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为啥没有一直传承下来,儒家思想却影响中国两千年?
因为儒家更适合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当做冠冕堂皇的外衣;实际上,法家从来没有在中国的数千年封建历史上退场。中国千百年来政治发展史,就是“儒表法里,济之以道”。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战火可谓是连绵不休,当此乱世,思想界也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繁荣。这场思想运动,旷古绝今,被我们称为“百家争鸣”。
而在这段百年的论辩里,最后脱颖而出,成为“显学”的学说,一共是三门:分别是儒家,道家,法家。最终,门生最众多,声望最高涨,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一代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儒家;
而道家和法家,似乎已经早早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尤其是法家,好像秦朝被灭了之后,它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国著名开国伟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叫做中国历史的思想纷争,最大的主题,就是“儒法斗争”。
如果法家已经在历史舞台上湮灭无踪的话,那么“儒法斗争”又从何谈起呢?实际上,之所以历朝历代,好像都以儒家治国,是因为这些统治者,往往要用儒家来给自己披上一层冠冕堂皇,仁义道德的外衣;
但是,他们内部奉行的思想宝典,不是儒门的四书五经,而是法家的商君书,韩非子。史学界有句话,叫做“儒表法里,济之以道”就是这个道理。
说白了,“儒表”,就代表着他们在以儒家的思想主张示人;但是,他们真正治国的理念,一直都是法家的政治。实际上,从汉代开始,就已经“百代皆行秦政治”了。
汉朝经过改造之后的新儒学,也再也不是昔日孔孟时代的原始儒家了。
儒家思想代表人懂得变通不适合统治者需要的内容,他们会努力变通使儒家思想符合统治者需求,而法家主张的比较霸道,有时候不适合社会需要。
因为法家思想是不适合朝廷朝代的统治的。同时儒家思想可以让统治更加稳固。
法家适应于乱世,或者战国纷争时期,就是“乱世用重典”的由来。而儒家长于治世已经掌控人心,而这正是封建统一王朝君王所需要的。从天地君亲师的三纲五常到以科举控制知识分子继而控制全天下人的思想统治,正是儒家与帝王的合作。
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
西汉初年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
西汉初几代统治者常常以秦亡为戒,认识到要取得一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于是,来自于黄老思想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念就很快转化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统治政策。刘邦去世后,孝惠、高后相继当政。
文景二帝继统之后,也继续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针。文帝以一藩王继承大统,其时羽翼未丰,所以他特别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刘邦时代的功臣周勃、陈平、灌婴、申屠嘉等人相继被任命为相。
这样既融洽了新旧君臣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高层统治集团的团结一致。文帝还多次下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汉政权的统治基础。
汉初统治者鉴于秦亡的教训及汉初社会经济的残败,将黄老之术中的无为而治、节欲崇俭、与民休息的观念转化成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黄老之术反对穷奢极欲,提倡“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因而,汉初推崇黄老的几位皇帝都十分俭朴。
扩展资料:
汉初无为而治的措施:
1、轻徭薄赋
政府如何“轻徭薄赋”呢,最开始只是“除田租税之半”,汉高祖则减轻田赋税率,设为“什五而税一”,汉惠帝甚至下令“减田租,复十五税一”。
汉文帝则又进一步降低田租,按“三十税一”收纳,最后则全免了农民的田租。对于当时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社会中,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低廉赋税,甚至是古代历史上最低田赋税率。
2、与民休息
“与民休息”讲的就是和老百姓一起休养生息,停止战争,恢复生产。汉文帝推崇节俭,削减国家的不必要花销,国库不对过度收敛钱财,而是藏富于民。
汉朝鼓励农民生产,下令劝课农桑,奖励耕作,要求官员重视农业。皇帝甚至亲自下地示范耕作,给百姓做好榜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为而治
西汉初年,也就是汉高祖刘邦时期。
早年的刘邦不喜劳作,确有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嫌,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因为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为人大度,心胸豁达,素有大志,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有领导才能。
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且情商高的刘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
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
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到后期,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
扩展资料: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之术,对后世安邦治国影响很大。
如田齐的黄老之学和汉初的黄老政治都是官学、显学,用来治理国家,并成就了齐国霸业和文景盛世。唐初把道教定为国教,推行垂拱而治,出现了“贞观之治”。
明初力推“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仁宣之治”。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太平盛世,都直接或间接是在道家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刘邦
百度百科_无为而治
