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22 00:57: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公元前128年春,大汉的皇宫喜气洋洋,并不是因为新春,而是因为当了14年皇帝的汉武帝刘彻有了第一个儿子,汉武帝给这个儿子起名刘据,喜出望外的他很快将儿子的生母卫子夫立为皇后。
然后给儿子舅家非常多的赏赐,以示感激和恩宠。从小,汉武帝对儿子寄予厚望,聘请名师教授儿子,从一开始,就当作储君来培养,无疑,刘据的前半生是非常幸运的,他有一个宠冠后宫的母亲卫子夫,还有一个雄才大略的父亲汉武帝。
幸运的不止这一些,他还有一个牛气冲天的舅舅,一个勇冠三军的表哥,被称为帝国双璧的卫青、霍去病,二人为汉武帝立下了不世之功,替汉武帝完成了北击匈奴的愿望,经过几次大战,成功地解除了汉朝的边境威胁,漠南无王庭,使得匈奴分裂为二。
因为赫赫战功,卫青、霍去病二人都成为大司马、一个大将军,一个骠骑将军,在他们的带领下,有几十人建功立业封侯荫子,只要稍微有点能力,在卫霍手底下封侯并不困难。
也正因为军功,卫霍一门五侯一皇后,显耀天下,他们都是太子刘据的实力靠山,刘据作为名副其实的嫡长子,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实力。在他死之前,汉武帝、大汉的百官子民都不可能想到,这个前途无限的人在据皇位一步之遥的地方梦断。
公元前91年,非常迷信,相信巫蛊的汉武帝因为年老多病,怀疑有人谋害他,于是让奸臣江充等负责搜查,结果江充狐假虎威,诬陷太子诅咒汉武帝,被逼无奈的刘据诛杀江充。
而汉武帝正在甘泉宫养病,消息不同,在小人的挑拨离间之下,太子被逼反,随后被丞相指挥的军队击败,逃亡而死。大汉未来的新星就此意外陨落。
歪史认为,这个事情即使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太子和汉武帝因为性格不同,一个崇尚霸道、王道,一个受儒家熏陶,比较宽容。因此摩擦不小,早期汉武帝年富力强的时候还好,老年之后,则天生的权力欲作祟,到处怀疑。因此和太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
这种隔阂,在卫霍还活着的时候,尚且有个缓冲地带,但是正因为卫青、霍去病早早病逝,导致大汉的军队出现权力真空,取而代之的而其后上来的李夫人集团,不仅如此,卫子夫因为年老色衰也失宠。
对此,刘据几乎失掉了有力的靠山,一方面是给予权力的李广利等人,一方面是寿比南山的汉武帝,和这两方面阵营相比,他显得太过于宽厚仁慈,恰好,因为汉武帝的猜忌狐疑,让江充等人诬陷,又被李广利等人利用。
失去靠山的他最后不得不反叛,落得个兵败身死。假如卫霍任何一人还活着,汉武帝还有个中间人传话,可以弥补父子之间的裂痕。再不济,以他们的能力和威望,江充这种小人就不会有落井下石的机会,或者即使有,他们在军中的威望也不会有人敢和他们动手。
太子刘据的悲剧命运,引起了很多人的同情。如果卫青、霍去病在的话,他是否还会这样悲剧呢?我觉得,即使卫青、霍去病在,刘据的命运也不会改变。
即使卫青不死,他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为汉武帝很早就已经开始冷落他了。霍去病崛起之后,汉武帝就更信任、重用霍去病,而冷落卫青。大汉朝最精锐的骑兵,都由霍去病统领,卫青掌握的都是战斗力较弱的部队。卫青的门客也大多都投奔了霍去病。在卫青最荣耀的时候,他三个年幼的儿子都被封侯。但在卫青晚年,三个儿子的侯爵又都被汉武帝收回。汉武帝对臣下的管控很严,而且非常喜新厌旧。卫青即使多活几年,也会越来越不被重用。
卫氏家族中也缺乏有政治头脑的人。卫青以谨慎忠厚著称,但却不够精明。以他的性格和政治能力,只能自保,并不足以保住太子。太子的生母、皇后卫子夫,只是以美色获得了汉武帝的宠爱。但她并不擅长宫廷斗争。在卫子夫年老色衰之后,她很少能够再见到汉武帝,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至于霍去病,虽然军事才华出众,但却缺乏政治头脑。从他私下杀死李广的儿子李敢这件事就能看出,霍去病只是个头脑简单、肆意妄为的贵族子弟而已。靠他来辅佐太子,一点也不靠谱。他自己不闯祸就不错了。
而太子刘据本人也是能力平庸、缺乏政治头脑,而且他为人做事也不像卫青那样谨慎、忠厚。刘据的家臣在只有皇帝能用的驰道上驾车,被武帝宠臣江充逮了个正着。刘据去向江充求情,江充还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汉武帝,两人因此结仇。驰道只有皇帝才能用,太子的家臣竟敢在上面行驶,可见太子平素对手下缺乏管教。他的手下恐怕有很多不法行为。
刘据并不能重用贤人,他手下几乎没有一个靠谱的人,反而给他添了很多乱子。他的家臣在驰道上驾车行驶,被江充逮住,因此与江充结怨。在巫蛊之祸中,江充准备陷害刘据。刘据的手下人也没有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反而建议他矫诏杀死江充,并发兵谋反。
其实,江充只是汉武帝的一个打手。汉武帝只是拿他来震慑那些不法的皇亲国戚而已。江充并没有扳倒太子的能力。即使江充以巫蛊之事陷害刘据,汉武帝也不会因此就废掉太子。所以刘据并没有杀掉江充的必要。
即使杀了江充,刘据也没有必要起兵谋反。对汉武帝来说,江充只是他养的一条用来吓唬人的狗而已。汉武帝不会因为太子杀了江充,就重罚太子。太子只需要跟汉武帝认个错,就不会有什么事。
刘据是在惊慌之下,听从了部下的建议,起兵杀了江充。其部下这么建议,是为了自保。因为江充诬陷太子,汉武帝不会轻易的严惩太子,但肯定会拿太子的部下开刀。太子的部下完全是坑了太子。而皇后卫子夫,在这时候也没有劝太子冷静,反而支持他发兵。
最终,刘据不仅杀了江充,而且发兵与汉武帝对抗。这样就是谋反了,汉武帝不可能会放过他。
太子发兵谋反的另一个原因,是怀疑汉武帝已经死了,有奸臣拿着武帝的命令在陷害太子。刘据不想再重复秦朝扶苏公子的命运,因此发兵反了。但是,卫子夫做了近40年的皇后,刘据做了30多年的太子,他们在汉武帝身边却没有一个可靠的人。关键时刻,刘据连汉武帝是否活着都弄不明白。可见,刘据、卫子夫缺乏政治斗争的基本素质,又如何有能力打赢各路政敌、顺利继位呢?
