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说金举人银进士

时间: 2021-09-03 17:58: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0次

为什么说金举人银进士

明明进士地位更高,为何古代却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

为何这样说?

之所以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主要和三者的考试淘汰率,以及读书所消耗的费用等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举人淘汰率高于进士,因而被称“金举人,银进士”。

就像如今重视高考一样,古代读书人也很重视通往仕途上的各类考试。在古代,要想实现人生抱负,最好的方法就是考取功名,走向仕途道路。除了那些王公贵族有些许特权之外,普通人家的学子们,只能按照流程一步步通过科举制度规定的,童子试、乡试和会试方可。

其中要先通过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能参加乡试成为举人,最后才有资格参加会试考取进士。乡试与会试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三年举办一次。乡试就相当于一个省级性质的考试,不过淘汰率和其它考试相比尤其高,甚至能够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相媲美。

例如乡试每三十个人中只会成功录取一人,而会试大概是十分之一的率取率。因此才有了金举人,银进士这个说法,主要是来形容考试成功的难易程度。

还有一点就是,其实通过了会试一般叫做贡士。但由于当时殿试的通过率特别高,如果没什么特意外,基本都能获得一官半职,只是官职高低不同罢了。因此凡是通过了会试,都被人们习惯性的称为进士。

二.金举人与银进士这句话,与二者的前途命运无关。

大多数人单从这句话,就认为金举人与银进士的形容,与他们的命运与富贵有关。其实不然,根据古代举人与进士的福利待遇和仕途发展方向来看,进士的地位和明显高于举人。

首先是所担任官职的高低上,倘若举人没有继续参加会试,或者参加会试失败后,可以在当地担任如现代教育局长等类似水平的官吏,能够与县城级别的官吏平起平坐。而进士则有机会获得一些高级官员的职位,例如六部尚书和殿阁大学士等,在不同的朝代能够担任的职位也不同。

从这一点来看,举人是没有太大可能担任朝廷中的要职,即仕途发展前景不如进士。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左宗棠当年考取三次进士均未成功,如果后来没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他可能就没有机会再官场上大展宏图。

三. 穷秀才主要是指,古代读书比较费钱。

但相对于基本上没有什么官场前途的秀才来说,举人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因为秀才比较特殊的权利,就是不用跪拜他们的县大爷,其它也并没有什么优待可言。另一方面,除了一些富贵人家,在古代供养一个秀才,对于社会底层普通人家来说,还是很吃力的。

因为读书时每一场考试都是有难度的,往往要读很多年才能获得成功。有些人甚至努力多年,连童子试都无法通过,即秀才都称不上。因此有很多人在考取秀才后,家境也随着读书不断的消耗而陷入窘境,所以被人们称为“穷秀才”。但是为了改变家族命运,只要有能够读书的一点机会,有些父母再苦再累,也会坚持抚养孩子读书识字。

主要便是在考取举人时淘汰率比考取进士要高得多。科举制度有的考试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童子试,就考取了秀才功名,但是秀才除了不用给县太爷下跪其余没什么。通过了乡试,就考取了举人功名。通过了会试,就可以是贡士了。贡士通过殿试便是进士了。不过,在当时由于殿试的录取率极高,几乎为百分之百,所以一般情况下将通过会试的读书人也称为进士。

上面所说的,进士最高,举人其次,秀才最末。他们的命运前途也是各自不一样的。进士出身的人,一般前途比较好。往往要么是封疆大吏,要么拜相入阁,前景可以说是相当的好。举人出身的人,如果不继续参加会试的话,在地方上的当职,一般情况下就类似于现在教育局局长,荣华富贵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秀才出身的人,如果不继续考试的话,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也就是上面说的他们除了见县大爷不用下跪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

古人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的地位在古代是比较高的,但是也表示着他们的竞争力比较高。每个考试的淘汰率都是比较高的,其中以乡试是最高的。乡试与会试都是三年一次,可是淘汰率却大为不同。乡试是三十个人录取一个,会试是十个人录取个一,所以才会有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还有便是读书自古以来都是一件比较烧钱的事。所以很多人考取了秀才变没有钱财继续读书了。

