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论文3000字左右
只要是桥梁工程类的学术论文就行写作思路:可以根据现如今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水平进行阐述,可以从技术创新体制建设方面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描述,中心要明确等等。
正文:
现如今,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如何利用现有的设备来满足人民对交通便利的需求,成为桥梁建设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相信随着施工施工技术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及计算软件的普及,会出现更多更好的公路桥梁施工方法。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桥梁施工单位与其他一些企业一样,工作任务仍要靠上级直接下达命令,所要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改进还要靠有关部门立项拨款才可进行后续工作,而当桥梁施工完成后又往往束之高阁,只有一小部分能产生应有的可观效益。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由于受国际关系的影响,我国桥梁建设行业与真正的国际标准要求还是存在很大的距离。这使得企业在桥梁施工的技术创新方面的紧迫感和积极性都大打折扣。
首先,在技术创新体制建设方面出现了缓慢进展的局势。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明令要求大型桥梁施工单位要建立以技术为中心的一种系统的创新体系,但仅仅有一小部分的企业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大部分桥梁施工单位仍选择维持旧有的施工技术体制,甚至有些企业仅仅在表面上建立了技术中心,而实际上却没有按新的体系运行。
其次,桥梁施工单位对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由于施工建设市场的不完善和一些不良的施工风气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只要能拿下桥梁施工工程就可以把一系列的任务都能完成,这也就造成了他们重经营轻技术问题的产生。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施工技术创新的投入还是不够。这也就导致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够,多数桥梁施工单位对于科技的投入量不够,技术进步速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了产业升级相应滞缓。
施工人员可以利用强制式来对混凝土的拌制,需要注意的是拌制时间一定要达到施工要求,拌制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因为搅拌时间如果过短,那么混凝土的混合将不会均匀,而搅拌时间如果过长,那么将会破坏混凝土原材料的结构。
同时,在混凝土搅拌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控制加水量和外加剂的用量。只有科学的控制水灰比例,减少混凝土的干缩量。只有把混凝土拌制均匀,才能达到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从而满足桥梁施工的需要。
良好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不仅能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还能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这样会使由温度造成的裂缝产生几率得到降低。施工人员可以利用插入式振动器的振实来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是不允许过振现象所导的混凝土表面粗、细集料离析而靠近模板的混凝土表面集料集中问题的出现,也要注意不可产生漏振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麻面、蜂窝、孔洞、裂缝等质量问题。
在每次地振捣部位振动直到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才可以徐徐提起振动器。总之,混凝土的振捣应引起施工人员足够重视,只有混凝土振捣的结果符合要求,才能使桥梁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裂缝是桥梁施工的主要病害,那么对于防止裂缝产生的关键在于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收浆完成后应及早进行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的状态。由于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很大的热量,混凝土空心板在浇筑完成后必须在侧模外喷水散热,以免混凝土由于温度过高,体积膨胀过大,在冷却后体积收缩过大产生裂缝。
在桥梁工程的施工期间,预应力的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但在后期的相邻标段的现浇梁施工时,却发现梁顶面的高程出现异常,这很可能是由于边墩顶内侧支座脱空造成的。在对桥梁预应力问题的处理中,桥梁施工单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桥梁的基础、桥墩、现浇梁施工的各个工序都会造成预应力问题的发生。
在桥梁可以通车后,气温回升会造成桥梁弯处梁不同程度发生了支座脱空现象, 使桥面伸缩缝受到严重的损害而使路面无法正常行车。支座脱空的处理方法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需要将箱梁整体起顶后进行支座位移,同时要对墩帽及桥墩进行加宽处理,基础要增加钻孔桩。匝道被迫封闭,处理时间长达半年。
局部蜂窝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混凝土结构强度大大降低了结构的严密性,其疏松的结构强度几乎达到了最低点。在桥梁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局部蜂窝问题,会导致它所承受能力极大地减少,并且遭受腐蚀而造成重大的损伤的几率更大,大大地降低了桥梁施工工程的承载力和耐久性。
现如今,我国的桥梁施工建设如火如荼,如何利用现有的施工技术来满足人民对交通便利的需求成为桥梁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相信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经验的积累,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桥梁施工方法,为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桥梁工程学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交通运输对它的需要。古代桥梁以通行人、畜为主,载重不大,桥面纵坡可以较陡,甚至可以铺设台阶。在有重载马车之后,载重量逐步加大,桥面纵坡也必须使之平缓。这时的桥梁材料仍以木、石为主,铸铁和锻铁很少使用。
从桥梁的原始雏形——堤梁(及在浅滩溪涧中筑起一个个石堤,堤间流水,人从石堤上跨越)、独木桥、浮桥(架设在船只上的桥)和石拱到现在超千米跨度的悬索桥,桥梁工程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发展可谓翻天覆地。然而桥梁工程能拥有这翻天覆地的发展取决于工程材料和工程技术迅猛发展的有力推动。在原始社会里,懵然无知的古人类还只是追求有一个起身的洞穴和能填饱肚子的食物,还不会想到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创造了桥。然而那时工程材料的使用仅限于天然的木和石块,且工程技术非常落后,所以人们只能建造简单的桥——堤梁、独木桥和简单的石拱。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是一座用石块干垒的单孔石拱桥,距今3500年左右建成。我国古代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元590——608年建造在河北省赵县(叫)河上留存至今的隋代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拱桥,即赵州桥。该桥全长50.82m,桥面宽约10m,采用28条并列的石条砌成拱券形成。拱券矢高7.23m。拱上设有4个小拱,既能减轻桥身自重,又便于排洪,且更显美观。该桥无论在材料使用、结构受力、艺术造型和经济上都达到极高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早于欧洲同类桥约1000年。近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为从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这个时期内土木工程的主要特征有:——有力学和结构理论作为指导;——砖、瓦、木、石等结构建筑材料得到日益广泛的使用;混凝土、钢材、钢筋混凝土及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得到发展;——施工技术进步很大,建造规模日益扩大,建造速度大大加快。在这个时期内,以下几件大事对桥梁工程的影响巨大:
(1)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在1638年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中论述了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梁的强度,首次用公式表达了梁的设计理论。
(2)英国科学家牛顿在1687年总结了力学三大定律它们是土木工程设计理论的基础。
(3)瑞士数学家欧拉1744年出版《曲线的变分法》建立了柱的压屈理论,得到计算柱的临界受压力的公式,为分析土木工程结构物的稳定问题奠定了基础。
(4)1824年英国人阿斯普.丁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1850年开始生产。这是形成混凝土的主要材料,使得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后来,在20世纪初,有人发表了水灰比等学说,才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强度的理论基础。
