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北魏汉化完成了,如何解释高欢和北齐给汉人赐鲜卑姓氏呢

时间: 2021-10-13 11:04: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如果北魏汉化完成了,如何解释高欢和北齐给汉人赐鲜卑姓氏呢

没有受过汉化教育的宇文泰,他是怎样能完成北朝汉化的?

宇文泰如何完成北朝汉化的?

话说北魏因为“全盘汉化”,最终造成了民族割裂,国家一分为二,一个是高欢控制的北齐,一个是宇文泰控制的北周。北周既然是北魏分离出来的,自然也会有北魏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民族矛盾,如何解决胡人与汉人的关系,就是政权的得以稳固的关键。

宇文泰没怎么读过书,却也懂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要让胡人汉化,不能使用过为刚猛的手段,而是应该“徐徐图之”,以消弭民族之间的矛盾。宇文泰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给所有的将官改了一个鲜卑姓。有的人说了,宇文泰这样做不就是逆“汉化”吗?事实上,宇文泰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是逆“汉化”,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原本就是鲜卑人的将官改了鲜卑姓,意味着他们得到了认可,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减轻矛盾;一方面,给汉人取了一个鲜卑姓,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更有利于两个民族的融合。

宇文泰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实行“八柱国”的制度。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八柱国”就是支撑起国家的八个柱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对于“八柱国”这个词,鲜卑人与汉人的理解并不一样,对于鲜卑人而言,“八柱国”与当年的“八部落制”同有一个“八”字,表明了宇文泰并没有忘本;对于汉人而言,如果将“八柱国”中的宇文泰和北魏的皇族元欣排除在外的话,实际上就只有“六柱”,这刚好符合天子掌六军的概念,从这里来看,宇文泰是心向汉人的。

有了这两个手段,鲜卑人与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得到了减弱,后来,宇文泰又用了一个手段,最终完美解决了民族矛盾的问题,那就是“通婚”,既然都可以通婚了,也就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哪里还有什么民族矛盾。

就这样,北周的民族矛盾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宇文泰虽然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但是他却是一个有谋略有智慧的人,他所推行的两个政策:把所以的将官改了一个鲜卑姓以及实行“八柱国”的制度,这大大地缓解了汉人与胡人之间的矛盾。
宇文泰很懂得把握人心,无论是改鲜卑姓,还是搞了个“八柱国”制度,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忘本,但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在汉人看来却是另一种“宇文泰也是关心我们的”,两边都不得罪,还能趁机让两边渐渐融合
只有解决了胡人和汉人的矛盾才能完成北朝汉化,宇文泰就是知道了这点,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很聪明有大智慧的人。可见没受过汉化教育也能完成北朝汉化。
其实稍微有点本事的人都能想到办法,区别只是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到。宇文泰虽然没有受过汉化教育,但是他还是挺聪明的,知道汉和胡想要融合首先要得就是通婚,这样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然后必须得给汉人一些权力,这样汉人得到了安全感,双方就可以有来有往。

为什么北周汉化北齐胡化

这是地域的影响和帝王的影响,比如鲜卑族的领袖拓跋就要求汉化
这事的原因需要追溯到北魏灭亡。

北魏之所以会分裂灭亡,直接的起因是六镇之变,即北方六镇因汉化中的利益分配不均而发起以反汉化为目的的兵变。六镇之变加剧了北魏国内积怨已久的汉化与反汉化冲突,最终使得宇文泰和高欢两个各领两个集团拆了北魏这个台。其中宇文泰拉拢了后世称为“关陇集团”的汉族望族,因此为了保证本国稳定而走鲜卑汉化路线(不过在形式上也算照顾了鲜卑,比如赐汉人鲜卑姓);而高欢是鲜卑化非常深刻的汉人,他拉拢的大多是旧鲜卑贵族,所以政策也必须要偏胡化。

北魏孝文帝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改为汉姓是

元。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

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

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孝文帝拓跋宏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鲜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改革,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对中国古代以来直至今天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存在于公元386年到534年,是南北朝时代北方的第一个王朝。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

其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467年至499年在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鲜卑族社会发展进步的改革。

其中包括整顿吏治、树立三长、颁行均田之令,制定租调之法,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河南洛阳,改革鲜卑旧俗,禁着“胡服”,改穿汉装。

禁官场使用鲜卑语言,一律改用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死后不准归葬平城,并改其籍贯为洛阳等等。

这些改革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也对中国古代以来直至今天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拓跋宏

