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特别特别喜欢李世民是什么感觉

时间: 2021-09-16 06:57: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特别特别喜欢李世民是什么感觉

对李世民的全面评价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争议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数十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还有奢侈现象的明显增加。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这些使唐太宗后期没有前期勤俭.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参与史官所写的起居注当中。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颇大的历史错误,影响干预了史官的公正性。当然,没有任何完整证据表明太宗大量歪曲历史。同时,不仅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数百,董狐直笔,陈寿索贿,太史被宫,不要说清朝的文字狱了,另外,许敬宗对李世民并没有好感,这样表明,唐初历史应该具有可信度的。
  唐太宗在贞观初期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
  后来唐太宗也自己检讨:“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病情不断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萧皇后有什么魅力?李世民为什么那么喜欢她?

  萧皇后是古代贵族女性中的一个特例,有关她的传说很多,什么经历六代帝王,迷倒六个皇后,经历无数男人,年过半百还令李世民痴迷,那么这个女人到底什么来历,为何有这么大魅力呢?

  看相的给她八个字,命带桃花,母仪天下。后来男人都想得到此女,不仅因为貌美,还因为当时的男人迷信,认为此女落入别人手中不详,别人就可能会当帝王。

  但实际上很多事情都是历史的讹传,她并没有经历六个皇帝。

  萧皇后是隋炀帝的正宫娘娘,这一点是确切的,所以这是她经历的第一个皇帝。随着宇文化及弑君,萧皇后也被宇文化及所控制,并且随着乱军投入到聊城。不久,窦建德率军攻破聊城,接回了萧皇后,并且将其安置在武强县。

  请注意,这里的宇文化及、窦建德就是被人传来传去的萧皇后经历的两个男人。要知道,宇文化及虽然短暂称帝,但不被正史所承认,而窦建德建立过夏国,自称夏王,自始自终没有称帝。

  更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萧皇后已经五十多岁了,连皇孙都有了。除非宇文化及和窦建德是心理极度变态之徒,实在没有可能再纳她为妾。而且,在史书上,并没有片语只言提到萧皇后被宇文化及和窦建德收纳入后宫的事!

  相反,在窦建德控制下,萧皇后被安置在武强县,这和窦建德所住都不在一个地方。

  此外,由于隋朝的义成公主在东突厥为阏氏,她听说萧皇后还流离在外后,说服丈夫处罗可汗将公主接到突厥。由于当时突厥的实力比中原王朝的任何一个都强,窦建德根本不敢得罪,客客气气将萧皇后送到东突厥。这也可以证明,窦建德和萧皇后没有什么更密切的关系。

  至于说突厥的处罗可汗,从名字来看,他就不是皇帝。牵强附会说他宠幸了萧皇后,更是不合情理。不说萧皇后的年纪摆在这里,但说后来孙子杨政道被立为隋王,史称后隋,萧皇后又在突厥生活了十来年的经历看,处罗可汗实在不应该背锅。

  最后说到唐太宗,那就更可笑了。当萧皇后被带到唐朝皇宫时,年纪已经是七十多岁了,比唐太宗还要大三十多岁。如果唐太宗能喜欢她,宠幸她,那口味真的是骇人听闻。要知道唐太宗是对武则天都没有多大兴趣,何况一个祖母级的女人呢?

  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要接回她呢?这也不是唐太宗本意,他命令李靖攻打突厥,从来没有考虑萧皇后的生死,只是由于李靖太过于能干,直接顺手带回来了而已。

  另外根据《北史后妃列传》记载,萧皇后回到大唐后,“赐宅于兴道里”。这已经很明确说明萧皇后不可能进入了后宫而是安置在京城一个叫“兴道里”的街坊中,所以所谓李世民纳萧皇后为后宫的花,纯属文人之间闲来无事编造的玩笑而已。

史书中记载,萧氏温婉端庄、聪慧好学、知书达礼、姿色娇媚,年仅九岁时就因为姿色出众,选美入宫。萧皇后因为自身才貌皆佳,深得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宠爱,与自己丈夫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和谐
萧皇后是小说里的大美人,不仅仅人生的十分美丽,而且能歌善舞,擅长抓住男人的心,不仅仅是李世民喜欢萧皇后,更有六位皇帝对萧皇后爱慕有加。
母仪天下,命犯桃花,这是著名的相士,给当时年幼的萧皇后的卦辞,一个漂亮的女人辗转半生,服侍六位帝王,说李世民喜欢她,也不一定,也许只是一个皇帝的收藏品罢了。

