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是什么原因导致法国人民在进行一场使国王脱离王朝的革命之后不久就接纳拿破仑为皇帝

时间: 2021-08-31 19:03: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是什么原因导致法国人民在进行一场使国王脱离王朝的革命之后不久就接纳拿破仑为皇帝

法国大革命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法国大革命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历史课的,高中老师要求写ESSAY,大家给点资料,中英文都可以

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许多手工工场,个别企业雇佣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设备。金融资本雄厚。资产者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

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1st Estate)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2nd Estate),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其他公民如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等级(3rd Estate),处于被统治地位。特权阶级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8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特权阶级顽固维护其特权地位。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路易十六企图增税,并召开了国家级会议进行投票决定。

扩展资料:

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影响:

1、对国内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它彻底地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2、对世界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后改名《拿破仑法典》)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对影视

法国大革命对影视界也有较大的影响。因其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此有了许多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有关法国大革命的电影。如《悲惨世界》、《乱世冤家》、《贵妇与公爵》、《黑郁金香》、《再见,我的皇后》、《大革命之夏》、《绝代艳后》等,他们都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国大革命

1.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第一,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它表现为: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的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使法国社会如同到处堆满了干柴,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第二,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对此,资产阶级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他们的要求和主张,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就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出现和广泛传播,为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第三,财政危机的加剧。18世纪法国的专制王朝已经非常腐朽。对外战争屡遭败绩,统治者的挥霍无度,使得法国的财政赤字增加,负债累累。到1789年,国债已达45亿锂,仅付出的利息已同全年的财政收入相近,法国政府的财政濒临破产境地。

综上所述,18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方面,都已经出现全面危机,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使它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这不仅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也为法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在路易十五当政时期(1715年 - 1774年),由于人民极度不满国王的统治,不断遭到各种抨击。这形成了启蒙运动,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一大批思想开明的人物,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等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国的居民被分成3个等级:

教士
贵族
平民及知识分子
在1788年春,法国发生旱灾,并且法国还没有从发生在3年前干旱中恢复过来,在上次干旱中因饲料不足出现了大规模的屠宰牲畜的请况,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为主要肥料的法国,农田肥力不足大量闲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长达40厘米的冰雹连续敲打着农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无。同年冬天,法国处于严寒状态。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造成法国粮食短缺,饥饿的民众也越来越愤怒,暴力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毁灭性的雹暴之后的一年里,面包的价格涨到最高。在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狱被攻占的那一天,面包的价格也达到最高点。

