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龚鹏程 的真实学术能力如何

时间: 2021-08-08 01:02: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龚鹏程 的真实学术能力如何

龚鹏程的著作目录

一、文学理论、美学
龚鹏程,1985,文学散步,台北:汉光文化事业公司,266页 ; 2003,学生书局增订本,376页。
龚鹏程,1986,文学与美学,业强出版社,314 页。
龚鹏程,1988,文化、文学与美学,台北:时报出版公司,522 页。
龚鹏程,1990,文学批评的视野,台北:大安出版社,508 页。
龚鹏程,1997,台湾文学在台湾,台北:骆驼出版社,205 页。
龚鹏程,1998,美学研究在台湾,嘉义:南华管理学院(与孙中曾,林素玫合着),450 页。
龚鹏程,1998,生活美学,台北:立绪出版公司,278 页。
龚鹏程,1998,饮食男女生活美学,台北:立绪文化事业公司,283 页。
龚鹏程,2001,书艺丛谈,宜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35 页。
龚鹏程,2005,红楼梦梦, 台北:学生书局,300页。
二、中国文学
龚鹏程,1979,春夏秋冬: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季节,台北:故乡出版社,216
龚鹏程,1980,采采流水:古典小品文选析注,台北:蓬莱出版社,255页。
龚鹏程,1982,重楼飞雪:词选释赏析,台北:联亚出版社,255页。
龚鹏程,1982,千古诗心:东坡诗赏析,台北:惠施出版社,208页。
龚鹏程,1982,读诗隅记,台北:华正书局,374页。
龚鹏程,1983,江西诗社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520页。
龚鹏程、张火庆,1984,中国小说史丛论,台北:学生书局,465页。
龚鹏程,1986,诗史本色与妙悟,台北:学生书局,268页。
龚鹏程,1986,艺概释解,台北:金枫出版社,238页。
龚鹏程,2000,云起楼诗,台北:学生书局,198页。
龚鹏程,2003,中国小说史论,台北:学生书局,575页。
龚鹏程,2004,文史通义导读,宜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378页。
三、史学
龚鹏程、申庆璧、白惇仁、唐羽,1982, 宜兰张氏族谱,253页。
龚鹏程、申庆璧、白惇仁,淡水镇志,253页 。
龚鹏程,2001,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353页。
龚鹏程,2002,中国文人阶层史论, 佛光人文社会学院,644页。2003,兰州大学出版社另版。
龚鹏程,2004,侠的精神文化史论,台北:风云时代,360页。
四、宗教
龚鹏程,1991,道教新论,台北:学生书局,334 页。
龚鹏程,1996,佛教与佛学,台北:新文丰出版社,508页。
龚鹏程,1998,道教新论二集,嘉义:南华管理学院,500 页。
五、哲学、文化
龚鹏程,1979,孔颖达周易正义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页
龚鹏程,1986,思想与文化,台北:业强出版社,226页
龚鹏程,1987,大侠,台北:锦冠出版社,277页
龚鹏程,1989,传统、现代、未来:五四后文化的省思,台北:金枫出版社,331页
龚鹏程,1989,现代与反现代,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233页。
龚鹏程,1990,侠骨柔情,社会大学基金会,210页。
龚鹏程,1992,两岸文教交流之现况与展望,行政院大陆委员会,398页。
龚鹏程,1992,文化符号学,台北:学生书局,426页。2001新版,538页。
龚鹏程,1992,近代思想史散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42页。
龚鹏程,1996,人文与管理,嘉义:南华管理学院,242页。
龚鹏程,1997,当代文化省思,台北:幼狮出版公司,403 页。
龚鹏程,1997,龚鹏程纵横论—当代文化省思,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403 页。
龚鹏程,1999,汉代思潮,嘉义:南华大学,648页。
龚鹏程,2000,经典与现代生活,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44页。
龚鹏程 ,2001 ,龚鹏程学术论丛1唐代思潮(上、下),宜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上下册847 页。
龚鹏程 ,2001 ,龚鹏程学术论丛2 晚明思潮,宜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增订本,545 页。初版1994,台北:里仁书局。
龚鹏程,2001,儒学反思录,台北:学生书局,583页。
六、散文、时论
龚鹏程,1984,历史中的一盏灯,台北:汉光文化事业公司,205页。
龚鹏程,1984,少年游,台北:时报出版公司,319页。
龚鹏程,1987,我们都是稻草人,台北:久大文化公司,299页。
龚鹏程,1991,时代边缘之声,台北:三民书局,244页。
龚鹏程,1991,豪赌族,台北:大村文化事业公司,348页。
龚鹏程,1992,走出铜像国,台北:三民书局,322页。
龚鹏程,1993,犹把书灯照宝刀,台北:小报文化公司,306页。
龚鹏程,1994,人在江湖,台北:九歌出版社,220页。
龚鹏程,1996,龚鹏程四十自述,台北:金枫出版社,422页。2000,印刻出版社再版。
龚鹏程,2000,知识分子,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62页。
龚鹏程,2000,知识与爱情,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51页。
龚鹏程,2002,经典与生活,台北:健行文化出版社,251页。
龚鹏程,2004,异议份子,台北:印刻出版社,374页。
龚鹏程,2005,北溟行记,台北:印刻出版社,251页。
龚鹏程,2005,孤独的眼睛,台北:九歌出版社,227页。
七、个人年报
龚鹏程,1997,年报:1996鹏程年度学思报告,嘉义:南华管理学院,600。
龚鹏程,1998,年报: 1997 龚鹏程年度学思报告,嘉义:南华管理学院,653。