(5)1859年发明了贝塞麦转炉炼钢法,似的钢材得以大量生产,并愈来愈多地应用于土木工程。
(6)1867年法国人莫尼埃用铁丝加固混凝土制成花盆,并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工程中,建造了一座蓄水池,这是应用钢筋混凝土的开端。1875年他主持建造了第一座长16m的钢筋混凝土桥。
(8)1779年英国用铸铁建成跨度为30.5m的拱桥;1826年英国用锻铁建成跨度为177m的悬索桥;1883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大跨钢悬索桥——布鲁克林桥;1890年英国又建成两孔主跨达521m的悬臂式刚架桥,这样,现代桥梁3种基本形式(梁桥、拱桥、悬索桥)相继出现。
自从有了铁路以后,桥梁所承受的载重逐倍增加,线路的坡度和曲线标准要求又高,且需要建成铁路网以增大经济效益,因此,为要跨越更大更深的江河、峡谷,迫使桥梁向大跨度发展。石材、木材、铸铁、锻铁等桥梁材料,显然不合要求,而钢材的大量生产正好满足这一要求。
在技术方面,只是凭经验修桥,曾使19世纪80~90年代的许多铁路桥发生重大事故;从这时起,正在发展中的结构力学理论得到了重视,而在它的静力分析理论完全确立并广泛普及之后,桥梁因强度不足而造成的事故显然大为减少。
二十世纪以来,公路交通有很大发展。在内陆,需要在更多的河流、峡谷之上建桥。在城市中,以及在各种交通线路相交处,需要建造立交桥。在沿海,既需在大船通航的河口、海湾、海峡修建特大跨度桥梁,又需在某些海岛与大陆之间修建长桥。
由于更多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现代桥梁工程的发展尤其迅速,世界各国相继建造出超千米的桥梁。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西班牙的卢纳巴里奥斯桥,跨径达440m,采用了双面辐射形密索布置. 世界第一的悬索桥——日本明石海峡桥,横跨日本内海,使日本神户与淡路岛紧紧相连.这座大桥全长3190M,中央跨度1990m于1998年竣工.它可以承受里氏8.5级地震.目前中国在建的一批公路桥梁,无论是桥梁的数量还是工程规模、技术难度、科技含量,都代表着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创造了中国建桥史之最。据悉,这些桥梁主要有:阳逻长江大桥,主跨1280米的悬索桥;南京长江三桥,主跨648米的斜拉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跨江连岛的主跨1490米悬索桥和406米斜拉桥组合;深圳湾跨海大桥,主跨180米独塔单索面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跨1088米的斜拉桥,居世界第一;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全长36公里,是世上在建最长的公路跨海大桥。一个国家同时在建这么多世界级桥梁,在世界上不多见。
桥梁需要大量修建,而人力、物力、财力有限;于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引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桥式,对结构行为进行更精确的数值分析,采用更精确的结构试验进行验证,以使桥梁建设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桥梁工程学主要研究桥渡设计,包括选择桥址,决定桥梁孔径,考虑通航和线路要求以确定桥面高程,考虑基底不受冲刷或冻胀以确定基础埋置深度,设计导流建筑物等;桥式方案设计;桥梁结构设计;桥梁施工;桥梁检定;桥梁试验;桥梁养护等方面。
在建桥材料方面,以高强、轻质、低成本为选择的主要依据,近期仍以发展传统的钢材和混凝土为主,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对于建筑钢材的脆断机理、初始几何缺陷等,以及混凝土材料的非弹性问题(收缩徐变以及疲劳等),将继续作充分的研究,使能正确控制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至于碳纤维塑料等在桥梁上的广泛应用,还必须在降低成本以后才有可能。
在桥梁勘察设计方面,随着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大跨度或复杂的桥型将不断涌现。高速公路的发展,对桥梁设计亦将提出新的要求。在桥式方案设计中,将有可能利用结构优化设计理论,借助电子计算机选出最佳方案。
在结构设计计算中,采用空间理论来分析桥梁整体受力已成为可能;以概率统计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将进一步反映在桥涵设计规范中,使桥梁设计的安全度得到科学合理的保证。桥梁美学作为时代、民族的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反映,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桥梁的面貌将蔚为大观。
在桥梁施工方面,对施工组织将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经济有效的管理。在施工技术中,将不断引用新技术和高效率、高功能的机具设备,借以提高质量、缩短工期、降低造价。如采用激光测量控制结构的精确定位;引用自升式水上平台克服深水基础的困难;利用遥控设备在沉井、沉箱中挖基,以减少劳动强度并避免人身危险;利用高质量的焊接技术,借能推广工地焊接等,此外,装配式桥梁也将有所发展,以使结构和构件标准化,生产工业化。
在桥梁养护维修方面,要求对既有桥梁建立完善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在桥梁维修检查中,引用新型精密的测量仪表,如用声测法对结构材料的缺陷以及弹性模量进行测定;用手携式金相摄影仪检查钢材的晶体结构俾能及早进行加固防患于末然,以便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桥梁工程始终是在生产发展与各类科学技术进步的综合影响下,遵循适用、安全、经济与美观的原则,不断的向前发展。人们除了要求桥的功能完善,还讲求桥的外形美观、有艺术性 ,桥梁地建造将更加复杂化,更加艺术化,桥梁的未来将更加多元化,是现代桥梁更现代,还是旧式桥梁的复兴,值得期待!
中国桥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代,到了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代,古代桥梁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时,在今宜昌和宜都之间,出现了架 设在长江上的第一座浮桥。 在秦汉时期,我国已广泛修建石粱桥。世界上现在是保 存着的最长、工程最艰巨的石粱桥,就是我国于1053一1059年 在福建泉州建造的万安桥,也称洛阳桥,此桥长达800米,共47 孔,位于“波涛汹涌,水深不可址”的海口江面上。此桥以 磐石铺遍桥位底,是近代筏形基础的开端,并且独具匠心地用养殖海生牡蛎的方法胶固桥基使成整体,此也是世界上 绝无仅有的造桥方法,近千年前就能在这种艰难复杂的水文 条件下建成如此的长桥,实是中华桥梁史上一次勇敢的突破。
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 县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m, 宽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 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 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不仅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据世界桥梁的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赵州桥的雕 刻艺术,包括栏板、望柱和锁口石等,其上狮象龙兽形态逼 真,琢工的精致秀丽,不愧为文物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我国 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在明朝时曾流传到日本等国,促进了与世 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并增进了友谊。 1240年建造的福建潭州虎渡桥,也是最令人惊奇的一 座粱式大桥,此桥总长约335m,某些石粱长达23.7m,沿宽度 用三根石粱组成,每根宽1.7m,高1.9m,重达200多吨,该桥一直 保存至今”历史记载,这些巨大石梁桥是利用潮水涨落浮运建 设的,足见我国古代加工和安装桥梁的技术何等高超。 广东潮安县横跨韩江的湘子桥(又名广济桥)此桥始 建于公元1169年,全桥长517.95m,总共20墩19孔,上部结构有 石拱、木梁、石梁等多种型式,还有用18条活船组成的长达 97.30m的开合式浮桥,设置浮桥的目的,一方面适应大型商 船和上游木排的通过,并且也避免了过多的桥墩阻塞河道, 以致加剧桥基冲刷而造成水害,这座世界上最早的开合式 桥,柱石桥之长、石墩之大、桥梁之多以及施工条件之困难 工程历时之久,都是古代建桥史上所罕见的。。 1957年,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胜利建 成,结束了我国万里长江无桥的状况,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的正桥为三联3X128m的连续钢桁粱,双 线铁路上层公路桥面宽18m,两侧各设2.25m人行道,包括引 桥在内全桥总长1670.4物,大型钢梁的制造和架设、深水管柱基础的施工等,对发展我国现代桥染技术开创了新路。 1969年胜利建成了举世瞩目的南京长江大桥,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并使用国产高强钢材的现代大型桥梁,正桥除北岸第一孔为128m简支钢桁粱外,其余为9 孔3联,每联为3x l60m的连续钢桁粱。上层是公路桥面,下层 为双线铁路,包括引桥在内,铁路部分全长6772m,公路部 分为4589m,桥址处水深流急,河床地,质极为复杂桥墩基础 的施工非常困难。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显示出我国的建桥事 业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也是我国桥梁史又一个重要标 志。