这里要说一下的,虽然有“金举人,银进士”这个说法,但是进士还时更有前途的,特别是清朝。

古人常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这里的古人不是自古以来的古人,应该是按照明清的科举制度而说的,所以这句话,也应是在明清比较流传。
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通过县一级的考试录取后称为秀才,秀才参加省一级考试,考中的为举人,举人参加国家级考试,考中为贡士。贡士参加皇帝在此的殿试,考中的进士。
  秀才还不能改变命运,最多是给一些优惠,算是个读书人。但中原封建社会只有当官才算有出路,走仕途,没官就什么都没有。只有举人才可以当官,而且在中原习惯,就如西方得了博士,连名称都要叫什么博士,中原是当了举人,别人就要称呼老爷了。
  如果以举人的身份当官,开始都是佐官,比如县丞,也就是县令的副手。而进士,一出来就当翰林、县令等。进士出身那官的级别就要高很多。金举人,银进士,主要是从录取的难度去说,举人是三十取一,进士是十取一。这样说来举人的难度比进士难,所以有了这样说法。
  还有人说,进士有点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百姓接触的少,所以就把举人看得很高。范进中举等故事也就非常流行。
因为举人离百姓们更近,认为举人的含金量更高,而进士虽然地位高,但是对百姓来说却非常陌生。
这是因为举人的录取率最低,其次是进士,最后是秀才。所以才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说法。而且,读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所以也说穷秀才。

古代为何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之说?

因为在古代,读书是很费钱的一件事,一般人家的话是读不起书的。所以如果读完书只考取了秀才的话,那么是没有什么回报的,如果考取了举人的话,那么每个月朝廷都会发放俸禄,待遇还是不错的。只不过想要考取进士的话,是非常难的,而且还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考取,不过如果考取了进士的话,那么就会直接入朝为官了。对于一般人家来说,因为进士是非常难考取的,所以只要考了举人的话,就比较成功了,所以才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对于古代人来说,读书是非常花钱的一件事,因为古代的纸墨笔砚是非常贵的,所以如果家里比较贫穷的话,那么是无法读书的,而且即便有些人考上了秀才,但是因为想要请到一个比较好的老师,如果家底不殷实的话,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古代有很多的秀才因为没有考上举人,将家底掏空了之后,所以才会变成穷秀才。

而且古代在隋朝以前是没有科举考试的,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没有机会入士。当时的官位都是世袭的,等到了隋朝时期,才开始有了科举考试,虽说对于老百姓来说比较难,但是也算是一种改变命运的方式。

在古代,如果只是考取了秀才的话,那么对于读书人来说是没有什么回报的。只有考上了举人,才会每个月都有朝廷发放的俸禄,这些俸禄足够平民百姓一家人的生活了。不过,即便考取了举人,如果想要继续往上考的话,那么就非常难了。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如果是权贵之家的话,那么读书根本就不用犯愁。而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想要读好书的话,那么就必须得请一个好先生。这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因此有些人会因为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从而导致没有考取。

之所以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主要和三者的考试淘汰率,以及读书所消耗的费用等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举人淘汰率高于进士,因而被称“金举人,银进士”。

就像如今重视高考一样,古代读书人也很重视通往仕途上的各类考试。在古代,要想实现人生抱负,最好的方法就是考取功名,走向仕途道路。除了那些王公贵族有些许特权之外,普通人家的学子们,只能按照流程一步步通过科举制度规定的,童子试、乡试和会试方可。

其中要先通过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能参加乡试成为举人,最后才有资格参加会试考取进士。乡试与会试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三年举办一次。乡试就相当于一个省级性质的考试,不过淘汰率和其它考试相比尤其高,甚至能够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相媲美。

例如乡试每三十个人中只会成功录取一人,而会试大概是十分之一的率取率。因此才有了金举人,银进士这个说法,主要是来形容考试成功的难易程度。

还有一点就是,其实通过了会试一般叫做贡士。但由于当时殿试的通过率特别高,如果没什么特意外,基本都能获得一官半职,只是官职高低不同罢了。因此凡是通过了会试,都被人们习惯性的称为进士。

二.金举人与银进士这句话,与二者的前途命运无关。

大多数人单从这句话,就认为金举人与银进士的形容,与他们的命运与富贵有关。其实不然,根据古代举人与进士的福利待遇和仕途发展方向来看,进士的地位和明显高于举人。

首先是所担任官职的高低上,倘若举人没有继续参加会试,或者参加会试失败后,可以在当地担任如现代教育局长等类似水平的官吏,能够与县城级别的官吏平起平坐。而进士则有机会获得一些高级官员的职位,例如六部尚书和殿阁大学士等,在不同的朝代能够担任的职位也不同。

从这一点来看,举人是没有太大可能担任朝廷中的要职,即仕途发展前景不如进士。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左宗棠当年考取三次进士均未成功,如果后来没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他可能就没有机会再官场上大展宏图。

三. 穷秀才主要是指,古代读书比较费钱。

但相对于基本上没有什么官场前途的秀才来说,举人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因为秀才比较特殊的权利,就是不用跪拜他们的县大爷,其它也并没有什么优待可言。另一方面,除了一些富贵人家,在古代供养一个秀才,对于社会底层普通人家来说,还是很吃力的。

