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越往后发展,是不是会导致皇帝越来越要依靠文官集团,这个是不是明清中国最大的困境

时间: 2021-09-06 09:57: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越往后发展,是不是会导致皇帝越来越要依靠文官集团,这个是不是明清中国最大的困境

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关系

  中央集权简介
  centralization of authority 国家权力集中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的制 度 。地方分权的对称。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由中央委派的官员或由地方选出的官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地方居民没有自治权或地方虽设有自治机关,但自治机关受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 的 集 中要求政治权力的集中,更趋向于中央集权。采用单一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实行中央集权;采用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地方政府虽有相当的权力,但国家大权仍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中国自 秦 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 集 权封 建 制 国家以后,2000多年来一直沿袭这一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既保证中央统一领导,集中处理国家事务,同时又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地方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中国古代的政体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 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法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体制。
  编辑本段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皇帝制 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a href="#">
  </a>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机关实"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郡县制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再分为若干乡,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秦始皇所创立的上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继承。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有人说,中国的古代史,只是一部无限轮回的原地踏步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只是封建皇帝们加强独裁统治的工具,它不仅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宽松进步,反而愈演愈烈,造成学术思想停滞,华夏文明裹足不前。这种观点,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占据着国人的视野,并被当成批判中国古代政治的金科玉律。精英们随口瞎说一番,然后再把这句话拿出来当成胡说八道的结语。华夏堂堂数千年的文明史就被这帮人污蔑成了粪土,尚且不及西方哲学家的一句鬼扯有意义。虽然这种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乃是官方有意为之,但假如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一旦再次形成气候,必将使悲剧于中国重演,使华夏文明彻底失去最后一次追赶西方的机会。因此,这种思想意识上的不正之风,必须得到深刻彻底的批驳!
一、中央集权是什么
中央集权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自治权较少。我们许多人的错误就在于,把中央集权制跟独裁专制搞混淆了,认为这两种制度是一个东西。实际上,民主国家也有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也有实行邦联体制的。中央集权既非民主制度,也不是什么专制制度。他相对于联邦制和封建制,只是在处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时方法有所不同罢了。

二、中央集权的产生
准确的说,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并非产生自秦朝。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郡县制就已经出现在战国七雄的领地之内了。郡县制的发明,堪称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巨大进步。他使得过去由于分封制度而结构不稳的国家变得更具有向心力,中央政令更容易贯彻,统一大国的建立成为可能!可以说,如果没有郡县制,我们华夏文化圈很可能会跟欧洲一样,遍布着诸多小国,并长期处于战乱状态。
郡县制之所以产生,跟诸侯国内部不断发生的叛乱和篡位阴谋有关。随着春秋时代分封制弊端的不断显露,尤其是三家分晋这一极具代表性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诸侯们开始寻求一种相比于分封制更安全更高效的政治制度,郡县制由此应运而生。在郡县制尚未普及的时代,君主们往往以封地作为赏赐士大夫阶层的主要手段。这种赏赐方式实际上类似于查理曼统治欧洲时所采取的分封制。士大夫们不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征收赋税,甚至还能训练军队。再加上这些封地可以世袭子孙,就经常导致某些世家大族在国内的势力过分膨胀(少部分世家大族甚至在其他诸侯国也拥有不俗的影响力)。这不仅会威胁到君主的统治地位,还会危及国家的整体利益。分封制度不但在中国产生过恶劣影响,在西方也是一样。英法百年战争实质上就是分封制度惹起的祸端。但有趣的是,西方国家直到近代才解决分封制问题,现代的许多JY们却对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分封时代向往不已。甚至有言论认为,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搞分封制,没有世袭贵族!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世袭贵族这玩意,在华夏的历史上究竟都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三、世袭贵族,中央集权的死敌
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研究非常有趣。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深入研究制度的合理性和实际功用,却反而把大多数精力放在了空喊口号和阶级斗争上面。他们不断地朝老百姓灌输着这样一种思维——“中央集权制下的中国,皇帝和权贵们时刻防范着贫苦民众,想法设法阻断他们参政议政的途径”。这句话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贵族跟中央集权制捆绑在了一起,仿佛他们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同心协力压迫着广大人民群众并防止他们造反。
这样的捆绑显然带有一厢情愿的意味。因为中央集权实际上并不喜欢世袭贵族,不仅不喜欢,他甚至是世袭贵族的死敌!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动乱你会发现,相比于被农民推翻的政权,被世袭贵族们篡位搅混的朝代显然更多。秦代之后的汉代,其开国君主虽然出身卑微,但真正灭秦的大旗却是由六国的贵族们扛起来的。西汉被王氏大族所灭,东汉被地方军阀割据所灭,西晋被八王之乱搅混后由匈奴人乘虚灭亡,北周为杨坚篡位,隋朝被贵族军阀李唐取代,李唐为地方节度使所灭,后周为军阀赵匡胤所灭。可以说除了宋明两代,中国历史上其他的王朝几乎都是因世袭贵族而灭亡的(这跟宋明两代的中央集权制比较完善有关)。可以说把中央集权制跟世袭贵族绑在一起,绝对是件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