在最近的1000年中,中国的桥梁技术全面落后于世界的脚步,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的出现距今仅100多年历史,而且是由外国人建造的。从钱塘江大桥算起,中国人自己设计现代桥梁的历史还不足70年;从南京长江大桥算起,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大型桥梁的历史仅34年。而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桥梁的成就才使我们重新无愧于祖先地站到了世界前列,这是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复兴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十年为此做了经济上、技术上和人才上的准备,九十年代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批更大的越江跨海工程的建设,中国桥梁将会创造更辉煌的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造就一代巨人去引领世界桥梁的未来。
1990年四川省在宜宾市建成的小南门桥,跨径达到240米,已是当时世界上中承式拱桥中跨径最大的一座。2001年11月7日,小南门大桥因吊杆锈蚀造成部分桥面跨塌,在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对全桥进行了检测,大桥整体结构依然完好。小南门大桥所付出的代价是创新的代价,没有创新我们就不可能一睹1400年前的赵州桥。
1991年,四川省苍溪县建成了中国第一座钢管混凝土拱桥——旺苍大桥,跨径115米。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各地虽然兴建了不少钢管混凝土拱桥,但跨径始终在200米以下徘徊,直到199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成了三岸邕江大桥,一举将此类桥梁的跨径提高到270米;1999年又建成了跨径220米的六景大桥。此后,在湖北、浙江和贵州等省,跨径在250米左右的钢管混凝土公路、铁路拱桥开始增多。
1995年贵州省瓮安县建成江界河大桥,首次突破了中国混凝土拱桥跨径 300米大关,达到330米,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桁式组合拱桥。不仅如此,其拱顶桥面至水面高度达263米,居中国各类桥梁之首。大桥一跨飞跃乌江天险,主孔分108个桁片预制,运用桁架伸臂法悬拼架设,两岸引孔为桁式刚构,全桥轻盈简洁,凌空飞渡,气势不凡。
1997年重庆万县长江大桥建成。大桥位于万州区(原万县市)黄牛孔处,是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跨越峡江天险的特大型拱桥。大桥一跨飞渡长江,全长 856.12米,主拱圈为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箱型混凝土结构,主跨420米,桥面宽24米,为双向四车道,是1995年贵州省瓮安县建成江界河大桥,首次突破了中国混凝土拱桥跨径 300米大关,达到330米,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桁式组合拱桥。不仅如此,其拱顶桥面至水面高度达263米,居中国各类桥梁之首。大桥一跨飞跃乌江天险,主孔分108个桁片预制,运用桁架伸臂法悬拼架设,两岸引孔为桁式刚构,全桥轻盈简洁,凌空飞渡,气势不凡。
华夏第一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我国“八五”规划的“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中沿海主骨架的跨江工程,是目前 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径钢悬索桥。大桥由桥塔、主缆、锚旋和钢箱梁等主要部件组成。大桥全长3071 米,主跨1385米;桥面宽33.8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100公里/小时;通航净空为50米,可通行五万 吨级巴拿马型散货轮。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的两根主索,各长2400多米,直径近1米,每根重1.4万 多吨,主索用127根直径5.3毫米的钢丝搅成索,再由169股钢索组成主索。主桥每边有85个吊杆,每个吊杆2根,用以连结主索和桥面。 两岸索塔标高为196.236米,相当于65层搂高。北塔基长43.5米,宽73.5米,下有123根近90米长的基础桩。北锚的混凝土陈井平面长69米,宽51米(面积相当于一片足球场大)。沉入地面58米,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沉井。江阴长江大桥于1994年11月22日正式开工,1999年10月1日胜利通车,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十年为此做了经济上、技术上和人才上的准备,九十年代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批更大的越江跨海工程的建设,中国桥梁将会创造更辉煌的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造就一代巨人去引领世界桥梁的未来。
你去找下(土木工程、或者、交通技术)吧~
只要是桥梁工程类的学术论文就行
中国十大战役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战役,那么就请大家评选出我国十大战役。先谢谢大家了。⑴“大战中的大战”———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堑壕前的大厮杀。双方共伤亡130多万人。“陆战之王”初显神威。
1916年,德军对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阵地的枢纽———凡尔登进行重点进攻。英法联军为减轻凡尔登所受压力,在索姆河发动支援性进攻战役。2月21日,德第5集团军担任凡尔登主攻。德法两军前线兵力3∶1,火炮对比7∶1。为求胜利,双方不断加大兵力投入。在正面15~30公里、纵深7~10公里战场上,双方共150万人的军队进行了激烈厮杀。战役第一天,德军就发射了200万发炮弹。7月1日,英法军队向驻守索姆河地区的德第2集团军发起进攻。双方共投入了153个师,约一万门火炮、1000架飞机。英军在作战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在由堑壕和支撑点配系的3道防御阵地上,德军进行了顽强抵抗。英法联军以伤亡61.5万人的代价仅推进了5~12公里。德军损失65万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阵地,但打破了英法联军的计划。此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阵地消耗战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此战德国大伤元气。战争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⑵激战英伦———不列颠空战
飞机问世后最大规模空战。“千里眼”帮忙。德国损失飞机1700余架。
为对抗希特勒发动的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英德之间爆发了空军诞生以来最大的空战。德空军此战严重受挫。丘吉尔评价说:“战争史上,从来不曾有过如此众多的人(英国民众)从如此少的人(皇家飞行员)那里获得如此多的好处。”
此役德空军出动了约1300架轰炸机、900架单引擎攻击机和120架双引擎歼击机。英国空军参战飞机最多时约650架,但掌握了先进的雷达技术,借助雷达帮助,使德军始终未能夺取制空权。
1940年7~10月“不列颠之战”最紧张激烈的4个月,英国共损失作战飞机915架。纳粹德国损失飞机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以来第一次严重受挫。其入侵英国的企图被挫败。
⑶大漠“猎狐”———阿拉曼战役
非洲战场转折点。德军作战密码被破译。希特勒非洲军团残部被迫开始大撤退。
阿拉曼战役是二战时非洲战场转折点。由蒙哥马利统率的英第8集团军迎战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率领的德意军队组成的非洲军团。此后,盟军完全掌握了非洲战场的主动权。
1941年6月,非洲军团连败英军,进抵阿拉曼防线。整个北非几乎垂手可得。但连续作战使非洲军团成了强弩之末。英军速调8个旅在阿拉曼一线严阵以待。1942年6月30日,隆美尔发动进攻。到7月3日,4次大规模进攻均告失败。双方形成僵持状态。8月中旬,蒙哥马利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此时,英空军对德空军比例达5∶1,坦克数量超德军一倍。8月30日,孤注一掷的隆美尔发动第二阶段攻击。但英国人已破译德军密码电报,知其进攻计划的每一个细节。结果,隆美尔的这场豪赌变成了德、意军队的自杀性攻击。1942年10月23日夜,第8集团军展开反攻,对德军形成围歼之势。11月4日,隆美尔不顾希特勒的死守命令,带着仅剩5万余人的非洲军团,从阿拉曼开始了大撤退。
⑷航母时代的号角———中途岛海战
双方海上编队在炮火射程外以舰载机实施突击。日本损失航母4艘、飞机285架。以战列舰为主力的巨舰“大炮主义”成为历史。
1942年4月18日美军空袭东京后,日本决心夺取中途岛,诱歼美国太平洋舰队,以保障本土安全。此役,日动用了包括8艘航母(舰载机400多架)在内的舰船200余艘,由山本五十六海军上将指挥,分南、北两个编队对中途岛发起攻击。由于美军破译了日海军密码电报,掌握了日进攻意图,美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指挥特混舰队在中途岛附近,隐蔽待机。6月4日,日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率队进至中途岛西北海域,派出飞机108架轰炸中途岛。美岸基机升空迎战。南云下令已挂上鱼雷准备攻击美舰的第2波飞机改装炸弹攻击中途岛。此时,美特混舰队接近。南云急忙命令第2波飞机卸下炸弹重挂鱼雷。此时美舰载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连续攻击南云的航母。日机未能迎战,摆在甲板上未及入库的炸弹和鱼雷机接连爆炸。日损失航母4艘、飞机285架。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的实力对比。双方海上战斗编队在炮火射程之外以航空兵实施突击,宣告以战列舰为主力的巨舰“大炮主义”已成历史。空海一体战开始主导海上战场。
⑸决定性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惊心动魄大决战。逐条街道逐间房屋反复争夺。德军150万人被歼。