因为读书时每一场考试都是有难度的,往往要读很多年才能获得成功。有些人甚至努力多年,连童子试都无法通过,即秀才都称不上。因此有很多人在考取秀才后,家境也随着读书不断的消耗而陷入窘境,所以被人们称为“穷秀才”。但是为了改变家族命运,只要有能够读书的一点机会,有些父母再苦再累,也会坚持抚养孩子读书识字。

主要便是在考取举人时淘汰率比考取进士要高得多。科举制度有的考试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童子试,就考取了秀才功名,但是秀才除了不用给县太爷下跪其余没什么。通过了乡试,就考取了举人功名。通过了会试,就可以是贡士了。贡士通过殿试便是进士了。不过,在当时由于殿试的录取率极高,几乎为百分之百,所以一般情况下将通过会试的读书人也称为进士。

上面所说的,进士最高,举人其次,秀才最末。他们的命运前途也是各自不一样的。进士出身的人,一般前途比较好。往往要么是封疆大吏,要么拜相入阁,前景可以说是相当的好。举人出身的人,如果不继续参加会试的话,在地方上的当职,一般情况下就类似于现在教育局局长,荣华富贵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秀才出身的人,如果不继续考试的话,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也就是上面说的他们除了见县大爷不用下跪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

古人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的地位在古代是比较高的,但是也表示着他们的竞争力比较高。每个考试的淘汰率都是比较高的,其中以乡试是最高的。乡试与会试都是三年一次,可是淘汰率却大为不同。乡试是三十个人录取一个,会试是十个人录取个一,所以才会有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还有便是读书自古以来都是一件比较烧钱的事。所以很多人考取了秀才变没有钱财继续读书了。

这里要说一下的,虽然有“金举人,银进士”这个说法,但是进士还时更有前途的,特别是清朝。

主要是一般来说一直当秀才的人没有前途,并且还因为想要考取功名他们都非常的穷困潦倒,而举人和进士则大不同。古代的科举制也是非常的难以考取功名,淘汰的人太多了,也就有许多的秀才。

首先就是三个的不同权利和前途。科举后的进士,往往是从科举考试中出来,以同样的方式进入内阁的,荣华富贵就在拐角处。如果举人不继续参加考试,也不难混成与地方教育局主任等职务。秀才出身的学者是没有前途的,他们没有任何特别的权力,除了看到县里小官员不用跪下。

还有就是古代科举的淘汰率导致了这样的说法。乡试和会试都是三年举行一次,淘汰率却分为,乡试是30个人录取1个,会试是10个人录取1个。有记载说道:“乡贡率三岁一举。合一省数郡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三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举人。又合数省所举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进士。”也就可以看出它们的激烈性,同样也就有了这样的说法。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非常昂贵的事情。只有有坚实基础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孩子的读书费用。一般来说,中等收入家庭在没有接受多年教育的情况下往往读得很差。最后,即使他通过了童生的考试,赢得了秀才的称号,他的家庭也会陷入了贫困。主要是这样费力的读书还没有什么前途。

古代读书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情,但是如果考到秀才就再往上考的话,那就是有钱人,如果是进士,那就是家中贫富一般之人,如果只是秀才,那就是没钱人

古代“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说法是什么意思?

“金举人,银秀才,穷秀才”的说法,主要还是跟科举考试考生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考试的淘汰率有关系。

首先,我们粗略来了解一下古代科举考试的基本过程。根据古代封建朝廷的设定,科举考试一共分为童子试、乡试和会试三个环节,考试难度和等级依次增加。如果通过了童子试,那么你就取得了秀才的功名;通过了乡试,就得到了举人的功名;通过了会试,就取得了进士的功名。

至于说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状元郎,则是进士中的佼佼者。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就会疑惑了,为什么进士比举人明明更加难考,在这句俗语当中,举人反而要显得更加尊贵一些呢?

这是因为你想要考到进士的功名,那么你要花的时间成本以及经济成本无疑是非常大的。因为在物资匮乏的古代,如果想要安心读书,非是家庭殷实的人不可,普通人家里是万万养不起读书人的。

这样看来,虽然巨人大段位要低一些,但是花费的成本。相对要合理一些。其次,举人考试的淘汰率是三十进一,也就是说每三十个人参加乡试,就只有一个人通过;而进士则是十进一,从考试通过率来看,居然的通过率明显要更低,因此才有了“金举人,银秀才”的说法。

至于穷秀才这一说法,是因为古代的科举考试虽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是朝廷的官位是有限的。所以只要你成为了举人或者进士,才有当官的可能,如果你只是一个秀才的话,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洗洗睡了。

这样对于那些已经获得了秀才功名的人来说,他们当然是不甘心的。因此他们会日复一日地继续读书。年复一年地进京赶考,想要获得更高一级的功名。

而对于读书这一脱产活动来说,你一直读书。不去工作,那么你自然就越来越穷了,所以就有了“穷秀才”的说法。

古代的科举制,就像如今的高考制度一样是非常严格的。参赛人数也是很多很多,一般经过三种童子试、乡试、会试。过了童子试就可以晋级秀才,然后通过乡试就能进晋级为进士,会试过了会是就能升级为举人。层层选拔 .所以会有这种说法
这是根据考试成绩的等级说的,就好像现在人们判定成绩的时候会写A、B、C一样,所以成绩最差的就是秀才了。
意思就是一旦中了举人,那么他的官就会节节高升,做得好,还会受百姓爱戴,而进士比举人好考,中进士以后只能默默的做官,百姓也看不到他的好,而考个秀才无非就是多了一个称呼而已。

古代为什么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说法,背后有什么故事?

