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紅羅女的前史

时间: 2021-09-08 14:38:42 | 作者:Stephen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紅羅女的前史

滿族說部有四種類型:

1.薩滿教神話,如《天宮大戰》。過去,學者們普遍認為中國沒有系統的創世神話,而富育光等人挖掘出的《天宮大戰》填補了中國無創世史詩的空白。《天宮大戰》講述的神話反映的是我國滿族舊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的歷史,遠比《荷馬史詩》早一個歷史時代。

2.家族史。我手頭上拿的一本是《女真譜評》。因為看到“九天女”這個人物,隱隱覺得這個傳說可能跟《水滸傳》里的九天玄女會有關聯,所以借來看。

3.真人英雄傳奇。如《金兀術傳》。這本我在架上沒看到,但是很好奇,因為金兀術在漢族傳說裏是大反派,想知道滿族人那裏怎麼演述金兀術的故事。

4.傳說人物的說唱本。如《紅羅女》。滿洲說部在流傳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傳本,如“紅羅女”這個IP,在黑龍江省牡丹江一帶流傳《比劍聯姻》《紅羅女三打契丹》;在吉林省東部則有《銀鬃白馬》《紅羅綠羅》。

在牡丹江市

關於紅羅女,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先搞清楚她的祖先是誰、他們從何而來。

話說,封神大戰之後,八百諸侯都來朝賀,肅慎國獻上的是弓箭,其長為一尺八寸,周武王命人於箭上刻寫“肅慎氏之貢矢”。後來姬發的女兒調皮,惹他生氣,他便用此箭矢抽打不肖女,姬發當時罵道“你這箭人”,可能是“賤人”一詞的語源。(這當然是我瞎編的,請不要介懷。)這個被周武王厭惡的公主是姬發的長女,沒有留下名字,稱“太姬”,相當於姬大姐、姬家大閨女。太姬嫁給了陳胡公。

據說,肅慎即是“靺鞨”在周秦時的叫法。但是又說,“靺鞨本字應作靺羯,是自‘勿吉’音轉而來的”,我個人覺得,這種說法不是很說得通,因為“肅慎”的發音和“勿吉”差距太大。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黑龍江省綏濱縣同仁遺址中發掘了不少靺鞨人用過的鐵錛、鐵帶扣和部分陶器,形制與中原地區的同類器物非常近似。這說明,靺鞨人在政治、 經濟、 文化生活上受到中原地區的影響,比肅慎、挹婁更多。

由此我推導出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肅慎是更遠古的靺鞨人。

第二種,肅慎和靺鞨是兩個毗鄰的不同部落。

理由是,肅慎的圖騰是海東青,也就是金國女真族的祖先[1]。

而靺鞨的本字應作靺羯——我認為後者的發音更像“摩羯”,即表示,靺鞨的圖騰可能是羊頭的動物。

“摩羯”是源於印度的一個神獸,半身為羊、半身為魚,是牧神潘恩的化身。

有一天,眾神們聚在一起開懷暢飲,天神宙斯召來潘恩為大家吹簫助興。

當眾神和妖精們正隨著歌聲如癡如醉時,森林的另一頭,一只多頭的百眼獸正呼天嘯地、排山倒海而來。眾神馬上化身為各種動物,四散逃亡。

靺鞨分有多個部落。其粟末部實即勿吉的粟末部。最早記載勿吉粟末部的史書是《魏書》。《魏書》卷100《勿吉傳》記載,從和龍出發,經善玉山、祁黎山、如洛瑰水、太魯水,“又東北行十八日到其國。國有大水,闊三裏餘,名速末水”,“國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此勿吉居於松花江流域,南部包括長白山,北部包括黑龍江,顯然是指勿吉的粟末部。《魏書·勿吉傳》大部分內容都是對粟末勿吉歷史的記載。對於勿吉人的其他部落,《魏書·勿吉傳》僅提到“有大莫盧國、覆鐘國、莫多回國、庫婁國、素和國、具弗伏國、匹黎爾國、拔大何國、鬱羽陵國、庫伏真國、魯婁國、羽真侯國,前後各遣使朝獻”。所以,《魏書·勿吉傳》所載於延興年間赴北魏朝貢的乙力支,是出自粟末部的使者。

