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周朝诸封国国名的含义与缘由是什么

时间: 2021-08-19 07:58:0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8次

周朝诸封国国名的含义与缘由是什么

周朝的诸侯国名

周初诸侯800,尽量多的列,谢谢
春秋(约公元前770-前476)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孝公/姬称 28 公元前796 乙巳年
惠公/姬弗涅 46 公元前768 癸酉年
隐公/姬息姑 11 公元前722 己未年
桓公/姬允 18 公元前711 庚午年
庄公/姬同 32 公元前693 戊子年
泯公/姬启 02 公元前661 庚申年
厘公/姬申 33 公元前659 壬戌年
文公/姬兴 18 公元前626 乙未年
宣公/姬馁 18 公元前608 癸丑年
成公/姬黑肱 18 公元前590 辛未年
襄公/姬午 31 公元前572 己丑年
昭公/姬稠 32 公元前541 庚申年
定公/姬宋 15 公元前509 壬辰年
哀公/姬将 19 公元前494 丁未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庄公/姜赎 64 公元前794 丁未年
僖公/姜禄父 33 公元前730 辛亥年
襄公/姜诸儿 12 公元前697 甲申年
桓公/姜小白 43 公元前685 丙申年
孝公/姜昭 10 公元前642 己卯年
昭公/姜潘 20 公元前632 己丑年
懿公/姜商人 04 公元前612 己酉年
惠公/姜元 10 公元前608 癸丑年
顷公/姜无野 17 公元前598 癸亥年
灵公/姜环 28 公元前581 庚辰年
庄公/姜光 06 公元前553 戊申年
景公/姜杵臼 58 公元前547 甲寅年
晏儒子/姜茶 01 公元前489 壬子年
悼公/姜阳生 04 公元前488 癸丑年
简公/姜任 04 公元前484 丁巳年
平公/姜骜 05 公元前480 辛酉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文侯/姬仇 35 公元前780 辛酉年
昭侯/姬伯 06 公元前745 丙申年
孝侯/姬平 16 公元前739 壬寅年
鄂侯/姬却 06 公元前723 戊午年
哀侯/姬光 08 公元前717 甲子年
姬小子 03 公元前709 壬申年
姬泯 28 公元前706 乙亥年
武公/姬称 02 公元前678 癸卯年
献公/姬诡诸 26 公元前676 乙巳年
惠公/姬夷吾 14 公元前650 辛未年
文公/姬重耳 09 公元前636 乙酉年
襄公/姬欢 07 公元前627 甲午年
灵公/姬夷皋 14 公元前620 辛丑年
成公/姬黑臀 07 公元前606 乙卯年
景公/姬据 19 公元前599 壬戌年
厉公/姬寿曼 08 公元前580 辛巳年
悼公/姬周 15 公元前572 己丑年
平公/姬彪 26 公元前557 甲辰年
昭公/姬夷 06 公元前531 庚午年
顷公/姬弃疾 14 公元前525 丙子年
定公/姬午 36 公元前511 庚寅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襄公 12 公元前777 甲子年
文公 50 公元前765 丙子年
宁公 12 公元前715 丙寅年
出公 06 公元前703 戊寅年
武公 20 公元前697 甲申年
德公 02 公元前677 甲辰年
宣公 12 公元前675 丙午年
成公 04 公元前663 戊午年
穆公 39 公元前659 壬戌年
康公 12 公元前620 辛丑年
共公 05 公元前608 癸丑年
桓公 27 公元前603 戊午年
景公 40 公元前576 乙酉年
哀公 36 公元前536 乙丑年
惠公 10 公元前500 辛丑年
悼公 14 公元前490 辛亥年
厉共公 01 公元前476 乙丑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熊若敖 27 公元前790 辛亥年
熊霄敖 06 公元前763 戊寅年
熊蚡冒 17 公元前757 甲申年
武王/熊通 51 公元前740 辛丑年
文王/熊赀 13 公元前689 壬辰年
熊诸敖囏 05 公元前676 乙巳年
成王/熊恽 46 公元前671 庚戌年
穆王/熊商臣 12 公元前625 丙申年
庄王/熊侣 23 公元前613 戊申年
共王/熊审 31 公元前590 辛未年
康王/熊招 15 公元前559 壬寅年
熊郏敖 04 公元前544 丁巳年
灵王/熊围 12 公元前540 辛酉年
平王/熊居 13 公元前528 癸酉年
昭王/熊珍 27 公元前515 丙戌年
惠王/熊章 13 公元前488 癸丑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戴公 34 公元前799 壬寅年
武公/子司空 18 公元前765 丙子年
宣公/子力 19 公元前747 甲午年
穆公/子和 09 公元前728 癸丑年
殇公/子与夷 09 公元前719 壬戌年
子冯 19 公元前710 辛未年
闵公/子捷 10 公元前691 庚寅年
桓公/子御说 31 公元前681 庚子年
襄公/子兹父 14 公元前650 辛未年
成公/子王臣 17 公元前636 乙酉年
昭公/子杵臼 09 公元前619 壬寅年
文公/子鲍 22 公元前610 辛亥年
共公/子瑕 13 公元前588 癸酉年
平公/子成 44 公元前675 丙戌年
元公/子佐 15 公元前531 庚午年
景公/子头曼 41 公元前516 乙酉年