作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要想在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必须缓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既要保证鲜卑贵族原有的政治地位,以获得本民族贵族的支持,又要联合汉族地主阶级,逐步吸收汉族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以获得汉族贵族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在姓氏改革方面,下诏制定族姓,根据宗族祖宗的官爵尊卑,分别列入姓族,使鲜卑族与汉族形成合流。这些举措不仅使鲜卑族与汉族在政治上休戚相关,利害与共,而且由于姓氏的改变,为二者之间的通婚扫除了心理障碍,使之能共同维护北魏政权。

  在姓氏改革方面,共有100余种鲜卑姓改为汉姓。其中,10个皇族宗室姓氏全部改变,除将帝姓拓跋氏改为元氏以外,又将纥骨氏改为胡氏,普氏改为周氏,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悉氏,伊楼氏改为伊氏,丘敦氏改为丘氏,侯氏改为亥氏,乙旃氏改为叔孙氏,车焜氏改为车氏。其他鲜卑姓氏改变为汉姓的有,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是连氏改为连氏,若干氏改为苟氏,拔列氏改为梁氏,等等。

  北魏统治者定族姓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化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客观效果上却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鲜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鲜卑族与汉族在姓氏称谓上的差别几近消灭后,再配合以鼓励民族之间通婚的政策,使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达到了高潮。北魏以后,经过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鲜卑族绝大部分彻底地融入了汉族之中,原来广泛存在的鲜卑姓氏基本上为各种汉族姓氏所取代。时至今日,在北方广大的汉族民众当中,不知有多少姓氏为周、胡、穆、陆、刘、贺、于、梁等所谓的“汉人”,原来分别姓纥骨、丘穆陵、步六孤、独孤、贺赖、勿忸于和拔列,不知有多少北方“汉人”的身体里流淌着北魏鲜卑族的血液!
改本姓拓跋为元,故北魏亦称元魏。
原姓拓跋,改后为元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姓改为汉族姓氏的理由

魏孝文帝将鲜卑姓改为汉族姓氏的理由?
  作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要想在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必须缓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既要保证鲜卑贵族原有的政治地位,以获得本民族贵族的支持,又要联合汉族地主阶级,逐步吸收汉族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以获得汉族贵族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在姓氏改革方面,下诏制定族姓,根据宗族祖宗的官爵尊卑,分别列入姓族,使鲜卑族与汉族形成合流。这些举措不仅使鲜卑族与汉族在政治上休戚相关,利害与共,而且由于姓氏的改变,为二者之间的通婚扫除了心理障碍,使之能共同维护北魏政权。

  在姓氏改革方面,共有100余种鲜卑姓改为汉姓。其中,10个皇族宗室姓氏全部改变,除将帝姓拓跋氏改为元氏以外,又将纥骨氏改为胡氏,普氏改为周氏,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悉氏,伊楼氏改为伊氏,丘敦氏改为丘氏,侯氏改为亥氏,乙旃氏改为叔孙氏,车焜氏改为车氏。其他鲜卑姓氏改变为汉姓的有,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是连氏改为连氏,若干氏改为苟氏,拔列氏改为梁氏,等等。

  北魏统治者定族姓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化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客观效果上却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鲜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鲜卑族与汉族在姓氏称谓上的差别几近消灭后,再配合以鼓励民族之间通婚的政策,使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达到了高潮。北魏以后,经过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鲜卑族绝大部分彻底地融入了汉族之中,原来广泛存在的鲜卑姓氏基本上为各种汉族姓氏所取代。时至今日,在北方广大的汉族民众当中,不知有多少姓氏为周、胡、穆、陆、刘、贺、于、梁等所谓的“汉人”,原来分别姓纥骨、丘穆陵、步六孤、独孤、贺赖、勿忸于和拔列,不知有多少北方“汉人”的身体里流淌着北魏鲜卑族的血液!
鲜卑世居偏远之地~经济落后~文化贫瘠~政治制度相对简单~部落头领的方式很难管理日渐壮大的民族国家~当北魏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与其他国家相抗衡的时候~必须要完善自己的制度~不能单单靠马上功夫打天下~更要靠知识首天下~取长补短~汉族文化治国安邦有很多自古流传下来的比较完善的方略~从文化~仁政~收揽民心等角度都可援引出比较典型的例子~鲜卑族为了迅速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也为了持续的统治这个新兴的国家~同时汉族文化那种风度对少数民族也有种吸引~所以孝文帝改革极力主张汉化~并以身作则
可能是2个原因 1:他母亲是汉族的.2:对中原的封建统治进行控制.
汉化,方便管理
为中原文化所吸引

