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羣园的历史

时间: 2021-08-15 01:57: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羣园的历史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的古村概况

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度,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蜜蜂。
全村现有人口29户,70人,土地280亩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爨底下村又名“古迹山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仍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保留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之一,是门头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分上下两层,看似古堡又似山城,高低错落,线条清晰,坐北朝南,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建筑艺术高超,颇具特色,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古镇小村的几十套四合院,主次分明,青砖灰瓦,玉阶雕梁,古香古色。全村统一构思,各成单元,并配有防汛、照明、防盗设施。四合院内,设计独具匠心,门楼等级严格,影壁构思巧妙,砖雕、木雕、石雕、刀法朴拙;颂辞、壁画、楹联俊秀典雅。村中一条东西走向、完全用彩色石板铺成的小巷,曲径通幽。爨底下村是门头沟区斋堂镇所属的一个自然行政村,距北京市区90公里。小村海拔650米,属清水河流域,位于京西山区深山峡谷中,周围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悦耳的鸟鸣,常打破山村的寂静,使人有“世外桃源”之感。爨底下村过去是北京通往山西和口外的要道,北靠龙头浸水,面对金蟾望月和威虎镇山,还有神龟啸天、蝙蝠献福、一线天、花仙池、老龙头、老龙窝、神驹蹄窝、牛头山、抗日小学遗址、九柏九石阵、京西古道遗址等自然景观。墙上还保留着明清时的治家格言,照壁题字,抗战时期敌我双方的标语,以及互助合作、抗美援朝、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步入其中,犹如走进历史长廊。这里是拍摄电视剧、电影的天然基地。最近几年有“侠女十三妹”、“华容道”、“迎春花”、“追杀袁世凯”等几十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交通路线:苹果园乘326路、展览路乘336路至河滩,换乘至爨底下村的汽车。驾车可从五孔桥上阜石路到门头沟,再沿109国道到河滩车站有路标。

塞浦路斯两大族群的纷争始末是怎样的呢?

塞浦路斯共和国,简称塞浦路斯,是位于欧洲与亚洲交界处的一个岛国,处于地中海东部,面积9251平方公里。人口不到95万。塞浦路斯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亚洲,但在文化、政治上却是欧洲的一部分。这里风景宜人,有“欧洲的后花园”之称。

因受历史冲洗,塞浦路斯长久居住的人口主要由七成多的希腊族和不到一成的土耳其族,这两个民族矛盾分歧严重,背后又有希腊和土耳其的影子,这样情况更加复杂,致使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了长达三四十年的冲突。虽然到了今天冲突已平息,但塞浦路斯却处在南北分治分裂的状态。

那么,塞浦路斯分治分裂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样的?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冲突又是怎样停止的?

两大族群的形成

由于塞浦路斯地理位置的特殊,致使塞浦路斯在整个中世纪始终处于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对抗的最前沿,所以有人说,塞浦路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欧洲中世纪简史。

从1191年开始经历过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和王位变动后,到了1473年威尼斯共和国控制了塞岛,并于1489年正式吞并了塞浦路斯王国。

由于威尼斯人的贸易做得很大,而且他们的贸易路线是越过东地中海,在地中海东岸登陆,经古丝绸之路去印度或中国。这让塞浦路斯的地理位置优势突显,并逐渐发展成为重要港口。贸易的大发展自然拉动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吸引了大量的希腊族劳工漂洋过海来此打工,这使以希腊族为主体的塞浦路斯逐渐形成。

1453年,崛起的奥斯曼帝国灭亡了衰败的东罗马,接着拿下了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属地希腊,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半岛。之后,又不停地向东扩张,渐渐控制了地中海东岸,成为东方商路的实际控制者,自然对威尼斯人的财富十分眼馋,想要垄断东方贸易,而威尼斯需要用大量钱财支持对北方神圣联盟的战争,因而双方冲突不断,塞浦路斯当然成为了冲突前沿和焦点。

到了1517年,奥斯曼帝国拿下了埃及,中断了过去的东西方路线,让威尼斯共和国收入大减并不断衰弱,塞浦路斯逐渐失去了威尼斯的保护,最终在1571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奥斯曼帝国为了加强对塞浦路斯的统治,一边向塞浦路斯移民,这成为了后来塞浦路斯土耳其族的发端,一边屠杀和迫害基督徒,这不仅加剧了民族矛盾,也为塞浦路斯日后冲突埋下了种子。