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德军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战略补给线。1942年7月17日,苏德战场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开始。苏军的顽强抵抗使德军伤亡惨重。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市区防御战斗极为激烈。双方对每一块土地都进行了反复争夺,对火车站的争夺竟达13次之多。尽管德军占领了市区,但其攻势已是强弩之末。11月19日,苏军拉开了反攻帷幕。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苏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110.6万人对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101.1万人发起反攻,对德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22个师33万人构成了“钳形攻势”。经过两个月的相持,德第6集团军投降,司令官保卢斯元帅被俘。斯大林格勒战役打破了德国法西斯灭亡苏联、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消灭了德军近150万人,成为二战的历史性转折点。
⑹“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
计划周密,规模宏大。陆海空联合登陆作战。声东击西,巧妙运用电子欺骗。
代号“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二战期间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登陆战役。战役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24日历时49天。
为这次登陆作战,盟军集中了近300万人、5000余艘舰船(其中登陆运输舰艇4000余艘、作战舰艇1000余艘)和一万余架飞机。战前盟军声东击西,巧妙运用电子欺骗。6月6日凌晨,美英联军第1梯队5个师在法国海岸82公里宽的正面突击登陆。德军未能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两天内,盟军上陆部队达17.6万人、车辆两万辆。德军只进行了几次谈不上协同的局部反冲击。6月30日,盟军夺取瑟堡港。至7月初,盟军已上陆100万人、车辆17万辆。7月24日,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转入陆上突破战役。此役,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
诺曼底登陆战役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崩溃,是现代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斯大林曾称赞说:“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巧妙来说,在战争史上还未有过类似的先例。”
⑺逐鹿中原———淮海战役
两个主力,3个阶段。“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解放军一役歼敌55万人。
淮海战役作为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一个战例———60万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围歼80万人的国民党军,被写进了许多国家的军事教材。
1948年秋,蒋介石为防备解放军进攻南京,在黄淮地区展开了60万重兵。中央军委令华野和中野配合组织淮海战役。11月6日,华野向敌战区发动强大攻势。11月8日,国民党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黄伯韬兵团被包围在碾庄附近。国民党军第6、第8兵团全力北援,被华野一部阻在蚌埠附近。此时,国民党军加入会战兵力已达80万人。
11月22日,黄伯韬兵团悉数被歼,黄伯韬被击毙。黄维兵团孤军冒进,被包围在双堆集附近。杜聿明指挥的3个兵团西撤时又于陈官庄附近落入包围。这样,整个淮海战场,华野与中野两大主力“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刘伯承语),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全歼。第二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全歼。两人均被生俘。至此,这个以少胜多、被毛泽东称为“吃夹生饭”的淮海战役以人民解放军全胜而结束。国民党军5个兵团55万余人被歼灭。
⑻扭转战局———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
诱敌深入,迂回包围,断敌退路。一场赛战斗意志、赛指挥艺术的较量。一举歼敌3.6万余人。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误认为中国只是“象征性出兵”,狂妄叫嚣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分东西两线发动总攻势。志愿军示弱于敌,诱敌深入。西线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黄昏发起进攻,歼灭李承晚军第7师、第8师主力,并迫使美军一个建制工兵连共115人投降。敌军纷纷向南逃窜,遭到我38军截击。12月3日,“联合国军”向“三八线”以南全线败退。12月6日,志愿军收复平壤。东线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发起进攻,至12月24日,志愿军收复元山、兴南。至此,第二次战役以志愿军大获全胜而结束。
这次战役,志愿军共歼“联合国军”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外)的全部敌占区,并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延安、瓮津两半岛,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这次战役的胜利大大超出了志愿军预定的计划,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半岛的战局。
⑼风卷残云———海湾战争中的地面作战
陆、海、空、天、电全方位协同。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战役。
经38天空中打击,伊拉克的核设施和生化武器制造厂、指挥通讯、交通设施和机场、导弹阵地等被毁坏殆尽。1991年2月24日凌晨“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伊军发动了地面进攻。交战双方在200公里长的战线上投入120余万人。“多国部队”采取“声东击西、正面进攻、侧翼迂回”战法,让美第18空降军和第7军空中机动到伊军侧后,利用装甲突击力优势,在海空军支援下实施“左勾拳”计划,经钳形攻击和战略迂回,将伊军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区。到26日,伊军基本失去抵抗力。萨达姆接受停火。此战是二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战役,系统使用了20世纪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成功实施了战役欺骗、海陆空协同、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了对方重兵集团,是现代化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之典型战例。
⑽疯狂的天火———科索沃空袭战
以远程和高空打击为主要作战样式。78天投掷炸弹、发射导弹约2.3万枚。空袭成为达到战争目的的惟一手段。
为将巴尔干地区纳入西方战略体系,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一场代号为“联盟力量”、历时78天的大规模空袭战。战役第一阶段,北约B-52、F-117、B-2轰炸机对南军70个目标发动了90次大规模攻击,平均每天50~70架次,摧毁了南50%的空防能力;第二个阶段北约每天出动近300~600架次,打击包括南总统府、塞军和内务部队总部、电台、电视台、铁路和公路桥梁等在内的各种目标。北约方面是零战斗伤亡,南斯拉夫损失惨重。整个空袭北约共出动飞机3.8万架次,投掷和发射了约2.3万枚炸弹和导弹,其中精确制导武器占35%。是一场典型的航空兵与导弹战役,是高技术对中低技术的“非对称作战”。整个战役远程和高空打击成为主要作战样式,并主导了战争进程,空袭是达到战争目的的惟一手段。
中国历史十大经典战役
NO.1 牧野之战
“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现代人根据史书记载的天象,甚至推算出了具体时间是公元前1106年2月4日。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汇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军的共约17万人于牧野。
NO.2 城濮之战
面对锋芒必露的楚军,晋文公选择“退避三舍”,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于楚军3路兵马实行各个击破,最后战斗以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结束.
NO.3 长平之战
秦赵为了上党的归属展开了3年的拉锯战.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出现了百万人大战的局面.赵王"临阵换将",派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相对应的秦派上了战神级人物白起.白起创造了一个兵力接近而围杀对手的奇迹,45W赵军全军覆没.
NO.4 巨鹿之战
项羽破釜沉舟,以三万之众带三天的口粮打败秦将章酣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此一役消灭了秦主力军队,为汉朝的统一奠定基础,也成就了“霸王”之赫赫威名.
NO.5 韩信破赵之背水一战
韩信率领3万汉军,面对号称20万的赵军,以"背水一战,致之死地而后生",开创了中国历史战争的一场新典范.
NO.6官渡之战
曹操以两万之众击败原绍十万大军,奠定了曹操同意整个北方的基础.
NO.7赤壁之战
没什么好说了,人人皆知,只是兵力大概为3万:20万,没有演义说的那么多。
NO.8淝水之战
什么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投鞭断江”,皆来源于此.东晋谢玄以8万对前秦苻坚80万.