战国(约公元前475-前221)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厉共公 34 公元前476 乙丑年
躁公 14 公元前442 己亥年
怀公 04 公元前428 癸丑年
灵公 10 公元前424 丁巳年
简公/赢悼子 15 公元前414 丁卯年
惠公 13 公元前399 壬午年
出子 02 公元前386 乙未年
献公 23 公元前384 丁酉年
孝公/赢渠梁 24 公元前361 庚申年
惠文王/赢驷 27 公元前337 甲申年
武王/赢荡 04 公元前310 辛亥年
昭襄王/赢则 56 公元前306 乙卯年
孝文王/赢柱 01 公元前250 辛亥年
庄襄王/赢楚 03 公元前249 壬子年
秦王/赢政 26 公元前246 乙卯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文侯/斯 50 公元前445 丙申年
武侯/击 26 公元前395 丙戌年
惠王/嵤 51 公元前369 壬子年
襄王/嗣 23 公元前318 癸卯年
昭王/ 19 公元前295 丙寅年
安厘王/圉 34 公元前276 乙酉年
景泯王/增 15 公元前242 己未年
魏王/假 03 公元前227 甲戌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武子/启章 16 公元前424 丁巳年
景侯/虔 09 公元前408 癸酉年
烈侯/取 13 公元前399 壬午年
文侯 10 公元前386 乙未年
哀侯 02 公元前376 乙巳年
懿侯 12 公元前374 丁未年
昭侯 30 公元前362 己未年
宣惠王 21 公元前332 己丑年
襄王 16 公元前311 庚戌年
厘王/咎 23 公元前295 丙寅年
桓惠王 34 公元前272 己丑年
韩王/安 09 公元前238 癸亥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襄子/无恤 51 公元前475 丙寅年
桓子/嘉 01 公元前424 丁巳年
献侯/浣 15 公元前423 戊午年
烈侯/籍 22 公元前408 癸酉年
敬侯/章 12 公元前386 乙未年
成侯/种 25 公元前374 丁未年
肃侯/语 24 公元前349 壬申年
武灵王/雍 27 公元前325 丙申年
惠文王/何 33 公元前298 癸亥年
孝成王/丹 21 公元前265 丙申年
悼襄王 09 公元前244 丁巳年
赵王/迁 08 公元前235 丙寅年
赵王/嘉 06 公元前227 甲戌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惠王/熊章 57 公元前488 癸丑年
简王/熊仲 24 公元前431 庚戌年
声王/熊当 06 公元前407 甲戌年
悼王/熊疑 21 公元前401 庚辰年
肃王/熊藏 11 公元前380 辛丑年
宣王/熊良夫 30 公元前369 壬子年
威王/熊商 11 公元前339 壬午年
怀王/熊槐 30 公元前328 癸巳年
顷襄王/熊横 36 公元前298 癸亥年
考烈王/熊完 25 公元前262 己亥年
幽王/熊悼 10 公元前237 甲子年
楚王/熊负刍 05 公元前227 甲戌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献公 28 公元前492 己酉年
孝公 15 公元前464 丁丑年
成公 16 公元前449 壬辰年
闵公 31 公元前433 戊申年
厘公 30 公元前402 己卯年
桓公 11 公元前372 己酉年
文公 29 公元前361 庚申年
易王 12 公元前332 己丑年
姬哙 09 公元前320 辛丑年
昭王 33 公元前311 庚戌年
惠王 07 公元前278 癸未年
武成王 14 公元前271 庚寅年
孝王 03 公元前257 甲辰年
燕王/姬喜 33 公元前254 丁未年