西汉初年,也就是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的前期都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主张、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自刘邦统一,历经孝惠、高后、文景,其间君臣多好黄老之术,治道贵清静宽舒。因此,执行与民生息的“无为”统治术,成为汉初政治上的一大特色。西汉的统治者,比如汉文帝这样著名的皇帝,就是一个相信黄老政治的一个皇帝,很少去干预社会生活。我们看到《史记》里边讲汉初一些著名的地方长官,比如曹参、汲黯这些做郡守、相国的,他们做地方官只是管其大体而已。大体的事情管管,琐碎的事情不管,在衙门饮酒,快活得很,结果天下大治,非常好。刘邦集团大多来自社会下层,对儒家咬文嚼字、繁文缛节不感兴趣,唯有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比较对口味。据史载,刘邦人关之初,即宣布约法省禁,“悉除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汉政权建立后,刘邦成功地运用黄老之术,在全国推行郡国并行制,又以柔制刚,以守为攻,次第消灭了有严重分裂倾向的异姓王势力,并分封子弟,以扩大和巩固西汉政权的统治基础。在经济上则推行“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予民”的轻徭薄赋政策,使汉初经济得以复苏与发展。刘邦采用黄老之术治国,与其重要谋臣张良、萧何、曹参、陈平、王陵等都爱黄老之术也有关系。《史记·陈丞相世家》说:“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史记·曹相国世家》说:“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本或无言字)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继续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书》说:“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说:惠帝吕后时期“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政不出房门”。
汉文帝以代王身份继承大统,他特别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刘邦时代的功臣周勃、陈平、灌婴、中屠嘉等人相继被任命为相。文帝好黄老之学,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主要做法是宽刑薄赋、自由工商。《风俗通·正失》言:“文帝本好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净无为。”《史记·礼书》也说:“孝文好道家之学。”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恢复了春耕前皇帝亲耕的制度,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常颁布减省租赋诏令,田租税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其间还有两年全免,徭役则从一年一月减至每三年一月;又允许百姓入粟拜爵、人粟赎罪。此外,文帝还下诏开放土地和山林资源,任民垦耕,废除盗铸钱令,开放金融。废除连坐法、诽谤妖言罪、肉刑等。文帝生活极为简朴,自己穿粗糙丝绸的衣服,宠妃的衣服也不许拖地(陈功镇,2001)。班固曾高度评价说:“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汉书·刑法志》)
汉景帝在位16年间,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他在位时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把劝务农桑、人口增加、土地开垦作为地方官吏考核的标准;设立“力田”官以劝农;实行贵粟政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在“募民徙塞下”,实行屯戍制度后,甚至一度取消了戍卒令。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景帝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太尉周亚夫率军三个月平定叛乱,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史杰鹏,2007)。
窦太后是文帝的皇后,她做了23年皇后,16年皇太后,6年太皇太后。在这45年中,她极力推崇黄老之术,文帝和景帝都受到了她的影响。窦太后有个规定,就是自己的儿子和窦家的人只准读老子的《道德经》,不准读别的。她的孙子汉武帝即位后,要独尊儒术,重用董仲舒等儒生,窦太后为此大发雷霆,逼着汉武帝罢免了一些官员,汉武帝第一次独尊儒术的图谋就失败了。司马迁记载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景帝)及太子(武帝)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
西汉的文景之治
法家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极其发展过程?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势力。他们要求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为地主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在思想上,以加强君权,实行法治为其基本主张。
韩非认为,法令应该"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性。"齐国早期的法家代表管仲也说:"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他们积极主张通过变法来打破贵族统治,用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将最高权力集中于封建君主手中。因此,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公布法令,统一制度,奖励耕战,富国强民。
法家在理论上提出了进化论和性恶论两个重要观点。他们认为"古今不一度",社会是不断演变向前发展的。固守先王之道是行不通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想使社会达到长治久安,就必罚浮窜簧诃毫撮桐郸昆须加强法治。但到了汉代,统治者们看到只用法家思想并没有使秦王朝得到长治久安,严刑峻法,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于是,汉武帝改变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把法家思想同儒家思想等结合起来揉为一体,进行政治统治。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效法。
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实际需要,不尚空谈。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是法家导致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建立;封建制度经法家之手,在2000多年前就确立了郡县制,后来历代王朝大体上承袭了秦代的制度,而秦制又是出自法家之手。可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法家思想犹如一股伏流,始终在发生着影响。后世许许多多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法家的变革精神。
法家为了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限制文化教育的某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
法家的政治学术思想概略的讲,主要有以下内容:
1、奖励农耕,崇尚军功,以求富国强兵。
2、因时变法,整饬法令,设立在官府,布之于百姓。
3、厚赏重刑,执法严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君主谨守主道,用刑名之术考核群臣,操持赏罚二柄。
5、君主独占权势之位,高度集权,君临万民,权力无限,超越于法令之上。
文章标题: 如果我国历代统治者选择以法家思想治天下,那么,我国历史会呈现出何种景象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