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何有人把蜀国人才不继归咎于诸葛

时间: 2021-10-07 16:09:0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为何有人把蜀国人才不继归咎于诸葛

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蜀国没有人才之时,为何不趁机伐蜀?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十分经典的话语:“既生瑜,何生亮”,世人用这句话来衬托出诸葛亮的厉害。其实,在三国之中,因为诸葛亮的存在,而被人忽视才能的,并不只有周瑜一人,司马懿也是其中一个。


倘若没有诸葛亮的存在,司马懿或许在当时的名气会更大一点,此人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人。司马懿自幼便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加入曹营之后,司马懿更是立下了许多功劳,如给曹操出谋划策、帮助魏国辅政平乱、擒斩孟达、多次抗蜀、平定辽东以及退敌征吴等,司马懿一生为曹营尽心尽力,但却也不是没有私心,他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其子孙后代铺路,但这是后话。



虽然司马懿一生出了很多计策,在多次抗蜀战役上,也可以看出他是诸葛亮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对手。但是让人十分好奇的是,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敢伐蜀?

这就得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到底做了什么说起。青龙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岐山境内),第二年,司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此时蜀将马岱入境侵扰,司马懿也只是派手下应对,并取得了胜利。此后司,马懿带着魏国大军进犯占据辽东的公孙度并大获全胜,自此之后,曹魏数十年来的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当司马懿立下如此战功之时,朝廷却发生了一件大事,魏明帝病逝,并将曹芳托孤个给了司马懿以及曹爽。曹爽为了将大权转到自己的手上,便排挤司马懿。司马懿也不反抗,反而韬光养晦,大力拒绝封官,不让子弟为官。

为了在朝中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司马懿表现出一副爱国爱民的态度,全部罢除了魏明帝时期大修宫室的力役,此外还退敌征吴,上奏修广漕渠,引河入汴。因为这些功劳,司马懿在朝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但是为人却越发低调。


曹爽见此,便想立功来盖过司马懿,于是他力主伐蜀,魏帝曹芳从之,结果大败而归,魏军死伤颇多。曹爽为蜀国带来如此灾难,很多官员看不下去,便希望司马懿出来主持公道,但司马懿只说了:“且止,忍不可忍。”

最终,司马懿在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发起了夺权政变,取得最终的胜利,并且除掉了忠心于曹爽的一些大臣。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通过以上事情不难看出,司马懿并非不想伐蜀,开始的他想要平定辽东,让自己在攻打蜀国和吴国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而后来魏明帝的去世,使得自己和曹爽陷入了权力争夺之中,此时并不是一个大军进犯另一个国家的最好的时期,除掉了曹爽之后,司马懿也已经老了,自然也就不想伐蜀了。

蜀国军事人才本就很弱,诸葛亮为何还要放弃魏延这员大将?

随着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人的相继死亡,后蜀时代可谓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便是证明。而在蜀中即将面临最大的人才断档期的时候,一位壮年将军的快速崛起,终止了蜀汉人才库的颓势。——他就是魏延。

早期!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在平定益州一战,由于战功颇丰,被刘备迁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进击汉中,魏延随军出征,待到汉中平定之后,刘备转手给魏延一个封疆大吏,封他为汉中太守。

刘备登基称帝,建立蜀汉,封魏延为镇远将军。

短短几年时间内,从区区部曲身份,成长为一方太守,以及镇远将军。至少在刘备看来,魏延的军事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诸葛亮执掌政权之后,公元227年,全力筹划北伐大事,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军齐发,魏延奉命阻击,恰逢魏后将军费瑶以及雍州刺史郭淮的队伍。两军混战,魏延大破魏军。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进封南郑侯。

诸葛亮执政期间,魏延的仕途同样是无比的顺畅。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为了蜀汉集团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将。

说明诸葛亮对魏延的军事才能,同样是非常肯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正如题中所说,蜀国军事人才本来就极度匮乏。既然诸葛亮极度肯定魏延之才,他为什么还要放弃魏延这员大将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引用一段史料:

——原文如下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大体意思如下:

杨仪、魏延这两个地位卑贱的臣子,虽然常常有亮眼的表现,有利于蜀国当前的局势。然而既然已经重用了他们,他们手中的权势就会越来越大。如果有朝一日,诸葛亮百年归逝了,这二人必定会成为蜀国的祸根。

这段话是费祎出使东吴时,孙权喝醉酒之后无意说出来的。

试想,魏延与杨仪二人的内斗,连远在东吴的孙权都看得清楚,诸葛亮岂能不知。正如孙权所说,如果有朝一日,诸葛亮不在了,那么还有谁能压制住这两人呢?