帝王 在位年数 元年干支
平公/姜骜 25 公元前480 辛酉年
宣公/姜就匝 51 公元前455 丙戌年
康公/姜贷 26 公元前404 丁丑年
威王/田因齐 36 公元前378 癸卯年
宣公/田辟疆 19 公元前342 己卯年
闵王/田遂 40 公元前323 戊戌年
襄王/田法章 19 公元前283 戊寅年
齐王/田建 44 公元前264 丁酉年
这样的问题百度一下应能解决
看下百度百科
朝新建的国家和商代的归属国或独立国加起来可考的应该有一百三十多个……其中至成王时代新建的应该是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的五十三个(《荀子?儒效篇》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晋国,先秦姬姓封国。西周初,成王封其弟虞于唐(今山系翼城西)叔虞子曼改称晋。后迁都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山西翼城) 新田(山西侯马)。
鲁国,先秦姬姓封国。周公东征打败伙同武庚叛乱的商旧属国,成王封其长子伯禽于其中的奄国故土上建立鲁国,都曲阜。赐许多文物典籍及主管官员,使鲁国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要据点。
卫国,先秦姬姓封国。西周初,周公平定东方叛乱,任命其弟康叔封镇河,淇间以控制东方。
郑国,………………。西周末年,宣王封其弟桓公友于郑(陕西华县东),幽王时,桓公为王室司徒,见西周将亡,东迁到今河南新郑一带。西周末年,桓公死难。其子武公拥戴平王有功,在掳,郑之间建立郑国,都新郑。
燕国,………………。本作郾,又称北燕,区别始姓的南燕(河南延津东北)。周公东征后,周太保召公爽被封与燕。他自己留辅王室,使其子就封。成为第一带燕侯。
宋国,先秦子姓封国。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另立顺从周王朝的纣王兄薇子启建立宋国。都商丘。统治原商都附近的遗民。宋保留商的文化传统最多,被看作古代礼制的典范。
齐国,西周姜姓封国。周初重臣太公望之后所立。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吕望被封回营丘(山东淄博东北)战有蒲箍旧地。齐始立于此。
楚国,先秦举姓封国。华姓是所谓的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x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x熊以下的楚君皆以熊为氏。但出土的战国晚期楚国的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禽为氏。x熊曾孙熊泽事周成王。被封以自男田,剧丹阳(湖北姊归)从此为国。
秦国,先秦郢姓封国。秦是古代嬴姓部落的一支。嬴姓祖先大费,传说为女情吞玄鸟蛋而生。佐禹治水。商末,嬴姓有叫中鹬的一支住在西戎,其子蜚廉,恶来均事纣王。西周中期中鹬的后人大骆居于西犬丘(甘肃天水西南)生子成与非子。成为嫡子,继承西犬丘。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公,被封与秦。从此非子这一支以秦为氏。厉王十,西戎攻灭西犬丘大骆之族。宣王时以非子曾孙秦仲为大夫伐戎不胜。死于戎。其子在(应该是庄吧)公始破西戎,收复西犬丘。在公子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封为诸侯。秦立国始于此。
魏 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 於魏国。即今河南开封高密县是也。
管 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以监武庚,封於管。即今河 南信阳县是也。
蔡 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以监武庚,对於蔡。即今河 南汝宁府上蔡县是也。
曹 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武王克商,封於曹。即今 济阴定陶县是也。