據乙力支自稱:“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密共百濟謀從水道並力取高句麗”。可見,《北史》卷94《勿吉傳》、《隋書》卷81《靺鞨傳》所載粟末部“每寇高麗”是正確的,至晚在北魏延興(471-476)以前,粟末部已與高句麗連年征戰。

自夫餘衰弱以後,肅慎系各部即逐漸向東南遷徙,入居松花江流域,因而才因水為名,號為粟末。與此同時,高句麗也不斷北拓,攻佔原屬夫餘的領土,435年李敖出使高句麗時,發現高句麗的疆界已“北至舊夫餘”。

粟末部與高句麗戰爭的起因當是為了爭奪對夫餘故地的控制。494年,“夫餘王及妻孥以國來降”,投奔高句麗,高句麗人稱其為“勿吉所逐”。當是粟末靺鞨也佔有了部分夫餘故地。但在此後與高句麗人的戰爭中,粟末部卻漸處於不利地位,最終降隋內附。

這一段漫長的時期,靺鞨人是附屬於高句麗人的,就像後來女真人附屬於契丹人一樣,是弱者對強者的臣服,但切不可以為靺鞨人=高麗人,這是一種很可笑的誤讀,就如從來沒有人會覺得女真人是契丹人的分支一樣,因為那樣太過幼稚。

但是,韓國的“儒學家”卻憑著《金史》上的一句“函普自高句麗來”而認為函普“是”高句麗人,繼而得出一個推論: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是韓國人。

關於這一點,我不想去過多分析;有興趣的朋友自行百度,有人分析得比我詳細。

到乾封二年(667),李勣攻佔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守城。

高句麗十五萬軍隊駐紮在遼水,高句麗還有數萬靺鞨兵據守南蘇城。契苾何力指揮唐軍攻擊,擊敗敵軍,斬首一萬多級,乘勝攻佔七座城。於是率軍返回與李勣匯合,一起攻佔辱夷、大行兩座城。攻克扶餘。

李勣攻下高句麗16座城。泉男建派兵攻擊唐軍龐同善、高侃在新城的軍營,被唐軍薛仁貴擊破。高侃進軍到金山(在今遼寧昌圖西),與高句麗交戰,不利,薛仁貴率唐軍橫擊,大破高句麗軍,斬首五萬餘級,攻佔南蘇(今遼寧撫順東蘇子河與渾河交流處)、木底(今遼寧新賓西木奇鎮)、蒼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合。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貴率三千人大破高句麗軍,殺獲一萬多人,攻佔扶餘城(今遼寧四平),扶餘川中40餘城都望風歸降。泉男建再次派兵5萬救扶餘城,在薛賀水(又稱薩賀水,即今遼寧丹東西南趙家溝河)與李勣軍遭遇,唐軍大破高句麗軍,斬獲3萬多人,乘勝攻佔大行城(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

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句麗發兵拒戰,唐軍奮勇出擊,大破高句麗軍,追奔200餘裏,攻佔辰夷城。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者逃跑,或者投降。

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包圍平壤一個多月,九月,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持白幡投降於唐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派兵出戰,都被唐軍擊敗。高句麗將領僧人信誠秘密派人聯絡唐軍,自己作為內應,五天後,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攻佔平壤,生擒高藏、泉男建等人,平定了高句麗各地。就這樣,高句麗在唐的攻擊下最終滅亡。

大唐滅高句麗之後,為了防止高句麗政權復辟,並有效控制高句麗遺民與臨近靺鞨、契丹、奚族等少數民族,將大批高句麗遺民和一部分靺鞨人強行遷往內地。

其中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率其部眾遷居到當時唐朝盧龍節度使治下的營州(治柳城,今遼寧朝陽),並依附於唐朝從此在營州開始長達30年的生活,大祚榮便在這一時期出生並長大成人。

