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周公旦是否真的曾经摄政称王,还是只摄政未称王

时间: 2021-10-01 03:02: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周公旦是否真的曾经摄政称王,还是只摄政未称王

周公旦为什么不取成王而代之,自己做王呢?

武王姬发消灭殷商成为天子后,也消耗掉了全部的精力,在位三年便病重不治。周公旦为了武王恢复健康,向天祈祷用自己代替武王受过,想以此来为武王换来健康,这在那个年代是十分可贵的,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有信仰,能够拿自己的健康来换取君主的平安是不多见的,因为其他人即无心也无力。


武王病危时曾把周公旦叫到床榻之畔,说自己的儿子年幼不足以威慑群众,恐周天子不稳,要周公旦继承大统。周公旦为了天下安危,为了大周的基业并没有过多的推辞,毅然决然的肩负起兴周的重任。但是周公旦还有两个哥哥,他们不满周公旦继位,便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

出师有名,攻伐有术

面对危难,周公旦先解决内部问题,因为自己继位太公望和召公颇有微词,他首先表示自己不过是临危受命,为了大周的天下,待成王成人后便会还政于成王,得到了太公望和召公的支持。在内部达成一致后,周公旦举行东征,出征前进行了占卜,发布了《大诰》。


看到了吧,周公旦出兵前总是会先在舆论上造势,做到出师有名。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五十多个国家,西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建章立制,劝君向善

周公旦在平定天下,制定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后,在执政的第七个年头,正式将权力完全移交给成王。在移交权力后,周公旦还心存社稷,给成王献计献策。指出天子要关心百姓疾苦,要避免奢靡保持勤俭,这样才能了解底层民众的需求,太安逸和贪图享乐会误人误己,最后导致败亡。


对待建议和抱怨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认真的分析原因,而不是怨恨,贸然行事,滥用刑法,这样会把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集中到自己的身上,影响自己的判断,同时让自己身处险境,对自己和国家都是极为不利的。

功成身退,秉公无私

周公实际上做了七年的王,但是对于他来讲,他只是为了不辜负武王姬发的嘱托,为了安定西周的天下,为了成王能有一个好的执政环境。功成身退秉公无私,损一人而成天下,让一位而成贤名,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周公旦就是周公么

那所谓的吐哺握发说的是周公旦么?除了这个典故 还有什么典故和周公旦有关呢?为什么说睡着就是见周公呢?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么?
是的 周公旦,姬姓,氏号为周,爵位为公,名旦,字不详(根据先秦的实际情况,男子不称姓,女子不称氏,故而不能将姓名连读)。出生年月不详,卒年不详,享年大约六十多岁。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他在文王时期受封周原,他是第一位周公,其后裔世袭周公之爵称。他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母亲是太姒。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诵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学界也有观点认为仅仅只有管蔡二人)勾结商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周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是一个人 周公是爵位 他的名字叫姬旦 所以也叫周公旦
是的

周公旦的事迹

原来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方,武王把它分成三部分,邶由纣王之子武庚禄父掌管,卫由蔡叔度掌管,庸S由管叔鲜掌管,史称“三监”。(也有的说管叔、蔡叔、霍叔称为“三监”。但说霍叔为“三监”之一,《史记》、《汉书》等都不载。)管叔的封地在管(今河南郑州一带),蔡叔的封地在蔡(今河南上蔡一带)。封叔旦于鲁(今山东曲阜),为周公。封太公望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封召公爽于燕。(今北京西南,一说在北京。)
  灭商归来,在镐京武王同周公谈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平原地带建立新都,以便控制东方。由于日夜操劳,武王身染重病,周公虔诚地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祈祷。他说:你们的元孙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们欠了上天一个孩子,那就让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艺。你们的元孙某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今天我们看来,觉得这种祈祷是好笑的,可是对三千多年前相信天命鬼神的周人来说,那是十分真诚无私的。祈祷以后,武王的病虽然有所好转,但不久还是病故了。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尚书·大诰》说:“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史记·周本记》也说:“群公惧,穆卜。”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执政称王,发挥了王的作用。这在当时是自然的事情。古书中有不少周公称王的记载,只是到了汉代,大一统和君权至上局面形成之后,周公称王变成不可思议,于是才有周公是“摄政”、“假王”等等说法。
  文王的父亲季历并非长子,他上边有两位哥哥——太伯、仲雍;武王上面有文王的长子伯邑(伯邑考是追记之名,“考”是指死去的父亲)。周公以冢宰的身份摄行王事,未曾称王,管叔有意争权,于是散布流言:“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灭殷后的第三年,(前1024年),管叔、蔡叔鼓动起武庚禄父一起叛周。起来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不加以克服,周王朝就会面临极大困难,周文王惨淡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功业就会毁掉。周王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王室内部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爽。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称王,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王季、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前1023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事前进行了占卜,发布了《大诰》。
  公元前1022年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杀掉了首恶管叔鲜,擒回并杀掉了北逃的武庚,流放了罪过较轻的蔡叔度。蔡叔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胡“率德驯善”,和他的父亲大不一样。周公听到之后,便提拔他作鲁国卿士,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胡封到新蔡。
  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史记 卷三 殷本纪第三>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
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
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
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
慢於鬼神。大冣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
长夜之饮。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
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
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
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
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而
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
益疏。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
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历史上真的有周公这个人吗