龚鹏程,1999,年报:1998龚鹏程年度学思报告,嘉义:南华管理学院,648。
龚鹏程,2001,年报:1999龚鹏程年度学思报告,宜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665 页。
龚鹏程 ,2001 ,年报:2000 龚鹏程年度学思报告,宜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670 页。
龚鹏程 ,年报:2001龚鹏程年度学思报告(付印中)。
龚鹏程 ,年报:2002龚鹏程年度学思报告(付印中)。
龚鹏程 ,年报:2003龚鹏程年度学思报告(付印中)。
……
八、已在大陆出版的著作:
1、《侠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2、《向古人借智慧:如何阅读中国文化经典》,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
3、《汉代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2月。
4、《文化符号学导论》(北大学术讲演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5、《晚明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
6、《美人之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
7、《文学散步》(第4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7月。
8、《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9、《近代思潮与人物》,中华书局,2007年4月。
10、《书艺丛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5月。
11、《国学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12、《唐代思潮》,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
13、《北溟行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14、《龚鹏程四十自述》,工人出版社,2008年5月。
15、《书到玩时方恨少》,黄山书社,出版时间:2008年5月
16、《侠的精神文化史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5月。
17、《汉代思潮》(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6月。
18、《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19、《中国小说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20 、《中国诗歌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21、《晚明思潮》(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6月。
22、《多情怀酒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23 、《文化符号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24、《武艺丛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1月。
25、龚鹏程“三教论衡”系列—儒学新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6、龚鹏程“三教论衡”系列—道教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7、龚鹏程“三教论衡”系列—佛学新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8、《生活的儒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29、《中国文学史》(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10月。
30、《饮馔丛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21年11月。
31、《文学批评的视野》,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
32、《向古人借智慧》,凤凰出版社,2021年4月。
33、《中国文学史》(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年1月。
34、《红楼丛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21年2月。
35、《这不是文学概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8月。

天地间多了什么

所谓的神,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里的天人。
——如果在欲界里面,最高的神就是魔王波旬,也就是当年释迦牟尼要成佛之前出来干扰的那一位;
——如果是色界里面,最高的神就是大自在天,也叫“摩醯首罗天王”,也是印度教里湿婆神。
——如果是无色界里面,最高的神佛经里貌似没有记载,没翻到,要么就是我孤陋寡闻了。
——龚鹏程《四十自述》读后杨传珍龚鹏程先生的影响,目前还限于学界,但可以预言,他的影响将溢出上庠,对公众的精神状态产生积极影响。在传统文化处在启示录式的时代,龚鹏程为华夏文明注入新质的勇气、姿态和过程,对当今和后世,都有着难得的启示。龚鹏程为什么会成为龚鹏程,又是怎样成为龚鹏程的?《四十自述》坦言道出了他的心路历程和探求方法。可以说,《四十自述》是一位身处王纲解纽、学林失范时期的建设者“向着理想生成”的心灵史诗。
按说,四十岁还不到写回忆录的年龄。这个时候的学人,必然置身学术红尘、无法退出是非场域,许多经历和感悟,不宜于坦言道出。可是,龚鹏程却以饱满的生命激情和特立独行的学术勇气,写出了27万字的自述公之于世,以反省强化自信,在梳理个人往事中为来者举烛披荆。