主要是第三等级社会的不满,社会被分成3级,虽然资产主义也很有钱,但是在政治却没有任何权利。所以可以说法国大革命也可以是归功于资产阶级,没有他们,剩下的第三等级根本不能起作用。
法国大革命的起因:
在路易十五当政时期(1715年 - 1774年),由于人民极度不满国王的统治,不断遭到各种抨击。这形成了启蒙运动,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一大批思想开明的人物,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等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国的居民被分成3个等级:
天主教高级教士 封建贵族 资产阶级、农民、无产者及除第一第二等级外其他阶层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7月9日改称制宪议会。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时,代表法国3个等级的三级会议已经有160年没有召开。1789年5月5日,由于财政问题,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国王希望在会议中讨论增税、限制新闻出版和民事刑法问题,并且下令不许讨论其他议题。而第三等级代表不同意增税,并且宣布增税非法。
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国王无权否决国民议会的决议。于是路易十六关闭了国民议会,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决议无效,命令三个等级的代表分别开会。
7月9日国民议会宣布改称制宪议会,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路易十六意识到这危及了自己的统治,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7月12日,巴黎市民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制宪议会。次日,巴黎教堂响起钟声,市民与来自德国和瑞士的国王雇佣军展开战斗,在当天夜里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区。7月14日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监狱,释放七名犯人,大多是政治犯,取得初步胜利。这一天后来成为了法国国庆日。
在法国巴黎市区的东部,有一个巴士底狱广场。200年以前,举世闻名的巴士底狱曾经耸立在这里。巴士底狱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它是根据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纪著名的军事城堡的样式建造起来的。当时的目的是防御英国人的进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后来,由于巴黎市区不断扩大,巴士底狱要塞成了市区东部的建筑,失去了防御外敌的作用。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当时一共只关押七名囚犯)。
巴士底狱高100英尺,围墙很厚,有8个塔楼。上面架着15门大炮,大炮旁边堆放着几百桶火药和无数炮弹。它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巴黎,活像一头伏在地上的巨兽。凡是胆敢反对封建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监禁在这里。巴士底狱成了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
多少年来,人们像痛恨封建制度一样痛恨这座万恶的巴士底狱。许多人曾经作过推倒巴士底狱的尝试,可惜都没有成功。然而,人们的希望没有落空,他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钟长鸣,工人、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纷纷涌上街头,夺取武器,开始了武装起义。
法国人民早就痛恨国王、僧侣和贵族。僧侣是当时法国封建社会的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其他各种人都归入第三等级。第一、第二两个等级的人数不过20多万,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3%。但是,他们有钱有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们的总头子。他同僧侣贵族狼狈为奸,弄得民不聊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也因为政治上没有权力而受到欺压。
18世纪后期,国王和他的大臣们眼看国库空虚,就用尽一切办法搜刮钱财,好继续吃喝玩乐。为了这些,他还在1789年召集已经停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来筹款。可是,第三等级的代表识破了国王的诡计,他们趁开会的时机,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第二,改变按等级分配表决权的办法,要求三个等级共同开会,按出席人数进行表决。国王路易斯十六听了这些要求,暴跳如雷,认为第三等级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军队调回巴黎,准备逮捕第三等级的代表。消息传出来以后,巴黎人民群情激愤,怒不可遏。于是,酝酿很久的一场大革命就这样爆发了。
1789年7月13日这一天,手执武器的人群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阵地,巴黎市区到处都有起义者的街垒。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夺取了整个巴黎。最后只剩下巴士底狱还在国王军队手里。
“到巴士底狱去!”起义队伍中响起了呼喊声。起义者不约而同得从四面八方涌向巴黎的最后一座封建堡垒。
守卫巴士底狱的士兵从房顶上和窗户里向起义者开火,塔楼上的大炮也开始轰击。
冲在前面的起义战士被暴风雨般的火力压住,无法接近巴士底狱,大家就从周围的街垒向巴士底狱还击。他们没有大炮,只有从各处寻来的一些旧炮,甚至几百年前铸造的长满铁锈的古炮也加入了战斗行列。他们没有炮手,只有一些自告奋勇的人出来开炮,一个名叫肖莱的卖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这些古炮和旧炮在被战斗激发起昂扬情绪的起义者手里,终于发出了轰鸣。一排排炮弹撞击在监狱墙上,打得烟雾弥漫,砖屑纷飞。可是因为围墙太厚,还是无法攻破,而起义者已经有了伤亡。
1个小时过去了,战斗没有什么进展,围攻巴士底狱的人却越来越多。人们十分着急,有的人干脆拿着两个火把,勇敢地冲到拱门前,把要塞的卫兵室和军人食堂点着了火,可是对于要塞和塔楼还是毫无办法。一个假发制造师想用火把点燃要塞的硝石库,但没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烧敌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够不着。
这时候,从阵地后面又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我们现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于是大家镇静下来,都在等待着,张望着。两个多小时以后,一门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来了,有经验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会儿,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狱。一部分守军终于举起白旗投降了。吊桥徐徐放下,起义群众冒着另一部分拒降的守军射来的弹雨,冲了进去,解放了被关押的七名囚犯。
攻占巴士底狱成了全国革命的信号。各个城市纷纷仿效巴黎人民,武装起来夺取市政管理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在农村,到处都有农民攻打领主庄园,烧毁地契。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这一年,制宪会议颁布了“废除一切封建义务”的“八月法令”,紧接着又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了“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

陪孩子学历史,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拿破仑退位与百日王朝是怎么回事?

