国家的实力也是六国当中实力较强的,并且自从商鞅变法之后,这几个国家与秦国之间的战争就不断!其中赵国的军事实力是六个国家当中最强的,赵国有实力与和秦国搏斗,两个国家在打仗的时候各自都是有输有赢的。
秦灭六国并不是一蹴而就,虽然秦国的战力非常强大,但是在统一的过程当中还是受到了不少的阻碍。而在六国当中,最难打的莫过于赵国。
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
根据战国策的记载,秦国攻打了赵国十七个月都没有成功,这种事情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对战其他国家,秦国不说无往不利,但如果精锐尽出的话将其拿下问题还是不大的。可到了赵国这里,秦国遇到了莫大的阻碍。
而赵国能抵挡住秦国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军事实力非常的强大。秦国若是想覆灭掉赵国的话,那么他们必然也会受到重创。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赵国实力强大,那么秦朝统一的速度将会更快。
也一个证据能侧面证明赵国的强大。当时秦国求取和氏璧,但是赵国不愿意给。当时秦国的打算是拿十五座城池来换。要知道,秦王并不是什么遵循礼法的人,如果秦国的战力能碾压赵国的话,那么他估计不会是和赵国商量,而是强抢和氏璧。如今他既然选择做交易,就说明至少在秦王眼中赵国和秦国是同一水平的国家。
战国策当中不止一次渲染过赵国的强大。比如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在早期赵国还没有变得强盛的时候,赵魏韩三国如果联合起来都能对抗秦国。而三个国家正是以赵国为主导。从这方面就能看出赵国的底蕴到底有多深厚。
如果说赵国前期的时候赵国只是崭露头角,那么到了赵国末期的时候赵国则是彻底崛起。赵国的崛起都是拜赵武灵王所赐。赵武灵王不只是有抱负,更有能力。他是一个伟大的变革者,主张推行胡服骑射,对军事,文化和政治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开始的时候他遇到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他扛住了压力,坚持推行自己的政策,当赵国真的崛起的时候,便再无反对的声音了。
赵国在最巅峰的时候到底带给秦国多大的威胁呢?如果不是赵国的运气差一点的话,那么最后夺取天下的或许不是秦国,而是赵国。
在赵国最强盛的时候,他曾计划用一支军队吸引秦国的注意力,之后剩下的军队突袭秦国。如果这个计划真的成功的话,那么赵国即使不能将秦国一举击溃,也能重创秦国。但尴尬的是赵武灵王因为没有处理好继承人这个问题,导致赵国错失良机。
而经历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无论是实力还是地位都大不如前。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秦国都没有敢大举入侵赵国,而是先用反间计让赵王杀废了司马尚等人,这才敢派兵攻打赵国。 赵国是阻挡秦国最后的堡垒,在赵国被攻陷之后,剩下的几个国家很快也迎来了秦军的铁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