背后有什么故事?
在古代比较重视考取功名,考中了举人或者进士往往能做官,所以说金举人、银进士。
这其实与乡试和会试的录取率有关。乡试是30个人录取1个,会试是10个人录取1个,所以民间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一般中等收入家庭,往往没读几年书,家里就给读穷了。最后哪怕侥幸通过了童子试,考取了秀才功名,家里也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
这其实与乡试和会试的录取率有关,进士的级别是高于举人的,但是,乡试的考试人员来源广泛,可以说乡试是科举制度里竞争最激烈的一级。举人“三十取一”,进士“十取一”,所以有这种说法。
秀才属于考取的功名中最低等的一种,而举人则属于比较高的,古有范进中举,因为考取了举人居然乐疯了,足以说明举人确实比较难考。
这是考取功名的一种等级制度,举人是最有钱的,进士其次,秀才就是最穷的。

古人常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而不提贡生是什么原因?

科举制度,是古代成千上万读书人当官的唯一出路——如果你是清朝时期的八旗贵族,当我没说——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科举制度有三大关:童子试、乡试、会试。通过了童子试,就考取了秀才功名。通过了乡试,就考取了举人功名。通过了会试,就考取了进士功名——其实,贡士还需要参加殿试获得进士功名。不过,由于殿试的录取率几乎为百分之百,所以习惯上将通过会试的读书人称为进士。
综上所述,进士的等级最高,举人其次,秀才最低。他们三者的命运前途也相差悬殊。
进士出身的读书人,点了翰林后,往往出则封疆大吏,入则拜相入阁,荣华富贵指日可待。举人出身的读书人,如果不继续参加会试的话,在地方上混得教育局长一类的官职,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秀才出身的读书人,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他们除了见县大爷不用下跪外,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
可是,古代为什么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说法?难道举人比进士还要高贵?
这其实与乡试和会试的录取率有关。
乡试虽然只省级考试,但却是科举制度里竞争最激烈的一个环节,淘汰率之高,甚至超过了会试。
明朝《文征明集》记载:“乡贡率三岁一举。合一省数郡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三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举人。又合数省所举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进士。”
乡试和会试都是三年举行一次,淘汰率却大为不同。乡试是30个人录取1个,会试是10个人录取1个,所以民间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当然,虽然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但举人的前途命运还是远远不及进士。特别是在明清时代,六部尚书、总督巡抚以及殿阁大学士等高级官员,都是为进士准备的。一名举人,没有立下特别的功劳,几乎是没有任何机会担任以上要职的。
清朝名臣左宗棠,20岁就考中了举人,之后3次参加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如果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他这辈子很有可能就在乡下种田过日子了。
为什么又有“穷秀才”的说法呢?
这是因为,童子试虽然是最低级别的考生,可难度并不低。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这三个阶段的考试难度有多高呢?有的人,到了白发苍苍都还没有通过童子试,依然只能被称为童生。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只有家底殷实的家庭,才供得起家里孩子读书。一般中等收入家庭,往往没读几年书,家里就给读穷了。最后哪怕侥幸通过了童子试,考取了秀才功名,家里也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你看,“穷秀才”是不是名副其实呢?
“穷秀才”也只能继续往前考。因为接下来每过一关,他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
考取了举人功名,就具备了当官的资格——能不能当上,是另外一回事。哪怕他此后会考落第,回来后还能获得学官一类的官职。在政治上,举人社会地位高,跻身当地名流阶层,能够与府县级别的地方官平起平坐。在经济上,举人不用交税,不用出徭役,还有更多收入来源。国家会发放一定数额的读书补助。这点补助不是很多,但足够普通家庭开销;许多人会将自家的田产、房产挂靠在他名下,这也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古代科举考试级别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监生。而贡生是科举时代,经过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选取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人。所以贡生并不是通过考试,而是挑选秀才中的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人。没有真正考试意义上的名称。因此人们常说秀才、举人、进士,而很少说贡生的原因。
苦贡生,贡生最苦,为最底层读书人。
文章标题: 为什么说金举人银进士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1333.html
文章标签:举人  进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