拿破仑执政时期,通过内政外交方面的努力,使法国迅速走向强盛,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由于拿破仑侵略俄国大败而归,再加上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大战中被反法同盟击败。1814年,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首的联军攻人法国巴黎。4月6日,拿破仑下诏退位。被反法同盟囚禁在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上。5月3日,原法国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即位,建立复辟王朝。5月30日,反法同盟与复辟的波旁王朝签订《巴黎和约》,规定法国恢复到1792年战争开始前的边界,放弃全部在战争中占领的土地。

1815年2月26日夜,拿破仑乘复辟的波旁王朝在国内统治不稳,逃亡贵族纷纷归国,使人民群众深感恐惧与不安,反法联盟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因利益分配问题矛盾重重之际,经过周密的准备,偷偷地率领官兵1050人逃出厄尔巴岛,在法国南部儒安港登陆,并随后进人巴黎。拿破仑重登皇位,组成新内阁,恢复了法兰西帝国的统治。宣布废除波旁王朝危害革命的法令,允诺进行广泛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英、俄、法、奥立即组成第七次反法联盟,以70—80万军队围攻法国。拿破仑迅速组织起12万人的军队。1815年6月18日,法军与反法联盟军队在比利时的滑铁卢决战,法军大败,联军再次占领巴黎。6月22日,拿破仑宣布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南部的圣赫拿岛,并在那里结束了生命。由于拿破仑在第二次统治法国时期,历时近百天,故名“百日王朝”。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要写篇300字左右的历史论文...rn拜托大家提供点素材..rn帮我写当然更好拉..rn嘿嘿

基本上,法国大革命爆发建基于下列四大原因:分别是启蒙思想之影响,封建制度之崩溃,国内之政治腐败及美、英革命的刺激。然而,法国贵为当时在欧洲影响力最大之一的典型封建国家,却避不过革命之洗礼,由此可知,引发法国大革命之四项原因是各占重要性。

十九世纪时,欧洲大陆兴起自由主义及民族主义,而直接影响法国革命之爆发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强调个人自由,反对暴政束缚。在政治面层来说,他可以说是一把指向专制统治心脏的剑。同一时间,法国出现一批优秀之思想家,他们的言论对当时欧洲封建国家的影响极大,因而带动了启蒙思想的出现及理性运动!

例如,法国的伏尔泰提出自然神论,目的是抨击当时之天主教会。因为教会乃封建主义之精神支柱,然而教会在革命前享有很多封建特权,教会有权向人民征收什一税,免税等特权,因此,教会自然成为革命主要批判对象。

而英国的洛克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府只得到人民的同意才应该存在,因此,亦针对当时法国那套「君权神授」的守旧封建思想,此外,法国的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政治原则,实为新国家权力的运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原则,针对专制皇朝下君主权力过大及专横无道。但对法国大革命影响最大的言论是卢骚的「社会约契论」。他曾在著作《爱弥儿》中说:「危机已迫近,我们正濒临一场革命的边缘;我以为欧洲各大王国已来日无多。」意即政府的权力是在人民身上,政府只是管理者,而强调君权非无限。

三位著名启蒙思想家的理念在革命爆发前早已深入民心,尤其对开明贵族及中产阶级而言。「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在某程度上已成一种「指导思想」潮流,难怪日后革命爆发引致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民谚这样说:「都是卢骚的错,都是伏尔泰的错了!」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一个国家讲求公平,民主,而封建制度便等于没有民主及公平。法国是一个典型之封建国家,在国内划分三阶级,第一阶级乃天主教会的教士,第二阶级为宫廷和地方的各种贵族,而第三阶级乃占全法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国民,包括:农民、农奴、商人及贫民。第一、二阶级为特权阶级,不仅在政治上有任官和掌军的权力,在经济上也不必纳税,相反,第三阶级人民不但没有政治自由,更须承担国家繁多税款及义务。人民不断被剥削,一但受到外来刺激或有一些领导人站出来带领他们改变现时的生活,自然一呼百应,革命的浪潮便随即展开。

加上,在波旁王朝的统治下,历任君主大多是庸才,他们不单没有好好打理国务,更不理会民间疾苦,人民所要求的民主及公义,他们一点也做不到。如路易十四曾说:「朕即国家,朕即法律」。这句说话充分表现出君权神授和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环境。路易十五亦说:「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他们的狂言,充分表现他们的不负责任及意味着君主专制的统治快将完结。到了路易十六时,尽管他曾经试过改革财政,但最后因被王室,贵族和巨商的利益而遭否决。当中,路易十六曾召开「显贵会议」来减低人民的愤怒,但他没有诚意及「三级会议」因不合理的表决方式而失败。终于,国库空虚问题仍未解决,人民生活贫富悬殊,局势便更加混乱,间接把法国推向革命边缘。基本上,一但有其他成功例子的支持和机会下,革命便准备就绪。