此后,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塞岛的希腊族一直在奥斯曼帝国的高压之下过活,直到1821年,为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希腊爆发了独立战争。这也激发了相同民族、相同宗教、相同诉求的塞浦路斯希腊族争取独立的热情,纷纷加入到了希腊军队。

结果希腊最终摆脱了奥斯曼的统治获得独立,但塞浦路斯的命运却很悲催,没有得到任何改变,因为一个新生的希腊没有能力去管塞岛的事。但是塞岛的希腊族“塞浦路斯属于希腊”的信念却从此生根发芽。

一个新生的希腊让巴尔干半岛上信仰东正教的各民族有了独立渴望,独立运动纷纷爆发。同时,沙俄伸出援手“拯救斯拉夫东正教同胞”,1877年爆发第十次俄土战争,俄军解放了巴尔干半岛全境,并一度逼近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十分恐慌,只好求助英国出面调停,作为报答,就把塞浦路斯“租借”给英国,成为英国殖民地。塞浦路斯又一次成为大国间交易的筹码。

集中居住的分治

因为在一战中奥斯曼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国,英国作为惩戒,宣布吞并了塞浦路斯,尽管英国早已占领了塞浦路斯。

二战中为应对纳粹德国,英军开始在殖民地招募志愿者,因为待遇优厚,希腊族和土耳其族不计前嫌,纷纷加入了英军组建的“塞浦路斯”军团。

而在二战结束后,塞浦路斯希腊族居民主张塞浦路斯应该回归希腊,而土耳其族居民则希望维持现状,两族分歧矛盾彻底公开化。政治上的矛盾渐渐演变成冲突,希腊族的极端分子组成游击队不断袭拢英国的军队。而土耳其族则发动示威游行,想作壁上观的英国无奈出面解决问题。

而恰在此间,发生了著名的“希土危机”,苏联把势力渗透到巴尔干地区,想要在这一地区建立共产党政权。美国技高一筹,直接同时把土耳其和希腊拉入北约。这一下子使塞浦路斯问题变得微妙起来,美国和北约当然既不希望盟友之间有矛盾,更不想让苏联借此渔翁得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塞浦路斯到了不解决不行的程度。

面对如此局面,英国人又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办法,那就是分治。不过此次的分治与之前的印巴分治还是不同的,这次的分治是要把散乱居住的不同民族区域按所属民族集中起来居住。而且分治进行的比较顺利,双方比较平静的接受了划分。分治基本完成后,在英国仲裁下,于1960年8月16日,土耳其、希腊和塞浦路斯签订了《苏黎世-伦敦协定》。到此,塞浦路斯全岛获得独立主权国家地位。

此次分治之后,使得相同民族的居民更加集中,本来就有矛盾的两族在英国人的挑拨下分歧日益加大,最终变成民族矛盾。两族在政府职位配额等问题上分歧越来越严重,局势最终失控造成流血冲突,1963年12月,两名土耳其族在希腊族警察所经办的案件中死亡,此事件导致双方发生了大规模流血冲突,造成500多人死亡,近3万名土耳其族沦为难民无家可归。

紧接着政府宣布驱逐所有土耳其族官员,并包围了一些位于希腊族居民区中的土耳其族聚居地。然而,在奥斯曼帝国灭亡后,一直追求大国地位的土耳其想以此事件为契机,试图出兵干涉,但在美国的威慑下只能作罢。而希腊则向塞浦路斯出兵1万作为支援。霎那间地中海东岸的后花园紧张起来。

既成事实的分裂

然而,就在这种硝烟弥漫的形势下,塞浦路斯的盟国希腊发生了一个事件,却改写了塞浦路斯历史。这就是1967年4月21日,希腊右翼军官团发动政变推翻文职政府,组建了希腊军政府。可是军政府内部极不团结,反对声浪如潮,致使政局不稳。 1973年11月17日,秘密警察头目伊奥尼迪斯再次政变上台成为独裁者。

但是这位独裁者也没有那么高的威望控制混乱的国内局面,而且军队也不完全听从他的指挥。这晨他就想出歪招,想通过对外战争转移矛盾,并想以此提高自己声望,这样塞浦路斯自然成了他实现个人目的的首选目标。1974年7月15日,在伊奥尼迪斯的策动下,塞浦路斯发生政变,推翻政府,并宣布塞浦路斯与希腊合并。

