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中五代与十国是什么关系?
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这是旧史学家的传统观点。公元979年,北宋大军灭亡了北汉,中国才算基本统一。若以此来计算,则五代十国的历史实达72年,即公元907年-公元979年,而十国中有些政权的建立时间还要早一些。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而后汉仅仅四年,后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亦曾以兵夺权,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后唐所灭。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却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却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却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柴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这一段历史,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时,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断强大,他们互相勾结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祸根。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一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但此时,杨氏大权早已旁落。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改姓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北宋所灭。唐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从894年开始,先后兼并西川、东川和汉中之地。后梁建立,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子王衍继位,以奢侈荒淫、刻剥百姓著称。925年,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攻占东川。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当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又攻取凤州,疆域与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样,刻剥惨毒,奢侈成性。965年为北宋所灭。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节度使。不久,因讨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这一地区战争很少,生产发达,经济繁荣。钱氏政权五传至钱俶,于978年降北宋。唐末,马殷割据湖南。907年,后梁封他为楚王,都于潭州(长沙)。927年,后唐又封其为楚国王。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以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963年为北宋所灭。893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据福州,897年,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909年,后梁封他为闽王,据有泉、汀等地。王审知死后,继位的都是暴君,内乱不休,945年被南唐攻灭。905年,刘隐为唐静海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大彭郡王。隐弟刘龑继位后,扩大了势力范围,于917年称帝,国号越,建都广州,次年改国号为汉,史"南汉"。南汉君主都极其奢侈,统治十分残暴,境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971年为北宋所灭。907年,后梁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仅有荆州一地,至唐明宗时才得归、峡二州,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亡于北宋。北汉为后汉高祖弟刘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汉。刘崇据河东之地,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979年亡于北宋。
五代十国时十国和五代朝廷是什么关系?
其余的十国,和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代的朝廷是什么关系?是完全各自割据,不把这五代朝廷放在眼里,还是多少搞点外交,和朝廷有联系的?独立的国家。中原是这“五代”,其余的都是在四周的国家,有的和“五代”接壤的就一般臣服于他们,远的就不好说了。一般都有联系,毕竟中原的算是正统么。
五代指中原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此同时南方出现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国,两者都是割据势力,没有统一的朝廷
所惟:五代分为:北汉,北宋,后梁,辽,后晋!他们自立的!藐视朝庭皇权!
大国与小国的关系,是与当时五个朝廷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不能这么说,“五代”是宋人的一个幌子,事实上有的十国比所谓五代还要强,比如南唐就很强大。之所以称之为五代是因为梁、晋、唐、汉、周之后的宋是剽窃(想不到什么好词来形容)后周的江山,宋人为了以自己为正统所以把之前在中原的五个朝代全部视为正统。就像元朝证明自己的地位而给宋、辽、金全部修史一样。
具体来看十国里称帝的基本就要和中原政权搞到底了,那些没有称帝而接受中原政权封号的就是在观望,主要是实力不够。像吴越就几乎跟谁都很好连远在天边的辽朝都要进贡,但北汉就跟后周就是世仇,老死不相往来。
五代十国中的“国”和“代”怎样区别呢?