对李世民的全面评价

1、张绪通:“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2、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3、钮先钟:“唐太宗在我国历史中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学好问,真可以说是天纵之圣。从《问对》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风度。在战略思想中,他的地位远超过拿破仑。”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轶事典故

1、房谋杜断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

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2、改名世民

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争议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数十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还有奢侈现象的明显增加。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这些使唐太宗后期没有前期勤俭.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参与史官所写的起居注当中。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颇大的历史错误,影响干预了史官的公正性。当然,没有任何完整证据表明太宗大量歪曲历史。同时,不仅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数百,董狐直笔,陈寿索贿,太史被宫,不要说清朝的文字狱了,另外,许敬宗对李世民并没有好感,这样表明,唐初历史应该具有可信度的。
  唐太宗在贞观初期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
  后来唐太宗也自己检讨:“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病情不断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这毋庸置疑,但如果用儒家君子标准来衡量他的话,结果恐怕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

1、君子事君忠,事亲孝,事兄悌
这条要求李世民显然不符合。李世民通过政变,用刀剑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将其软禁,这是不忠不孝;与哥哥李建成争储位,并将其射杀于玄武门,这是不悌。

2、君子不党
李世民在秦王府时,网罗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文臣如秦府十八学士,武将有尉迟敬德、侯君集等),结成死党,共谋夺取储位,显然非君子所为。

3、君子不趁人之危
李世民趁草原部族遭遇天灾人祸、实力大打折扣之际,发动进攻,剿灭颉利可汗,趁人之危,非君子所为。

4、君子应当言行一致
李世民公开嘲笑秦始皇、汉武帝服食仙丹,妄想长生不老,而自己却偷偷服食仙丹,最后竟因此致死,说一套做一套,不是君子应有的表现。

5、君子坦荡荡,不应当背后议论人。
这一点李世民也没做到,史书记载他退朝后曾对长孙皇后说魏征的坏话:“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原因是“魏征这个家伙,总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羞辱我!”

6、君子应当善始善终
李世民能善始而不能克终,贞观初年他能虚心纳谏、从善如流,而贞观后期则渐渐心骄志满,听不进群臣的意见,并做出一些不光彩的事,如诛杀李君羡。当时民间谣传“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李君羡是武安人、官居左武卫将军、镇守玄武门、封爵武连郡公,都跟“武”字相关,小名“五娘子”,又跟“女”字沾边。李世民怀疑他就是那个名应图谶的人,于是找个借口将他杀了。