面对此情此景,土耳其当然不会坐视,7月20日土耳其以“维护《苏黎世-伦敦条约》”为由出兵塞浦路斯,而作为策动者的希腊于7月21日向塞浦路斯出兵。之后的和谈无果而终。最终在联合国的强力干预下,冲突结束。北部四成的土地被土耳其占领,2万人沦为难民。

到了1975年2月13日,土耳其控制地区成立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联邦”,对此联合国安理会不予承认。美国禁售土耳其武器,又不希望苏联染指土耳其,也不能容忍土耳其挑战北约。随着美国态度的明朗,冲突总算结束,但塞浦路斯的分裂仍在继续。

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要保持对苏联的平衡,要支持以色列维护在中东的局面,要应对国内反越战的浪潮。希腊在军政府垮台之后,开始认真经济发展,不愿再插手国际事务。

而土耳其经济衰退,政局混乱,频发军事政变。此时,土耳其政府急需摆脱被动局面,要找一个矛盾的转移点,于是就想仿效当年的希腊。

就在这个时候——1982年6月6日,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军出兵黎巴嫩,并在10月23日遭遇了震惊世界的贝鲁特机场事件,241名海军陆战队员被自杀炸弹炸死,美军被迫撤走,这让中东地区一时间出现了权力的空缺。

这个意外的事件,对自身混乱的土耳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也让土耳其感到,西方无力干涉也无意愿干涉塞浦路斯。于是在1983年11月15日,“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正式成立。正像土耳其之前判断的那样,国际社会对它建国的行为毫无反应,在美苏冷战升级和巴以战火正旺的情势下,塞浦路斯对它们来说已经不再重要。

土耳其政府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一是如愿以偿地稳定了政局,二是建立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但是打此塞浦路斯彻底分裂。

分治分裂后的发展

战争过后,双方反而都渐渐接受了南北分治的现实。而因南北两地种族相对集中统一,还使国家凝聚力和执行力得到了提高。

进入80年代,伴随着欧洲经济的大发展,南塞浦路斯作为天然港口的地理优势再次显现出来。而且这里气候怡人、风景如画吸引了很多有钱的欧洲人来此度假旅游,南塞浦路斯抓住机会快速发展经济,国家进入了高收入行列,并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

北塞浦路斯由于主权只被土耳其承认,在政治经济上成了土耳其的附庸,受土耳其内部的动乱影响曾一度陷入贫困。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北塞浦路斯也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2004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了解决塞浦路斯问题,提出了《安南计划》。在南、北塞浦路斯的全民公投中,六成多北塞居民支持统一。而南塞有近八成的居民反对统一,因为南塞居民十分清楚,一旦统一就要缴纳更多的赋税来扶持北塞,这是南塞人无法接受的。尽管计划失败,但双方都比较平静,没有过激行为,依然能和平共处。

如今的塞浦路斯再也没有像过去两族的争斗,取而代之的是政局的稳定,富足的生活,而在联合国划定的“绿线”两侧,南、北塞人也在自由的往来。

似乎现如今的宁静祥和、幸福自由,已经让那些过去残酷的争斗烟消云散,也许他们意识到现在的境况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政治追求和精神信仰更实在的多。

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有哪些值得去参观?

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都非常值得去参观,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明清皇宫

明清皇宫也就是故宫,民间称为紫禁城,是我国明清两朝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历史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后经过明清两代,几百年的修复完善,逐渐达到目前的规模。

2、天地之中历史古迹

天地之中历史古迹是一批具有悠久历史的文物古迹,包括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周公测景台与观星台、会善寺、嵩阳书院、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等8处11项历史建筑。

历经多个朝代,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2021年,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3、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红山上,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是布达拉宫及其周边建筑物的总称。有13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达赖喇嘛逐渐改修,形成今日之规模。

布达拉宫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住驻锡地和西藏政教合一政治中心,布达拉宫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是藏民传统的优秀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4、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承德避暑山庄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场所。始建于1703年,耗时近百年才建成,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私家花园。

避暑山庄分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孔夫子创立儒家文化,为中国历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烙印。儒家文化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石。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曲阜孔庙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庙的规模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孔庙。孔府位于山东曲阜城内孔庙东侧,是我国现在唯一较完整的明代公爵府。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值得参观的地方有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古典园林。