公元698年三月,震國成立。

大祚荣(대조영)为王。對於臣屬對國王的稱謂,不同的級別有不同的說法。

丞相以下的(近臣)稱他為“可毒夫”或“圣王”,中層或以下的大臣,稱他為“基下”。

公元698年三月,大祚荣为震國王。
韩剧《大祚荣》长达134集,此剧歪曲、杜撰、篡改历史之情况不断发生,被广大网民所抵制。

史学界对于靺鞨国号有争论,此外震国也有写作“振国”的。

時大祚荣有二子,长子“大武艺”,年八岁,称“副王”;

次子叫“大门艺”,年四岁,称“王子”。

三子名叫“大保健”,這是我開玩笑的。

公元713年二月,唐玄宗派崔忻(也有的書寫作“崔訢”)赴震國,三月中旬到達。

崔忻傳旨,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不稱震國,專稱渤海。

大祚榮死後,傳位於子大武藝;大武藝死後,傳位於子大欽茂。

開元二十六年(西元738年),唐遣內侍 段守簡 使渤海,冊封大欽茂為渤海郡王、左驍衛大將軍(一作左金吾大將軍)、忽汗州都督,正式確認大欽茂“代承緒業”,並詔示“永為藩屏,長保忠信,效節本朝”。

關於“段守簡”的資料,我暫時沒有查到更多,不知道他是否與段志玄、段文昌等人有血緣關係。

大欽茂即位時,渤海經兩代開拓,已經是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族類複雜的地區。當時人心思定,傾慕華風,嚮往內地。大欽茂順應時勢,一改武力征伐為“文治”,實行大赦。

大欽茂加強了同日本的友好往來。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派遣若忽州都督、忠武將軍胥要德和雲麾將軍已珍蒙率隊往聘日本,胥要德等40人溺海遇難,已珍蒙等脫險抵日。此後,接連十次遣使訪問日本,而且規模越來越大。

天寶元年(742年),唐加授大欽茂特進太子詹事、太子賓客。

大欽茂次女名貞惠公主,四女名貞孝公主,二位公主的墓穴在吉林省出土,其碑文[2]、石獅、壁畫等遺物,都是文學價值、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

這些文物證明,大欽茂時渤海已使用漢字,中原習俗已深深浸濡到渤海社會許多方面。

山東半島曾一度成為中原與渤海市易的繁華之地。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訪日使楊承慶一次從日本帶回綿1萬屯。同時,也推動造船業的發展。

大欽茂在治理渤海時期,對於王都的選擇、營建,一直居重要地位。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左右,由中京顯德府(今吉林省和龍縣西古城遺址)遷都上京龍泉府(今寧安渤海鎮城址)。

本年十一月初九日(755年12月16日),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範陽起兵。

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裏,鼓噪之聲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範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者開門迎接叛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祿山確實率兵造反,召來宰相楊國忠商議應變之策。

唐玄宗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範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接著任命他的第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唐玄宗於十一月十五日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唐朝的精銳邊軍大多還沒有趕回,高仙芝、封常清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戰鬥經驗,而且還沒有經過訓練。

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陽。東京留守李憕和禦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退守潼關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

755年(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陽失守之後,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殺大將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哥舒翰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

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天寶十五載正月,安祿山命其子安慶緒率兵攻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安軍主力被阻於潼關數月,不能西進。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治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將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陝洛。哥舒翰立即上書玄宗,認為:安祿山久慣用兵,今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藉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且叛軍暴虐無道,失去民心,日漸衰頹,很快就要發生內亂,(那時)再攻打他便可不戰而擒。

史思明

與此同時,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打了幾個大勝仗,進展十分順利,因此他們二人認為潼關只宜堅守,不可輕出,二人主張引朔方軍北取範陽,覆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潰散。但是,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玄宗輕信讒言,對郭、李良謀置之不理,便連續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逼無奈,撫膺慟哭。