四、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
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不是在一日之内建成的,他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演化过程。这其中既有过向前发展的时代,也曾发生过暂时性的倒退。
秦代为了消灭地方贵族维护中央集权,在制度上进行了两个极为巨大的变革——军功授爵和废除分封。这两个制度都堪称为划时代的(欧洲人直到近代才真正实现)创造。军功授爵不仅提高了秦军将士的战斗意愿,还对世袭权贵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废除分封厉行郡县不仅降低了地方割据的威胁,还使得国内原来联系松散的各个地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不过,由于秦人的部分制度并不受六国人民的欢迎(上党郡宁可归赵也不愿归秦),再加上废除分封大大得罪了六国的贵族,导致其在整个中国的统治遭到了来自平民和贵族的共同抵制。最后,在六国贵族的领导下,秦帝国被推翻了。然而,废除分封制已经是大势所趋。虽然汉王朝曾企图靠部分恢复分封制来防范权臣造反,可是带来的结果却是灾难性的。七国之乱使得中央再次认识到了地区自治的严重隐患,并开始着手限制削弱封王们的实力。可以说,如果要建立一个巩固统一的中国,就必须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
汉代的文武制度相比于秦代,虽已有所进步,但仍然问题多多。其中最要命的两个问题就是世家大族问题和地方军阀问题。确切的讲,这两个问题不仅仅是汉代自己的问题,而是从汉到唐千余年来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两大毒瘤。几乎每次世家大族的得势,都会导致篡位和动乱。而地方军阀在中央检查严厉的情况下还好,一旦中央监管力度稍有下降,则立刻割据称王不复听命于朝廷。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种现象都是极具破坏力的政治灾难。他们所困扰的不单单是最高统治者,同时还危害着无数平民百姓的利益。世家大族在把持实权后往往难为善政,而地方军阀无休止的内战更是搅得民不聊生。这两种势力有时分别产生效应,有时则交织在一起,可以说中国古代大部分的社会动乱都是由此引发的。皇帝们为了处理这两个老大难问题,可谓殚精竭虑费尽心思,直到另一种伟大制度的产生——科举选官制度。