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武王克商,封於 。即今山 东衮州府汶上县是也。
霍 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武王克商,封於霍。即今山 西平阳府是也。
滕 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武王克商,对於滕。即今山 东邱县是也。
晋 明确说所谓晋国在春秋初早就灭亡了.代之而起的曲沃在武公时篡夺了原来宗家的封号疆土,.
吴 姬姓,子爵。系太王长子泰伯之后,武王克商,遂封之为吴郡。 即今吴郡是也。
虞 姬姓,公爵。系太王子仲雍之后,武王克商:泰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已为吴君,封其别子为虞公。
虢 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文王卿士, 勋在王室,藏於盟府;而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武王克商, 封仲於宏农陕县东南 之虢城。
楚 芈姓.
许 姜姓,男爵。系尧四岳之后,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对其裔於 许。即今之许州是也。秦嬴姓,伯爵。系颛 之裔,因先世有功, 武王克商,封其裔 柏翳於秦。即今之陕西西安府是也。
莒 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后兹与 期於莒地。即今莒县是也。
纪 姜姓,侯爵。系太公之次子,武王念太公之功,分封於纪。即今 东莞剧县是也。
邾 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之后,武王克商,封其裔於邾。即今 之山东邹县是也。
薛 任姓,侯爵。黄帝之后,武王克商,对其后奚仲於薛。即今之山 东沂州是也。
杞 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武王克商,求夏禹苗裔,得东楼公, 对於杞,以奉禹祀。即今之开封府雍邱县是也。
陈 妫姓,侯爵。系帝舜之后,其裔孙闳父,为武王陶正,能利器用, 王实赖之,以元女大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帝祀,其 地在太 之墟。即 今之陈县是也。
蓟 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武王克商,求其后,封之於蓟,以奉 唐帝之祀。即今之北京顺天府是也。
高丽 子姓。乃殷贤臣曰箕子,亦商王之裔,因不肯臣事於周;武王 请见,乃陈洪范九畴一篇,而去之辽东,武王即其地封之。至 今乃其子孙,即朝鲜国是也。
其亲王功臣,帝王后裔,共封有七十二国。今录其最着者,其馀如越封於会稽,向封於谯国,凡封於汲郡、宿封於东平,郜封於济阴,邓对於颍川,戎封於陈留,芮封於冯翊,极封於附庸,谷封於南阳,牟封於泰山,葛封於梁国,倪对於附庸,谭封於平陵,遂封於济,杞、滑封於河南,邢封於襄国,江封於汝南,冀封於皮县,徐封於下邳,舒封於庐江,弦封於戈阳, 封於琅 ,厉封於义阳,项封於汝阴,英封於楚,申对於南阳,共封於汲郡,夷封於城阳等国。
姬姓:管、蔡、?j、霍、鲁、卫、毛、?n、郜、雍、曹、滕、毕、原、酆、郇、邗、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郑、芮、贾、西虢、东虢、息、随、吴、虞、蓟、巴、沈、密、部、滑、原、樊
姜姓:齐、申、许、纪、吕、厉、向、莱
子姓:宋、朝鲜
嬴姓:秦、莒、徐、江、黄、纪、葛、梁
姒姓:越、杞、??
芈姓:楚
曹姓:邾、邹
任姓:薛
妫姓:陈、卢
风姓:任、宿、须句、颛臾
偃姓:蓼、六、贰、轸、舒
曼姓:邓
允姓:都
祁姓:杜
郐,?u姓,郑武公灭之。
南燕:??姓。
逼阳:晋联军灭之。
萧:宋同姓,附庸。
?h:邾灭之,小吞小?
夔:楚同姓,为楚灭之。
郯:盈姓?
顿:楚昭王灭之
胡:归姓?楚昭王灭之。
另有小国不知姓氏,如?e,权,绞,巢,房,郧,代,中山,赖,唐,英,焦,鼓,耿,罗