为什么北齐的汉族和鲜卑政策看似是完全矛盾的

  北齐皇室为什么说自己是汉族——因为高欢他就是汉族。
  北齐是有完备的胡汉协调政策的,北齐历代皇帝里,但凡神志清醒的,都十分重视解决民族冲突。尤其是高欢本人,终其一生都在竭力调和胡汉关系。
  北魏两分时,高欢的东魏可以说是基本继承到了大部分衣钵。宇文泰只得到狭小贫瘠的关西之地,从一开始来讲,根本就不够格与东魏作平等的对手,而更像是一支踞险苟延的叛军。
  相对的,东魏既然继承了大部分的遗产,自然也就继承到大部分的问题。关东之地,汉胡势力皆强。而宇文泰那边,几乎是鲜卑人的绝对领地,政权支撑本来就不依靠汉人。所以即使一开始就确立绝对的鲜卑特权,也激不起多少反对。然而高欢却不行,鲜卑人自视为国家的主宰和所有者,没了他们高欢也打不了仗。
  而汉人,东魏与南梁直接接壤,汉族士子皆视梁朝为正统。
  在那样一个民族关系高度紧张,皇族又身份尴尬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牵扯到民族敏感问题的动作都可能会被两族认为是在偏袒对方,随便一颗小火星就能点燃炸药桶。这个时候,像胡姓汉姓这种问题,维持现状、放任自流是最明智的选择。
北齐的汉族和鲜卑政策看似是完全矛盾的有以下4点原因:
1,孝文帝的改革有激进的成分,改革无疑损害了某些鲜卑贵族的利益,受到了极大地阻挠,包括太子的叛乱等,造成的其中后果就是鲜卑贵族的分裂。六镇起义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六镇原来毗邻首都平城,而且由于鲜卑族尚武的传统,六镇成为鲜卑年轻贵族锻炼挂职的地方,升迁较快,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六镇地位下降,且多是发配犯人的地方所在,增强了它的沦落感,在举国汉化的过程中,其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鲜卑化,与洛阳的隔阂越来越深。

2,爆发六镇起义,北方陷入激烈的变动中,怀朔镇领袖高欢在邺城建立东魏,最后传承为北齐。武川镇领袖宇文泰在长安建立西魏,最终演变为北周。陈演恪先生对此评论:“高欢得六镇流民之大部,宇文泰得其少数,东西两国俱以六镇流民创业,初自表面观察,可谓魏孝文迁都洛阳以后之汉化政策遭一大打击,而逆转为胡化,诚北朝政治社会之一大变也。”
3,东西政权都出现了鲜卑化,东魏统治者高欢曾对鲜卑人说:“汉人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凌之? ”而且由于其武装力量的来源为国人武装,即鲜卑族力量,使鲜卑族地位高于汉人。而西魏由于偏安一角,民族色彩更为浓厚,鲜卑化更为严重,不仅将武将籍贯进行改变,关东籍贯皆改为关中籍贯,而且鲜卑贵族重新将姓氏改回鲜卑姓氏,并且大量赐汉人鲜卑姓。就东魏具体而言,鲜卑化除了把鲜卑政治地位提高,对汉人蔑称汉儿外,鲜卑语的复兴,杨偣崔季舒的被杀事件也被某些人视为鲜卑化的一部分。然而东魏的选官仍以儒学为主,门第与才能并举。

4,东魏主要是依靠六镇中鲜卑力量建国,不可能重蹈北魏覆辙,所以有提高鲜卑族地位,蔑视汉人,复兴鲜卑语的成分,但是以武将立国并不能武将治国,仍然需要文人治国,汉文化无疑在这方面处于先进地位,所以东魏在礼、乐、文化、官制、律法等方面继承发展了北魏,并且士族得以繁荣昌盛。与孝文帝改革相比,东魏无疑有鲜卑化的成分,但是其整体趋势仍然以汉化为主流。历史前进的方向无疑是在汉化上,但是汉化具有一定的曲折性,而且少数民族的文化也为历史的前进注入了新的活力。盲目或激进的变革并不一定是好事。
北齐高氏皇权从未以胡汉族群为标准制定所谓的“汉族政策或鲜卑族政策”,而是时刻在以夺权、篡位、皇权集中为目的,来根据不同的形势对不同的胡汉集团派系采取不同的策略。
文章标题: 如果北魏汉化完成了,如何解释高欢和北齐给汉人赐鲜卑姓氏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5648.html
文章标签:北齐  鲜卑  北魏  汉人  姓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