NO.9朱仙镇大捷
狄雷、岳云、严成方、何元庆4员小将主动请缨攻打金军重镇朱仙镇。金银铜铁8柄大锤左挥右抡,上挡下砸,骁勇无比,直杀得金兵鬼哭狼嚎。岳家军大获全胜.“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在河南取得顺昌、郾城大捷,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
NO.10 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历史以来在中原大地上最辉煌宏大的战斗,堪称大兵团运动战的教科书,共产党勉强凑足的60万人马战胜了国民党80万精锐部队并歼灭了其中的55万。
呵呵,问对人了
1.鹿之战
黄帝打败蚩尤,遂有炎黄子孙
2.巨鹿之战
项羽消灭秦军主力,秦国名存实亡
3.垓下之围
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
3.昆阳之战
刘秀率绿林军大破王莽军队于昆阳,后刘秀登基,建立东汉
4.赤壁之战
曹操兵败赤壁,天下三分遂定
5.夷嶙之战
刘备70万大军被陆逊大败,刘备白帝托孤,蜀国一蹶不振
6.淝水之战
苻坚百万大军被谢晋破于淝水城下,后秦国势崩溃,四分五裂
7.千里取洛阳
南朝梁将陈庆之奉梁王萧衍之命率军800护送北魏傀儡进入洛阳,大战北魏数次,十荡十决,攻克洛阳。
8.渡江灭陈
隋文帝杨坚渡江灭南陈,实现全国统一
9,北击匈奴
靖国公李靖率军出塞千里奔袭匈奴,破单于王庭,迫使匈奴西徙
10.
11.鄱阳湖之役
朱元璋大破陈友谅,奠定霸主之位
12.萨尔浒之役
后金努尔哈赤打败明朝三路大军,奠定清朝国基
等等,好有很多没有说,像春秋战国有很多,长平之战西汉也有很多,卫青 霍去病击破匈奴,唐朝安史之乱等等,希望说的能对你有用
讨伐董卓 出师有名且兵多势众,但最终还是落得让后世耻笑的结局。
官渡之战 袁绍的优柔寡断葬送了自己,也成就了曹操的一番事业。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镇压刘辟、刘备。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昌;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孙策受到仇人阻击,伤重而亡(一说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杀孙策)。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文若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拒绝后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故市;曹军假装袁军,骗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合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合、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袁军营,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合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合说袁绍要杀张合,张合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反攻,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后7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谋士沮授为曹操诚意所动而投降,后得知家属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杀;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赤壁之战 以少胜多的经典,是后人品味三国文化最为津津乐道之处。公元208年,刘表病重,孙权于是加紧时机向荆州进攻;投靠刘表、驻扎新野的刘备也借口抵御曹操和孙权,把所属军队扩充到几万人,并命令关羽于樊口大力训练水军,准备抢夺荆州;刘表长子刘倚为后母蔡氏家族所逼,进驻夏口。8月,刘表病死,次子刘宗在实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张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荆州牧。曹操于是率领大军迅速从叶、宛的小路南下,击败刘备守军,占领新野;刘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议下投降曹操。刘备企图占领南郡(江陵),依靠那里大量的物资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刘备意图后,自己亲自率领5000精锐骑兵星夜追击刘备,由于大量百姓跟随刘备南下,曹军于当阳长坂为追上刘军,而关羽、诸葛亮已经事先撤退到夏口,刘军大败,刘备、赵云等“仅以身免”;刘备无奈只好改变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后,又攻取、招降了荆州8郡,受降刘宗水、陆军达10万人;刘备于是派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孙权在听取了周瑜、鲁肃、诸葛亮的分析后,决定抗曹,并命令周瑜、鲁肃、程普带3万多水军与刘备回合。11月,曹操率领10余万大军,进攻夏口的刘备;曹操水军在赤壁与孙刘联军遭遇交战失礼,曹操领主力到达后,大军在乌林驻扎;由于水土不服,曹军大量染上血吸虫病。为了克服曹军不适应水战的缺点,曹操命令把大部分船只用铁索连起来,形成为日后惨败致命的“连环船”。周瑜、黄盖等人发现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决定利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风,而江南由于气候问题,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纵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被蒙骗上当。在一个北风转东南风的夜晚,黄盖诈降,成功纵火,曹军大乱,联军乘机进攻;曹军大量烧死、淹死、投降,曹操在亲卫队的保护下,仓皇从华容道逃回江陵;为避免战船落入联军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烧毁其他营寨的所有战船。同时孙权在南方进攻合肥,曹操无奈命令张辽、乐进、李典星夜驰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许昌。一年后,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阳、樊城,荆州大部分于是落入刘备、孙权手中。209年,孙权从东线进攻合肥,于合肥为刘馥所挡。曹操10余万大军,败给了只有5--6万的孙刘联军,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军队丧失了战斗力,而曹操过于骄傲轻敌是主要的主观原因;而联军充分的利用了各个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
刘备取蜀 站稳脚跟的刘备朝着隆中三分天下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攻取汉中 汉中是进兵巴蜀必经之地,是关系益州存亡的要地。
荆州混战 荆州要地势必还要有一场恶战,结果以东吴全面获胜告终。
夷陵之战 刘备的冲动使得刚刚渐入佳境的蜀汉元气大伤。
南中平叛 七擒七纵充分展现了诸葛亮政治与军事相结合的战争艺术。
孔明北伐 诸多因素注定北伐的失败。这之后蜀国也走上灭亡的道路。
魏灭蜀汉 虽有大将军姜维的拼死抵抗,但最终也无法挽救蜀的灭亡。
晋灭东吴 腐败的吴政权已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百年三国终归一统。
涿鹿大战:黄帝战蚩尤
牧野之战:周武王伐纣
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克楚军
长平之战:白起一战坑杀赵国40万降兵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破秦帝国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定河北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奠三国
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
淝水之战:谢安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鄱阳湖之役:朱元璋大胜陈友谅奠帝王之资
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前的条件下,如何建造?