一、颐和园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1998年12月2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全园以西山群峰为背景,建筑群与山湖形势融为一体,景色变幻无穷。

全园分3个区域,分别为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旅游区。

二、承德避暑山庄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也是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始建于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时89年建成,内部由皇帝宫室、园林所组成。

分为宫殿区、湖区,山区、平原区四大区域,其中宫殿区和湖区是避暑山庄的精华所在。园中有不同规格的28座蒙古包,皇家藏书阁文津阁,永佑寺、春好轩、宿云檐等建筑,非常值得游览。

三、苏州古典园林

简称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苏州古典园林素有“园林之城”之称,并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

始建于春秋吴国,到清末已有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19处。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园林,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万里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布达拉宫、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龙门石窟、青城山都江堰、澳门历史城区。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值得去参观。

都江堰为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率先民于公元前256年所筑,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引岷江水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在其周围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离堆等文物古迹。

秦始皇陵。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坑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

万里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世界十大文化遗产之一。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

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

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布达拉宫、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苏州园林、越王楼。比较值得去的是:滕王阁、苏州园林、越王楼。

越王楼,位于四川省绵阳市龟山之巅,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其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楼高十丈(即百尺),时居四大名楼之首(滕王阁高九丈,黄鹤楼高六丈,岳阳楼高三丈)。恢复重建后的越王楼,气势与当年相比毫不逊色。

苏州古典园林,简称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苏州古典园林素有“园林之城”之称,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被封于山东滕州,为滕王。

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古建筑简表。

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古建筑简表。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所以,这里着重欣赏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在:
一、宫殿
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汉高祖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宫殿建筑的奢华而动怒,主持这一工程规划的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一种工具。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迹。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故宫是最能体现建筑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持续性艺术的最好的例子。人们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故宫,穿过端门和午门时,两旁是一间间重复出现的朝房,再进去就是太和门和“三大殿”,这一系列建筑、特别是其中的三大殿仿佛是一部乐章中的一个重要乐段。然后又出现“后三宫”。它们是大同小异建筑的不断的重复,可说是又一个乐段,或者说是乐曲主题的“变奏”。而每一座宫殿的本身,也都是由许多构件形成的重复。至于东西两侧比较低矮的廊、庑、楼、门等建筑则犹如配合主调的伴奏。这样,人们漫步故宫中的感受,是在时间进程中对一系列连续的空间序列印象所产生的总和,这与乐曲的艺术效果是很相象的,所以,整个故宫,就象一部大型的、凝聚的乐章。
当然,整个故宫建筑由于是为体现帝王的政治权力而服务的,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严正而刻板的缺点,但是,从故宫建筑群的整个建筑艺术来说,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殊风格和杰出成就,是世界上优秀的建筑群之一。而这一杰作,从明代永乐年间创建后,五百余年中,不断重建、改建,动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难以估计的,真可谓“穷天下之力奉一人”。所以,这宏伟壮丽的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古典园林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之所以形成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在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论述的古典园林就有十五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耦园、艺圃、环秀山庄、拥翠山庄、鹤园、畅园、壶园、残粒园、王洗马巷某宅庭院)其中,最为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我们欣赏古典园林艺术的角度来讲,下面的一些造园艺术手法,是应当特别加以指出的。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
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