早在在大学时期,龚鹏程就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见识。老子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前人理解为,天地是不仁的,把万物视为草狗。这显然不符合老子的一贯思想。可是,《道德经》里的白纸黑字,不容置疑。龚鹏程从文字学入手,考证出古代“仁”和“忍”相通,指出,老子所谓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应该读为“天地不忍以万物为刍狗”。这样一来,两千多年的难题,被龚鹏程轻易解决,而难得的是具有学理依据。同样的例子还有对《庄子·齐物论》中“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的解读。“图”字有谋划、贪图、意图等意义,如果照此理解,这句话就是“显露圆滑多智的样子,是圣人所图谋的”。联系下句“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以及庄子的一贯思想,这“滑疑之耀”,应该是圣人所批判的,起码不是圣人所图谋的。前人为了解决一矛盾,把“圣人之所图”解释成“圣人所不图”。可是,这个“不”字,是武断地加进去的。如果阅读典籍遇到不通之处,就随意增删字词,那就违背了学术规范,属于公开篡改。龚鹏程通过一番训诂,认为“圖”是鄙的本字。这样,把“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读作“滑疑之耀,圣人之所鄙也”,就前后贯通了。
清人章学诚说:“记性积而成学,作性扩而成才,悟性达而为识。”(《章氏遗书·九》)《四十自述》记述了龚鹏程在淡江大学求学时的阅读。龚鹏程对中国文化是敬畏的,这决定了他的阅读不是居高临下的把玩,但他一刻也没有诚惶诚恐地跪在先贤面前接受教化。他以平等的心态与古人亲近,接受传统精神的滋养。同时,他在吸收前人营养的过程中,随时跳出经史文本及其注疏营造的神圣迷阵,直视本质,时刻提醒自己对此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判断所谓经典在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中能够占据什么位置。这样,阅读过程就成了鉴别真伪、区分高下、丰富学养、建构体系、发现他人误区的综合过程。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阅读,使他与华夏文化的精华部分融为一体。在这个维度里,回顾晚清以来传统文化之裂灭,审视学界之昏懵,追问其原因,一个立足传统却有别于传统的文化学者诞生了。
获得台湾师大国学博士学位之前的龚鹏程,其交游范围还限于学界,但他对世事的洞察与感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可是,他虽然拥有了透视物情本质的能力,却没有失去天真,这正是他创造力旺盛的原因所在,也是学术良知与学术勇气伴随的根基。《四十自述》卷三《试剑》章,记述了作者发表对台湾“国家文学博士论文内容与方法评析”引发的学界地震。这场风波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两岸学者对中文系教学和学位论文选题的弊端已经有了公认,笔者读了这段文字,仍然佩服龚鹏程的见识与勇气。
一个民族的精神质量,既来源于先人留下的经典,也取决于当代学人对经典的阐释。我们在坚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掺杂了一些假知识和坏知识,更不能忽视学林中活跃着知识骗子和学术蠹虫。基于此,我们的精神深处,就隐藏着误读传统而形成的病灶,它不仅对人的价值判断具有破坏力,而且决定着对文化的“前理解”,使接受呈现着择劣趋势。这样的效应开始发生在有话语权的“先知”之中,经过几代人的滚动,假知识和坏知识及其派生出来的认知范式,进入公众的“集体无意识”,成为“常识”。少数学人的病源,一旦蔓延出去,就会使那些主观上敬畏传统、以复兴优秀传统抵制礼崩乐坏为己任的担当者,把良知与热情投注到扩散病灶的悲剧中去。
说到这里,让我们抛开偏见,冷却情绪,理性地正视中华文化所面临的境况,你会发现,“五四”一代学人,因为在传统文化中浸润已久,当古老中国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洗礼时,为了应对挑战,没作审慎考虑,就以发达国家的军事、经济为座标,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轻率的否定。这种声音,借助政治因素,压倒了维护传统的主张。结果,时代弄潮儿对西方强盛源自民主科学和工具理性的渲染,只是提高了国人的物欲,加重了文化自卑,更使学界染上了急功近利的恶习。这种恶变,借助20世纪的传播技术,由精英弥漫到民间;学术研究的职业化,使某些靠人文学科吃饭的人,组成了利益共同体;研究方法的不断引入,使得精妙战术用于错误战略成为可能。这样的胡闹,最终成为习惯,成为规范,靠此安身立命的职业人,或者没有反省意识,或者没有反叛的勇气,或者不具备扭转的力量,大家浑浑噩噩,心照不宣,太平无事。套用孟子的话说,为学不难,不得罪巨室。
龚鹏程与生俱来的心理素质和能动阅读,扩展出了他的器量,大的器量与使命感结合,决定了他的学术勇气和对世故不屑一顾的澄明心境。这个在生命深处奔涌着经世豪情的文化担当者,洞观了传统精神已经析出大众意识、与学林早就貌合神离的严酷事实,于是作出了一系列惊天动地之举。这自然会激怒整个群体,而群体的情绪又容易陷入非理性。龚鹏程置身自己点燃的烈火之中,以法眼俯瞰历史走向,用最自信方式,把回应的心力专注于学问,以继续建设证明自己的正确,没有滑入以耗散生命作无谓之争的怪圈。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在民族文化受到剧烈挑战的历史关头,对传统负有责任的知识分子,常常会作出两种选择:一是以悲剧英雄的姿态,维护和保存传统,把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一是充当外来文化过滤器的角色,选择、引进、驯化、改造外来文化,植入民族文化的肌体当中,使传统文化在适应历史变局中不致彻底流失。汤因比认为,这两种知识分子同样可贵。可是遗憾得很,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华夏文明所受到的挑战不能说不剧烈,但是,汤因比所说的两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却没能占据中国历史舞台,改变中华文化景观的,却是另外两种知识分子:革命家和新儒家。实践证明,这两种人都没给古老的中华文化注入活力,当然也就不能使民族文化在20世纪的大洗牌中赢得应该有的席位。