哥舒翰被迫於六月初四領兵出關,初七,在靈寶西原與崔乾佑部相遇。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70裏長的狹窄山道。崔乾佑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於初八領兵與唐軍決戰。唐軍以王思禮等率精兵5萬在前,龐忠等率10萬大軍繼後,另派3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兩軍相交,唐軍見叛軍陣勢不整,偃旗欲逃,便長驅直進,結果被誘進隘路。叛軍伏兵突起,從山上投下滾木檑石,唐軍士卒擁擠於隘道,難以展開,死傷甚眾。哥舒翰急令氈車在前面衝擊,企圖打開了一條進路,但被叛軍用縱火焚燒的草車堵塞不得前進。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以為叛軍在濃煙中,便亂髮弩箭,直到日落矢盡,才知中計。這時,崔乾佑命同羅精騎從南面山谷迂回到官軍背後殺出,唐軍前後受擊,亂作一團,有的棄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絕望的號叫聲驚天駭地,一片慘狀。唐後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哥舒翰只帶數百騎狼狽竄逃,從黃河西渡進入潼關,潼關外挖了三條戰壕,都是二丈寬一丈深,人和馬掉進溝裏,一會就填滿了,後面的人就踩著屍體過去。唐軍將近20萬軍隊,逃回潼關的只有8000餘人。初九,崔乾佑攻佔潼關。哥舒翰撤到關西驛,張貼榜文招攬失散的兵卒,想要繼續把守潼關。吐蕃將領火拔歸仁帶著一百餘騎兵包圍驛站,進去對哥舒翰說:“賊兵來了,請元帥上馬。”

哥舒翰走出驛站上馬,火拔歸仁及眾將扣頭說:“元帥擁有20萬兵馬,一場戰鬥就把他們都拋棄了,有何臉面再見天子?且元帥沒有見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嗎?請元帥投降安祿山!”哥舒翰不從,火拔歸仁就把他的腿綁到馬肚子上,連同其他不順從的將領一起投降安祿山。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伏擊戰的典型戰例,唐玄宗錯誤估計形勢,拒絕採取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方針,過早地出關反攻,結果造成人地兩失,使平叛戰爭急轉直下。

崔乾佑潛鋒蓄銳,誘唐軍棄險出戰;會戰時,又偃旗欲遁,誘唐軍進入伏擊區,因而取得大勝。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指揮叛軍主力進攻洛陽、潼關,意圖突破這兩個重鎮而直取長安!

後來洛陽淪陷,但天險潼關卻因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軍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敵軍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經利令智昏,不復年輕時代的英明果決。

敬請關注百度的『李隆基吧』

高仙芝和封長清採取固守的正確作戰方法,使得遠道而來的敵軍想速戰速決的計畫不能得逞,而且潼關作為長安的屏障,也有力的護衛了長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卻在李隆基面前說高仙芝和封長清的壞話,詆毀他們與安史叛軍相勾結,所以遲遲沒有與叛軍正面交戰,李隆基不經過仔細調查,竟然將二人斬首示眾,致使朝廷失去了兩員經驗豐富、作戰勇敢的將領!

之後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紀的哥舒翰統領潼關的軍隊拒敵,當時鎮守潼關的軍隊有二十萬!

哥舒翰正確的判斷了雙方的形勢,也認為堅守不出才是禦敵之策,隨著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對他們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楊國忠又在鼓動玄宗下聖旨強迫哥舒翰出戰,哥舒翰在接到聖旨後知道此戰必敗,但懾於皇權的威嚴,不得已帶兵出戰,最後果然大敗,自己也被手下綁赴敵營。

唐玄宗所在的長安得知潼關失守後一處混亂。

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過一兩個人,皇帝到勤政樓頒下制書說要親征,眾人都不信。

周星馳 飾 李隆基(晚年)