五、捣毁世家,寒士等堂
我们伟大的教科书告诉我们:“科举制度使得皇帝掌握了人事任免权,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封建专制”。
这句话实际上还是有两处问题,首先,科举制度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并没有加强什么封建专制,恰恰相反它的产生严重打击了封建专制。其次,皇权无论再如何扩散,皇帝本人也不会决定国内所有官员的任免。因为皇帝只有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过问。隋文帝之所以要发明科举取官,说到底还是由于世家门阀由于能坐享其成,所以对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积极性不高。两晋南北朝时代,政治贵族像蛀虫一样侵蚀着国家政府健康的躯体。他们愚弱无能,除了极少数人外,大多数门阀子弟都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严重影响着行政率。可就是这么一帮废物,却死死把持着国家命脉不放,长期独占人事任免权(由于这帮恶劣贵族的许多行径跟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封建贵族类似,中国一部分专家才会提出东晋封建论的说法)。
科举制度只是一种选官规范,具体执行跟皇帝基本无关。即便是真正由皇帝监考的殿试,因为皇帝为了收买人心,只要没有重大过错,也基本是全数放行。之所以说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封建专制,就是因为封建制下的政府,凡事都以家族血统为任官依据。而科举制下的政府,选官则依据于考试成绩(再次向那些 JY强调皇帝没有因此而掌握人事任免权)。这样一来,世袭家族的势力就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至于宋明之后,中国再没有产生出任何篡位谋国的权臣。世家大族现象,基本从中国绝灭。
科举制度首创于隋代,发展于唐代,鼎盛于宋明,衰落于元清。他的发展特点就是生员越来越多,中第者所能任职的范围越来越大。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明代,科举取士已经基本成为了中国选官的唯一标准。除了皇帝以外,中国再无其他政治贵族。宋明两朝,许许多多的朝廷重臣都来自于或贫苦或殷实的平民阶层,这一制度甚至堪称为能与选举制并立的东方式民主。而相比于跟宋明同时代的欧洲,世袭权贵们还在为自己的利益修改宪法,想尽手段阻挡平民参政。

十、清代不能看做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王朝
史学界有个明清不分家的习惯,还常常把清政府当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来研究。这种现象的成因大约是为了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身上泼脏水——因为清代根本不能算作中国古代“典型”的中央集权制王朝。
从宋代开始,宗室干政的现象就日渐稀少。到了明代,宗室集团彻底成为了土财主,永远丧失了干预朝政的能力。譬如嘉靖上台,完全是朝廷大臣的研究结果,其间宗室们甚至不能进行一下公平竞争。连宗室都疲软至此,可见在那个时代,贵族政治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然而我们反观清代,宗室做官的现象非常普遍,国家中枢机构塞满了皇亲国戚(咸丰的顾命八大臣没一个汉臣)。汉人们撑死也就只能做到地方大员,连像李鸿章这样能管管外交的都是绝无仅有。八旗贵族不仅受国家供养,而且不必参加科举考试就能做官。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清代虽然也实行科举,但其本质上跟从前任何朝代的科举制度都不一样。清政府之所以继承科举,乃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汉人,他的神经中枢所实行的,仍然是封建世袭制度。贵族制度死灰复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里最显著的一条,就是八旗子弟三代不能战(实际上不仅仅是三代不能战,连治国都不能)——既然可以坐享其成,还战个什么劲儿?
满清的权贵们直到清朝灭亡才退出中国的政治舞台,他们堪称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坏的贵族集团。由于清代王室始终自喻为满洲贵族的权益代表,使得中国的****举步维艰。辛酉政变之所以成功,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直接原因就是这帮八旗子弟(虽然之后慈禧又搞了一次变法,但却没有动摇权贵们的根本利益,以致变法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因此,无论从中央集权的角度还是从民主进步的角度来看,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都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次大倒退,实在称不上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王朝。