由于新儒家和革命家与汤因比所说的两种知识分子在外观上相似,历史阴差阳错地接纳了他们。这些人不仅占据了历史舞台,而且还结成神圣同盟,联手封住了不同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中华文化带来真正的复兴,知识分子必须选择汤因比没有想到的第三条路,这就是,剥离陋儒俗儒们给传统文化加上的层层包装,扭转学界已经习惯了的范式,以历史性和世界性的眼光,发现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有活力的因素,激活,凸显,让异化的复归原本,羸弱的强壮,已经死亡的获得再生,使精神传统的精华部分,将恶劣文化与虚假文化的混合体取代。这,就是龚鹏程的使命,也是他在《四十自述》中所宣称的理念。事实上,他始终为实践这一理念进行着艰辛的努力。
在总体基调上,龚鹏程是一位严肃的文化学者,但他有着深浓的诗人气质,是没有遭受技术理性分割的完整学人。在撰写学术专著时,他不得不囿于学术规范,行文中只好限制灵动,让位于逻辑表达。在《四十自述》中,作者蕴藉的诗性风格得以尽情发挥。所以,这部启示录式的自述,又是一部诗情洋溢、可亲可感的美文。本书以记述作者的学术活动为主干,审视广阔的文化走向,吐纳学林风云,臧否杏坛得失。作者充满自信地指点文化江山,对传统文化的裂灭发出痛心疾首的呐喊。同时,对佯装学术大老的冬烘极尽讽刺挖苦,畅快淋漓地扫荡学林中的枯枝败叶。最为可贵的是,作者以自省为基点,坦诚言说自己的治学方法、策略、境界,他捧给读者的,既是作为研究成果的“鱼”,更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渔”,是试图改观学界现状和文化走向的设想,是终究要在他人心中发芽的学术种籽。用朱熹老夫子的话说,《四十自述》使“天地间多了些子”。

关于比较文学的

请拟一个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论题,并说明主要观点和思路rn请拟一个比较文学主题学的论题,并陈述主要观点和思路rn请拟一个比较文学阐发研究的论题,并说明观点和思路rn请拟一个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论题,并说明主要观点和思路。rn请拟一个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渊源学的论题,并说明论题的可行性。rn请拟一个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媒介学的论题,并说明论题研究的可行性。rnrn可以是别人写过的 论文 只是 举例就可以了rnrn后面的分析 也可以我自己来 关键是要找到相关的论文 rnrn谢谢了 ~~~~~
《文学散步》

------------
简 介
------------

《文学散步》简介
台湾学者龚鹏程的力作《文学散步》是一本享誉多年的文学入门经典读物,至今仍风行海外,倍受学界推崇。作者本人学贯中西,治学既重考据又不拘于专门,因此能够通观全体,深入浅出。该书一反传统文学理论套路,角度、观点别开生面,新鲜创见随处可见,从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直叩文学本质,曾在台湾引发学界大讨论,至今仍是文学理论专著中的一枝独秀。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称:作者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
用“散步”的方式来谈论,举重若轻,突破了一般“概论”的樊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
该书虽然属于概论一类,但问题意识很强,不少章节观点的提出都有现实针对性,有意针砭学界一些比较混乱的现象或者有争议的课题,读来很是“解渴”。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文学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
龚鹏程先生的这本书摆脱了一般文学概论从理论到理论的套路,从读者关心又有兴趣的一个个问题入手,一步步深入梳理文学的知识系统。该书的理论阐述系统不但简明清晰,而且深入浅出,对一般读者来说这”很够用”,也很容易进入状态。作者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探询文学内在的知识规律和方法基础问题。既有对西方文论的广泛涉猎和理论借力,又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论素养及其水乳交融的化用,对文学的种种问题做了淋漓尽致、极尽透彻的解剖。
本书完全颠覆当前文学理论套路,痛诟坊间各种文学论调,是享誉多年并至今风行海外的文学入门经典,于2006年9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中国大陆出版,并很快取得各地经销商和读者的热烈反应,第一刷10000册很快就售罄。此书最初是在1985年由台湾汉光文化公司出版,由于与同类书相比,《文学散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观点,因此出版之初即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争论颇多,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本书对于传统的继承和颠覆;这本书是否可以取代坊间的其他文学概论;这本书对于大学教育的适用性问题;这本书在思路上的开放和严谨之间的取舍得失问题。
作为龚先生早年少作,《文学散步》体现出作者灵动跳脱的思维和恣肆横溢的才华,不拘泥于传统,发前人未发之言。他认为文学知识系统的呈现必须贴近文学生活,应当重在讨论“文学内在知识规律以及方法学基础的问题”,而不是那些永远争吵不休、而又在学界反复运转的“假问题”。比如,他质疑说“作品是否存在?”“散文能被视为一种文学类型吗?”“文学应该讲形式吗?”该书所论及的基本命题有文学的欣赏、形式、意义、功能,以及文学与社会、道德、历史、哲学诸方面的关联等问题,谈论领域很集中,纲举目张,简明扼要,新鲜创见颇多,因此不免与既成的研究成果时时冲突;而少年常出“妄言”,写到与前辈存有冲突之处,就总有些辛辣犀利的文字。此书一出,冲撞了不少前辈时贤,引来骂声一片,尤其牵扯到所谓“学养”同“文气”的轻重问题。然而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快感。喧嚷过后,此书获得了台湾省“教育部”教材改进甲等奖,并被一些学校采为课本,可算是终于得到了承认。
