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18 01:57: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古代士兵是如何记军功的,为什么无人敢冒领功劳?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们肯定就会想到那就割耳朵或是脑袋论军工,以实物为准。这难道就不可以滥竽充数了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实际上砍脑袋和割耳朵也确实是可以谎报军功的,脑袋可以砍平民的,甚至友军的,耳朵就更好冒充了,把战死友军的耳朵割了,根本就没办法确认,这其中就产生了很大的利用空间。也因此,从汉朝开始往后不再单独计算个人军功,而多是采用集体功劳。
一、斩首功
我们就以斩首功最为推崇的秦朝来看。秦朝的耕战政策对于军功的需求非常强烈,因为军功就是升官发财的捷径。所以秦国对脑袋的渴望让人畏惧,光史记中有记载的斩首数已经达到181万,考古中也有多处发现战国时代由颅骨堆成的景观,当然首级数量秦国也有着完整的辨识办法。
首先,杀敌数并不等于斩首功,斩首功只算能确定谁杀的情况下,那种分不清是谁杀的的统统都按集体功来算,也就是杀敌数。那对于斩首功又是怎么避免虚报的呢?云梦秦简的出土给我们提供了线索,从竹简主人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秦军要报军功并不是你拿着脑袋来就算是你得,首先得有其它人的证明,以防同队纠纷,其次还会检查砍下脑袋的尸体,以防冒功,最后还会把首级示众三天,彻底没有疑问了,这功劳才会算到你的身上。而且秦军假冒军功还是要连坐的,而举报反而有奖励,可以说是行成了一套很完善的功劳计算流程。
二、集体功
那集体功是怎么算的呢,集体功就比较简单了,只需要看整体部队一共杀了多少就行,一定程度上解决弩兵,将官等不能亲自上阵割脑袋的人的军功问题,其中具体操作可以看看明朝的军队怎么做的。
其实方法也很简单,打仗的专门负责打仗就行了,后面会派专门的人来拿着解首刀砍脑袋,以此计算杀敌军功,这样一来,一方面解决了上阵抢功导致战斗不专心的问题,也解决了功劳分配不均的问题。总军功下来之后,按照阵中所处的位置和兵种再来分功,可以有效地防止不同军种为功劳多寡而产生的纠纷。危险的位置就多分,你想安全那自然就少分点啦。
三、督战队
在军队里面设立一个督战队,每次大战开启的时候,这些人就拿着纸笔准备好,专门用来记录某个人的军功,当然还有着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斩杀逃兵,威慑军队中的其他人,这种也有缺陷,不过相对来说好得多。督战队当然不是每个人的军功都会记录,就拿攻城战来说,只有那些最后站在了城墙之上的人才是有战功的,这种方式也存在这明显的不公平,可是公平永远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公平,这样的方式,还能够监督士兵不退缩。
认为古代落后,计算方法就有很多的漏洞可钻,也不能完全这么想,古人处在那个环境之中,比我们这些现代人更懂得其中的诀窍,想必其中还有着许许多多人们根本不知道,也想不到的办法来杜绝冒功的办法。所以军功想冒领,不要有这些幻想,就和古人科举考试作弊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古人在很多方面是优胜于现代人的。
中国古代留下来的文学名著,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价值,最为著名当属四大名著了,不过作为演义小说,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随着书籍的广泛流传,却很多人把他当了真,就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前者实际上是孙权的计谋,而空城计在三国时代从来没有发生过,再比如《水浒传》的宋江等人,在历史上只不过是江苏地区一场小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很快就被太守张叔夜镇压,小说里面却将其描述的神乎其神。
而古代的这2个名将,虽然各个勇猛无比,可惜只有传说根本不存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吧!首先就是古典小说《说唐全传》里面的李元霸了,《说唐》这本小说,可以说已经带有了一点玄幻的色彩。他给武将作出了详细的排行,而李元霸被排在了第一位,是最猛武将。
李元霸的武器有多重呢?他使用一对金锤,四百斤一个,总共重八百斤,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也才82斤,而鲁智深的水磨禅杖62斤,这些都还是严重夸大的结果,《说唐》的风格,已经不太算是历史类,而是偏向于玄幻类了。
作为无人能敌的存在,李元霸在小说里面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他面对18路反王的185万军队,两个铁锤如同拍苍蝇一般,一人杀得只剩下65万。如果李元霸活太久,恐怕这本小说就要提早完结了,为了维护他无人能敌的地位,作者只好安排了一个他把锤子丢上天,然后被自己所砸死的环节。