而1776年前,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而在美国革命的爆发时,法国本着与英国因殖民地争夺的原则下成为敌对。因此,法国便协助美国独立,以削弱英国在欧洲的势力,所以美国独立,使法国人民敢于向当权者挑战。更鼓励人民仿效,而当美国革命胜利后,那班曾参与美国独立战争的法国人又回到法国,积极反对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的斗争。

总括而言,一场伟大且成功的革命往往不是突发性的,当中包括不同的原因。每项原因之间也有相互影响。法国大革命也一样,基于启蒙思想之传扬,封建制度没落,国内君主专权腐败及美国革命成功的刺激促使革命爆发,让当时人民作出批评,即使宗教,国家,君主也不再是绝对,也不再需要盲目服从。的确粉碎欧洲的旧秩序,把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传播开来,为欧洲以后的其他有意改革的国家及人民打下一枝强心针,将欧洲带到另一个新世代。
1.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第一,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它表现为: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的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使法国社会如同到处堆满了干柴,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第二,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对此,资产阶级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他们的要求和主张,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就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出现和广泛传播,为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第三,财政危机的加剧。18世纪法国的专制王朝已经非常腐朽。对外战争屡遭败绩,统治者的挥霍无度,使得法国的财政赤字增加,负债累累。到1789年,国债已达45亿锂,仅付出的利息已同全年的财政收入相近,法国政府的财政濒临破产境地。

综上所述,18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方面,都已经出现全面危机,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使它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这不仅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也为法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第一,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它表现为: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的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使法国社会如同到处堆满了干柴,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第二,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对此,资产阶级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他们的要求和主张,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就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出现和广泛传播,为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第三,财政危机的加剧。18世纪法国的专制王朝已经非常腐朽。对外战争屡遭败绩,统治者的挥霍无度,使得法国的财政赤字增加,负债累累。到1789年,国债已达45亿锂,仅付出的利息已同全年的财政收入相近,法国政府的财政濒临破产境地。

综上所述,18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方面,都已经出现全面危机,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使它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这不仅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也为法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1.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第一,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它表现为: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的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使法国社会如同到处堆满了干柴,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第二,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对此,资产阶级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他们的要求和主张,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就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出现和广泛传播,为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第三,财政危机的加剧。18世纪法国的专制王朝已经非常腐朽。对外战争屡遭败绩,统治者的挥霍无度,使得法国的财政赤字增加,负债累累。到1789年,国债已达45亿锂,仅付出的利息已同全年的财政收入相近,法国政府的财政濒临破产境地。