十二、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与没有贯彻封建制无关
需要指出的是,欧洲近代的新式科学思想脱胎于古希腊(甚至连他们的选举制度都出自于古希腊)。这种思想并非欧洲人自产,而是通过文艺复兴的方式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加以继承得到的结果。另外第一个对希腊文明进行研究继承的也并非欧洲人,反倒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的璀璨文明与同时期欧洲的封建愚昧形成了鲜明对比,并在欧洲人沉溺于神学期间于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非常可惜的是,阿拉伯文明的灿烂并没有持续太久就被蒙古人的铁蹄踏了个粉碎。蒙古在入侵阿拉伯世界的过程中,不仅毁坏了阿拉伯历代学者们辛苦撰写的各种学术著作,而且在此之后阿拉伯人长期生活在异族统治之下(蒙古人之后又有突厥人),其从前的辉煌再也没有重现过。
古希腊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球上诸多文明中的异类,因为由他们所发展出来的自然科学思想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并非必要。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真正对生产力产生巨大影响的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即使是号称工业化开端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其真正推动技术进步的力量也仍然是民间工匠而非科学家,所以自然科学思想在古希腊的出现存在着很强的超前性。
古希腊之所以能成为近代自然科学之母,恐怕跟希腊人特殊的生活方式有关。古希腊的公民们不是奴隶主贵族,就是士兵。奴隶主贵族在日常生活中要么治理家产,要么参与政治、学术和其他文艺生活,可谓清闲自在。不过这样惬意的生活条件可不是依靠他们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底层奴隶的血汗换取的。这种高度两极化的社会结构,确实解放了一部分人的时间精力,使得这批人有机会去钻研“没用的学术”(因为这些学术成就并没有刺激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古希腊的这些文明成就,其他人类文明不见得就一定不会产生出类似的理论体系。而一个文明能否产生出自然科学思想,关键还在于这些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对专业的自然科学存在需求。当然,处于今天的现代人应该感谢古希腊文明,因为没有古希腊文明,近代科学至少要晚诞生四百年。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中国古代没有自然科学而产生什么自卑心理,因为至少在清代以前,决定生产力高低的都是技术而非科学。
另外,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并非所有文明都经历过奴隶制。不仅中国没有经历过,包括欧洲现在的几个主要国家也都没有经历过奴隶制。当年迁入西欧的日耳曼人只是一群原始部落,他们的社会阶段如果按马教来划分比奴隶制还要低下。但是这帮人建立起来的国家却跨过奴隶制,直接走进了封建社会。由此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如某教所言,存在放置何地皆准的规律。

十三、当前中国对中央集权制的评价标准极度不公
当代史学界有种隐性的“成王败寇”论——既将一种制度的好坏或一个王朝的盛衰与一时的战争胜负挂钩,且还存在“选择性失明”。无视同时期整个世界的发展状况,或者拿已经全面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满清当典型,以此论证中国自产的学说制度有多么“落后愚昧”。
这群人最可笑的行为莫过于他们的“关公战秦琼游戏”。譬如拿西方近代才产生出来的民主民权思想跟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的民本思想作比较,拿近代人道主义跟孔子时代的“仁义论”作比较,最终得出个古不如今、中不如西的毫无意义的结论。之所以说毫无意义,是因为比较双方本没有可比性,但他却偏偏要拿出来比,结果自然会得出些毫无意义的结论。

以上是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发展状况,那皇权呢?

从秦建立大一统帝国开始算起,中国的皇权经历了一个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从秦朝西汉初期政府皇室不分,政府就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办事机构;到汉唐的政府与皇室逐渐分离,内外朝并立;再到宋朝的皇室在政治领域的全面退缩,国家化公共化的政府成为管理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活动唯一合法的机构。
而到了明朝,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不但皇室的权力萎缩,皇帝本人在政府中的权力也进一步萎缩。宋朝的皇帝还可以通过任命宰相来和政府内的一部分文官结成联盟,对国家的政治经济事务有一定的控制管理权力。而到了明朝,在太祖成祖之后,皇帝的这点权力也被剥夺,在政府内真正成孤家寡人。尤其是土木堡事变以后,在国家事务上,任何违背文官集团意志的行为,皇帝都寸步难行。设想一下,皇帝处于文官集团的包围中,信息是文官集团提供的,建议是文官集团给出的,应对是文官集团诱导的,最后的决策是要经过文官集团同意的,这样的话,在国家事务上,皇帝要想不成为傀儡,不被文官集团牵着鼻子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大概,皇帝唯一能够行使自己意志的地方就是和私人有关的事务,但即便是这个领域,也并非那么如意,往往要受到文官集团多管闲事的阻挠干涉。
但俗话说,物极必反。当皇权被削弱到这样一种极限的时候,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反弹。这种反弹就是在明代产生了一系列由皇帝直属的暴力机关、司法刑讯机关,这就是有名的锦衣卫和东厂(明代还设立过其他厂如西厂、内行厂,其性质和东厂类似,但为期甚短,所以不必另外专列)。通过锦衣卫和东厂,皇帝很大程度上可以绕开国家政府的司法部门,直接进行侦察、逮捕、审问活动,直接按照个人意志对自己不满意的人进行暴力惩罚,比如廷杖,比如把人抓入诏狱刑讯折磨。
和许多人想象的相反,锦衣卫和东厂的设立不但不是皇权高度膨胀,专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恰恰相反,这是皇权被极度削弱,削弱到接近极限后产生的一种结果。也可以说是皇权被打压到极点之后的一次触底反弹,一次回光返照。如果宋代皇帝的权力还足够让他们有自信通过政府部门来施行自己的统治,那么到了明代,皇帝的权力就已经萎缩到让他们彻底失去这个自信了,他们不得不在政府以外另辟门路。这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锦衣卫是明太祖设立的,东厂是明成祖设立的,这表面上看这两个机构的设立是和两位皇帝个人的风格倾向有关系,但实质上不然,这里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说这两位个人能力超级强悍的皇帝在庞大的文官系统面前都有力不从心,望洋兴叹,自觉渺小之感,而不得不另设机构来给自己增加安全感力量感,那么他们的子孙就更不用说了。