在《文学散步》出版之后这十多年间,龚先生此书的价值逐渐被很多学者挖掘出来。比如台湾学者林湘华评论说:“像康德在哲学史上哥白尼式的转向一样, 询问形而上学知识成立之可能, 龚先生也意在透过文学知识基础的询问, 建构文学研究的基本认知。而其实这就是一种建立学科‘严密学’的理想。”应该说,龚先生这种理论的自觉意识在以前的文学理论著作里是非常罕见的。
“第四版”在大陆的引进,引起了很多大陆学者王一川、张颐武、黎湘萍及朱青生、刘苏里等人的关注,尤其得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的倾力推荐,温教授说:“用‘散步’的方式来谈论,举重若轻,突破了一般‘概论’的樊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该书虽然属于概论一类,但问题意识很强,不少章节观点的提出都有现实针对性,有意针砭学界一些比较混乱的现象或者有争议的课题,读来很是‘解渴’。”
《文学散步》使龚先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话题,或可称作鬼才,或可称作另类。不管怎么说,20年来,《文学散步》一直是同类著作所不可取代的一枝独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徐学先生说:“面对‘龚鹏程现象’,我们大陆学者应该有一种紧迫感。文化意义上的中心与边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建‘中原文化’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力。”如今大陆读者可一睹此书风采,孰非幸事?

------------
龚鹏程的研究路数
------------

“所有知识化的工作,都是我个人生命的体验,在一本书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之间刻苦建立的。所有方法意识,也都是从凿山采铜的经验里,摸索获得的。……我用我法,而我法即从中国传统学术中变化而出,似洋似古,乃又不洋不古”——龚鹏程《四十自述》
“在写作过程中,我只想写成较平浅的东西,未运用严密的论证过程来达到目标。而在语言的使用上,也运用了一些文学语言,以呼唤读者的注意。这当然不是正规的做法。但我以为,这本书或许对一般流行的意见或套语,有澄清的作用,也可能是对文学概论这一门学科做尝试性的革命。我希望提出与现在一般的文学概论在性质、目的及写作方法上不同的意见。这也是其他各门学问进步的方法,通过方法及问题的反省,而造成该学科的大地震、大突破,往前推进。我这本书,只是小地震,所以称为‘散步’。这样的‘散步’,也显示了一个在封闭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在很少外力支援下辛苦的思索历程。现在把此历程呈现出来,虽不见得有什么大风景,然或许也有一些小花小草、小的好意见,足供大家参考。”——龚鹏程《文学散步·后记》

------------
文学知识的性质
------------

《文学散步》选摘:
1.文学知识的性质
一个人可能很有学问,但并不能掩盖他不懂文学。我曾见过一位声韵学名家,用研究《广韵》的方式去研读东坡诗,先正襟危坐,以毛笔圈点苏诗及注本,然后归纳整理其用韵,分题分韵,用毛笔抄缮一遍,日日讽诵。所以,他认为自己对苏诗极熟,偶尔诗兴大发,又自诩做诗甚有苏味。但一位长辈却问我说:“天下什么事不好做,他为什么偏要去做诗呢?”如果一个人,真是天生的“钝根”,那我们无话可说;然而,大多的情形却来自不了解文学知识的性质,误以为拥有了其他的知识,也就当然能够了解文学,忽略了要跨越异质的知识时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他们必须确实地知道,艺术上的意义与真理并不来自命题或推论,也不来自事实或经验,而只在于我们心中唤起的某种“生命的价值”。所谓文学的知识,就是为了成就这种艺术表现的意义或价值而建构的。因此,在文学的知识里,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不是作者的人品如何、属于何派何党、是否反映社会、是否指控现实、是否为真人实事……而是作品文字、意象、观点、人物、气氛、风格等问题。以诗来说,一位合格的读者自应熟谙各种“诗法”,明白各种风格类型,了解各种诗歌作品、诗史的知识,才不至于把“寒灯思旧事”的寒灯当做主语,而还要洋洋得意,自诩新解。
近代许多所谓的文学批评,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实在是欠缺文学细胞的僵尸,在非文学知识的大量填塞与凌迟、奸污之下,似乎它想保持人的身份和价值都很困难,更别提什么凌波仙子的绰约风貌了。故而,所谓充实知识,第一要务就是沉潜到文学里,汲取文学的知识,并借此体验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生命的价值。我知道这是个艰巨的工作,但不能不以此来劝勉行步在文学道路上的旅人。
2.意义的主观面与客观面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读者对于意义的认识一定不同于作者。作者在创作时,必有一定的意图想要藉着作品传达给读者,但读者通过作品去掌握、去认识到的意义,往往与作者赋予的原初意义相去甚远。例如,台湾有首《补破网》的歌谣,原先只是作者抒发失恋情怀的哀叹,后来却被视为替渔民仗义执言的呼声。温庭筠的《菩萨蛮·懒起画蛾眉》被张惠言解释为“感士不遇”。晏殊、欧阳修的词,被王国维解释成人生三境界。这些解释,就连解释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人间词话》)文学作品之能解者,尚且如此,那些原本不可能给予确定的解释,也不需要给予确定之解说的,更是“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周济语)。何者方为作者之意,的确也难说得很。
假若文学欣赏,是以追探并吻合作者的初衷为终极目标,那么,这种活动就只好说是一种猜谜。而且,千百年来,无数才智之士殚精竭虑的结果,又大部分是已确定没猜中或不知道猜中了没有。这岂不令人沮丧吗?