周公,即周公旦,他是周成王的叔父,对于建立和完善周代的封建制度他有很大贡献.

周公在儒家
文化
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

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成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

因此,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即是周公旦.

关于周公的详细解释:
周公姬旦(?~公元前1105)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因封于周人故地周原,故称为周公。
周武王弟。被封于周(今陕西岐山北),因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蔡、霍叔等联合武庚(商纣王子)及东夷进行反抗,他出师东征,经三年征战,平定叛乱。又分封诸候,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传说他求贤若渴,广招人才,并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他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于父兄一起发动了灭商的正义战争,推翻了殷王纣的残暴统治,建立了新王朝──周。

灭商二年之后,武王死去。当时,新王朝草创未就,百业待兴,困难重重。为了保卫灭商战争的胜利成果,使新政权走上发展的道路,周公毅然践祚,暂时替年幼的成王管理国家大事。可是反对派却利用这件事情恶意中伤周公,说周公怀有政治野心,想取成王之位而代之。不仅如此,管叔、蔡叔等少数王室贵族分子还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殷商故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企图夺取国家的最高权力。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周公一面对没有参加叛乱的周人开诚布公地说明自己的代行国政的意图,以取得他们的谅解和支持。一方面运筹帷幄,派兵东征,经过3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管蔡之乱。

周公在东征胜利之后,立即着手制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大政策,来恢复战争的创伤,巩固国家新政权。他的具体措施是:

1、大分封:武王灭商后,周人的统治范围比以前扩大了许多倍,如何在这样辽阔的被征服地区建立起周人的巩固统治呢?在生产力低下,交通闭塞的西周初期,确实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周公汲取了管蔡之乱的教训,决定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大分封之后,殷人的复辟势力被彻底瓦解,周政权的政令从此通过新分封的诸侯贯彻到全国各地。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住全国的局势,并且也促进了各个地区经济文化上的联系。

2、营成周:灭商之前,周人的政治中心在渭水流域的丰、镐地区,史称“宗周”。武王克商后,觉得宗周远离东方,不利于东方的统治,因此曾设想在天下之中的洛邑建立一个军事重镇,来加强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但是武王生前未能实现这个宿愿。周公在东征胜利后,立刻着手在洛邑营建周新城的工程。营成周的工程分为两上部分,一名成周,一名王城,是互相毗邻的两座姊妹城。工程竣工后,周公借此机会,大会四方诸侯,以便检阅一下中央政权的实力。这次空前的政治盛会说明了周政权已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它与夏、商二代相比较,中央与地方诸侯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周天子的地位已由以前的诸侯之长变成了诸侯之君,这种君臣关系的确定。

3、制礼作乐:周公深知,要取得一个政权须要“武功”的,可巩固一个政治却须要“文治”,仅仅依靠暴力和强权是无法维持统治的。为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周公开始了一项最重要的政权建设工作──制礼作乐。所谓制礼作乐,就是通过“礼乐”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中。周公制礼作乐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也是复杂的,它包括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嫡长子继承制,井田制,刑制,乐制等。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对于稳定周代的社会秩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周公摄政第七年,周政权巩固了,成王也成年了。为了实现自己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他以身作则,把政权交给了成王。

孔子是极为推崇周公的,周公的事迹是后世儒家宣扬的典范,甚至有人说儒学精华实际上是周公作“孔子述”。这足以说明周公是臬影响了后世之中国了吧?!
你说的是周文王么?
文章标题: 周公旦是否真的曾经摄政称王,还是只摄政未称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4276.html
文章标签:摄政  称王  周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