综上所述,18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方面,都已经出现全面危机,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使它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这不仅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也为法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90550.html?si=2
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被公认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后果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解释。这种解释并没有给出一种完美的结论,而是提出了引发后来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托克维尔明确指出:“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这段话可以说是表达了托克维尔解释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
在深入研究旧制度的权力结构之后,托克维尔指出:“如果认为旧制度是个奴役与依附的时代,这是十分错误的。”他发现,旧制度乃是向今天人们所说的“现代性”过渡的转型阶段,是两种体制的复合体,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正是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发。这种因果联系恰恰与人们想象的那种"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发生的。
托克维尔通过比较研究,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一个吊诡现象:“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讶: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就欧洲而言,法国当时并不是封建权利最深重的地区,相反,它却是封建权利压迫最轻的地方。这是因为法国早已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农民完全摆脱了领主的统治,而且已变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为如此,农民对残存的封建权利就更难忍受。作为土地所有者,农民才会对封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的多种负担感到痛苦和愤慨;贵族不再拥有统治领地的权力,贵族的特权乃至他们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说,不是贵族个人变得穷凶极恶,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会心理的变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们说得有道理: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
不过,相比之下,托克维尔认为,各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之所以加剧,主要是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与许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维尔认为,中央集权制不是大革命的产物,而是旧制度的产物。法国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王权中央形成了一个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的统一权力机构,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总督总揽了地方政府的全部权力,中央集权制的政府几乎达到了对全国的全面绝对控制;更有甚者,旧制度实行官员保护制,专横地庇护大小官员。这样,中世纪各地区、各人民团体和个人的政治自由权利也统统丧失了。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托克维尔显然是把政治专制与行政集权混为一谈了。
托克维尔承认,这种中央集权政府是旧制度的一项成就,是旧制度下“所有活着、动着、生产着的东西”的“新的根源”,也是旧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后保存下来并且能够适应新社会的政治体制。但是,他也发现,这种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既是旧制度时期社会动力之源,也很容易成为千夫所指之的。“由于中央政权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个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府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结果,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中央集权政府的绝对依赖,而这种绝对依赖又很容易转变为另一个极端:当中央政府不能满足人民心愿时,便产生人们对中央政府的极端仇恨。由此托克维尔得出结论: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和巴黎的至高无上地位,是法国多次革命的主要条件之一。
托克维尔还发现,正是中央集权制的发展,造成法国阶级分离的加剧,使法国社会变成一点即炸的火药桶。首先,三级会议的停开,使得第三等级(主要指资产阶级)与贵族在公共生活中再也没有联系。其次,与一般人们想象的相反,贵族的种种免税特权不是中世纪的遗存,而是中央集权制发展的结果。王权逐渐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但是,为了安抚与王权对立的贵族阶级,作为一种交换,“自15世纪到法国革命,免税特权一直不断增长。”贵族享有的各种特权尤其是免税特权彻底导致了资产者与贵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第三,为了获取免税特权,资产者设法住进城市并在城市中获得职位,这就导致了资产者和农民的分离。第四,农民成了被遗弃的阶级。不仅其他阶级都离弃农民,而且政府对农民极其冷酷无情:把各种捐税徭役负担强加给他们,以严酷的司法对待他们。各阶级之间彼此隔离的恶果,一方面是“再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约束政府,(但)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援助政府”,也就是说,政府实行分而治之,最后陷入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是,分裂的不同阶级彼此形同路人甚至仇敌,“在被重重障碍长期隔绝之后彼此重新接触时,他们首先触到的是他们的伤痛处,他们重逢只不过是为着互相厮杀。”