李元霸的历史原型又是谁呢?根据正史和小说的对仗,应该是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出生于599年,他也是唐太宗的弟弟,不过李玄霸并没有什么业绩,在隋朝大业十年(614年)就因为疾病去世,年仅16岁。
而第二个虚构的武将,就是杨宗保,宋朝杨家将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大伙儿将其奉为了忠臣良将。杨家世世代代忠烈无比,而杨宗保是老令公杨业的孙子,杨延昭和柴郡主的儿子。
少年从军的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那就是女将穆桂英的丈夫,两人一起合力,守卫者大宋的边疆,不过让人们感到遗憾的事情是,无论是穆桂英,又或者是杨宗保,两个人的身份在正史当中并不存在。
宋朝史书上所记载的杨家三个将领,分别是杨业和他的儿子杨延昭,还有杨文广,其他的都不曾记录于经传,因此杨宗保和穆桂英很有可能是说书人杜撰出来的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杨家将的头号仇人潘仁美,也是虚构,他的原型应该是宋将仁美,在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而潘美作为西路军主帅,他指挥失当导致了杨业阵亡,但是这个锅应该全由他背,除此之外,潘美攻灭南汉,讨伐南唐,可以说是立有赫赫战功,在演义当中背负这么多骂名确实有点冤枉他了。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经常在一些影视剧作品当中看到,开始打仗之前,双方排好兵布好阵。派个马前卒或者壮汉、将军出来叫骂一下。双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然后将军互相肉搏几下,最后再由双方排好的兵大规模厮杀!这种现象在古装剧和小说当中经常能看到。可是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只是小说与影视剧虚构出来的。古代人打仗不会蠢到上来就双方将领厮杀一番。也不会逞匹夫之勇,特别像三国里面那种将军对将军的战斗是不会出现的;况且古代打仗打的就是士兵的数量,和将军的计谋高深。冷兵器时代,大家知道人数很重要,你不可能像热兵器时代,一颗手榴弹就炸死一大片。所以排兵布阵是有的,因为大家需要阵法变换。有些懂历史的朋友,也许也会听说过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创造的阵法,打的倭寇满地找牙。所以排兵布阵是有的。
大家都知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古代将领的才能是可以转变战局的,比方说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果将军有勇无谋,只知道上前厮杀。那么将军的计谋要来何用?
不过两军交战将军厮杀也是有的,只不过那是春秋战国时代。后来大家也都不这样做了,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因此古代打仗很少有叫阵挑衅的行为发生!所以将军厮杀,兵卒叫阵也是虚构出来的。小说和影视剧主要突出主角光环,所以才会写出将军肉搏,小兵叫阵。
如果说我们按照影视剧的观点来看。不直接用弓箭射杀叫阵士兵,那是因为古代造箭的成本实在太高。古代箭属于大规模杀伤武器适合箭雨群攻,单纯为了一个叫阵士兵放了一支箭是不值得的。射不射得死是一说,而且叫阵士兵铠甲都非常的厚。你不一定射的穿,也不一定射的准。
看了这些,你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吗?
这话有点偏激。古代有带女子出征的:
古代有带女子征战的,如北齐后主高纬曾带冯小怜出征等,也很多;
女将率兵征战的,中国第一位女统帅商王武丁之后妇好多次率军出征,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吕母(?~公元18)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同时起义的还有巾帼英雄迟昭平,北魏木兰曾扮男从军杀敌十二年,晋代荀灌(303-?)曾翻越城墙杀敌搬兵救父,前秦符登妻毛氏美而壮勇善骑射,陈隋间冼夫人(约512~602)征战岭南,北宋折德扆女折太君(名将杨业妻)也曾征战,辽代太后萧燕燕(萧绰)领兵出征北宋,南宋韩世忠妻梁氏战金山抗金,明代农民起义首领唐赛儿(1399~?)率白莲教起义,明期女将军秦良玉(1574~1648年)为抗清名将(《明史》有传),清末天王洪秀全妹洪宣娇(西王萧朝贵妻)曾带兵与清作战,清末云南回民起义军杜文秀长女号称“知兵善战”,清末天地会的首领之一苏三娘曾与清征战,清末冯婉贞曾组织三元里抗英,隋末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统率的军队号称娘子军,清末红灯照全是女子与清兵作战。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