3.文学有什么用
曾有一位时髦贵妇对大画家威斯娄(Whistler)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东西。”威斯娄鞠躬对曰:“亲爱的夫人,在这一点上,夫人所见与野兽略同。”——每逢有人向我问道:“文学有什么用?”我总会想起这则人与野兽的故事。
一个人,在欣赏时装少女之余,也还知道别有此实用嗜好之外的崇高美术;在教书混饭吃之外,也知道另有学问;在应付实用之外,也还知道有个真理存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或嗜好,不能与价值混为一谈,岂非甚为明显吗?何以面对文学,便忽然昏聩了起来?不是像戈蒂埃(Theophile Gautier)《奇人志》(Les Crotesques)里所说的商人财主,每看见孩子们写诗,立刻罹患恶疾,怒冲脑顶,神经发生变态;就是像古罗马教宗德尔图良(Tertullian)那样,主张若要大道光明、实现极乐世界,非铲除文学不可。
至于那一般文学家们,面临这恶劣的环境,又往往显得跼蹐不安,充满了自卑自怜的情愫,先就自己看不起自己,以免旁人鄙夷时少了心理准备。偶尔有一两个替文学辩护的,又嗫嚅口吃,只能结结巴巴地说些文学有益世道人心、能做宣传武器之类的话。他们愈是这么说,愈是让人相信文学果然是没什么用的了。
其实,这个问题本不难解决,难就难在世人问错了问题。好比铁槌原是用来敲东西的,现在拿来炒菜,当然炒不好。而世人居然还要指着铁槌痛骂:“要你有什么用?”而一帮为铁槌打抱不平的先生们,竟还要替铁槌辩护说,铁槌确实是可以炒菜的。这,这岂不是甚为滑稽吗?
何况,文学也非铁槌所能比拟。文学根本是不能放入“有什么用”这样的考虑中的。
4.哲学在文学之中
自早期王国维把我国元剧《窦娥冤》、《赵氏孤儿》当做足以媲美西方的伟大悲剧之后,许多学者即套用“悲剧”一词来诠释中国文学。但事实上,在中国哲学以性善论为主流的人生观照底下,悲剧是无所存身的。中国人根本缺乏对死之憧憬,中国文学亦罕有人性幽暗底层原始罪欲的刻画。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说得好:“悲剧作为戏剧形式来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表达痛苦与个人主义的悲剧明显属于西方所有,这种观念和所暗示的人生观,是受希腊影响的。”
5.文学与科学
文学果真需要科学来撑腰吗?一位尊贵美丽的女孩,站在天光下,风姿绰约,就是她存在最好的证明。强拉一位毛发森然的彪形大汉来,说她必须具有彪形大汉的性质才有存在的价值,这种人若非愚蠢,定是癫痫。至于问那文学的创造者(作家)是否疯狂或行为不检,也像讨论宙斯是否犯过强奸罪一样,与其作品无甚关联。
……
可是,没有认知意义就是无意义吗?《红楼梦》这部小说,我们初读它时,未必能了解或理会历史事实,即使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贾府,我们读来还是要痛哭叹息的,还是有真实的意义感觉的。所以,才有人会因读《西厢记》而悟道。这个真实的意义感受,就是科学知识里所不讲的人生具体的真实。
从前,亚里士多德就已经觑破了这层奥秘,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更具哲学性,因为诗所处理的不是已经发生的实际事件,而是可能或应该发生的人生。认知的历史对象永远是个别的、外延的,文学则揭示普遍而具体的事物(类似黑格尔所说的具体通性〔concrete universal〕)。文学家若抛弃了原有的职事,而竟去追求外延的、历史的、认知意义的事件,就会像周汝昌写《红楼梦新证》那样,硬把红楼故事镶进曹雪芹的生平里,把一个生机盎然的文学世界塑造成一册按事编列的账簿。戕害文学生命,莫此为甚了。

------------
欣赏的困难
------------
逝去的诗人情怀
主要从中国古代的清俗淡雅的人文风气与气节和当今混乱不堪的年代做比较
呼吁人们找回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去看孙景尧主编的《简明比较文学》。都有。
去看孙景尧主编的《简明比较文学》。都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项目课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各种与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调查相关的项目与课题。 【“深化高考制度改革”项目简介】
由于高考制度的高利害性、高风险性,每一项具体措施都“牵一发动全身”,利弊互见,十分复杂。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通过社会参与、公开讨论,凝聚改革共识。为此,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启动高考改革研究,并通过政策倡导活动推动中国高考制度实质性的变革。
2007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发布首份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并于2009年《规划纲要》问计于民时再次发布方案升级版;2021年,在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酝酿的关键期,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结合中国教育现状与未来需求,提出3.0版民间高考改革方案。
【“高等教育信息公开”项目简介】
在各级教育中,高等教育享有力度最大的国家财政投入。作为公共部门,高等学校肩负对公众的社会责任,理应向纳税人及至整个社会汇报其独占的学校信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是如此,均应保证公众知情权,并为其监督权的行使提供便利。
然而,由于中国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仰仗于政府划拨,不像国外(如美国等)依靠社会资金筹措的大学那样,存在回应公众问责、依靠信息公开来维持甚或提高社会声誉的内动力;因而对信息公开重视程度不够,即便在有政府明令(2021年《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要求的情况下,执行情况也良莠不齐(据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的调查,没有一所“211”高校主动公开了学校的经费来源和年度经费预决算方案;仅13.4%的“211”高校提供公民申请公开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21年起开展“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公开”项目,推动有利于教育公平的高校信息公开。
该项目已对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21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内容完备性、信息公开化及公信力做出评价、排名。
【“农村教育研究”项目简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长期关注农村教育。伴随农村学龄儿童减少、大规模人口流动,以及持续十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点并校”,农村教育出现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流失辍学、大班额、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等问题,充分暴露了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带来的严重后果。2021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关农村撤点并校的讨论与调查,并于12月份举办了“一切为了农村学生”的高峰论坛,对撤点并校政策进行了集中反思与评价。后来,这些讨论与调查集结成书《农村教育向何处去——对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评价与反思》。