“封邦建国”的含义

希望能够简略精细,谢谢
  含义:
  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分封的目的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保卫中央,收买人心。
  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狭义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封建制度,也就是常说的封建社会。武王灭纣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昆弟,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姜太公为首功,被封在齐,以营丘为。周初封邦建国,前后共有71个,其中姬姓之国占去53个,中原地区有康叔等,东方有太公望和伯禽,河东地区有唐叔,北方有召公长子,南方有"汉阳诸姬"和周文王两个伯父。

  背景:

  "封建"一辞,最早见于春秋时富辰之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封"之本义起始于"丰"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其字形状如"植树于土堆",故"封"是"疆界""田界"之意。"建"乃由"封"而来,"建"字可见于金文,指"建国立法";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封建",简单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诸侯,而使之建国于封建的区域。这是上古时代战胜的部族对于战败的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种统治方式。所谓封建,自应有部族战争以来已有雏形。封建制正式起源时间尚有争议,有人主张始于西周。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汉语对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所封之地称为"诸侯"("诸侯国"、"封国"或"王国"),统治诸侯(王国)的君主称为"诸侯王"、"君"或"国君",也使用"国王"的称谓。同时,汉语对欧洲从中世纪起的君主制国家也称为"王国",君主称为"国王",尽管两者有所不同,但从纯粹的土地分封来看两者都是一致的。
  西周施行分封制,建立藩屏,拱卫周畿,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政治策略的实施,在东亚大陆形成了覆盖广大地域的青铜文化交流网。这一文化交流网络的扩展,构成以周王朝为代表的中国青铜文明的进一步拓展,乃至秦汉版图形成的前提。
  周室鉴于当时诸侯之众而又各据要津,后世必为共主之患,乃著兴灭国,继绝世之名义,封建诸侯,分封周姓和功臣到各要地,利用各地原来的氏族部落建立国家,势力始自上达下,周天子正式成为天下共主,周朝的封建规模正式完成。传说中圣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为了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区,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虢等71个诸侯国。

  影响:

  封建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社会政治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在经济上较早确立地主-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而这种体制具有较多的自由,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成男耕女织的生产单位--农户,农户有较灵活、自由的自主支配和自主经营权。因而农民有比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中国的封建制度在政治上较早确立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维护了国家的"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再次,中国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较早确立实用理性体系,使中国没有陷入宗教迷狂和神学独断论的歧途。中国之所以创造了世界上最辉煌的封建文明,正得益于此。
  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的长期积淀和影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难以解体,宗族制对人身的拘束,礼教思想、宗法观念对人心的束缚等等,都使中国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进展迂缓,商品经济、市民阶层难以获得充分发育,致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始终在原有的轨道内缓步运行。
孙文泱:"封建"本是"国货",意为封邦建国“封建”这个词本来是“国货”,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用来翻译“feudal”等词汇,当我们出口转内销地习惯使用“封建”来表示社会形态,诸如“封建社会”的时候,我们似乎开始忘记“封建“这个词的本义是“封邦建国”,就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比如中国的西周或欧洲的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在下面这篇短文里,我们在“封邦建国”的本来意义上使用“封建”这个词。   中国自秦始皇时代实行郡县制,具体做法各代不同,但西汉以来就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并行,当然封建的制度历代也不太一样。皇室宗亲总是有些政治、经济、社会的诸种特权的,这并不难理解。唐朝建立,李渊为了给自家唐王朝壮大势力,把老李家家族里同一曾祖的兄弟、同一高祖的兄弟、兄弟之子通通都封了郡王,有些小孩子也得以封王,有数十人之多。武德九年(626)李世民登基以后,就和臣下讨论:遍封宗族之子于天下,怎么样?封德彝的回答是:和历代情况比较,我们唐朝算封王最多的了,规模超过以往各代,以往一般是皇帝的兄弟或皇子才能封王的。如果是宗族较疏远的兄弟,只有对本朝有大功的才会封王。封德彝认为高祖李渊广封亲族兄弟,给予崇高的爵位,还规定较多的百姓为这些贵族服役,这都是为李家私利考虑的表现,不符合以公心治天下的古训。李世民面对好不容易夺来的皇位,很注意改变父亲李渊的政策以做政治姿态争取人心,于是下令只保留对本朝有大功者的数人王爵,其他的郡王都降级为县公。   到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和臣下讨论享国长久之策,萧瑀提出一个观点:“夏商周三代实行封邦建国的制度所以立国长久,秦朝不实行这样的制度,皇权孤立,所以很快衰亡。”萧瑀的观点比较武断,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但帝王时代的君主,把王朝利益和家族利益联系起来考虑,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只有对君主来说,“国”和“家”才是一回事。唐王朝从萧瑀这个建议开始,长期讨论这个“封建”的体制问题。柳宗元写的《封建论》可以算是这一争论的理论总结之一。  第一阶段的争论持续了四年多。魏徵的反对意见最直接:隋末动荡,刚刚休养生息恢复一二,就要按封建制瓜分天下,遂有“五不可”之说:比如,推行封建制,则各级诸侯卿大夫都要靠国家俸禄,实际只能靠财政上的厚敛来维持。本来京城及附近地区赋税数量就不算多,你再把京城以外地区都划给诸侯,经费就更不够了。李百药说的也很直接:王朝命运长短自有定数,和封建没有关系。以著名学者颜师古为代表的意见则认为:应该多树诸侯,但要限制每一国的势力,使封建诸国和郡县互相掺杂,以便于控制。  到了贞观五年(631)十一月,李世民表示下诏书表态:皇家宗室与勋贵大臣都应该坐镇地方,并且可以传给子孙。如果没有特别缘故,不得罢黜。命令有关部分研究研究,指定具体实施细则。  可见虽然口头上说要区别于李渊的制度,但李世民的心里还是认为封建的制度比较靠谱。不然,这个讨论根本也开展不起来。  贞观十年(636)二月,封李世民的兄弟荆王李元景等和皇子李恪等为各州都督。三月,和离开长安去就职的兄弟们讲话时,李世民很激动,流着眼泪说:兄弟们难道不愿意经常在一起吗?可是为了天下大计,不得不这样做啊。  贞观十一年(637)六月,荆王李元景以下21王担任州刺史的,都规定子孙世袭;功臣长孙无忌等14人担任刺史的也都定为世袭。这样就把秦朝以来实行的郡县制行政体制,在一些重要地区改为封建制了。  从贞观五年到贞观十一年,李世民的意图很明显,他对封建的理解和李渊的没有本质区别,主要区别仅在于李渊分封了很多族属疏远的兄弟,而李世民要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兄弟、皇子和功臣。  两年之后的贞观十三年(639),事情终于有了一点变化,原因竟然是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人都不愿意离开长安到自己的封国去,再三上表推辞,不接受皇上的安排。他们表示说:我们大家披荆斩棘跟随陛下到今天,现在要让我们去外地就职,这和迁徙有什么区别?为了打动皇上,长孙无忌还请自己的儿媳妇、李世民的女儿长乐公主帮忙说情。李世民看到长孙无忌、房玄龄、于志宁、马周等众多大臣尤其是长孙和房玄龄等重臣的反对意见,很无奈。他说:割地以封功臣,是古今一贯的做法。我是希望让各位的子孙世代辅佐我的子孙,永为藩镇,传之久远。没想到你们各位对此却有不满的意见,难道我还要强迫你们接受封地么?事情就是这样,在大臣的消极怠工软磨硬泡的努力之下,最终妥协的是皇帝,李世民的政治战略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诏停世封刺史”。  那么,李世民就放弃了吗?没有。  贞观十七年(643),针对担任都督和刺史的皇子大多年幼,没有政治行为能力,褚遂良上疏说:西汉宣帝说过:和我一起治天下的,只有好的州郡长官啊!现在皇子幼稚,不了解如何施政,不如先留在长安,教他们儒家经典和政治,等到他们长大了再派他们到各州就任啊。《旧唐书》说“上深纳之”,《资治通鉴》说“上以为然”。其实,李世民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纠正他委派皇弟皇子担任各州都督的决定。  历史上西周推行封建制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的,有其不得不行的道理;而秦汉以来,形势变了,封建制已经不合时宜。秦朝短命并不是因为它没有分封子弟。西汉分封,结果出了吴楚七国之乱,西晋更出了八王之乱,可见分封制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弱点。所以,自秦朝以来,在制度上都是靠官僚体制去实行统治的,而不能依赖封邦建国的制度。唐朝的有识之士,如李世民同时代的魏徵、李百药,中唐的杜佑、柳宗元都能认识到其中的道理。这些事实,李世民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并不深奥。但是,李世民没有从历史上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李世民的政治思想中,坚持主张并一再实践封建制可以算是他的主要错误,关键就在于他有私心。他认为,天下说到底是李家的天下,所以还是自家人才能让他放心。就算这个制度推行不下去,也不抛弃,不放弃。  唐朝的历史证明,封建制并没有给唐朝带来什么好运气。而历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人们很少从历史吸取什么经验。
“封邦建国”是一种分封制,是从商朝开始的

