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失败到底为什么?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为刘备创立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去世后,又辅佐后主刘禅。但诸葛亮一生所致力于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却一直未能实现,最终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自从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了多次战争,次次都以失败告终。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聪明的诸葛亮的北伐曹魏会屡战屡败呢?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而后勤除了战前的准备和战时的调配外,还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支撑。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的实力最弱。蜀汉政权虽有“天府之国”的蜀中地区的富庶,但跟三国中另外两国相比,差距仍然太大。根据史书记载,蜀汉在关羽失荆州后,仅仅保留益州一个州,为三国中领土最小的国家。在蜀汉灭亡之时,统计蜀汉共有总户数三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左右,拥有总兵力约十万人。而诸葛亮的对手曹魏拥有人口四百四十三万,兵力多达六十万人。魏蜀两国实力相差悬殊。
在古代历史上,也有许多名将能够以较弱的实力,以小博大,最后取胜的。刘邦战胜强大的项羽,曹操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这些都是先例。那么诸葛亮在领导实力较弱的蜀汉,能否有机会打败曹魏,兴复汉室呢?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之时,就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天下大势。其中分析出刘备一方若想以弱胜强打败曹魏,只有等着曹魏内部生变。但在诸葛亮北伐之时,曹魏君臣上下一心,并没有空子给诸葛亮钻。
蜀汉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蜀汉占据的益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区域。益州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平原,李白曾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形容益州。因此从益州难以调集大军出击。
诸葛亮本身虽然是杰出的政治家,但他并不善于领兵作战。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规划的北伐道路,并没有让自己领兵出击。在刘备以及关羽、张飞等名将去世之后,蜀汉已无多少可用的将才,只有诸葛亮亲自领军。与诸葛亮多次交过手的司马懿曾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意思是说诸葛亮在统军打仗方面不知道权变。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如果不会随机应变,将会贻误战机,遭致失败。
总的来说,诸葛亮北伐就是一场不合天时(曹魏内部君臣上下一心)、地利(益州不利于调集大军)、人和(蜀汉实力较弱,诸葛亮非将帅之才),自然就屡战屡败。
1.蜀汉综合国力不行,北伐后期拼的就是综合国力,魏国综合国力强大,败一次两次没问题,而蜀国却经不起失败
2.缺乏好的北伐路线,自从关羽失荆州后,北伐大多是祁山路线,数次失败
3.蜀国没有能独当一面的大将
蜀国山路崎岖不平运粮极其困难,诸葛亮几次失败,多是因为粮草问题。且诸葛亮不善奇谋,天性谨慎,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谋”此计虽险但若是成功,便可直接夺取关中,从而拒魏军于关外,粮草问题也可以解决,但诸葛亮却已其太险而拒绝再加上魏蜀实力差距较大,司马懿也是善守名将,综上所述所以诸葛亮才会北伐失败。
按照《易中天品三国》的论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个人觉得是比较客观的:
1、曹魏非速亡之国:首先曹魏政权自曹丕称帝之后得到了国内各大士族的支持,政局稳定且势力在三国之中最强,绝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憾动。其次,北伐时期魏主曹叡也并非昏君,且司马懿之辈不可小觑。隆中对中的“天下有变”的时机已不存在。
2、益州非进取之地:刘备集团在丢失了荆州之后,失去了进攻曹魏的最佳路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汉军从益州出兵伐魏首先要翻过秦岭,粮草军械等物资运送困难重重,地利优势不在。
3、诸葛非将略之才:历史形象中的诸葛亮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其军事才能并没有他的政治才能出众,虽然他的军事才干也不错。但诸葛亮生性谨慎,不善权变,只能打正规战。在没有天时与地利优势下很难有所作为。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字孔明,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丞相,因为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和民间戏曲以及某些传说把诸葛亮捧上了神人的地位。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什么每次都会无功而返呢?