在分析促成大革命爆发的众多直接因素时,托克维尔论及思想文化、宗教习俗、民族特性等,但是他主要强调启蒙运动和王权改革所起的作用,由此进一步揭示了诡异的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因果链条。
启蒙思想为大革命做了准备,这是常识。民主派把大革命视为启蒙思想的正义原则的实现,保守派则把大革命归咎于文人的蛊惑。与他们不同,托克维尔所要探讨的是启蒙思想的思维特征及其得以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条件。
托克维尔发现,启蒙思想渗透着“抽象的文学政治”,主张“用简单而基本的、从理性与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则来取代统治当代社会的复杂的传统习惯”。这种文学化政治思维之所以形成和传播,是因为法国缺乏政治自由。与英国不同,法国研究治国之道的作家与统治国家的人形成两个明确分割的区域,作家们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因此他们只会高谈阔论。热衷普遍性的理论,对于文人来说可能是美德,但对于政治家来说则很危险。至于为什么这种文学化政治思想会支配法国的政治生活,托克维尔则主要不是分析启蒙思想家和其他文人的作用,而是强调旧制度下法国人的普遍精神特征。在缺乏自由政治制度的国度里,普通人身受旧制度种种弊端之苦,但看不到医治具体社会病的药方,因此很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要么全盘忍受,要么全盘摧毁国家政体。”贵族、资产阶级因长期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经验,因此对于那种文学化政治理论的危险性毫无所知。贵族甚至把那些文人待为座上宾。国家高级官员也只精通行政事务,而不懂得治国安邦的根本法则,不能理解和预见社会潮流的动向及后果,因此也盲目地接受时髦的政治言辞。结果,全体法国人都“抛弃了现实社会,沉湎于虚构社会。人们对现实状况毫无兴趣,他们想的是将来可能如何,他们终于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来的那个理想国里了。”
旧制度政府推行不彻底、半途而废的改革反而刺激大革命的爆发,这是托克维尔的一个独到而重要的发现。他指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作为末代王朝却是迄当时为止社会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认为,尽管整个社会机器破旧简陋,但是这背后有两台发动机在推动公共繁荣,一是以上层阶级为标志的整个民族的觉醒,二是“依旧强大却不再实行专制、到处维持秩序的政府”。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在托克维尔笔下,路易斯十六政府乃是一个开明君主政府:国王实际上尊重和服从公众舆论;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实施公共工程;路易十六还尝试改革,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但是,恰恰是路易斯十六政府的局部的开明、改革措施加速了大革命的爆发。托克维尔描述了这其中的微妙之处:
政府发起各种公共建设事业,与政府有金钱关系的人数惊人地增长,许多人萌发了发财暴富的欲望,但是,专制政府的财政管理不善使得宫廷的劣迹变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难,与政府关系最密切、最维护政府的那批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就变成了最激进的改革要求者;
国王和政府官员公开讨论社会政治弊端,国王屡屡试图减轻下层民众的负担,如废除农民的劳役制和手工业的行会,再如为消除额外增派而实行军役税公开措施,甚至要废除贵族的免税特权,这些口惠而实不至、半途而废的改革只是起了唤起民众不满情绪的作用;
波旁王朝任意侵犯民众的私有财产,对所欠私人借款拖延抵赖,在饥荒时期强行实施征集制、食品强制出售和最高限价等措施,对穷人实行严酷而不公平的司法措施等等,这些都是政府现身说法对民众进行革命方式教育;
大革命前夕(1787),路易斯十六政府对司法部门、省级行政机构进行改革。这项改革“希图一举变革旧的方法、一下子匡正积年沉疴”,但是改革打乱了原有的权力秩序,使得每一个公民仿佛觉得“国家政府突然间更换了所有官员,更新了所有准则……所有法国人感受到了一种微小的特殊波动。”在这种人心普遍浮动不安的情况下,“最后一击便使它(国家)整个动摇起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动荡和最可怕的混乱。”
托克维尔总结说:“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冲塌神圣罗马帝国大厦的力量来自西方。1789年法国爆发了革命。在资产阶级的压力下,从中世纪早期延续至今的封建社会制度被荡涤。三权分立和人权保证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鲁士和奥地利企图以武力对这个邻国的事务进行干涉,结果惨遭失败,引起了革命军的反攻。在继承了法国大革命遗产的拿破仑军队的冲击下,神圣罗马帝国最终土崩瓦解。法国占领了莱茵河左岸。为了赔偿这些地区前主人的损失,进行了牺牲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领地的大规模土地重划:根据1803年的帝国代表联席会议的决定,大约400万臣民换了君主。中等邦国坐享其成。它们中间的大多数于1806年在法国的庇护下结成莱茵邦联。同年,弗兰茨二世皇帝退位,神圣罗马帝国就此寿终正寝。
法国大革命并未蔓延至德国。虽然在过去的年月里这里一再有个别人士试图消除贵族和市民阶层之间的界线,也有重要人物将西边的变革当作新时代的开始来欢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却无法跃至德国,因为同中央集权的法国相反,帝国的联邦制结构阻碍着新思想的传播。除此之外,革命的发源地法国对德国人来说,乃是敌人和占领国。同拿破仑的斗争实际上变成了一场新的民族运动,最后上升为解放战争。社会变革的力量对德国不无影响。首先在莱茵邦联诸国,然后是普鲁士开始进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冯·洪堡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终拆除封建障碍,建立一个自由的、担负起责任的资产阶级社会:废除农奴制、实现营业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义务。但是,许多改革方兴未艾就半途而废。公民在大多数情况下仍不得参与立法;只有几个主要在德国南部的邦君迟疑地制定了宪法。

