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19 17:01: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首先我们要先弄明白,五代以前是哪个朝代?唐朝。当时无论政治中心,还是经济中心,全都在在中原,一直到安史之乱后,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才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也就因为如此,五代时,总是习惯性的掠夺中原之地。南方的这些割据政权的势力,主要是唐朝皇帝分封到各地的节度使,这些人坐大之后产生的势力,从表面上看还是服从中央管理的。直到朱温成立梁国代替唐国,而且与李存勖纠缠厮杀,南方的这些节度使在这个时候就趁机成立“国”。
而南方的那些“国”,有的自称帝,有的自称国,有的则是还自称节度使。这倒是无所谓,反正大家关起门来一亩三分地,反正怎么瞎折腾都可以。中原的朝代更替在这段时间最为频繁,通堂都是一个牛人统一了北边,马上就出现了内乱。这时也就一直无暇南顾。北边的政权都有了共识,南方的那些割据势力都守着一亩三分地,等我统一北方,然后再各个击破南方的割据势力!
南方的割据势力也都很满意自己的状态。北方的政权每天就知道打打杀杀,不像我们这里安静祥和。不如大家都少征点兵,全力发展经济,然后吃喝玩乐岂不美哉。这样的话,各国之间的摩擦也都比较少了,大家都忙着发展自己的经济,搞一搞文艺创作,顺便再看看北边打架。
整个五代就是那样发展的,梁朝一直在和晋朝打的你死我活,无法抽出手来;后唐在南征开了个头,自己的朝廷就内乱了,庄宗死于兵变;后晋一直忙着伺候契丹爸爸,再加安抚各地不满的节度使,根本没有想过南征这种事;等到了后周,虽然出了一个好皇帝,但是!皇帝短命死了。这才让赵匡胤捡了个便宜,年轻力强的他首先稳住北方的局面,开始对南方势力的各种吊打,结束中原大地的分裂。
北汉曾联合辽兵,两度进攻后周,不但不取胜,反而被后周世宗柴荣乘胜围困太原长达一个多月。
使得刘旻心力憔悴,后周兵一退,就逝世了,年仅四十三岁,其子刘钧即位,奉辽帝为父皇帝。
刘钧继位后,立即向辽国借兵再次进攻后周,想报高平之仇。
谁知再次大败,刘钧自知以北汉的国力是难以战胜后周的,干脆罢兵治理内政。他礼贤下士,与民休息,使北汉政权暂时得到喘息。
后周这边算是告一段落了,可是自己的“父皇”辽帝又来“挑事”了,说白了就是见不得你好,竟为一些小事,派使者斥责刘钧多次违背他的意愿。
刘钧不得不卑恭请罪,说:“父亲要替儿子隐丑,望父王赦免儿子之罪。”
辽帝哪里管你那么多,就是不肯原谅,刘钧只好又几次派使者赴辽谢罪,谁知这些使者都被扣留了。
这让刘钧寝食难安,他自知自己势单力弱,好不容易认个“父皇”,才坐稳了这个小江山,而现在“父皇”却屡屡为难自己,这不是将北汉往火坑里推吗?但他却又无计可施,久而久之就忧出心病来,不久就在太原死掉了。
他的养子刘继恩即位,但仅仅两个月后就被侯霸荣杀死了,于是,刘钧的另一个刘继元当上北汉皇帝,政局才算稳定下来。
但在此期间,不管是后周,还是后来的北宋,好像就是看中北汉混乱的政局,不断出兵进攻北汉。
这时的辽国,尽管对北汉有一百个意见,也得放在一边,不得不出兵增援,北汉这才缓过一口气来。
北汉地处河东十二州,在盛唐时,这里一共有二十七万九千一百余户。但随着频繁的战事不断发生,兵役繁重,北汉政府强征十七岁以上男子为兵。此外,还滥征赋税用来向辽国进贡,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和苛敛,大多逃亡了。到北汉亡时,在籍仅三万五千二百余户,仅仅是盛唐时的八分之一。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为统一中国,和赵普一起参考后周北部郎中王朴所献“平边策”,并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争战略方针。
准备首先吞并南方各割据政权,在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辽国,消灭北汉。
但北汉依仗辽国的支持,经常南下骚扰宋境,双方冲突始终未断。
宋太祖虽然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但在平定南方各国的过程中,因北汉比较弱小,且处于战略要地河东,为阻遏其来袭,宋军常对北汉以攻为守,先后发动多次进攻,企图相机进取。
早在宋乾德元年(963)七月,赵匡胤在平定荆湖谋伐后蜀之际,就曾派安国节度使王全斌等进入北汉边地。
北汉向辽乞援,欲予宋以反击。
