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30 23:03: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现在的过年和以前的过年都是不一样了,因为过去的日子比较穷,大家的经济都跟不上,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很多孩子才可以穿上新衣服,或者是吃上一顿大餐,这样的话才会使得过年总是有着一个期盼,特别是对于还没有成年的孩子来说,过年真的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情,在过去过年的时候,各个亲戚家的孩子都能够聚到一起。
在一起玩玩具或者是领压岁钱,这样的过年真的是仪式感特别的强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年味并没有以前那么浓烈了,包括现在城镇里的街道也都是这样,以前过年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是摆放着卖玩具的摊位,或者是卖小吃的地方,但是现在过年街道上已经是冷冷清清了,除了一些店铺还在开门,一些卖玩具或者是卖小吃的摊位都已经消失不见了。
所以说这也就使得很多人感觉到过年并没有以前来的那么热烈,而且现在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事情要做,很多人有时候甚至过年都回不了家,只能够在公司加班或者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而这些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都觉得过年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可能也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我们所遇到的事情都越来越多了,这就使得了我们对于过年的期盼并不是那么的热烈。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太好了,就算是普通的日子里,我们也可以吃得像过年一样,每天都可以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或者是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的话对于过年来说和普通日子也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一个传统节日罢了,但是我觉得过年就是要家人聚在一起,这样的话才是最开心的。
春节失去了特殊性,过年的功利性交际越来越严重,攀比心越来越重,人人时刻都抱着手机,都是“低头一族”这些造成“年味”越来越淡的因素。
1、春节失去特殊性
以前,有啥好吃的,我们都留着过年吃,家人也会选择在那天团聚,鞭炮也在那天放尽兴,红包也在那天拿,给长辈拜年也是在那天,这不就显得这一天最特殊?
你现在过年一般也就吃平时吃的,哪天放假就回家来了,亲戚朋友也有手机微信,都能及时联系上,鞭炮也没得放,国庆节貌似也这么过的!这一天有什么特殊的,平时每个周末回家都是这么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心里怎么认同这一天的特殊性?可不就没有年味嘛!
传统社会因为比较穷,大家就默认为那天的特殊就是吃的不同,大家也都记住了这个吃。所以当生活水平好了,往往过年吃的东西,平时也能吃的上,所以就无从体现过年那一天的特殊性了。
2、功利性交际越来越严重
“除夕那天回家跟父母吃个饭、初一到隔壁邻舍串串门拜拜年、初二回一趟岳母娘家、初三请姑姑姐姐回家吃顿饭聚一聚,这个年就算完成任务了。”白领小杨无奈的调侃起已经“春节任务”。
他坦言,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像每年规定的任务一样。除了这些日常任务,最重要的是相互送礼,喝酒,寻找来年能合作的机会,亲情少了,功利心却越来越重。
3、攀比心越来越重
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年关难过”的体会越来越细思极恐。过年回家,最怕亲戚亲戚朋友问三个问题:“结婚了吗?做什么工作的?升职了吗?月薪多少?买房了吗?”“我家孩子刚升职,谈了有钱的对象,买了套150平的房“。
讲真,无论你如何严防死守,总有亲友抓紧一切疏漏,24小时360度无缝连接,身体力行地展示,什么叫做显摆中的战斗机。一系列高频攀比组合拳下来,绝对够你徒增几处内伤。于是”春节攀比综合征“就这样华丽丽地产生了。然后,你还觉得,这个年过的还有意义吗?
4、人人时刻都抱着手机,都是”低头一族“
以前过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着家乡的小吃,聊着每个家里的大小事,唠叨一下生活的琐碎小事。而现在亲朋好友即便是聚在一起,但是很多人都是抱着手机在玩的,都是做”低头一族“。
明明最重要、最想念的人就在眼前,为什么不能放下手机好好说说话呢?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就在你眼前,而你在抱着手机玩!
