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08 21:39:32 | 作者:奶妈是馅饼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同步文化说传统文化(谢转,侵删)
历史中的许逊
长期以来,关于许逊的生平事迹,都被一种浓浓的神话叙事所笼罩。
许逊(公元239—374年),字敬之,晋代著名文士。一般认为,许逊是颖阳许由的后人。世为中原的望族,曾祖许琰,祖父许玉,父亲许肃,祖籍河南许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政府名存实亡。中原动荡,其父许肃南迁来到江西南昌。许逊生于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的江西南昌。
举凡伟人的出生,都带有神话色彩,据《旌阳许真君传》记载,许逊母亲夜里梦到金凤衔珠,吞而有孕。许逊少年时立志为学,精通经史,通天文、地理、历律、阴阳五行和谶纬诸多的书籍,尤其喜欢神仙修炼之术。
许逊于晋太康元年(280年)被朝廷任命为旌阳县(今四川德阳)县令,时年四十二岁。他居官清廉,经过十年的精心施政,使得旌阳县从岁有饥馑,饿殍遍野的地方变为生产发展、社会安定、户口繁衍之地。
当时旌阳县一带疫病流行,许逊为民治病,药到病除,救人无数。由于许逊治政廉俭,吏民悦服,时人感其恩德,立生祠以供其像,后人故此也称许逊为许旌阳。
公元291年,东晋爆发八王之乱,许逊弃官东归,旌阳当地人纷纷为他送行,有的携带粮食相送千里,有的跟随他到达南昌逍遥山住所,愿意长住不返的人,在许逊家宅周边的空地结庐而居,追随者多改姓许。许逊所处的时代,江西恰值鄱阳湖形成期,古湖汉平原逐渐下沉,南昌处于洪水频繁的时期。许逊归来后,带领乡民四处治水。相传,南昌当时有一蛟龙,经常翻云覆雨,兴风作浪,扰害百姓。许逊最终制服蛟龙,把它锁在南昌铁柱万寿宫的八角井,由此平息了水患。
此后,许逊晦迹遁世,修道授徒。东晋宁康二年八月,许逊“阁家飞升,鸡犬悉去”。
从许逊到许真君
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不断地考证,基本可以认定历史上的许逊确有其人,但是“在晋代,许逊只是一介寒士”。从晋直至宋元时期,许逊经历了一个不断被建构乃至由人到神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附加于其身上的传说与“神迹”而实现的。
《艺文类聚》引《许逊别传》,记录了许逊七岁时候的一则事迹:逊年七岁,无父。躬耕负薪以养母,尽孝敬之道。与寡嫂共田桑,推让好者,自取其荒不营荣利,母常谴之:“如此当乞食无处。”君笑应母曰:“但愿老母寿耳。”
讲的是许逊儿时,父亲就已经去世,自己却要劳作养活母亲,和嫂子分田的时候,把好田留给了嫂子,自己却只要了一片荒地。母亲责备他说你这样下去以后要当乞丐了,许逊却说,“惟愿母亲长寿。”
自唐初至宋元时期,是许逊形象建构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一系列许逊传记,对许真君信俗提供了支撑。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许逊真人传》、《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孝道吴许二真君传》和《旌阳许真君传》等。南宋罗浮山道士白玉蟾所著《旌阳许真君传》融合了唐末至南宋时期有关许逊各种传记的精华,是集大成之作。传中许真君的神仙形象更加丰满,叙述条理也更加清晰。此传的贡献在于,不但为许逊成为“神”提供了“天命”依据,即许逊成为“神”,不仅仅是官方钦定的结果,而是早有“天命”(前文所述的“金凤衔珠,吞而有孕”)。而且,白玉蟾在“序”中还系统阐述了许真君崇拜的意义,即“为忠为孝,化行率土黎民;乃圣乃神,位正高明大使……功名成就,膺天诏而拔宅飞升”。
文学的建构是一回事,但百姓对于许真君的景仰和追崇,却也绝非一句“迷信”和“盲目”可概括。对许真君的信仰,是江西人民对于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社会风俗的一种回应。在古代农业社会,洪水是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但也因此多洪灾水患,水患经历及记忆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到宗教观念和道德观念,这也是许逊擒蛟治水故事深深扎根的地理环境因素。
除了民间的文学建构,官方的认可和加持也同样重要。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5年),徽宗称在夜里梦见许逊,为他除妖治病,由此追封许逊尊号为“神功妙济真君”,确定了许逊在神仙界中的地位。
净明道祖师
许逊拔宅升仙后,信仰许逊的人们以江西南昌西山为中心,他们重视中国传统的忠孝之道,主张靠个人的道德修炼,行善积德来达到修炼成仙。许逊的信奉者们通过在江西本省以及湖南周边地区的治水,为人治病、济世行善等等,获得民众的认可。
南北朝时期,许逊信俗势微。唐代道士胡惠超撰写了《洪州西山十二真君传》,以游帷观为中心的许逊信俗和“灵宝净明宗旨”,开始逐渐为外人所知。“靖康之变”后,北方强大的武力威胁,像阴云一样压在南宋士人的心头,人们迫切需要乞求神明佑护,新生的南宋朝廷也需要臣民的忠诚。在这样的氛围中,净明道应运而生。周真公于高宗朝在江西南昌西山,创立净明忠孝道,尊奉许逊为净明道祖师。净明忠孝道其主要教义是“垂训八宝”,即“忠、孝、仁、慈、忍、慎、勤、俭”。其宗旨是以忠孝廉慎等伦理实践,次则调其心性,使心一尘不染,谓之净明。
可以说,净明道发端于人们对许真君的信俗,从家族性的信俗,逐渐扩大为地域性的信俗。经过吸收传统符篆道派及儒释诸教的学说,而于宋元间在江西南昌西山形成了“净明道”。
江西福主
明末清初,西山万寿宫因战乱而进入了一个衰败期。然而,自康熙年间始,在江西各级地方官员的主导下,西山万寿宫得以逐渐复兴。清前期江西各级地方官之所以大力倡导并支持西山万寿宫的重建,其目的在于重建社会秩序,加强道德教化。有清一代,西山万寿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兴衰更替的历史过程。清前期,由于江西地方官员对许真君信俗的推崇,抬升了许真君信仰的正统性与合法性,西山万寿宫成为官方祭祀之地。
嘉庆三年(1798年)六月,西山万寿宫内的许真君神像进行了重铸。为此,当地县令特地发布文告,强调许真君“久为江西阖属人民仰戴,童稚咸知”。由此,许真君信俗开始从区域信俗变为向全省共同的信俗,许真君也逐渐成为“江西福主”。嘉庆八年,江西巡抚秦承恩因西山万寿宫祈雨得应,奏请加封许真君为“灵感普济之神”,列入官方祀典,春秋致祭,进一步加速了许真君向全省之神的转化,强化了西山万寿宫作为官方祭祀之地的色彩。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