這天,皇帝的禁軍儀仗遷到了大明宮

傍晚,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編六軍,多賞賜錢財,從馬廄裏挑出九百匹馬,外面都一無所知。安史大軍日漸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

後來行到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這一切後相當無奈,畢竟不是自己願意退位的)

經過左藏,楊國忠想毀掉這些財寶不讓賊兵得到,唐玄宗說:“賊兵得不到財寶就會搜刮百姓,不如把它們留給賊兵。”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

丙申日,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途中將士饑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

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

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

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被一併殺死。國忠妻裴柔同及兒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陳倉被縣令薛景仙殺死。

陳玄禮[3]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

此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

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畫的兵變“。

長安失陷,君儲逃亡,安史之亂進入最高峰。

太子李亨於西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區)為朔方諸將所推而自行登基。遙奉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節度使;李光弼被封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奉詔討伐叛軍。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唐至德二年(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等率軍民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是抗擊、牽制安祿山叛軍的著名城市攻堅戰,史稱“睢陽之戰”。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以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以歸、檀及同羅、奚兵十三萬人南下,尹子奇為安慶緒手下之名將,率領大軍掃蕩河南,此時河南城鎮紛紛陷落,惟有軍事重鎮睢陽未陷(睢陽即今商丘縣地內)。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因寧陵城小,難以抵強敵,故張巡率兵3000自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入睢陽,與許遠合兵共6800餘人。尹子奇全力攻城,張巡率領將士,晝夜苦戰,有時一天之內打退叛軍20餘次進攻,連續戰鬥16晝夜,共俘獲叛軍將領60餘人,殺死士卒2萬餘人,守軍士氣倍增。許遠因張巡智勇兼備,於是自己守城,將作戰指揮交張巡負責,自己擔負調運軍糧,修理戰具等後勤保障工作,戰鬥籌畫都出於張巡。兩人密切配合,使叛軍久攻不下,只能圍而不攻。

睢陽之戰,張巡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後,終因病餓力竭,寡不敵眾,城被叛軍攻破,張巡及其部將36人遭殺害。苦撐了十個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個月之久,保江淮免於戰亂十個月。

而睢陽之戰前後大小四百餘戰,張巡以不足萬人之眾,屢敗賊兵,無一敗仗,殺傷賊兵十幾萬人,而敵首領也非無能之輩,這從尹子奇被張巡射瞎一目,而又因為壯其義、愛其才,欲要招降張巡,可見不一般了。睢陽之戰,尹子奇為報屢敗損目之仇,使安慶緒前後大兵幾十萬人被張巡所牽制。如此方使唐朝能夠反攻、使郭子儀能夠從容收復兩京。

當時,朝廷僅剩下長江、淮河流域的賦稅支撐著,睢陽位於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如果失守,運河阻塞,後果不堪設想。張巡、許遠守睢陽,兵力最多時也不滿7000,前後400餘戰,竟然殲滅叛軍12萬人。睢陽堅守10月之久,在此其間朝廷不斷地得到江淮財賦的接濟,已完成了恢復、準備到反攻的過程,前一個月已收復西京長安,在睢陽陷落後10天又收復了東京洛陽,叛軍再也無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

安祿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來,視力漸漸減退,至此又雙目失明,看不見任何物體。同時又患有疽病,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稍有過失,便行殺戮。