……

总之,用儒家君子标准来衡量李世民的话,他不忠、不孝、不悌、结党营私、趁人之危、言行不一、背后议人是非、不能善始善终……,显然不是君子,而是小人。
各位怎么看呢?
李世民有两段自我评价很有名。 一段出自贞观九年(635),他说:“自古以来,能够在乱世成就帝业的,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男人,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三十三岁起事。本人十八岁就起兵,二十岁就已经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就当上皇帝了。从武功方面来说,我已经胜过古人。年轻的时候我带兵打仗,没有时间读书。登基以后可以说我是手不释卷,了解了教化的根本,政治的基础。行之数年,天下大治,移风易俗,子孝臣忠,所以说在文治的方面我也超过了古人。从周朝秦朝,周边民族时有入侵。如今周边民族都已经臣服,就是说从怀柔远人的方面看,我又超越古人了。这三项成就,我个人的品德哪里配得上呢?既然成就了这样的功业,怎么能不谨慎从事有始有终呢?” 这三方面的自我肯定,实际上也定下了自唐以来对贞观和李世民高度评价的基调。 还有一段是在贞观二十一年(647),李世民说:“古来帝王虽然平定华夏,但不能征服周边民族。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我成就的功业却超越前人,这其中的道理我不明白,你们根据你们各自的理解随便说说看?”虽然启发大家来夸赞皇上,在场的人还是不得要领,李世民只好自己来总结:“我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成就,主要因为五个原因。第一,自古以来帝王多嫉恨那些比自己强的人,而我看到臣下的优点,就像自己也具有这些优点。第二,人的品行、能力,很难兼备,我能舍弃其短处,而取其所长。第三,身为君主的,经常见到贤者就想拉拢为心腹,见到品格较差的就想彻底摒弃,而我则是见到品德优良的就敬重之,见到差一些的就爱怜他们的不幸,这就让贤与不贤,都能各得其所。第四,古来君主大多厌恶正直人士,或公开杀戮,或暗中陷害,没有一个朝代没有这种事。我登基以来,朝廷上站的一个挨一个的都是正直之士,从没有罢黜斥责过一位正直的人。第五,自古都是看重中原人士,而贬低周边民族人士的,而我对各族的爱护是一样的,所以各民族依附我都像子女对父母一样有深厚情感。这五条,就是朕成就今日功绩的理由。”说完以后,李世民还看着褚遂良说:“你担任过本朝的史官,你看我总结这五条,还算谈到本质了吧?”褚遂良说:“您的丰功伟业数都数不过来,您只举出这五条,是皇上您太谦虚啦!” 这一段,主要谈了用人的气度和民族政策两大问题。他能够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确实与他在这两方面的心胸气度有直接关系。李世民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值得参考更值得继承。这些评价大体也不差,只是本文这里要说的是,他的自我评价有偏高之嫌。 且看贞观年间几起莫名其妙的案子。 案例一,贞观五年(631),有一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叫李好德,胡乱说了些话,因为涉及政治上的敏感话题,有诏书下令彻查。当时司法方面的主管部门是大理寺,大理寺的主管官员张蕴古得出的结论是:李好德有病,证据明确,所以,依据法律,李某不应追究刑事责任。这时,有一官员出来说:张蕴古的老家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正好在相州做一把手。所以,张蕴古的结论有问题,是他们串通一气。当皇帝的最恨臣下结党营私,李世民一听这样的报告,非常愤怒,立即下令将张蕴古处斩。虽然李世民事后照例表示了后悔,但影响比前一案更坏。它直接影响了一个时期里法官判案的态度。有记载说,自从张蕴古一案出来,法律界官员都尽量不减低犯人的量刑和处罚。因为,对有罪者的量刑适当没有给予应有处罚的反倒没有官员的责任,而开脱罪犯的却要受牵连。李世民就此向大理寺主要负责人刘德威咨询:为什么最近法律执行起来比较严格了?刘德威说:责任在皇上啊。君主喜好刑法宽松那么刑法就宽松,君主喜好严刑峻法那么刑法就严峻。按法律规定:犯人有罪而法官没有给予其应有处罚,那法官也要被处以该刑名减三等的处罚;犯人的罪名,法官给予减免处罚而出现失误,那法官也要被处以该刑名减五等的处罚。实际上呢,现在法官没有给犯人定罪的就没啥事,减免刑罚的搞不好自己就是重罪。所以现在有关官员都求自保,遇到案件就很难给犯人减免处罚了,而是争着给予较严重的审判。这就是执法官怕自己受牵连啊。 这段记载说明,一,贞观的死刑案件少,确实是统治者有意为之,是精心设计刻意经营的太平景象。二,说明执法从轻与从重的标准并没有一定之规,不是以法律为准绳,而是以长官意志官场风气为转移,当然,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案例二,贞观二十年(646)有人控告刑部尚书张亮谋反,证据是,张亮豢养干儿子五百人,还和几个江湖术士交往,说自己的名字和神秘预言相合,于是考虑起兵造反的事。李世民看到是高级官员涉案自然十分重视,派马周调查,结果是张亮谋反证据不足。但李世民不这样看,他认为:张亮好端端养这么多嘎巴脆的干儿子干什么?不是想谋反是什么!在朝廷上发动百官来讨论,大家都一致认为张亮谋反属实,应该处斩。只有李道裕一人坚持认为此案张亮谋反的证据不充分。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到狱中和张亮诀别,然后处死张亮。过了一年,刑部二把手的职位空缺,命令宰相提出参考人选,拟的几人,李世民都不满意,后来他想起来李道裕了,理由是:他当年说张亮的案子没有明确的谋反证据,说的很准确也很得体。当时朕没有听从他的话,事后感觉很后悔。这时他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但为时已晚。 李世民并非不犯错误的超越时代超越时空的超人,虽然不能避免旧时帝王任意操纵权力和司法的毛病,不可能对正直之士“未尝黜责一人”。但他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帝王,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会反省自己的言行,承认自己的过失,对以往的错误予以纠正;个人的情绪言行,则尽量有所克制。他没有简单掩盖或抹杀自己的过失,而是公开表示悔意,在帝王当中,这样的心胸也属于难得了。 这些记载,也是李世民自我评价的一个侧面,值得我们注意。同时,这也是贞观之治能够名留青史的一个原因。

李世民聪明果断,擅长骑射。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

文章标题: 特别特别喜欢李世民是什么感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2690.html
文章标签:特别  感觉  喜欢  李世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