王全斌等则乘辽尚未发兵,夺占北汉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并攻打辽(今山西左权县)、石(今山西离石县)二州。次年正月,宋军又来进攻辽、石等州,辽州刺史杜延韬降宋,北汉再次向辽告急。
辽帝耶律璟发骑兵6万驰援,将宋军击退。
公元968年(宋开宝元年),大宋政府平定后蜀后,趁北汉国主刘钧刚死人心未定,突然转兵大举进攻北汉。
赵匡胤命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微南院使曹彬、棣州防御使何继筠、怀州防御使康延昭、建武节度使赵赞等各率所部,分别自潞(今山西长治市)、晋(今山西临汾市)二州进攻太原。
同年九月,北汉内部发生动乱,供奉官侯霸荣杀死北汉新主薛继恩,司空郭元为又杀死候霸荣,迎立太原尹刘继元为国主。
刘继元见宋军已入其境,急忙向辽请援,同时命侍卫都虞侯刘继业、冯进珂等领兵扼守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来抗拒宋军。
公元975年(宋开宝八年)十月,平定南唐后,赵匡胤再次率军北伐,并准备收复燕云。
次年八月,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等分率五路军马云集太原城下,与北汉军和来援的辽军展开激战。
不料,这时赵匡胤死去,赵光义继位,因为要举行国丧,北伐的宋军全部撤回。
不久,宋太宗赵光义决意继续攻北汉,并制定了肃清外围,先阻辽援,后取太原的方略。还进一步加紧整训军队,命邻近北汉的晋、潞(今山西临汾、长治)、邢、镇、冀等州,修造兵器及攻城器具,转运粮草,积极作攻战准备。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正月,赵光义再次进军北汉,并采取攻城阻援的作战方式。
四月中旬,宋军攻下盂县、隆州、岚州等地区,并以数十万大军围攻太原。
致书招降北汉主刘继元被拒绝后,赵光义亲自到城西督诸将攻城。
外无援兵,内无斗志的刘继元不得不出城投降。
宋太宗命刘保勋主持太原政务,封刘继元为右上将军、彭城郡公。同时考虑太原城坚难克,为根除割据之患,将太原城毁掉。
至此,北宋统一战争告终,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上实现了北宋统一中国的大业,华夏再次出现大一统局面。
首先我们要先弄明白,五代以前是哪个朝代?唐朝。当时无论政治中心,还是经济中心,全都在在中原,一直到安史之乱后,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才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也就因为如此,五代时,总是习惯性的掠夺中原之地。南方的这些割据政权的势力,主要是唐朝皇帝分封到各地的节度使,这些人坐大之后产生的势力,从表面上看还是服从中央管理的。直到朱温成立梁国代替唐国,而且与李存勖纠缠厮杀,南方的这些节度使在这个时候就趁机成立“国”。
而南方的那些“国”,有的自称帝,有的自称国,有的则是还自称节度使。这倒是无所谓,反正大家关起门来一亩三分地,反正怎么瞎折腾都可以。中原的朝代更替在这段时间最为频繁,通堂都是一个牛人统一了北边,马上就出现了内乱。这时也就一直无暇南顾。北边的政权都有了共识,南方的那些割据势力都守着一亩三分地,等我统一北方,然后再各个击破南方的割据势力!
南方的割据势力也都很满意自己的状态。北方的政权每天就知道打打杀杀,不像我们这里安静祥和。不如大家都少征点兵,全力发展经济,然后吃喝玩乐岂不美哉。这样的话,各国之间的摩擦也都比较少了,大家都忙着发展自己的经济,搞一搞文艺创作,顺便再看看北边打架。
整个五代就是那样发展的,梁朝一直在和晋朝打的你死我活,无法抽出手来;后唐在南征开了个头,自己的朝廷就内乱了,庄宗死于兵变;后晋一直忙着伺候契丹爸爸,再加安抚各地不满的节度使,根本没有想过南征这种事;等到了后周,虽然出了一个好皇帝,但是!皇帝短命死了。这才让赵匡胤捡了个便宜,年轻力强的他首先稳住北方的局面,开始对南方势力的各种吊打,结束中原大地的分裂。
殊不知,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同样是一场经典的政治、军事大戏。看起来天下被分的四分五裂,其实,在这混乱动荡又极度黑暗时期,始终孕育着一种高度统一的元素。所以,盛世中可以打造出不同的人文景观,混乱中同样会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一种十分强烈的凝聚作用。
毕竟,中国封建时期的天下,就是长期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场面。很多后人都在思考,分裂时间如此之久的五代十国,为什么能在短时期内从极度的分裂走向高度的统一呢?