刘据、卫子夫的政治智商都不够,他们是很难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生存的。卫青即使活着,也难以再被汉武帝重用,很难保住太子。霍去病则是个缺乏政治觉悟的纨绔子弟,更不可靠。太子刘据的悲剧命运很难改变。
不可以避免。
因为巫蛊之乱其实只是皇帝和继承人的矛盾,刘彻是想“打压”刘据,刘据当时也四五十,年级不小了,而且他从小就有开府的权力,有自己的班底,刘彻不怕儿子有野心,但担心刘据的手下会挑唆他。
他想借这事“打压”太子的势力,但是这事又涉及到夺嫡和派系斗争,江充、苏文和太子有矛盾、李广利想立他外甥,而变成了对太子的构陷进而引发。刘据和刘彻父子之间的沟通的纽带很少,卫子夫失宠,刘彻身边又都是刘据的政敌。
史书记载,常融在刘彻病重期间说皇帝病了,太子很高兴,刘彻见儿子的时候观察儿子的表情,发现没有欣喜的痕迹。刘据发动政变后,刘彻的反应是“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
如果卫霍没死,是绝对不会有这事的,反对太子的人就是瞅准了卫霍不在,太子缺少支持,尤其军方的支持,卫霍即使不掌军权了,其威望也足以调动军方,刘据起事时手上没有正规军队,只有卫队和家仆,三辅的军队又调动不了。
他舅舅的部下北军使者护军任安接受了太子发兵的调令但没有出兵,事后被刘彻认为“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而腰斩。如果他俩有一个在,即使有谁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敢搞太子,逼太子政变,他们一出,旧部响应,帝国双星坐阵指挥,难为对面的统帅了。
巫蛊之乱其实就皇帝和继承人的矛盾,刘彻是想“打压”刘据,刘据当时也四五十,年级不小了,而且他从小就有开府的权力,有自己的班底,刘彻不怕儿子有野心,但担心刘据的手下会挑唆他。
他想借这事“打压”太子的势力,但是这事又涉及到夺嫡和派系斗争,江充、苏文和太子有矛盾、李广利想立他外甥,而变成了对太子的构陷进而引发。
刘据刘彻父子之间的沟通的纽带很少,卫子夫失宠,刘彻身边又都是刘据的政敌,史书记载,常融在刘彻病重期间说皇帝病了,太子很高兴,刘彻见儿子的时候观察儿子的表情,发现没有欣喜的痕迹。
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
刘据发动政变后,刘彻的反应是“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乃使使召太子。他并不相信刘据会谋反排了使者去召太子,对于刘屈氂的不作为,觉得他没有周公之风,周公是斩杀谋反的管叔、蔡叔,如果是想逼死太子,估计是提逼死他哥哥刘荣的郅都了。
也许他认为太子身边的人挑唆的。可是使者转了一圈就跑回去了,反而诬陷说太子谋反,我觉得即使去了太子也不见得会去。
他本来就担心这是秦始皇死后李斯、赵高陷害扶苏的翻版,除非有确凿的证据。不过事发之后刘彻可能真的动怒了,对于放太子的人杀,对于劝谏,没有采纳。
可以避免。卫霍但凡有一个撑完汉武全朝,李广利,刘屈氂和江充都抬不起头。导火索和政敌都没了,父子俩将就过呗。
我不认为巫蛊是单纯的刘据与刘彻的父子矛盾,我觉得主要搅和的是刘据的政敌,他们利用并扩大了父子之间的嫌隙,再加上朝臣在混乱中的站队,结果就是差点把国家玩儿残,幸亏早年间把四方诸夷打得差不多了。刘彻不是李二,当时一共就五个在世儿子,刘据是唯一嫡子,重点培养那么多年,庶子们没几岁就赶到封地去了,他得多傻搞自己的国本玩。他怎么保证其他四个儿子能比刘据优秀?琅琊榜看多了吧。
卫青有能力去避免,霍去病没能力。巫蛊之祸发生的地方是后宫,主要的施术者与被施术者大都是后宫的妇人。
霍去病作为一个武将而且他是由公主府的女奴与小吏私通所生下的,他在后宫没有任何的势力与影响力,但凡他与后宫发生一点牵扯他自己都保不住更不要说避免巫蛊之祸了。
相比霍去病,卫青更有可能避免这场灾难。首先卫青的姐姐就是皇后,皇后是后宫之主管理后宫是名正言顺的,而且卫青的老婆是公主,在后宫自然是有着不低的地位。可以说如果卫青能够预见到巫蛊之祸是有能力去阻止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