当时为了建造这么一座桥梁,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呢?我觉得在当时的社会还是会有一些能工巧匠来对泸定桥进行修建,再加上当时的人们很有智慧,这就体现在泸定桥上的那13根巨大的铁链,这些铁链重达40吨这40吨放在现在都一个非常重的东西,更不要说在当时那个时代是有多重了,但是当时的人们却可以将这些非常重的铁环放在了江上并且将泸定桥修建的非常完美,这种种的做法都让现在的人们很是怀疑三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壮举的。
按照当时人们的建造速度以及当时的冶炼技术就可以推测出这个泸定桥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才将这座泸定桥修建好的,但是这就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了,我们都知道泸定桥在当时可以说是底下是湍流不息的江河,他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修建的这座桥,这就很让人费解毕竟在现在这种事情都是很轻松就能够完成的,再加上现在的技术手段比当时还要强,那么当时的人是用什么方法将桥修建好的都是个未解之谜。
这在当时建造手艺人来说这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就连一些能工巧匠也为这个问题烦恼的不行,直到后来有一个人向大家提出了个办法,就是先在桥的两边修建两个桥墩,然后两个桥墩里面设置一些转盘,然后通过绳子来让铁环连接在一起,当时的人们就在绳子上套了许多的竹筒。紧接着他们把铁环一个一个地穿过这些竹筒,等到穿好之后就开始转动桥墩里的转盘,这样就能够慢慢地将绳子拉到对面去,那么竹简和铁环也会跟着绳子过去,这样就能够将铁环放在桥上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还是非常有头脑的,运用这种原理来对桥梁进行建造,要不然他们一堆人也不会将这个泸定桥建好。
中国历史上的铁索桥有很多,不过如泸定桥这般有名的铁索桥却是不多,而泸定桥之所以能够名扬于天下,除去它自身的原因,另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近代历史上的强渡大渡河战役,在这场大战中,其中有一段是飞夺泸定桥,22名战士英勇作战,最终成功拿下了泸定桥,而泸定桥也因此名动天下。
这一年是1935年,距离泸定桥的修建已经过去了整整230年,即泸定桥修建于康熙时期的1705年,泸定桥的修建在最初并不单单是为了连接大渡河两岸,方便百姓生活,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战事。古代很多的大型工程实际上都是如此,在最初都是为了军事的便利。
而康熙之所以修建泸定桥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即对西藏用兵,确切来说是就是更好的统治西藏,虽然当时准噶尔已经被平定,噶尔丹也已经去世,但是准噶尔部后来的首领依旧不安分,康熙还是要派兵进入西藏维持安定,而泸定桥就充当了这个桥梁,既能向藏区输送部队,还要输送军备物资等。
当然泸定桥的修建并不简单,虽然铁索桥早在汉朝时期就开始出现,而其修建技术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大渡河上修建泸定桥依然是一个难题。大渡河太宽,水流太急,而又太偏僻,这都让泸定桥的修建变得很困难,长达百米的铁索桥必然不是一个小工程,光这个铁索如何过河连接两岸就是一个大问题。
要知道修建这样一个用于运送部队和军备物资的大桥,其承重必然要求很大,那么铁索的重量就必然是很大的,而实际上也的确如此,泸定桥用了十三根铁链连接,每根铁链在1.6吨左右,这样的重量,在那个年代,是很难渡河的,但是再难,泸定桥还是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修建完成了。
那么,当时的铁索又是如何从河的这一边到达另一边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说的是修桥的时候,工人们对于铁链如何达到对岸犯了愁,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无奈铁链太重,而河水太宽,始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噶达的藏族大力士自告奋勇要帮助工人们运送这些铁链,于是他将铁链夹在腋间,一边一个,然后乘船到了对岸。
就这样来回数次,终于将铁链全部运送完毕,而噶达在运送完最后一根铁链的时候,终于还是力竭而死,于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就在泸定桥的边上为他修建了一座庙。
当然这样的传奇故事,听听就好,不用当真,这样的铁链,也就李元霸能一次拿两个,然后走个一百米,当初李元霸和宇文成都比举狮子的时候,宇文成都成功举起了三千斤(1.5吨)的金狮子,而李元霸则一手一个。
这个就说远了,再说回泸定桥,实际上铁链最初并不是在泸定县生产出来的,而是在铁量丰富的荥经县生产,然后在运送到泸定县建桥,我们知道陆上铁链的运输并不难,难的是河上的运输。不过,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即便是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也能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这个铁链到达彼岸采用的就是索渡原理。
这个原理说起来比较好理解,就是在河的两岸连接上很粗的绳索,绳索相对而言比较轻,所以很容易就能两岸连起来,然后在绳索上串上数个短的竹筒,可以在绳索上滑动,而铁链就拴在这些竹筒上,都一切准备就绪后,河对岸的工人就拉动绳索,然后竹筒就带动铁链到达彼岸,当然,说起来比较简单,真正做起来也是有难度的,至少是很费力气的。
铁链运输的问题解决后,就是铁链的固定问题了,如此重量的铁链,还要有一定的承重量,那么其固定同样是一个大工程,工人们在河两岸修建稳固的石桥头,然后挖出深井,再在深井中用铁浇筑成龙桩,而铁链就和龙桩连接在一起。这些龙桩的用铁量(20吨左右)几乎和铁链的用铁量(21吨左右)持平。
然后铁链和铁链之间用铁环扣起来,整个泸定桥用了一万两千多个铁环连接。铁索整好后,桥面上铺上木板,这就是泸定桥大体的修建过程。在湍流不止的大渡河上修建这样一座铁索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工人们还是做到了。
铁索桥修好后,康熙帝将其命名为泸定桥,并亲自写下“泸定桥”三个大字,从1706年泸定桥开始使用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泸定桥上也发生了很多大事,最著名的莫过于飞夺泸定桥战役了。而泸定桥在这三百年中也算是饱经风霜,上世纪出现了好几次铁链断掉的情况,不过作为中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泸定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上学的时候,读到过这么一篇课文,叫《飞夺泸定桥》,在这篇文章里面出现的那些抗战先烈们都很值得人们敬佩,他们身上的那种勇气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但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泸定桥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被建成了,距离现在足足也有300多年的历史。
泸定桥全桥上,一共设有足足13根铁链以及1万多个的铁环,要是把这些全部都加起来放到一起的话,那么它的总重量就也达到了40吨。
可这么大的一个工程,你能想象这是由300多年前清朝的时候建造出来的么?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拥有那么多的高科技和高超的建筑学知识,甚至于连现代化的机器一个都没有。可他们却做到了,仅仅只是凭借单纯的人力以及简单的工具就做到了,单凭是这份成就就足以让人惊叹!因为这其中的步骤是难以想象的,你必须要先将铁索给拉过大渡河,再然后将两岸给连接在一起,最后才得以筑成泸定桥,其过程之艰难和繁琐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出来。
在历史上关于泸定桥的事件是这么描述的:据说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为了能够方便自己和康藏地区的交易来往,于是下令建造了这一泸定桥。当年在没有建桥之前,西藏的商人们想要通过大渡河来到四川进行交易,就必须得依靠竹索和藤所以及用附近的渡口渡来过河。可是大渡河那么大河流还那么湍急,岂是那么容易就能过去的?