是什么原因,导致法国人对波旁王室一次又一次失去了信心呢?

公元1815年,逃回巴黎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与反法同盟在如今比利时的滑铁卢地区展开了一场世纪大战。此战双方几乎都派遣了能够调动的一切兵力,为的就是决定欧洲大陆未来的历史走向。同时,这场战争也决定拿破仑个人的未来。

可惜的是,纵使拿破仑有天人之才,也无法抵抗数倍于自己的同盟军的连续进攻,滑铁卢战役以法军的失败而告终了。拿破仑再一次被反法同盟所流放,即如今的英属圣赫勒拿岛。此后拿破仑再也未能逃出这座岛屿,直到公元1821年死去为止。

与此同时,法兰西第一帝国宣告解体,法国又一次被波旁王室所统治。然而好景不长,很快法国人就对波旁王室失去了期望,并重新拿起了武器反抗国王的统治,革命的浪潮再一次席卷了整个法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解体,波旁王朝二次复辟

在拿破仑刚刚被流放之时,先前逃离巴黎的波旁王朝君主路易十八就返回了巴黎城,宣布波旁王朝将再次统治法兰西。与此同时,法国走向共和的道路就被封死了。路易十八为了在民主和专制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于是提出要让出部分王权,使法国走上君主立宪制的道路,并不断尝试更加贴合法国当前现状的政治制度

复辟波旁王朝统治的法王路易十八

对于反法同盟的主导者英国来说,路易十八的继位是有利的。因路易十八也准备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这就与英国的政治制度不谋而合。且因法国正在不断摸索,所以英国也可以借机向其输出政治改革的经验,以求控制法国内政。所以在路易十八复位初期,英国人一直给予其有力的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路易十八的王位。

回到巴黎后不久,路易十八就提出要对议会和王权进行改革。

首先他将行政权和立法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司法权则交给了议会。很快路易十八的尝试就因贵族的阻挠而失败了,于是新的议会被解散了。对此,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苏瑞林在《浅谈一八三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性质》一文中曾经提到:

"那些革命期间逃亡国外的大地主和高级僧侣,组成所谓'极端保皇党'在阶级报复中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由他们控制的众 议院通过了一系列恐怖法律,成立了非常法庭,对革命者肆意进行审讯、判刑和屠杀。凡在国民公会中投票赞成处死路易十六的人,一律驱逐出境,在革命中买到地主土地的农民,必须到地主家里跪着请罪···据统计,到一八一五年八月,被捕人数达七万以上,分别判处死刑、徒刑或流放···"

悲惨世界怎么不懂啊,拿破仑是在法国大革命只好再兴起了,怎么书里是滑铁卢之后十几年年才爆发的革命啊

悲惨世界怎么不懂啊,拿破仑是在法国大革命只好再兴起了,怎么书里是滑铁卢之后十几年年才爆发的革命啊?而且马吕斯在路易王朝统治下的巴黎的法学院图书馆里找到的全是攻击路易王朝,拥护拿破仑的书这可能吗?
悲惨世界的时间线,大致在拿破仑末期到七月王朝前期。1815年拿破仑退位后,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的七月革命最后推翻了波旁王朝,但并没有建立共和国,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被拥立为了立宪君主,这就是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

虽然路易·菲利普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国王,不但参加过保卫法国的战争,还爱穿便服逛街,热衷于和遇到的平民握手交谈,但他的政权却是一个大金融资本家支持的政权,他的首相面对普选要求,居然回答说“努力赚钱吧,发财就能做选民了!”。

毫无疑问,共和派对这个政权极度不满,仅仅两年后的1832年,巴黎爆发一场瘟疫,富人纷纷出逃,巴黎被平民控制,不巧的是时任首相,和共和派代表人物拉马克将军双双染疫去世,局势瞬间失控,在拉马克将军的葬礼上,发生了一场共和派的革命(就是电影里那场),一些亲共和的军队也倒戈加入。和电影描述的一样,这场革命并未波及全巴黎,镇压的国民自卫军十倍于起义者,起义者只能凭借街垒负隅顽抗,很快就失败了。这个事件被称为1832年的六月革命。

至于你说当时图书馆都是攻击路易王朝,拥护拿破仑的书,上面说过,七月王朝相对来说是很开明的,它同样反对封建专制,而在马吕斯这样的共和派眼里,君主制就是原罪。当时掌权的就是相互制约的这两派,所以这两种思潮可以并存。而真正的波旁王朝保王党已经式微,只能酸溜溜的讥讽路易·菲利普是“暴民国王”。
文章标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法国人民在进行一场使国王脱离王朝的革命之后不久就接纳拿破仑为皇帝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1007.html
文章标签:拿破仑  王朝  法国  接纳  国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