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14 04:57: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3次
导语
如果真的有时光穿梭,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想穿越,回到崇祯十七年,去拯救濒临灭亡的大明王朝。明朝的灭亡有人说亡于朝廷党争,有人说亡于设立锦衣卫,也有人说明亡于宦官摄政。但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想到,压倒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这个由朱元璋一手创立,并且贯穿整个大明王朝的制度——宗室制度。
朱元璋一手创立
元至四年(公元1344年),时年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开始反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被封为吴国公;同年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路,并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战胜各路义军,登基称帝,改国号大明,年号洪武。随后乘胜追击,将四川、云南、广西、甘肃等地相继收入囊肿,清退蒙元势力,统一中国。
朱元璋建立元朝后,总结前朝教训,宋元时期权臣权力过大,皇权几度被架空,为了限制皇权被相权架空,诛杀权倾一时的胡惟庸,设立内阁制,使得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汉唐时期藩镇割据严重,皇权极其容易受到地方诸侯威胁,实际上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加上明朝刚刚建立,元人虽然被赶出中原,但依旧拥有着相当之大的势力。权衡利弊之后,朱元璋大肆分封皇子,镇守北部边关。为了避免西汉末年诸王分立的局面,朱元璋清洗了几乎所有开国功臣,防止异姓王威胁威胁皇权统治;除此之外,朱元璋设置了特别一条军权治权分立的制度。保证被分封的皇子有足够大的权力,可以指挥军队完成作战,但是地方治理权皇子并没有任何参与的余地。既使皇子拥有特别强的军事实力,但是缺少人口的支撑,始终无法翻起波澜。朱元璋还分封了比原本需要更多的藩王,相互牵制制约。这便形成了明朝宗室制度的雏形。
朱元璋设立宗室制度,本以"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思想,给予各路藩王的待遇也是相当丰厚。据《明史》记载,明朝亲王年俸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 奉国将军六百石, 镇国中尉四百石, 辅国中尉三百石, 奉国中尉两百石。此外,各路受封藩王都受封自己的领地,能够自己建立军队,有专属卫军,与地方大员形成钳制。
朱元璋设立这一制度时,明朝总是人口并不多,根据《明史纪事本末》 的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的宗室成员也不过才五十八人,所以维持宗室优厚的待遇并不是难事。
朱棣篡位——明朝宗室制度转折点
洪武十三年年(公元1380年),朱棣封地北平,称为燕王,手握重兵坐镇一方。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意外病故。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炆被立为太子。 藩王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相继离世,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势力相对较大,拥兵自重。公元1398年朱元璋逝世,1399年朱允炆登基。朱允炆深感君权难立,与齐泰,黄子澄等人秘密商议削藩。燕王势大难图,先拿周王开刀先后将周、代、岷、湘、齐诸王爵位削夺,将其变为庶人。后朱允炆令张昺任燕京使,谢贵、张信掌燕京挥使司,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以达到控制燕王朱棣的目的。
建文元年六月,燕使邓庸被抓下狱,使其以笔纸写出朱棣反状。朱棣打探到消息深感不妙,装疯擒杀张昺、谢贵,夺得北平九门。此时的他要想活命,只能揭竿而起。后以清君侧为名,帅师南下,靖难之役就此拉开序幕。
燕军作战图
朱棣先后控制蓟州,居庸关,之后便一路南下,顺风无阻。公元1402年,朱元璋于南京登基,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下令恢复明太祖设定的官职以及典律,其中就包括宗室制度。
即位后,朱棣从朱允炆手中继续结果削藩事业,毕竟追求皇权的至高无上是所有帝王的追求。朱棣并没有立即着手削藩,自己本身就是藩王上位,削藩岂不是打自己的脸。朱棣采取礼遇诸王的做法,换取承认和支持,以便稳固自己刚打下的江山。
而后朱棣的削藩之路并没有像朱允炆那样声势浩大,在削藩的同时礼遇藩王,表面上只削废了齐王,谷王二人。