这些商人们一不小心就会被冲走,即便是不被冲走也会落得一身伤,总之在没有泸定桥的情况下想要过大渡河还是非常艰难的。所以,康熙皇帝才要建造这座桥,因为要是每次康藏商人来四川的话都要死人,那么以后谁还敢来做生意?别钱没赚到命先丢了。为了加深四川和康藏地区之间的联系,这次康熙是亲自下令,也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泸定桥还有一个外号叫做皇桥。
但以一年的时间就造出泸定桥,还是在300多年前,这件事还是有不少人没整明白,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说起来,这件事还是挺好解释的,因为古代人都是很有智慧的,再加上以前的时候建筑师压力很大,一般建不出来东西那都是要杀头的,所以他们才会想方设法的把泸定桥给尽快做好。
就跟秦始皇当年建长城一样,那时候的工程技术还没有清朝先进呢,最后不还是建造出来了一个万里长城?说到底就是被逼的。
据说,当初在建造泸定桥的时候还有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那就是当时的建筑工匠们在得知了自己要建一个泸定桥出来的时候,都感到非常的头大,因为他们身为建筑工匠自然是比谁都清楚这个工程的艰难。
可康熙的话他们又不得不听,根本就拒绝不了,所以他们就只好在那里愁眉不展,纠结无比,思考着他们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时,刚好有一个和尚路过此地,他看见了这么一大群人围在那里,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一样。于是便好心的问他们怎么一回事,那些工人们见到是和尚,于是便很尊敬的告诉了他修建泸定桥的事情。
和尚想了想,于是提出了一个索渡的方式,这个方式让那些建筑工匠们听了之后,立马就眼前一亮,一年之后就把泸定桥给做好了。那么和尚提出的这个索渡方式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把大渡河的两岸对称,然后在建造好的桥墩里面安装上一个类似于转盘的结构,然后从这个结构里面拉出一根绳子,绳子的两边要分别套上的一些竹筒。再转动一下这个结构,铁锁自然而然的就会被拉过去了。
说起泸定桥,我们的脑海中,肯定会想起红军长征中,所发生的飞夺泸定桥事件,此事对我党的意义深远,可以说要是当时没拿下泸定桥,也许那场战役,打得会更加艰难。众所周知,泸定桥是一座险桥,它主体由十三根铁索勾连而成,九根中间铺了木板,作为桥底让人经过,两边各一铁链作为扶手,四周皆是危险重重,并且脚下是湍急的河流,若是不小心掉下去,那铁定命就没了。那么有个问题就出现在我们的脑海,如此危险的铁索桥,在三百年前,在条件极其恶劣,以及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究竟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
有关泸定桥建造的方法,其实有不少,稍微带有一点儿玄幻色彩的,是以下这个故事,说当时在修建泸定桥时,十三根铁链无法连接到对面,工匠们想了无数种方法,还是没有顺利完成。后来出现了一位藏族大力士,他力气比其他人还要大,手持两根铁索乘船过河,一直到把十三根铁链全部送过去,完成之后,因为劳累过度不幸身亡。这类自然是民间故事。我们翻阅史书资料可以得知,泸定桥的十三根铁链,重达四十多吨,依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除非那个人是天神下凡,但现实中显然不可能。
课本上飞夺泸定桥,虽然是在近代,可建造时间却在清朝,根据清史记载,当时藏族与汉族人民贸易往来频繁,他们只能坐船或者自己溜索过渡,首先安全性不可以保障,其次货物不易输送,如果你的物品是生鲜水果,那么极为容易变质。康熙为解决这个问题,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去修建泸定桥,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壮举,那么无数人的力量肯定可以。大家集思广益,最终整合成一个方案,就是利用索渡的原理,先将粗的竹锁系在河的两岸,之后在没一根竹索上面,皆穿进十几个短竹筒,然后把铁链系在竹筒智商,两岸的人同时拉动原本在岸上的竹索。
多名工匠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建造泸定桥的壮举,建造完了之后,竹筒才被撤下来,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有多么令人惊讶,在当时他们没有大型建造工具,也没有精确的测量工具,凭的是自己多年的经验,以铁索为桥,在西方属于罕见之举。就算到了科技水平这么发达的今天,泸定桥的修建过程,还是值得人们所敬佩的。当时的红军们,就像昔日的的工匠们一样,就是为了达成内心的目标。那时战争开始,敌人为了阻止红军过桥,便将索桥的木板全部拆除,要想过桥的话,只能顺着索桥边缘走,不抓紧两边的话,掉下去的几率非常高,但红军还是完成了这个壮举,实在是令人敬佩。
据说泸定桥建成之后,康熙皇帝还特地为它提名,并且立了石碑在桥边上,泸定桥位于四川省,那时的四川提督名为岳升龙,他对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故而在建造之时,便下令每个铁环的工匠,都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防过程中或以后出了质量事故,好找到相对应的责任人。古代的刑罚十分严苛,轻者罚钱鞭笞,重则直接处斩,在这种压力之下,自然没有人敢偷工减料,生怕自己被抓去,所以工匠们用心打造好每一个铁环。多人用心建造的泸定桥,在之后三百多年的风雨里,依旧屹立在河两岸不倒。
之后与泸定桥有关的历史事件也不少,除了我们以上所说的红军飞夺泸定桥之外,在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曾经在渡河边上,带着三万多的将士与清兵展开交锋,时间长达一个多月,但由于没及时赶到泸定桥,从而被清兵所围困,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经过了两代战争的洗礼,泸定桥依旧完好如初,也不得不再次感叹,建造者的胆大与心细,要知道古代可没有那么多建造机械,全部靠智慧与人力填堆,一个不注意就会丧命于江河之中,可以说一点差错都不能有,也是因为他们的用心,才让我们看到了泸定桥的不容易。
自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开始,四川巡抚能泰开始筹划修建泸定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究在大渡河上架起了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铁索桥。这便是大家所熟知的泸定桥。
即便我们未曾亲自前往,但通过书本和相关资料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在没有重型机械配合作业的清朝前期,要建成这样一座大型桥梁,可谓充满了难度。正如《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所记载的:
“康熙中修建此桥,曾于东岸先系铁索,以小舟载,铁索过重,未及对岸辄覆,久之不成。”
按此说,最初动工修建时,曾先将铁索一端固定好,然后用小船拉着铁索渡江。然而,由于铁索太重,船还未到对岸便背压翻了。那么,这些铁索究竟有多重呢?
我们之所以称泸定桥为“铁索桥”,是因为整个桥梁的主体皆为铁索架成。泸定桥桥身共有十三根铁索,其中九根作底链,其余四根均分两边作扶手用。据测量,整座桥的东西跨度达100米,铁链由28毫米粗的铁条手工锻打成铁扣联结而成。为了牢固起见,每个铁环扣宽9厘米,长17—21厘米不等,十三根铁索共有12164个铁环,重约21吨,而加上桥梁其他地方所用铁质构件,其总计约40吨。
如此大的工程量,要在三百多年前完成,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泸定桥的修建向我们证明了一个坚实的道理: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至于修桥的方法,学者也是多参照《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的记载:
“后一番僧教以巨绳先系两岸,每绳上用数十短竹筒贯之,在以铁索入筒,缚绳数十丈,于对岸拽其筒,筒达铁索亦至。”
按照这一说法,在尝试用船运送铁索失败后,有一个番僧传授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先在两段固定巨绳,然后利用穿挂在绳子上的短竹筒来拽铁索。后经调查发现,解放前曾有工匠参与过加修泸定桥的老工匠,《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说法大体是可信的,只是在具体操作上有些差异。
按照老铁匠的介绍,铁索太粗,穿入竹筒不太现实,在后来翻修泸定桥时,多是在竹筒外套上竹篾编成的索套,然后将铁索系在索套上。这种做法虽然不是将铁索传入索套里,但原理是一样的。
横架铁索的难题解决后,便是如何固定了。在泸定桥的两侧,各有一处桥头台,是用石条垒砌而成的,远远看去像是一座碉堡,为的就是起到固定铁索的效果。为了让铁索尽量绷直,在东西两侧的桥头台上,各设有一个“落井”,井内埋有地龙桩和卧龙柱,将铁索牢牢固定。
另外,考虑到稳固性,桥头台的石块还用榫卯加固,重点部位还用铁水浇筑,以使得桥头台牢靠,以保障铁桥的安全性。如此一来,整座铁索桥便架成了。而为了美观和防止保护落井石内部件不受雨水侵蚀,在桥台上还建有桥头亭。可谓是既美观,又实用了。
中国古代桥的发展史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诗经·大雅·大明》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杀害,乘车逃奔晋国途中所建。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