以上都是摘录的,总之,中央集权和皇权没有必然联系,从中国古代看,主流的历史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而皇权不断被削弱。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全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君权是统一的专制名词!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我国现在就是中央集权的国家。
专制皇权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明朝文官集团是怎么制衡甚至威胁皇帝的?

首先,文官集团对于皇权是没有制衡作用的,因为在明朝的制度中,没有任何赋予文官集团制衡皇权的规定,之所以会产生文官集团“制约”皇帝的印象,主要是因为明朝皇帝大多数软弱。事实上,明朝的制度和清朝并没有太大变化,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但在清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和明朝基本相同,为什么没有出现明朝的“制衡”现象?就是因为清朝皇帝本身对权力掌握的能力强。

其次,不难发现,所谓的文官“制衡”皇权现象,主要发生在这几个时期:明武宗朱厚照下江南,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之初的大礼议,以及万历皇帝前期的张居正时期,和所谓的争国本。通过观察以上几个时期,可以发现,所谓的“制衡”都有其偶然性,比如朱厚照天生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文官集团不得不收拾烂摊子;嘉靖即位初期根基不稳,但是就这样,杨廷和最后还是下台了,兴献王也成为了兴献帝,可见群臣对付一个未成年的小皇帝都处于下风;而张居正则是靠着李太后的支持,否则根本进行不下去;而争国本,按照嫡长贤爱的规则,皇后无子,立朱常洛是应该的,万历本人也并不是很喜欢与群臣做斗争的君主,这与其说是制衡,不如说是万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这样,万历还是给朱常洵封了一大片土地建立王国。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皇帝与文官的博弈中,皇帝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即,皇帝想要掌握权力,那么文官也没办法;皇帝如果懒得掌权,此时文官才能分得一些权力。这也就说明了,嘉靖时期和崇祯时期,二位皇帝对权力的热情很高,此时文官基本没有任何兴风作浪的机会;尤其是崇祯,17年换了19个内阁首辅,群臣也不敢说什么。

那么,对于明朝皇帝不掌权的行为,该如何定义?我认为答主 李子木沆 的说法很贴切,即:行政权的荒废。因为在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所谓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的分类方法,而皇帝所掌握的绝对权力,事实上和西方的“行政权”有可对应之处。既然皇帝掌握绝对权力,那么他就应当对所掌握的权力负责,因为其他人不被允许拥有这个权力。所以,当皇帝怠政时,实质上是一种未合理使用行政权的现象,这种做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负面的,并不是什么值得大吹特吹的好事。

综上所述,所谓的文官制衡皇权压根不存在。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朝设中朝,削弱宰相权利。唐朝设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时,再次用分权加强皇权。明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皇权得到高度加强。
总体趋势是中央不断加强,地方不断被削弱,在宋朝基本解决地方问题。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高度不断加强,明朝时解决丞相问题,皇权在明清达到顶峰。
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之争——中央集权
君权与相(丞相或者与其权力相符合的职位)权之争——君主集权(独裁)
文章标题: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越往后发展,是不是会导致皇帝越来越要依靠文官集团,这个是不是明清中国最大的困境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1607.html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越往后发展,是不是会导致皇帝越来越要依靠文官集团,这个是不是明清中国最大的困境]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