他稱帝後,常居深宮,諸將很少能面見他議事,都通過嚴莊轉達。嚴莊雖受親重,也時而遭安祿山鞭撻。宦官李豬兒常為安祿山穿衣解帶,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氣也大。安祿山寵倖的段氏,生下一子名慶恩,也受祿山寵愛,常想以慶恩代慶緒。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於己不利,於是,嚴莊與安慶緒、李豬兒串通一氣,謀害安祿山。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五日 (1月29日) 夜,安慶緒與嚴莊、李豬兒串通,三人悄悄進入安祿山住所。侍衛見是嚴莊和安慶緒,誰也不敢動。於是嚴莊、安慶緒持刀站立在帳外,李豬兒手持大刀直入帳內,對準躺在床上的安祿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祿山平時總把佩刀放在床頭防身,事前已被李豬兒偷偷拿走,這時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卻沒能摸到。他氣急敗壞地搖著帳竿大聲喝叫:“賊由嚴莊。”在喊叫聲中,血和腸從腹部流出數鬥,很快死於非命,享年五十五歲。安慶緒當即在其床下挖了一個數尺深坑,用氈子裹著安祿山的屍體,連夜埋在坑中,並誡令宮中嚴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嚴莊對部下宣告說:安祿山病危,詔立安慶緒為太子,軍國大事皆由太子處分。隨即繼承帝位,尊祿山為太上皇,然後發喪。

安慶緒殺父安祿山後,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範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至鄴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範陽史思明。

唐至德二載(757)十月,在陝郡之戰後,安慶緒僅率1300人從洛陽逃往鄴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唐軍遂收復洛陽城,並遣軍攻佔河內(今沁陽)等地,迫降安將嚴莊;陳留(治今開封)軍民殺安將尹子奇歸唐;唐將張鎬率兵收復河南、河東郡縣。但肅宗忙於迎太上皇還都,未及時遣軍追擊安軍殘部。安慶緒至鄴後重整旗鼓,旬日之間,其將蔡希德自上黨(今山西長治)、田承嗣自潁川(今河南許昌)、武令珣自南陽(今鄧州),各率所部至鄴城會合,連同安慶緒在河北諸郡招募的新兵,共約6萬人。安慶緒忌史思明勢盛,於十二月遣使至範陽(今北京城西南)調兵。史思明囚安慶緒使者,以其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被授範陽節度使;半年後複叛。

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次年三月,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各部唐軍圍攻鄴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安慶緒部,與其援軍史思明部交鋒時,九路兵馬被狂風驚散潰敗。郭子儀軍潰退至河陽橋,李光弼整軍返回太原,其餘節度使各回本鎮,史思明重新佔領洛陽。

乾元元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魯炅、李奐、許叔冀、李嗣業、季廣琛、崔光遠等七節度使及平盧兵馬使董秦共領步騎約20萬北進主攻安慶緒,又命李光弼、王思禮兩節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各軍行動。十月,郭、魯、季、崔等部先後北渡黃河,並李嗣業部會攻衛州(今河南衛輝),以弓弩手伏擊而逐,大敗安慶緒親領7萬援軍,克衛州,誅殺叛將安慶和;旋又趁勢追擊,在鄴城西南愁思岡擊敗安軍,先後共斬其3萬餘人。安慶緒退回鄴城,被唐軍包圍,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許以讓位。

史思明率兵13萬自範陽南下救鄴城,先遣步騎1萬進駐滏陽(今河北磁縣),遙為聲援。十二月,史思明擊敗崔光遠奪占魏州(今大名北)後,按兵觀望。二年正月,李光弼建議分兵逼魏州,各個擊破史軍,魚朝恩不納。二月,唐軍圍鄴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四月不下,師老勢屈。史思明率部向唐軍逼進,並截斷唐軍糧運。三月初六,號稱60萬之唐軍,佈陣於安陽河之北。史思明親領精兵5萬與唐軍李(光弼)、王、許、魯等部激戰,雙方傷亡甚重。郭子儀率軍繼至,未及列陣,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兩軍皆大驚而退。唐軍南撤卻一退不可止,郭子儀部退保河陽橋。其餘各節度使兵退歸本鎮。史思明收集部眾駐鄴城南,誘殺安慶緒及高尚、崔乾祐等,入城兼併其軍,遂留其子史朝義守鄴城,自還範陽。