史书《三国志》关于诸葛亮最后一句评价: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从中可知诸葛亮对于战场上随机应变和军队调遣并不是其所擅长的方面。
但是除了最后一句前面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完全能看得出诸葛亮擅长的方面是治国,他更像萧何而不是像《三国演义》当中的那么用兵如神。
综合《三国志》的评价就很好能理解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失败了。其实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标我有两种猜想,第一种是首要拿下长安和潼关,第二种是先拿下凉州然后循序渐进徐徐图之。
我不说这两种方案是否可行,先说蜀国出兵北伐是什么处境。蜀国是三国里最为弱小的一个,而且地处偏僻。打仗的首要我们都知道是粮草,有一句话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对战争的胜利有多重要的作用,而蜀国伐魏首先的一个难题就是要将
粮草源源不断地从汉中运到前线,运粮路线非常的长,道路也十分崎岖还有可能受天气原因延缓兵粮到达前线的时间。而对手司马懿非常了解蜀军处境,只需要坚守不出,蜀军自然因为粮草不足而撤退。
其实以三国末期来说,地小人稀的蜀国除了伐魏以外早晚会灭亡,但是伐魏也是空耗国力,可见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蜀国,可见蜀国的灭亡也是迟早的,诸葛亮北伐也是无奈之举。
诸葛亮,姜维北伐失败以及蜀汉灭亡的原因:
第一,按照小说来看,诸葛亮前后6次北伐,姜维一共9伐中原。其中,诸葛亮没有成功的原因:
1,第一次北伐,当时赵云还在,诸葛亮手下文臣武将极多,南方孟获又归顺朝廷,诸葛亮没有内忧,就以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大军逼近长安。又有上庸孟达准备背叛魏国,可以说,诸葛亮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
可是,上庸孟达反叛计谋被司马看破,反叛失败,诸葛亮又错派马谡守街厅,最后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计”。诸葛亮的第一次失败,主要就是自己错用人,和孟达举事不利。这两个问题。
2,第二次失利,主要是因为粮草不济,李严撒谎,筹集粮草不当,造成军队缺粮而导致北伐失败。后来,李严被废为庶人。
3,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粮草的问题。
4,第五次北伐,此时,属国内部开始动摇,宦官开始酿祸,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几次用计谋都战胜司马懿,后来蜀国大军,逼近渭水(今天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直捣长安。可是,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回大军。诸葛亮因为内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机会。
5,第六次,火烧上方谷,计谋都已经实施的很顺利,眼看就要把司马懿父子三人活活烧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浇灭,救了司马父子。(后人说,是老天要灭魏国,所以要留下司马昭)。又加上,东线诸葛谨不敌曹睿,东吴兵败,不能和蜀国夹击魏国。诸葛亮气上心头,旧病复发,郁郁而终。病势于五丈原,享年54岁。
首先在刘备活着时,诸葛亮百战百胜,打下了偌大的蜀国,使刘备免于逃亡之苦。可是在刘禅登基后,诸葛亮就很少有像样的胜仗,前后判若两人,这也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很差的原因。大家知道本来诸葛亮的威望就很高,如果北伐成功,那刘禅就更没心情吃喝玩乐了。南宋皇帝赵构为何在关键时刻让岳飞撤军,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一旦北伐成功,其威望将势不可挡(黄袍加身),这严重威胁赵构的皇权。
诸葛亮被徐庶推荐给刘备后,他必须得先熟悉军队,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其次得顾及朋友的面子,不能刚去就出风头,等到徐庶被迫离开后,他才真正接手指挥战斗。赤壁之战是周瑜和诸葛亮的成名战,真乃英雄所见略同。
首先要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三大因素:
一、天时
第一次北伐的时间是在公元227年,由于公元226年曹丕死曹睿继位(曹操早死了),魏国处于混乱。“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出自《三国志》,用声东击西之计,收复了三郡。然后同年孙权北伐,与诸葛亮几乎同时,由此可见这个时机把握的很好。当时赵云还在,南方孟获又归顺蜀国,诸葛亮没有内忧和刘禅干扰,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
二、地利
蜀国地势险要,不需要太多兵力驻守,可以抽出多余兵力用于进攻。其实魏国自“赤壁之战”后就已经退出争霸舞台了,后期多数处于防守方。