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代王被削。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岷王朱楩被削,并下令限制藩王发展,至此明朝宗室制度最终定型——宗王供养制度。
宗室之间的生育竞赛
朱棣削藩成功后,以各种借口削去藩王的封号,军权和治理权也相继被削。从此藩王不能参与领兵打仗,更不能参与地方管理。将边疆诸藩转移至内地,防止其发展壮大,藩王就此失去了所有实质性的权力。
朱棣剧照
之后朱元璋对藩王进一步进行限制:
二王之间不得相见
亲王非奉诏不得入京
宗室之内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
至此,明朝宗室除了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补助,实打实的权力所剩无几。"掠夺"更多的财富成为了各路藩王的毕生目标。
大明弘治五年,陕西巡抚杨澄筹想皇帝上奏,山西庆成王朱钟镒,创造了一项生育纪录,他已经拥有儿女94名。
他的众多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生育能力,将"生育"竞赛提升到新的高度,子女高达到163人。到了第三代,庆成王府第三代子孙已经达到510人,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整个庆王府的宗室直系人口就超过1000号人。不得不佩服老朱家的繁殖能力。
洪武年间,朱元璋只册封了一位晋王,到明末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直系宗室后人就已经达到1851位;河南的一位周王,到万历年间的直系宗室已经超过五千人。洪武年间,明朝皇家档案馆上能够查找到的皇室直系宗室人口为58人。
张居正改革——限制宗室发展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张居正奏疏《论时政疏》,将宗室问题摆在首位。宗室过于优厚的待遇导致民众苦不堪言,宗王供养制度导致大部分税收用于抚养增长迅速的宗室人口。加上藩王拥有自己土地的使用权,导致大量税收无法上交国库,都进入藩王个人口袋,他们就像是寄生虫一般,光明正大地吸这个羸弱不堪的王朝的血。
隆庆六年,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就《论时政疏》展开改革,史称万历新政。公元1581年,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杂税合并,统一折合为银子,分摊到田亩上,由朝廷统一收取。但要实行此制度必须要清查土地规模,对于各路既得利益者来说,不可能会被接收,"一条鞭法"也因此被停止实施,但使用银两收税被保留。此改革简化了手续,减少了当地藩王对税收的介入,中央财政收入也因此大大增加。但随着张居正去世,万历新政也被废除,张居正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被毁之一旦。明朝宗室依旧肆无忌惮地喝着大明王朝的血。
皇帝放任自流,人口暴涨
明朝皇帝含南明弘光帝共17人,共历276年。,洪武年间宗室人口共58人,到永乐年间增长到127人,嘉靖年间8203人,一百年之间暴增60倍。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增加至17661人。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玉牒上记载的皇室人口已经超过157000人,万历四十二年,皇室人口已经超过六十万。
明末宗室人口统计
"丁丑,大学士李延机、叶向高题:"万历三十三年,玉牒宗支共计一十五万七千余位,今世袭新生已逾六十万余位矣。比之弘正年间,不啻百倍。"——《神宗实录》
。世界上任何一个家族,也没有如此快 的繁衍速度。到了明朝末年,皇帝已经放任宗室人口任意增长。外部压力过大使得朝廷根本无法对内形成有效的钳制,释放过大的压力反而会给各路藩王揭竿而起的机会,也只好放任宗室人口任意发展。一遍需要维持北方庞大的军事开支,一边还需要继续赡养如此庞大的宗室人口。
结语
朱元璋图
朱元璋生性刻薄,对追随自己的开国功臣赶尽杀绝,权倾一时的胡惟庸也被诛杀,甚至连自己的妃子也是苛刻的过分,但唯独是对自己的子孙宠爱有加。宗室制度最开始是为了自己子孙后代衣食无忧做准备。但他的后人似乎并不能够理解当年老朱的用心良苦。
参考资料:《明史》《神宗实录》《论时政疏》《弇山堂别集》
明朝灭亡时,如万历皇帝的爱子福王朱常洵那样,自己肥得流油,却于天下大乱一毛不拔的朱姓藩王,其实只占宗室子弟的绝少部分,而绝大部分朱姓子孙,都是不许科举做官、不许经商营生,只能守着被官僚几经克扣那点禄米,勉强糊口的可怜人。
甚至贫困之极的远支宗室,上奏本想做小买卖贴补生计,皇帝都一边哀叹他们的遭遇,一边以祖制搪塞,不肯允许。他们本身就是明朝畸形宗室制度的直接受害人,又怎么能因明朝灭亡而批判他们呢?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即使是锦衣玉食的藩王,离开四方天的王府超过几里就被当作造反。这些被皇帝和官僚们以层层祖宗法度软禁的高级囚犯,他们除了欺凌小民、聚敛财富、混吃等死,又还有什么人生价值可言呢?