此戰,唐肅宗待安慶緒逃至鄴城一年後才下令攻討,發兵數十萬竟不設元帥,無統一節度;久圍城不下,糧秣不繼,軍心不穩,終於釀成一次大潰敗。

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在安慶緒殺父稱帝後,對史思明收其潰散的殘部不滿。欲找機會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圍攻太原被李光弼擊退後,回到範陽駐守,安慶緒封他為媯川王,兼範陽節度使。範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東京和西京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裏存放,已是堆積如山。漸漸地,史思明恃富而驕,欲將範陽占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慶緒節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歸降書,願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肅宗得報大喜,封他為歸義王,兼範陽節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唐朝廷策劃消滅他,不料計畫外泄,史思明複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副元帥,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所圍困,後增至60萬,但由於肅宗的孱弱和猜忌,諸軍不設統帥,以致戰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軍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軍九節度使大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郭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閑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範陽,稱“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

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僕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唐軍從正面,唐軍騎兵與回紇軍從側面,一起攻擊數萬叛軍。叛軍戰敗。史朝義派10萬精兵來增援,列陣於昭覺寺,唐軍攻擊叛軍,殺傷了很多叛軍,但是叛軍軍陣卻不動。唐朝鎮西節度使馬璘奮擊,突入叛軍萬眾中,叛軍抵擋不住,唐軍乘勢殺入,叛軍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唐軍再次擊敗叛軍,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走。唐軍攻佔洛陽城。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連連取得大勝。

大欽茂

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唐下詔以渤海為國,進封大欽茂為渤海國王,加檢校太尉。

约在此时,敖东将军的夫人生下一位小格格。

她的名字叫“奧都”,也就是後來的紅羅女。

“奧都”是滿語“雙騎”,騎兵自然是有碼的,雙騎更加不得了。

女神恩切布庫升天之後,後人尊稱她為“奧都媽媽(Aodu Mama)”。

“奧都”可能是一種騎術(戰術)。在晚晴時的撚軍尤擅“雙騎”——即一個人同時帶著兩匹馬,騎一匹牽一匹,騎著的這匹累了,就跳到另一隻馬身上,讓原來的那隻得以休息,依次循環。故撚軍的移動速度很快,戰鬥力驚人。

據說,曾格林沁便是死於撚軍的一個小兵的手下。

『紅羅女』與『紅線女』是否存在聯繫?

773年(大曆八年),田承嗣為安史父子建立祠堂,尊為“四聖”,上表朝廷,求任宰相。唐代宗考慮到百姓長期遭受虐害,對田承嗣非常寬容,只是派人勸其毀掉四聖祠堂,拜為檢校左僕射、守太尉、同平章事,封雁門郡王。

後來,唐代宗將魏州升格為大都督府,任命田承嗣為長史,又將永樂公主下嫁其子田華,希望能籠絡其心。但是,田承嗣生性凶頑,愈加放肆。

775年(大曆十年),昭義軍兵馬使裴志清在田承嗣引誘下,舉兵作亂,驅逐節度留後薛崿(又作薛萼),率部歸附魏博。田承嗣以救援為藉口,趁機襲取相州。唐代宗命內侍孫知古赴魏州告諭田承嗣,讓他恪守本境。田承嗣卻拒不奉詔,仍派大將盧子期攻取洺州(今河北永年東南),楊光朝攻取衛州(今河南汲縣),還誘使衛州刺史薛雄歸附自己,被拒絕後暗中派人將薛雄妻子老小屠殺殆盡。不久,田承嗣佔據相衛四州之地,自己任命官吏,並將精兵良馬全部帶回魏州。

約於此時,田承嗣肺部患病,天氣一熱就病情加重,因此常說:“山東天氣比較涼快,我若能駐守山東,還能多活幾年。”他從軍中選拔了三千勇士,稱為外宅男。

給其優厚的待遇,命他們在衙門口和宅院內值班,並欲在適當時機吞併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

潞州節度使薛嵩知道後,日夜憂愁,卻無良策。這夜,明月當空,轅門巳經關閉,滿懷心事的薛嵩在院子裏來往不停的踱著。

忽然傳來一陣陣馬嘶的聲音,使他想到潞州的安危,心緒煩亂,不禁長長的歎了一口氣。

在他府中有一個辦理文書的侍女,名叫 紅線,是個通曉經史、音樂、能文善武的女孩子。

『紅線』是一個綽號,還是此女姓紅名線呢?我們不得而知。

且說紅線女見薛嵩近來神情恍惚,不時長籲短歎,必有大事在心,忍不住上前詢問。

紅線聽了,昂然地說道:“我雖是個侍女,說不定也能替大人想個辦法!”