魏国:总兵力在6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10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中部洛阳15万(其中10万是机动兵力,用于防备诸葛亮北伐),北线20万人,防备游牧民族(让他们变得很乖)。
蜀国:总兵力在15万左右,北线汉中7万,东线永安3万,成都各据点5万。(刘禅投降时,成都最低有1万兵力,作为守城方,应付邓艾小菜一碟)
吴国:总兵力在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长江沿线据点。20万防备魏国,5万防备蜀国。
也就是说魏蜀两国交战兵力对比是20万对11万。“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出自《晋书.宣帝本纪》
三国时期,蜀国边上南蛮,东吴边上山越,魏国边上乌丸匈奴都只有挨揍的份,可见汉民族的战力要强于少数民族,为何从隋唐开始战力急剧下降呢?我的帖子《儒家才是秦朝灭亡真凶,并支持刘邦战胜项羽》中有详细介绍。
三、人和
就因为马谡自作聪明,被魏国右将军张郃于街亭大败(此时司马懿还在荆州讨伐孙权),因失去“人和”第一次北伐失败。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不听将令的现象,斩杀马谡以正军纪。这次北伐也把刘禅吓尿了,他开始采取报复行动。
第二次北伐228年12月出散关攻陈仓,20余日未下粮尽退兵。因李严撒谎,筹集粮草不当,造成军队缺粮而导致北伐失败,被废为庶人,这是个关键人物。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也就是说他只听命于刘禅。按理说他的罪行是要斩首示众的,可是为何只罢免其官职,一定有个大人物再保他,谁比诸葛亮官职大,答案呼之欲出。
第三次北伐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而归。两军主力没有交战,不然还得断粮。
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第一次交锋)231年2月“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时,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看出蜀军弱点的是五子良将张郃)司马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司马懿到了现场后发现诸葛亮的军威,吓破胆了,才知道张郃说的对,魏国军队在质量上相差蜀军很多,只能开始装病不战。司马懿后来按耐不住手下的调笑就跟诸葛亮对战了,结果被大败。“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亮使魏延赴拒,大破之,司马懿退回营防守。”当诸葛亮粮尽退军时,司马懿又派张郃去追击,结果中了埋伏,可怜的张郃大好性命就这样被他害死了。
第五次北伐234年经斜谷出五丈原,也是最可能成功的一次,可惜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军。这次诸葛亮为了防止有人断他粮草(对亮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后代,他不忍心正面冲突),提前用了三年时间在斜谷囤积粮草(不想依赖后方,受制于人),并且在战场附近屯田(一般屯田都是在安全的腹地),就这样司马懿都不敢来骚扰,可见他害怕诸葛亮到何种程度,才有了后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空城计》。
诸葛亮多次在北伐眼看要胜利的关键时刻(魏国名将夏侯惇等都死于北伐),都因粮草不足而失败,从诸葛亮所著兵书可知他很重视后勤保障,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奇怪就在这里,早不断,晚不断,关键时刻停电,这事太巧合了。刘禅不愧号称“扶不起的阿斗”(你吃喝玩乐也行,可你别帮倒忙啊),居然让邓艾的一支经过长途跋涉的偏军吓得投降了,导致姜维在前线的努力付之东流。蜀地有剑阁等险关“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派一稳重之将,就能固若金汤,如果刘禅不投降也就不会有吴国的灭亡。
北伐其实打一场没有胜率的战争,只为了拖住魏国发展,夺取凉州是为了与抗衡真正三分天下
诸葛亮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就天不助他!
诸葛亮6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北伐战役实际共有五次,分别是:
228年1月出祁山,后因街亭兵败退军;
228年12月出散关攻陈仓,20余日未下粮尽退兵;
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而归,双方未交战;
231年2月出祁山,后因粮尽退兵;
234年经斜谷出五丈原,后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军。
另有230年7月防御魏军对汉中的进攻,双方因大雨未交战,后来蜀军的反击作战史书未记载诸葛亮直接参加。
本文从军事历史的角度对其中的第五次北伐战役进行一些分析,其中一些分析与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不同,特提出来讨论。