中国的省名为什么不能用周代诸侯国的国名来命名呢?

打个比方,山东省为什么不能叫齐省?山东简称是鲁,叫鲁省也行呀。陕西省为什么不能叫秦省?湖北省为什么不能叫楚省呢?用古代诸侯国给省命名不是很有寓意吗?
用周代诸侯国来代称省名不科学,当时的诸侯国与今天的各个省辖境并不完全重合。如你所言山东当命名为齐还是鲁呢?当时这两个国家都在山东境内。又比如楚国的领地不限于湖北,若湖北改为楚则湖南又该叫什么呢?更何况春秋战国各个国家变化极大,命名以谁为准呢?河南先有郑国,后来又并入晋国,而晋国分裂,河南一地又多数韩国,如此河南又当以何为名?
而且周代到底分封了多少诸侯,都在什么位置,流传下来的资料极少。今天描绘当时地图,只能是个大概,并不精确,不能作为十足的依据,用于省名很牵强。最重要的是周代的领土仅限于长江黄河流域,你以古国名命名各省,那么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又该叫什么?
今天中国各个省名多定于明清,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况且,国人早已约定俗成,妄加改动不仅无益且徒生不变。
用周代诸侯国来代称省名不科学,当时的诸侯国与今天的各个省辖境并不完全重合。如你所言山东当命名为齐还是鲁呢?当时这两个国家都在山东境内。又比如楚国的领地不限于湖北,若湖北改为楚则湖南又该叫什么呢?更何况春秋战国各个国家变化极大,命名以谁为准呢?河南先有郑国,后来又并入晋国,而晋国分裂,河南一地又多数韩国,如此河南又当以何为名?
而且周代到底分封了多少诸侯,都在什么位置,流传下来的资料极少。今天描绘当时地图,只能是个大概,并不精确,不能作为十足的依据,用于省名很牵强。最重要的是周代的领土仅限于长江黄河流域,你以古国名命名各省,那么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又该叫什么?
文章标题: 周朝诸封国国名的含义与缘由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9875.html
文章标签:周朝  国名  缘由  含义  诸封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