——势必是没有的

所以!诸葛亮要放弃魏延,不光如此,连杨仪也要放弃掉。不能选这二人做接班人。

最终将接班人定为了远在京都的蒋琬。

起先,诸葛亮将军权暂时交给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管理,杨仪是最高领导。对魏延,则是秘不发丧,瞒着魏延,假装正常撤军,令魏延做断后将军。

结果魏延一猜即中。他知道诸葛亮死了,而且把军权交给了杨仪,不光如此,还要他给杨仪当断后将军。

导致了本来就与杨仪不合的魏延,始终咽不下心中那口鸟气,促成了这场内斗。最终以魏延失败告终。

而杨仪,则是以为自己立了大功,以为诸葛亮的接班人选的是他,满心欢喜的,准备去接收丞相大印。

可惜!可惜!他跟魏延一样,是被放弃的牺牲品。诸葛亮的另一封遗命,则是逼迫杨仪交割军权。

而亮平生密旨,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参考,《三国志·杨仪传》

杨仪至京,表面上给他升了一个官,可实际上呢?“无所统领”,名正言顺的让他交出了军权。

最终结局跟魏延一样。

魏延、杨仪的双双落马,不会那么巧合,这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的遗命暗箱操作的。魏延、杨仪二人,确实是诸葛亮的弃子。

因为当时的魏延桀骜不驯,非常高傲,虽然有才,却不容易掌握在手中,为了蜀汉的大业,所以诸葛亮放弃了魏延。
这是因为诸葛亮非常不信任魏延,他认为魏延如果得到兵权的话,很有可能会造反,所以他才会限制魏延。
因为诸葛亮一直觉得魏延有反骨,将来肯定会叛变,所以他一直没有重用魏延。

为何有人说诸葛亮临终遗言,姜维没重视,间接导致了蜀国灭亡?

这种说法合理吗?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顶级智囊,他说的话不去重视的话终究会出现问题的,其中当属诸葛亮的临终遗言最为经典,正是因为姜维并没有重视这个遗言,最终导致蜀国灭亡。

诸葛亮在五丈原临死之前,曾经将姜维给叫到自己身边安排后事,说了一番话,大致意思就是蜀中的一些道路并不用担忧,最为关键的就是那阴平之地,一定不能放松,虽然阴平之地比较险峻,但是时间长了一定会出问题的。

这番话姜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就没重视,正巧钟会和邓艾讨伐蜀国正巧赶上这个邓是个死脑筋,他就认为这个阴平地势虽然险峻、易守难攻但是别人一定都不会注意,正是这样,一路上邓艾带着军队从阴平长驱直入,竟然没有遭到一点阻拦。

就是这样,邓艾带着自己手下的这点兵力长驱直入,直捣黄龙,最终蜀国因此投降而灭亡,真是不听“诸葛言”吃亏在眼前呀!

蜀汉立国仅42年时间便灭亡(221-263年),除了刘禅昏庸无能、宠幸奸佞之臣黄皓,从而导致蜀汉政治混乱、国力大损外,大将军姜维的战略失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已经叮嘱姜维某件极重要的事情,但姜维却并没有重视,由此间接导致蜀汉灭亡。那么,诸葛亮临终前都说了什么

诸葛亮非常欣赏从魏国投降过来的将领姜维,在写给蒋琬的信中,曾特意夸赞他是凉州上士,极有胆略,将来可以接替自己主持北伐事宜。正因如此,诸葛亮临终前将后事托付给姜维,并特意叮嘱他道:“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