两种原因,第一是你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年轻,第二就是现在整个社会对传统的一种淡化,并不是你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而是风气如此 。
对于第一种情况,相信你只要回想 一下就可以发现,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其实对于春节还是非常期待的,可能具体 原因不太一样,但总也离不了以下几个方面:春节是假期,会有红包,当然对于纯物质上的期待估计现在的孩子不会像我们那时候有那么高的兴致了,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人,那个时候万元户都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有钱人了,可见当时其实生活水平总体并不是很高,很多人家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改善一下伙食,同时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可以吃很多平时很少吃的东西之外,家人为了图喜庆应该也会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买些新衣服。我小的时候还有一点很期待的就是可以有爆竹可以放,相信很多男孩子小时候对于过年的期待里一定会有一项。
然后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的见识更广,小的时候那些可以让我们激动开心的事情 可能也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我好像从高中起就对爆竹已经没什么兴趣了,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些所谓好吃的平时也是可以吃到的。所以从精神上的不再期盼到物质上的极大丰富造成了很多人对于春节不再期待,也正因为这样才会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
除了个人的原因之外社会不重视传统节日也是让年味变淡的一个促因。现在的年轻人,貌似对一些外来的节日更感兴趣,每年圣诞节的时候貌似比春节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有几个人是真正的基督徒?连人家嗨什么都不知道就跟着起哄。虽然国家现在提倡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但貌似效果并不显著,目前对于我们自己的节日还比较看重的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希望年轻人也可以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吧。毕竟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春节最初的意思是庆祝一年之初,同时也总结过去的一年,家人团聚合家欢乐的节日,年味淡了,同时意味着人们的家之意识的一种淡化 ,想一想,出门在外的我们有多久没有回过家了?有多久没有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发过一个问候了?
真的只有年味在变淡么?
为什么你味越来越淡?不知送什么时候开始,过年回家总会被家人提及的问题就是“三催”,我猜想大多数同龄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上高中时一心只求考个好学校,在学校别说谈恋爱,暗恋都得藏着不被发现。大学也是差不多的警告,大学一毕业,突然之间,就变成了:你咋还没女朋友?女朋友带回家来?咋还不结婚?咋还不生娃?
面对形形色色的催,变成了我们心灵上的伤,过年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了?那些贴对联,大扫除,守岁,放鞭炮,年夜饭,拜年等等仪式都还在,就是年味变了,这三催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巴甫洛夫和他的狗的实验能说明一点,如果一个东西跟痛苦关联,你看到它会联想到痛苦,你的本能(潜意识)就会使你远离。
而现实是很多人不得不会家过年,可能心中怀着对家人的愧疚(如《尽孝》 by Alex一年到头人不见,逢年过节就几天。平日点滴把爱显,莫待遗憾肝肠断。)可能一年到头就这几天可以换个身份在这黑暗的世界找点慰藉(如朋友圈盛传的段子《北京和上海的区别》)给自己充满能量面对新的艰难。也可能只是一种习惯,一份期待,很多人人回家过年都有着自己的期待,然而回去之后面对三催及其他(后文提及),并不能满足其期待,就开始感慨,哎,年味越来越淡了……
不是年味越黎越淡了,是我们的期待无法得到满足了。小时候的期待也许是吃肉,也许是新衣,过年就意味着期待被满足。而现在,不能了,从这角度来说年味确实淡了。
除了三催,还要面对的事是什么?催完了,除了给本以受伤心灵来上一刀,并无其他作用,而三催之后好有更精彩的第二段。在哪上班?月薪多少?当官了没?这是三催之后的三问,当然问不是目的,其实人家也不关心你真的是多少,他们通常自己会说,我家那谁谁谁(某亲戚,某朋友,某孩子,很少见说自己的)在哪哪哪上班,月薪xxx万,管着xxx人,有xxx牛逼。(此处省略5k+字,按每分钟190字,通常能讲30分钟左右)
好像这些人就是她们自己一样?当他们说完之后,需要的是一种虚荣,是你悔恨懊恼的目光,是你羡慕的眼神,是你心中万马奔腾的哀叹!就像职场中永远不要去问别人工资一样,生活中更没有意义,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原本可以和和气气的度过,这个话题一开,就变成了独角戏,为什么?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那么牛逼,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够用,在别人的嘴里说出来,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朋友/亲人总是能挣的比你多,过的比你好。
偶尔还会加一段“读书无用论”,即通过别人家的xxx不读书打工,做生意,开厂等等如今赚得盆满钵满,“你”如今读了大学出来每个月几千块钱,过的生么日子,还有那谁家的谁谁谁也是一样,读书有用吗?在别人家的XXX面前,曾经的我有种很强的挫败感,觉得好像他们说的都是真的一样。如今我也有了免疫力,做好自己,人生无非两件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别人是别人,你是你,别人怎么样关你鸟事?你这一生只为了比别人过得好吗?仅以本篇切身经历的反思,献给所有迷茫的人。你所经历的苦,很多人也都经历过,甚至比你更苦。这样你会好受点吗?献给所有曾经被伤害过的人,愿你内心强大,不要被别人家的那个谁蒙蔽了双眼,过好自己的生活。
春节仅一百年的历史?为啥每年春节时间都不固定?闰年是啥来的?