婺源古村落群的基本介绍

婺源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几乎遍布全县各乡村,思溪延村、汪口、李坑、虹关、黄村等 ,走进古村落,可以看到爬满青藤的粉墙,长着青苔的黛瓦,。
婺源民居中的“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典范,不仅用材考究,做工精美,而且风格独特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历史上曾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
村如诗画,城亦诗画。婺源县城是现代都市与山水乡村完美结合的城市。清幽典雅的兰桂花园、玉宇花园等极富现代气息的生活小区点缀山城;清逸俊秀的虹井公园、滨江公园,以星江河为天然景致,依城而落,就水城而成;占地105亩的婺源大型文化生态广场,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和时代气息,集休闲、集会、旅游于一体,体现文化、生态、生命、环境、绿色的和谐。婺源,一座以人文山水相辉映、文化生态共繁荣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日益凸显。 婺源县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婺源建县的历史大约有1200多年,自古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被越来越多人提及的字眼,有人说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地处偏僻山乡的婺源很幸运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气韵。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安徽的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400余平方公里地区。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建县时,婺源隶歙州。
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尽管歙州的隶属有所变化,但是婺源隶属歙州的管辖一直没有变化。宋宣和三年,歙州改称徽州,因此,历史上的徽州一府(歙州)六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就是这样形成的。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1934年,蒋介石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曾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管辖,到1947年又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管辖。1949年5月1日,婺源获得解放。解放婺源的是解放军的“四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支部队,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当时又把婺源划归江西省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管辖;9月,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11月重属浮梁专区。1952年10月,划归江西省上饶专区管辖至今。所以从婺源建县1200多年的历史来看,除近代有60来年的时间外,都是归属于安徽管辖的。关于婺源县名称的解释,众家说法不一。婺字的意义, 《辞海》是这样说的:一、古星名,即“女宿”,旧时用作对妇人的颂词,如婺焕中天;二、水名,亦为对金华一江的别称。《现代汉语辞典》是这样说的:(1)婺江,水名,在江西;(2)指旧婺州,在浙江金华一带。对婺源的解释,归纳各派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婺水绕城三面”,故名;二是“旧以县本休宁地,曾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故名;三是“以县东大镛水流入婺州”,故名。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恬美和谐的家园,缘自婺源对“绿”的呵护。始创于婺源的群众性自然保护小区已发展有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资源保护型等6类191个,6000多株名木古树建档挂牌。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相得益彰,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部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部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婺源古村落的建筑,是当今中国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全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村庄一般都选择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村前的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后龙山上的林木,历来得到村民悉心的保护,谁要是砍了山上的一竹一木,就要受到公众的谴责和乡规民约的处罚。自199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河流、林木、古民宅、古树、古桥、古祠堂、古府第、古楼台、古碑和珍禽飞鸟保护得更好了,成了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县”。
长着青苔的黛瓦,飞檐斗角的精巧雕刻,剥落的雕梁画栋和门楣。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依山而建,面河而立,户连户,屋连屋,鳞次栉比,灰瓦叠叠,白墙片片,黑白相间,布局紧凑而典雅。门前听水响,窗外闻鸟啼。许多古村落被影视导演看中,成了影视拍摄的镜头。
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整个儿就是一幅未干的水粉画,又像是莫奈的印象派,处处都散落着可以谋杀胶卷的美,而且风格独特,造型典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号称“江南第一祠”的汪口喻氏宗祠,占地665平方米,其梁、柱、窗上的浅雕、深雕、浮雕、透雕、圆雕形成的各种图案达100多组,刀功细腻,工艺精湛,被我国古建筑学家誉为“艺术殿堂”。
值得一提的是,婺源县城乡今天人们建造的公寓、酒楼和民舍,也按县政府要求,均为清一色的明清式建筑,与古代的建筑相辉映。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婺源是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抒情诗。泰山归来不看岳,婺源归来不看村。婺源家园的美,美在与环境浑然天成的和谐。“青山向晚盈轩翠,碧水含春傍槛流”。无论是民居、村落都非常注意人和天、地、山、水的环境关系,或枕山面水,或临溪而居,山山水水都是“家”,形成此间,村村是画,步步是景。粉墙黛瓦的村落被青山和绿水所环绕,加上飘渺朦胧的薄雾、古意盎然的石径和廊桥,全然是水墨丹青的韵味。 婺源的饮食继承了古徽州的传统,菜以粉蒸、清蒸和糊菜主要特色,味道大多带有辣味,主食多为米饭,当地产的米酒、白酒值得一尝。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婺源比较出名的地方菜,只有在一些小店或者农家才能够吃到正宗的。
婺源的物产中外驰名。“四色”(红、绿、白、黑)是与“四古”(古村、古洞、古建筑、古文化)一样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地方特色产品,红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它肉嫩味美,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被选入国宴;绿是婺源绿茶,它以“汤碧、香高、汁浓、味醇”等特色扬名天下,黑是“砚国名珠”龙尾砚,其“声如铜,色如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征广为世人所知;白是江湾雪梨,体大肉厚,松脆香甜,当属果中上品。此外还有甲路工艺伞、竹编、刺绣、木雕、根雕等民间工艺品,清华婺酒、赋春酒糟鱼、香菇、笋干、干蕨等特色山珍食品,均为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文章标题: 羣园的历史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9439.html
文章标签: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