灞桥、洛阳桥、安平桥、虎渡桥、绍兴八字桥、阴平桥、程阳桥等是木、石梁桥的代表。西安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闽中桥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别是南宋)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桥的真实写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桥,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长桥就有四五座。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宋绍兴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长约2.5公里,故又名五里桥,用花岗石砌筑,为我国现存最长古桥。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1979年5月,我国有关部门发现现存最古老的石梁桥——晋江县大桥和小桥,这两座桥均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绍兴八字桥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桥,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证了水陆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阳桥坐落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梁桥,建于1916年,全长64.4米,分四个桥孔,每孔净跨12.2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桥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宝塔型、宫殿型桥亭,桥亭檐层层而上,如翼欲飞,宏伟壮观。整座桥梁建筑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均采用榫槽结合或竹木梢钉,但结构联系却十分牢固。程阳桥精湛的建桥技术充分显示我国侗族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川灌县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代表,它位于著名的都江堰口,横跨岷江的内外两桥,长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径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细竹篾编织而成,桥的两端和中间石室中,安放绞竹索和木绞车等设备,桥始建于宋代以前,历代时毁时修。泸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建成于1706年4月,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铁链9根底索承重,两边各放二根作为扶手缆。每根铁链平均由890个扁环扣联而成,重约一吨半。1935年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它在国际桥梁展览活动中多次展出。据调查,跨径不小于泸定桥的铁链桥或铁眼杆桥,在四川、云南山区不止一座。由于它结构简单、用料节约,当地人民又有世代相传的建造经验,因此解放后这种桥型不仅没有淘汰,还有所发展。
赵州桥、宝带桥、卢沟桥、枫桥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等都是拱桥的杰出的代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
解放后,桥梁建筑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达到了先进的水平。
中国是一个5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东南低而西北高,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建设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 中国古代桥梁不外梁、拱、索、浮等类型。(一)梁桥 我过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桥建于商代(公元前16~ 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发钜桥头积粟,以赈济贫民。自周代以迄秦汗,中国多造石柱、木梁桥。 宋代建造为数众多的石墩、石梁桥。200多年间,仅泉州一地,见于古籍的桥梁就有110座,其中名桥10座。如安平桥(图1),有362孔,桥长5里(2223m),故又名五里 桥(现桥长2100m),保持了700余年的桥长记录。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成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历时13年。又如泉州万安桥,俗称洛阳桥(图2),共有47孔,建于洛阳江入海口,桥总长约890m,桥宽3.7。桥始建于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完成于宋,嘉裕四年(公元1059年)。两桥均为国家重点文物单位。 福建漳州江东桥的石梁最为巨大。该桥于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由木梁桥改为石梁桥,计有15孔,每孔三片石梁。石桥现存5孔,其中最大的石梁长23.7m,宽1.7m,高1.9m,重量达2000kN(200t)。这样巨大的石梁,在没有重型起重设备的古时,其采、运、安装等工作都是十分艰巨的。 不论木梁或石梁,为了加长桥跨,采用了多层并列梁,由下向上逐层外挑的方法,以支承中部的简支梁。在当时石梁称为叠涩;木梁称飞桥或称握桥,即为伸臂梁桥。木伸臂梁在公元4世纪时已有记载。石桥叠涩,出檐不远;木桥伸臂达到20m。现存清代重修的甘肃文县阴平桥为单孔木伸臂桥,桥跨达60余m,桥上建有桥屋。木梁桥上一般建有桥屋或桥廊,侗族风雨桥就是一种桥屋。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永济桥,是一座4孔5墩的木伸臂桥屋,全长644m,建于1916年,5座墩台上均有桥亭,用桥廊把桥亭相互贯通。桥亭起着重力平衡作用,把装饰与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 拱桥 世界上对拱结构的起源众说不一。或认为导源于自然界溶洞天然拱;或认为起自崩落的堆石拱;或认为由于砌墙开洞,逐渐由“假拱”演变而成。在中国,从墓葬结构及仅存实物,显示出拱是由梁与侧柱逐渐演变为三、五、七等折边拱,然后演变为圆拱。跨度亦由小变大,由二三m而到达净跨37.02m,并保持了千余年的世界记录。 中国现存最早,并且保存良好的是隋代赵州安济桥(图4),又称赵州桥。桥为敞间圆弧石拱,拱券并列28道,净跨37.02m,矢高7.23m,上狭下宽总宽9m。主拱券等厚1.03m,主拱券上有护拱石。在主拱券上两侧,各开两个净跨分别为3.8m和2.85m的小拱,以渲泄拱水,减轻自重。桥面呈弧形,栏槛望柱,雕刻着龙兽,神采飞扬。桥史建于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完工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距今已有1387年。安济桥制作精良,结构独创,造型匀称美丽,雕刻细致生动,列代都予重视和保护,1991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石拱因南北河道性质及陆上运输工具不同,所以改造不同。北方大多为平桥(或平坡桥),实腹厚墩厚拱。南方水网地区则为驼峰式薄墩薄拱。 北京宛平卢沟桥(图5)在北京广安门外30里,跨永定河。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完工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桥全长212.2m,共11孔,净跨不等,自11.4m至13.45,桥宽9.3m。墩宽自6.5m至7.9m。拱券接近半圆形。桥墩迎水面有尖端镶有三角铁柱的分水尖,背水面为削角方形。桥面上石栏杆共269间,各望柱头上,雕刻有石狮。金代原物简单统一,自后历朝改换,制作精良,石狮形态各异,且有诸多小狮,怀抱背负,足抚口噙,趣味横生。桥上及华表柱上等的石狮子,已成为鉴赏重点,亦是统一变化的美学原则的具体应用。卢沟桥早已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南方江浙一带水网地区,以周行为主。潮汐河流,软土地基,因此即使是石拱桥亦尽量减轻重量建造为薄墩薄拱。桥孔自单孔多到85孔(江苏吴江垂虹桥,已塌,尚存残孔8孔)。 薄拱的拱厚最小仅拱跨的1/66.7,而一般拱厚则为1/20左右。唐·张继《枫桥夜泊》名诗中的现存枫桥(清代建)也是薄拱。 薄墩之薄,相邻两拱券拱石相接,特别是三拱薄墩桥,中孔大、边孔小,两岸以踏步上桥。桥成驼峰形,造型美观。如浙江杭州拱宸桥(图6)创建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中孔净跨15.8m,两边孔各为11.9m。拱券石厚30cm,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约1m,合大孔的1/15.8。 现存最长的多孔薄拱薄墩连拱为江苏苏州宝带桥(图7)。桥始建于唐,历代多次重修,现存桥共计53孔,全长316.8m,中间有3孔隆起以通船只,桥宽4.1m。桥头建有石狮、石亭、石塔。中国古典园林中亦常见石拱桥,既起交通引路作用,更与园林景色有机结合,或是主景,或是衬景。如扬州瘦西湖中的五亭桥(又名莲花桥,图8)就是佳作。中国的木拱桥肇始自宋。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画面高峰处有都城汴京(现河南开封)跨汴水的一座木拱桥,名为虹桥(图9)。为了漕运,水中无桥墩,桥采用了宋·明道年间(公元1032至1033年)有一守卒子发明的“贯木”架桥,即大木穿插叠架为木拱。虹桥桥跨约18.5m,拱矢约4.2m,桥面总宽9.6m,其结构模式图见图10a。桥毁于金元之际,几百年来一直认为已是绝唱。近十多年来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北宋南迁,在今浙江、福建山区中有数十座古木拱桥,结构与虹桥相类似且有所改进,桥跨增加到35m左右。如浙江云和梅崇桥,桥建于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其结构透视和改造模式见图10b。又如浙江泰顺县的泗溪溪东桥(图11)。桥长41.7m,跨径25.7m,矢高5.85m,桥宽4.86m。桥上建有美丽的廊屋,为了保护木料,两侧钉有蓑衣式木板。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泰顺县的叶树阳桥竟存世511年。 虹桥等木拱结构为中国所独创,尚有其他别致的结构形式的竹木拱桥,亦与世界同类桥梁有异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bai个发展阶段。du第一阶段以西周、zhi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dao,这是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为辅的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文章标题: 如果中国古代有现在的公路条件,不算桥梁,各个著名战役会怎么发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2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