因为昨天晚上下班比较晚,就选择打车回的家,在与司机的闲谈中也是得知对方家里也是和我家宝宝差不多大,就顺便又聊了些育儿经验方面的事情,其中就有一个让我们俩共同都非常棘手的问题。
至于这个问题相信也是不少人都因此而困扰过,就是当孩子一脸严肃的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家长又该如何回答。
除了现在为人父母后被孩子问,包括我们小的时候也是没少问过父母类似的问题,比如笔者小时候得到的答复就是“菜场捡来的”。
因为我们教育中传统的保守性等特点,我一直到上了高中的时候才终于知道,原来男生和女生的亲吻并不会生孩子。还有就是当电视中出现一些显得比较亲密的画面时,爸妈也总归第一时间的调台,或者是命令我赶紧回房间写作业。
而对性教育刻意的回避,也使得我们无知的度过了最好奇的年代。
传统的中式教育——长大就知道了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性知识好像就是成年人的专属标签一般,而孩子就是很自然的就被拒绝了。
还是回到小时候问过的从哪里来的问题,捡来的或者充话费送的这些答案还真的不是在说笑话,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不过就在大家咧嘴一笑的同时,却也在侧面凸显出父母对本该有的性教育的冷漠态度。
不过等到我们如今结婚生子后,又也明白了父母当年的苦涩,虽然好多人都知道适时的性教育是应该的,可又不知该怎么开口,再三被追问下,也只好给出个“长大就知道了”的敷衍回答。
倒也不是在崇洋媚外,在性教育方面,确实还真的应该给予老外们充分的尊重。
孩子的性教育应该如何进行
这里再给大家推荐一个性教育题材的短片,叫做《父与子的性尬聊》,剧集内容短小精悍,却是以幽默的语言完美的给我们提供了性教育的参考。
——我是怎么来的——
系列短片中有一集是男孩问爸爸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父亲不是回避而是淡定的指着一张宣传画册说:“你是从妈妈的肚中出来的,就好像破壳而出的小鸡”。
不过这个答案还是不够满足好奇心强烈的孩子的,小孩又问,那我这么大,当初又是怎么钻进去的呢?
这时候父亲又指着一盆植物说,我们人类也有一个类似的小种子,而这个种子经过妈妈的孕育之后就出来宝宝了。而对于种子是如何进入体内的,爸爸则是以“USB”接口做了解释说明。
——关于安全套——
好多超市都习惯将这类东西放到收银台的前面,有次就是带着孩子逛超市时因此闹出了点小尴尬,孩子当时就是误将其当做了糖果吵着非要买。
短剧中,男孩也是问了父亲一个有没有吃过安全套糖果的问题。父亲的答案仍是延续了此前的回答,即USB。
看了几集之后,心中确实也是不禁的对这位父亲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这位爸爸除了以适当的用语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传递了性知识,还满足了孩子的好奇。
以性教育教会孩子认清自己的身体
红丝带网的一位研究员张如东先生说过:“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考上清华北大,但是所有的孩子一定都会有性行为。”
谈性绝对不需要色变,而性也不是好多人想的洪水猛兽一样的东西,恰恰相反的是,只有经受性教育,才能使我们正确的认识到身体。
另外,再往大的方向说些,性也是孩子直面人生的必经过程之一。同时为了避免一代又一代的性教育的恶性循环,家长们还是要多多提高关注度。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