其实明朝衰亡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彻底失败的宗室制度。朱元璋的宗室制度,相比于此前的汉唐宋各朝,最大弊端在于没有降等袭爵制,导致随着时间推移,每代帝王分藩各个皇子为亲王,每代亲王又分出许多郡王,枝繁叶茂下,给国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而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夺取皇位后,为防止其他藩王效仿,更是采用以经济特权换取藩王军事和政治权利的方式来削藩,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国家出钱从生到死,大包大揽,把藩王和宗室都当猪养废。」
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以后,更有鉴于自己土木堡兵败被俘,在京城监国弟弟明代宗朱祁钰,被群臣拥立为帝的教训,从此对藩王更是严防死守。甚至到了连亲王的亲生母妃去世,想回京奔丧都不被允许的地步。
这样一来,明朝人数不断增长的众多宗室,既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愈来愈重的包袱,又完全不能和此前各朝那样,成为皇权在政治军事上的助力,几乎是整个中国史上罕见的特例,即使是严防近支宗室参政、却重用远支宗亲(曹仁、曹真、曹休)的曹魏王朝,亦不能及。而由此产生的最大弊端,便是让皇室孤弱无依。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从历史上的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朝和唐初,以及北魏、北周、金、辽、蒙元、满清这些胡族王朝,宗王一直是各代皇室的最重要拱卫势力,出将入相,督军地方。
即使唐朝玄武门之变后,唐朝以及之后宋朝的宗室,也可以正常参政做官,入朝可为宰相,在地方可以做知州、刺史,在边疆甚至可为节度使,统领大军。
在唐朝,甚至那些争皇位失败者的子孙也可不被猜忌地得到重用,如废太子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唐玄宗时为宰相,吴王李恪的长子成王李千里是禁军大将,孙子李祎更是唐玄宗时一代名将。而著名的权相李林甫,是李渊堂弟的后裔。
在宋朝,如宋太宗赵光义的八世孙赵汝愚,宣麻拜相;如宋孝宗的亲兄长秀王赵伯圭,担任明州知州十年,加馆职龙图阁学士,还曾带兵驱逐海盗。
宋朝允许宗室参政,除并无定论的“宋太宗烛影斧声”疑案,三百年内并没有一例藩王谋逆,
大明朝从明成祖后严防死守,对宗室之打压纵观以往历朝皆不能比,然则即使不算朱棣这个“非法转正"的前任燕王,其他公然称兵造反的藩王就有3个,汉王、安化王、宁王们一一打脸,图谋不轨有谋逆之心的藩王,还得再加十个不等,如赵王,荆王,辽王……这就是堵不如疏的道理。
历史上的明朝皇帝,正是相信了不欲宗室来分享权柄的官僚士大夫们那套言辞,真以为宗室就是皇权的天敌该被严防,更因此把外戚和武官勋贵的参政渠道也一一堵塞,代价就是朝堂上科举士大夫一家独大,最后皇帝却不得不依靠太监的内官集团来制衡。
可那些挨了一刀的太监们,寡廉鲜耻和聚敛财货原是理所当然,公忠体国才是凤毛麟角,他们连自己的身体和荣辱都不顾惜,又有多少会真心为皇帝不惜一切?就算太监们忠于某个皇帝私人,也只是以天子家奴自居。既然明朝太监并不像唐朝宦官那样形成了宦官家族,世代掌有神策军兵权,成为王朝支柱,那他们又怎会真将国家社稷和王朝福祉放心上?
所以,无论汉晋隋唐宋,除了明朝皇帝外,还有谁将自己原本足可制衡士大夫官僚的依靠力量都一一废掉的?
而明朝皇帝之所以会相信士大夫,竭力压制宗室、外戚、勋贵、武臣,很重要一点,就在于他们与生俱来受到的教育,自己也“儒生化”“士大夫化”了。越到后期,越是如此,和朱元璋朱棣这种马上天子,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类人。
比如崇祯帝,如果剥离皇帝身份的话,其行事作风,和一个儒生士大夫,还有什么不同?简直就是最信奉儒家信条,严格律己修身的那类“清教徒”式儒生,他一生的勤勉和克己并非“作秀”,而是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把“修身齐家”做得完美了,自然就可以“天下太平”,一直到煤山殉国时,才被无情的现实打醒。
根据满清官方档案资料,他们入关时八旗总人口不过区区34万,其中还有26万是历次战争俘虏投降的”汉军八旗”,再加3万左右的蒙古降卒,真正的满洲八旗部众只有5万多人。而明末的宗室子弟丁口之兴旺,远比当时的满清八旗人数更多。
这些从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后,就被打压了二百多年的天潢贵胄龙子龙孙,原本应该是明朝皇帝真正的统治基础,是明朝皇室的天然拥护者,也可能是如汉朝之刘秀、刘备那样,朱氏皇朝最后起死回生的备份。只因为其他所有人都可以投满清,投李闯,只有他们这些朱家子孙在大明灭亡了,就是死路一条。
然而当明朝中原大乱时,唐王朱聿键(后来的隆武皇帝)率王府护军千人北上勤王,和农民军交锋数次,互有胜负,最后却被勃然大怒的崇祯帝废为庶人,囚禁凤阳高墙,折磨整整七年几乎被整死。
都死到临头了,还拘泥于所谓“祖制”,不肯放下对几十万宗室子弟的约束猜忌,不肯让他们和其他国民一样不受约束地为官从军,白白抛弃了这些皇室之屏藩,是不是明朝皇帝和大臣的责任呢?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