近年来,各地农村教育已经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探索实践。这些探索启示着农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会使得农村教育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新的乡村文明的生长点,使得中华民族的古老的乡村文明得到继承、滋养和更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21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讨“新农村·新教育”,探索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对农村教育作整体研究与关照后,研究院发现以村小、教学点为主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学校最后的20%,是关涉农村教育公平实现的关键。因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2021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跟踪性调研及政策倡导;2021年,对“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恢复重建的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于2021年11月发布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研究报告》,同时对美国、日本、东南亚国家及台湾地区建设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践进行了研讨。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项目”项目简介】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中国教育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长期为教育贫困所掩盖的教育领域深层次问题的逐渐暴露,显示教育问题正在从外部逐渐转移为以内部问题为主,凸显了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发展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在当前背景下,教育制度改革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强大动力,从而形成教育制度改革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教育从本质上应当是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人民生活密切相连的。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情况各异,自下而上的地方教育改革实践和探索,往往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具有生命力。因此,地方政府的教育制度创新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推动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向纵深方向发展,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南都公益基金会、搜狐教育频道共同发起“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活动,邀请国内教育界、企业界、文化界、传媒界、著名校长、教师等社会精英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及建设普通公众参与评价的网络平台,对各地参选案例进行评奖。多家著名媒体如《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联袂支持宣传推广 。
活动原则:独立、公益、公开、公正。活动不向任何参与方收取任何费用。
活动周期:从2008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
案例来源: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局自荐;中央级媒体推荐;聘请各地知名人士成立“地方推举委员会”成员推荐以及知名学者专家推荐等多种方式。
评选方式:评选过程分初选和终选两轮,采取专家投票、记者投票、和公众网络参与投票相结合的方式。
2008年,参选的案例共53个,主要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评价、农村教育改革和民办教育改革等七大类。详见搜狐网“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专题页。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简介】
“小升初”择校热是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从2021年起,研究院开展这一研究,分析了近十年来“小升初”政策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以优择校”的“小升初”乱象,辨析原因并提出六管齐下的治理建议,以促进北京市实现在2021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承诺。研究报告发布后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受到教育部及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国教育公益组织”项目简介】
教育是人的发展与成长,学校教育是社会文化延续的主要途径之一。现代公民社会中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往往以国家为建设主体,但是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将会更好地支持各类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各级各类教育方式的建设。真正和谐的社会需要公民与各类公益组织在一定的机制架构下广泛参与到教育事业的建设中来。
随着教育社会组织(教育NGO)的数量在逐年增长,在某些省份教育NGO已经占到该地区社会组织数量的7成以上。教育NGO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丰富,如乡村教师培训、下乡支教、打工子弟教育、农民工创业培训、民间教育科研等等,均开展了各种有益、有影响、有实效的尝试。
然而与其他领域的社会组织相比,教育NGO存在着内部组织能力薄弱、专业能力不足,各组织间缺乏沟通、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制约了教育NGO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联合《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共同发起“中国教育社会组织发展论坛”,拟搭建教育NGO的沟通平台,并联合教育社会组织、基金会和企业三方组建教育NGO的协作网络,使教育NGO与基金会、企业之间能够加强沟通,资源互补,互通有无,共同成长。
自2009年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等机构每隔两年合作发起教育公益组织年会,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公益组织、基金会共同探讨未来我国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方向。教育公益组织年会是对教育公益组织发展状况的系统梳理,对当前热点教育问题与教育公益组织发展问题的共同研讨,是教育公益组织实践探索案例的交流与学习平台,是民间教育行动者之间信息激荡、交朋会友、资源对接的聚会,也是民间教育探索行动的集体发声与展示。 【“LIFE 教育创新”项目简介】
“LIFE 教育创新”(Learners’Innovation Forumfor Education)项目于2021 年2 月正式启动,缘起于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对教育的反思: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相信,教育关乎生命、融于生活、适于终身,教育创新源于社会中每个个体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点滴改变。