薛嵩聽她這麼說,才回轉頭來朝她看了一眼,不覺記起一件事來……

說句題外話,鳳凰衛視的軍師評論員馬鼎盛的母親,也叫『紅線女』。

紅線女是馬師曾的夫人。

我小時候我母親常對我說,蘇聯專家買下了紅線女的聲帶,將來紅線女去世,蘇聯專家就要解剖其尸體,研究她的聲帶。

但是紅線女直到2021年12月8日才去世,而蘇聯早在1991年聖誕節便解體了,不知道這種“收購協議”是否隨著主體國家之滅亡而作廢呢?

當然,“收購聲帶解剖權”,很可能只是一個傳聞!

說回唐朝的這位紅線女,她出場的時間大約是公元775年;而在前文中,我猜測紅羅女的出生時間大約在公元762年,如果這兩個時間點吻合,那麼“盜盒”之時,紅羅女十三周歲,按古人虛歲算則是十四歲,不算是小孩子了,那麼她此時在薛府為婢,又身懷絕技,是完全合理的事情。

因此,我猜測紅羅女和紅線女乃是同一個人。

梅蘭芳劇照

参考

  1. ^如果我的判斷是對的,那麼愛新覺羅氏和完顏部同源。理由是愛新覺羅的神話傳說於鳥有關。
  2. ^본 논문의 목적은 8세기 말의 발해 「貞惠公主墓誌」(780)와 「貞孝公主墓誌」(792)의 서 풍을 통해 지금까지 통일신라 서예에 비해 상대적으로 미진했던 발해 서예의 정체성을 찾아보기 위한 것이다. 두 묘지의 서풍은 지금까지의 한․중학계가 주장한 당대 중원의 성당 서풍과는 다르며 오히려 북위 묘지의 서풍과 유사하다. 隸意가 있는 북위 「張黑女墓 誌」(531)를 닮은 「정혜공주묘지」는 우아하면서도 강건하고 변화 속에서도 절제된 느낌을 보여주고 있다. 부분적으로 顔體의 자형도 지니고 있지만 전체적으로는 북위의 「崔敬邕 墓誌」(517)와 유사한 「정효공주묘지」는 「정혜공주묘지」와는 달리 역동적인 불규칙성과 구애받지 않는 자유분방함을 지니고 있다. 두 묘지 다 정연하고 해정한 당나라의 「영태공 주묘지」(706 경)에 비하면 자연스럽고 꾸밈이 없다. 동시대 중원의 풍격과는 다른 발해의 서풍은 문왕대인 8세기 후반 당과의 활발한 교섭 을 통해 성당의 문물을 대량으로 수용했음에도 불구하고 그것을 그대로 모방하지 않은 발해식의 독특한 표현이다. 이러한 발해적 예술 풍격은 당과의 빈번한 교섭을 통해 당의 서풍을 대부분 그대로 수용한 통일신라의 그것과는 분명히 구별되어져야 할 것이다. 본 연구를 통해 발해는 건국 초기뿐만 아니라 당 문화를 능동적으로 수용하던 8세기 후반까 지도 나름대로의 이색적인 서풍을 통해 발해만의 서예술적 특색을 드러내었다는 것을 알 수 있는데 이것이 바로 우리가 찾고자 하는 발해 서예의 정체성이라 여겨진다.
  3. ^這一幕在電影《妖貓傳》中有所表現,演員秦昊。
文章标题: 紅羅女的前史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1856.html
文章标签:中国历史  传说  中国神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