一、 役前的局势
蜀国自231年6月第四次北伐撤兵后,已经有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了。因此蜀军此时不仅已经补充了第四次北伐的作战消耗,估计实力还有所增强。其中233年进行了平定南夷豪帅刘胄反叛的小规模作战。诸葛亮又使用木牛、流马将粮草运输至斜谷口一带,并沿斜谷建立粮仓,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做好了准备。
魏国在西线一直采取守势,没有与蜀国发生大的冲突。但是在东线,这两年连续与吴国有中等规模的作战。
吴国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不断向魏国发动中等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233年吴主曾亲自出动进攻合肥新城,没有获胜。
鉴于以前吴蜀双方对魏军事行动的不统一,此次专门进行了协调工作,约定双方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使魏军东西不能兼顾。
二、战前双方部署
由于此前蜀军连续多次进攻魏关陇地区,魏国已经逐步在该地区建立了稳定的防线。当时双方在关陇地区的兵力部署大致是:
魏军:大将军司马懿、杨武将军郭淮率西线主力兵团屯于长安一带,5万人左右;
征蜀护军秦朗(由魏明帝派来增援)率2万人随后赶到战区;
另外在陇右的天水郡、祁山等地大约还有防御部队1~2万人,由于距离远,没有参战。
故魏军在西线的总兵力约9万左右。其中参加本次战役的兵力为7万人左右。
由于近三年西线没有什么军事活动,所以魏军在西线保持的基本兵力属于中等水平。考虑到魏军利用秦岭有利地形作防御作战,这些兵力已经足够了。《中国军事史》则估计魏军兵力不少于7万人。但是准确数字无记载。根据魏明帝严令司马懿在西线坚守不战,估计在西线是蜀军兵力占有一定的优势。
蜀军:蜀汉丞相诸葛亮、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护军杨仪、征西将军姜维、讨寇将军何平、将军马岱等统大军出斜谷进军关中,
总兵力号称10万人,实际估计8~9万人。(根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二》的记载)
由于吴蜀建立了同盟关系,蜀军可以集中所有兵力与北线,除去汉中的少量留守、成都和南方的一些部队外,其余应都在这里了。由于蜀军前面恢复了近三年的时间,总兵力应当在11万左右。
蜀军战役企图:考虑到陈仓已经成为坚固的要塞,而远出陇右难于及时形成对魏国的威胁和与吴国的协同进攻,加上魏军两线作战兵力不足,因此本次战役,诸葛亮冒险出斜谷直接进攻关中的中部地区。
魏军战役企图:由于东、南线吴军的三路进攻对魏国威胁更大,因此魏明帝集中主力先迎战吴军对合肥、襄阳、广陵的进攻,以部分兵力增援西线,在西线依托有利地形坚守,以尽量避免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三、 战役实际进程
在第一、二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从第三次北伐开始,改变了基本战略——不以夺占魏国城市为重点,而是以围困魏国战略要点,诱使魏军来援,自己控制强大的机动兵团以求在野战中歼灭魏军的主力。本次战役诸葛亮依然采取这一战略,希望寻求魏军主力决战。
公元234年2月,蜀军开始自汉中沿斜谷向关中地区进兵。由于秦岭谷道崎岖难行,直到4月蜀军才到达关中的郿一带。
此时,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河,在渭河南背水筑垒坚守。
司马懿认为,如果蜀军依山东出武功,魏军的形势将比较困难;若蜀军西上五丈原,则魏军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诸葛亮率军出谷后,看到魏军已经沿河筑垒坚守,于是西上五丈原。
魏将军郭淮认为蜀军下一步将自五丈原北进,占领北原,以切断陇道,威胁魏国的陇右与关中之联系,迫使魏军与其决战。因此建议抢先占领该地。司马懿于是派郭淮率部进占北原。
当郭淮占领北原后正在修筑堡垒时,蜀军前军已经开始向北原进攻了。在郭淮发起反击后,蜀军的这一计划没有成功。
接着,诸葛亮率大军假装向西前进,许多魏将均认为蜀军将进攻西面的防区。郭淮判断蜀军如此明显地西进,必定是声东击西,希望魏军主力西援,好趁机向东进攻阳遂。果然后来蜀军趁夜猛攻阳遂,由于魏军已有准备而没能成功。
这时的形势是:蜀军在五丈原一带的渭河南岸地区占据了一块阵地,其东面是司马懿的主力沿渭河一线筑垒坚守,其北面是郭淮军依托北原的地势筑垒防御,其西面是坚固的陈仓要塞。只有南面是通往汉中的斜谷。
从5月到8月,诸葛亮多次向魏军挑战,但是魏军坚守不出,这样渡过了100多天。期间诸葛亮考虑到魏军希望等蜀军粮尽自动撤兵,于是在当地进行屯田。
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蜀军开始撤退。司马懿得到消息,开始准备发起追击,结果被蜀军打出的诸葛亮旗号所欺骗,担心这是蜀军的诱敌之计,又放弃了追击。等到得知确实情报后,蜀军已经安全撤走了。
整个战役到此全部结束。自234年2月到8月共历时7个月。
文章标题: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5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