著名的历史学家熊德基先生曾评价过:因为,五代十国时期正是历史辩证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让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是,在这一时期中,各种无法统一的因素,居然成为了日后得以一统天下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五代十国时期,处于中原的各个王朝,在各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而且,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王室,周边国家都是偏霸的政权。所以,一统天下始终被中原王朝视作自己的使命。正因为如此,他们始终有着心怀天下的意志,才使得统一中国的局势必然由中原王朝来完成,只是等待时机成熟而已。
而这,也就是后人无法理解的,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将近半个世纪后又能迅速统走向统一的政治原因。
然而,千万不要小瞧中原周边的其它国家。
比如:在后梁建国之后,无论是北边的晋王李克用父子,还是幽州的刘仁恭父子,以及南方杨行密的割据势力,甚至,西边还有岐王李茂贞的雄霸天下,都使后梁处于不断的征战状态。虽然,在长期的拉锯战中,使得当时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无法提及政治安定,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却不断练就了很多优秀人才的产生。所以,从另一角度来讲,战争也是促进民族融合以及历练甚至文化融合的好方法。
然而,在此之后,后唐消灭后梁王朝,在北方取得暂时统一之后,后唐庄宗一直都有着统一天下的志向。此外,从庄宗开始,便一举拿下了汉中和两川地界。之后,后唐平蜀让南方各个政权都感到十分的震惊,甚至,有一些诸侯国的王者们被吓得屁滚尿流,根本不再进一步扩张、发展,而是保命要紧。不过,后唐庄宗最大的遗憾,就是他并没有在平定蜀地之后,运用天然的地势开始进一步的统治全国。
反而,因为倒行逆施遭来了杀身之祸。不过,在后唐明宗之时,天下出现了短暂的小康态势,对于后唐以及其它敌对国家,都有了一段得以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整个中国的人们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都在战乱的时期得到了历练,并且,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讲,还是一个特别难得的成长阶段。
之后,后晋、后汉王朝都是依靠契丹国的支持才取得政权。所以,北方的契丹国一方面成全着这两个朝代,又一方面对其形成了强大的牵制与干扰。此外,后晋和后汉王朝,因为内部的败坏和无法全力以赴的开疆拓土,才导致他们无力统治当时的中国。
在此期间,唯一有条件统一全国的就只有南唐。
但是,虽然地域、疆土辽阔,经济发达,甚至,各方面的社会制度都极其完善的南唐,却在建立之初实行着保境息民的政策。这一点,在和平时期十分可行,可是,在当时各方势力都虎视眈眈的时代,如此谨小慎微、不敢开拓的治国思想,同样是导致南唐最终走向毁灭的根本原因。
所以,因为错失了千载难逢、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才使得之后的南唐一落千丈。之后,随着后周的日益强大,也使得属于南唐的鼎盛成为了历史。
随着历史的滚滚向前,最终,一统天下的重任落到了中原王朝后周以及北宋的肩上。
对于后周而言,成立之初,天下已经呈现出了破乱不堪的景象,所以,在进行统一中国之前,安定朝局才最为重要。直到周世宗——柴荣继承王位后,以大无畏的革新精神,开始清除五代时期遗留的各种各样陋习,也初步澄清了中原地区近两百年来的混乱局面。
由此,国家朝政变得清明了起来,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增强。曾经,天下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复存在,开始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周世宗是一位有着军事强权的帝王,他先后掀起了三次统一战争,收复了中国大量领土。如此,为之后的北宋统一全国,真正结束五代时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在这其中,每一个地区都受到连年征战的影响,以及朝代的频繁更换,使得其文化的多样化。虽然,看起来每一个政权都有着自己的差异性,但是,通过战争这种特殊的媒介,也让整个中国,无论是权贵还是平民,都在不断进行着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
最幸运的是,因为,十国与中原王朝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同的差异性,以及所处的地势不同,再配合着五代王朝不断更迭而采取的灵活的外交政策,并使得中原王朝阻止了南方政权的联合,采取了有效的外交手段。比如说,当时鼎盛的南唐同样有来自中原王朝的强有力的对手。
因为,中原王朝与吴越、楚结盟,使得南唐始终处于危险之中,忙着保存实力,便没有办法让南唐有更多的精力去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所以,在当时互相制衡的局势下,却给天下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与每一个政权小范围的繁荣发展。因为,当时存在于中国的各路英豪,其政治权力中心数量太过庞大,所以,彼此之间便形成了不同的牵制,才得以给中原的王朝,尤其是北宋以喘息的机会。
在它们审时度势、休养生息之时,北宋得以最后一举统一中原。
在历史学家看来,当年,最为幸运的是:在五代十国的特殊时期,始终将南方的政权置于无法统一、强大的局面,也避免了一旦南方出现统一的局面,就会在历史上形成第二个南北朝的对峙。
如此一来,一统中国的梦想将会难以实现。
正因如此,在北宋开始施展自己一统中国的战略梦想之时,南方的各个政权间还在互相厮杀,丝毫没有感觉到大家都陷入到了一个极度的危险之中,才得以让北宋轻而易举地各个击破,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再度实现高度统一时,各个领域都有了高速的发展。而这,也离不开五代十国时期,人们不断努力地推动着社会发展,最终,实现了天下统一。我们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中原统治者中看到,他们在这场统一天下的接力赛中,充分运用了周边国家不团结,一次次地静待时机,实现日后中原一统天下的盛世。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