诸葛亮临终前,叮嘱姜维严守阴平古道

阴平之地即阴平古道,是凉州通往蜀地的一条捷径,起自今天甘肃省文县的鸪衣坝,途经阴平桥,然后翻越摩天岭,再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等地,最终到达到江油关(今四川省平武县南坝乡)为止,按照古时三步二米的习俗推算,全长700余里。

姜维盲目自信,并没有派兵扼守阴平古道

 阴平古道虽然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由于道路狭窄、地势险要,很多地方都是悬崖峭壁,并且数百里无人烟,因此常被视作“鬼门关”,鲜有人在这里通行。正因如此,姜维在驻守汉中、沓中期间,并没有派军扼守阴平古道,原因无他,不相信魏军真的有胆量从这里穿过去攻打蜀汉。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他的盲目自信,给蜀汉招致灭顶之灾。

曹魏灭亡蜀汉路线图

景元四年(263年)秋,曹魏权臣司马昭命大将钟会、邓艾率军分路伐蜀。结果,当钟会与姜维对峙于剑阁,劳而无功并准备撤军之际,邓艾却率兵偷渡阴平古道。此后,邓艾越过700余里无人烟的险域,一举攻占军事重镇江油、绵竹,然后率军直逼成都,并迫使后主刘禅君臣投降,时在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姜维弃守阴平古道,致使邓艾偷渡入川,导致蜀汉灭亡,实在是有负诸葛亮临终托付。

姜维如果当时可以牢记诸葛亮临终前的话,虽然不一定能力挽狂澜,挽回蜀汉灭亡的定局,但必定可以让蜀汉多存活一段时间。
因为姜维想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可是,最终还是改变不了蜀汉灭亡的结局。其实,姜维如果牢记诸葛亮临终前的话,虽然不一定能挽回蜀汉灭亡的定局,却可以让蜀汉多存活一段时间。
合理,姜维确实是没把诸葛亮的话太放在心上,才导致蜀国灭亡,但是这不是根本原因,一个国家的灭亡从来都不是一个或者几个错误能造成的,它必定有深层次的原因。

蜀汉后期,为何出现“蜀中无大将”的尴尬局面呢?

蜀国前期之所以能够与吴、魏两国分庭抗礼,主要还是归咎于人才的保障,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许许多多这样的文臣武将。但实力方面仍比不上魏国,魏国不仅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地盘也是最大。在刘备死后,蜀国的局面就更加的不利了。人才出现严重缺失,特别是能上阵打仗的武将几乎没有,也就出现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地里环境。刘备占据的地方是蜀川,可这里在古代开发程度是比较低的,生活物质水平都不高。虽然说土地肥沃,种粮很方便,但由于地处荒蛮,这里的人口很稀少。不仅比不了北方的曹魏,连东吴都没法比。在这样人口稀少的环境中,出现人才的概率自然就低很多,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很多人才也不愿意入蜀。

其二,战争消耗。自从关羽打襄樊之战后,刘备又发起了夷陵之战。这两仗虽然主帅不一样,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惨败!但凡打仗必有伤亡,可两军对垒中,死伤最惨的必定是战败方。可以说这两仗蜀国不仅仅是损失点兵力,更重要的是折损了很多带兵打仗的武将。先不说别的,连刘备、关羽等都是因战争导致最终的死亡,其他的将领就更多了!

其三,内部矛盾。刘备死后,蜀汉出现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系,以及益州本土派系。表面上看似和顺,实则相斗严重。诸葛亮作为荆州代表,自然偏向用荆州籍的人才,而对于益州本地人才多是不重用。这样不仅导致内部离心离德,而且造成人才培养不起来。最终使得蜀汉后期无人可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呵呵!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刘)备锐意欲即真,(刘)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
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在夷陵之战中蜀汉一方,损失了大量的人才。还有就是地理位置偏安一隅。而整体的物质生活水平,经济开发文化程度,远远不如曹魏和东吴
就是因为蜀国后期人才出现断档的情况,导致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将领。
因为在后期他们的皇帝并不是很尊重人才,这让很多的大将都流失了。
文章标题: 为何有人把蜀国人才不继归咎于诸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4972.html
文章标签:蜀国  诸葛  人把  归咎于  人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