五代十国时期是夹在唐宋之间的一个短暂但黑暗的混乱时期,虽然只有53年,出现的皇帝、发生的事却是非常多的,正因为更迭太快,所以这一段时期相对而言于国于民都是相当不利的。
实际上五代十国这个词的出现是为了更方便的说明这一时期的局势,而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五代,十国只是在这五代时期出现的一些割据政权,而且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十国,但绝不仅仅只有十国。
“代”这个词指的是具有正统性的能够承前启后的朝代,唐之后是后梁,再之后是后唐,再是后晋、后汉、后周,然后宋朝取代了后周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既然如此,为何又说五代十国最能表述这一时期的局势呢?就是因为中原的这些朝代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而仅仅是局部的统一。在中原王朝控制之外,还有别的许多割据政权的存在,他们有的愿意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有的不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性,索性自己称帝。但不论是哪种形式,它们都只是割据政权的存在。称帝也好称王也好,政权仅仅是地方政权,并不具有正统性,因此统称为“国”。
其实五代十国这种局势早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就有了雏形,安史之乱被压下去之后,帝国就出现了藩镇问题,尤其是安史旧部河朔三镇,基本就是常年处于自治状态,准确的说应该是半自治。朝廷的政令是到达不了这些割据的藩镇的,更不用说征收这些地区的赋税了。朝廷自然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很明显的是有心无力,或者即便有力却后继无人。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实际上已经不能算是真正的统一了,它能控制的地区是有限的,这种情况越往后越严重,即便有几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但是帝国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藩镇问题,还有各种各样别的顽疾,比如宦官干政,比如朋党之争,这些都让唐天子疲于应付。
后来的黄巢起义更加加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皇权更弱,皇帝还要靠着节度使帮自己打仗,给自己遮风挡雨。而在黄巢起义中起家的那些节度使更是加紧争夺地盘,互相之间打得不可开交,皇帝都被他们夺来夺去。但最后还是朱温占得先机,控制了唐昭宗和朝廷,最终处死了唐昭宗和唐哀帝而建立了后梁。
但是朱温实际上也不能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他没有力量实现全面的统一。朱温曾经的老对手们李克用、李茂贞、王建等都不承认后梁政权,当然也有不少割据政权是奉后梁为正朔的。但是不管这些割据政权承认还是不承认,都没法否定后梁的正统性。
当然最不服朱温的大约就是李克用,后梁建立的第二年,李克用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李存勖又接过了打倒朱温的大旗,并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在923年从后梁手中夺过了部分“天下”,后唐就此建立。之后还有后晋、后汉和后周,都不长久,开国皇帝都是武将出身,只懂得夺天下,于治理天下上并没有多少天分,而且继承人又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
大约只有郭威的继承人柴荣是最优秀的了,他几乎就要实现全面的统一了,但却英年早逝,将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留给了才六七岁的儿子。即便没有赵匡胤来捡便宜,也会有别的人来捡这个便宜,而且这个便宜不是一般的大,它奠定了后来全面统一的基础。从这里来说,柴荣真的是死的太可惜了。
赵匡胤的宋朝一建立,实际上五代就已经结束了,但属于十国之内的几个割据政权还在苟延残喘。赵匡胤则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步伐,南方和北方的割据势力挨着一个个灭亡或者投降。但赵匡胤在世的时候,燕云十六州却并没有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中来,之后终宋一朝,燕云十六州都是中原的隐痛,也因此战争从未停止过。
五代十国中的“国”和“代”怎样区别?
想要知道五代十国中“国”和“代”的意思,以及他们究竟有什么区别,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五代十国这个名词。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按《新五代史》顺序,则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北汉十世家。
五代十国是古代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在秦朝之后,基本上都是以王朝的形式,向下流传,而像同时存在着多种政权,除了三国鼎立和东晋南北朝时代,就是这五代十国时期,但是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五代十国不像春秋时期那样,有七雄争霸,就是有七个国。
他为什么不叫十五国或者是十五代,这就要说到“国”和“代”的不同。
古人对于正统性是很看重的,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占据了黄河以内的中原地区,才能称之为中原,其他的周边地区,都算不上是正统。
唐朝之前的皇帝都属于正统,在唐朝灭亡之后,出现一段混乱的时间,使得有的人称王,有的人称帝。但是如果按古人的思想来说,将正统与否看得很重要,他们认为“代”指的是具有正统性的能够承前启后的朝代。
“国”指的是地方割据政权。 根据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五代的位置正属于中原,也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而且这五个朝代基本上是承接前朝,相继出现的!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实力是最强的!
而十国则不一样,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北汉他们的位置,都不属于不在黄河以下的中下游地区,也就不属于中原地区。而且大都会奉当时的“五代”为正朔,向其称臣,号为王或者国主。
因此,他们无法被称为“代”,只能像战国七雄那样被称为“国”。
以上就是五代十国中“国”和“代”各自的意思,以及他们的区别,大家如果有什么看法可以一同交流哦。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承接的是前朝,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
十国是指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十世家。他们的地理方位不在中原地区,有的自己称帝有的奉中原为王,在正统性上无法称之为代
五代十国里十国是存在在同一时期?
不是同一时期。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形势更甚,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吴国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南楚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祟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公元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那时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长时间的分裂时期.它发生在唐代后面,宋朝的统一结束了这种分裂局面
文章标题: 五代十国中,五代对于十国来说是否具有正统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6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