“LIFE 教育创新”通过年度峰会和月度系列活动,旨在反思教育哲学和真伪命题,促进公众参与教育的对话与创新性的行动,以期增强中国教育的生命力和多元化。旨在发现、支持和汇聚创新型教育个人和团体,并帮助这些行动传播、反思和成长。
在2021 年月度系列活动中,研究院将与多个实践教育创新的组织及个人合作,针对不同专题开展系列围绕教育创新的活动;2021 年春天的年度峰会,将汇集社会各界和中西方的教育创新力量,活动形式包括主题论坛、工作坊、辩论赛、艺术展等。
【“在家上学”研究项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此背景下,一些家长尝试在学校之外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或将孩子留在家里由自己来教育,或几位家长将孩子集中在一起,聘任教师,举办小学堂等。这些形式在国际上有个专业称谓即“在家上学”,更确切的说这些形式是非学校化教育的实践。
“在家上学”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潮流在我国教育实践领域迅速展开,虽然只是小众化的零星实践,却得到了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但其在中国的具体数量、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等状况都还没有任何专业机构做过权威的统计和调研,其在国内的合法地位也还在争议之中,为了切实的了解“在家上学”在中国的发展现况,并对这一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引导其在中国健康发展,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21年夏启动了“在家上学”研究项目。 【“教育满意度”项目简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年度“教育蓝皮书”中,年度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尤其受到关注,广为传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国家重要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引入公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指标来评价我国教育改革成效及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政府咨询与规划】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2021年教育规划纲要再次发力,提出要“促进管办评分离”。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转变政府职能。21世纪教育研究院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近些年来开展了一些列的政府咨询与规划项目,如“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四川成都武侯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天津中新生态城教育发展规划项目”、“顺义区域教育发展评估项目”、“镇江学前教育规划项目”等。
【学校咨询与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为政府提供咨询与规划的同时,在学校教育领域也开展了相应的咨询服务,将倡导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如“江西美佛儿国际学校发展规划项目”、“浙江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发展规划项目”等。
【公益项目评估】
教育公益组织,是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的民间力量。伴随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和社会公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教育公益组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近年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承接系列公益项目评估,如“清华之友-凯风公益基金会奖学金评估项目”、“安利公益基金会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调研项目”、“中国扶贫基金会基础教育现状调研”、“中国扶贫基金会儿童发展调研”、“感恩基金会流动-留守儿童素质教育项目评估”等。 【“中国教育蓝皮书”项目简介】
《中国教育蓝皮书》是反映中国教育状况的年度性报告,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持编写。主编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写作团队主要由国内高校、教育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的中青年教育学者、记者等组成。
《中国教育蓝皮书》致力于从民间的立场和视角来透视、研究和记录中国教育问题,以年度各教育领域扫描为基础,重点研读当年教育热点事件及其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影响。该书的主体结构是:总报告、年度主题、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政策专题,全书稳定在25-30万字左右。在内容上,蓝皮书持续关注宏观政策的动态与走向、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积极倡导政策改善。
自2003年首次问世以来,《中国教育蓝皮书》已连续出版5年。自2008年起,《中国教育蓝皮书》已经列入国际著名学术出版集团——荷兰博睿学术出版集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英文版合作计划,正式走向国际学界。
【21世纪教育书系简介】
《农村教育向何处去——对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评价与反思》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1年
2021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于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11月,在北京举行以“一切为了农村学生”为主题的“21世纪教育高峰论坛”,作为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发布了《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评价与反思》的研究报告,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2021年9月,国务院发文暂停这一政策。农村教育进入了所谓的“后撤点并校时代”。作为对2021年对“撤点并校”政策研究的延伸和后续,2021年研究院开展“寻找美丽乡村学校”的调查和活动,对“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教育改造进行关注。
本书即在这一背景下完成。于2021年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对撤点并校的研究进一步细化、深化;同时,加大了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的研究,关注面向未来的乡村建设和教育发展。
《激流勇进:地方教育制度变革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研究(2008—2021)》
杨东平 刘胡权 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1年
为了促进地方政府的教育创新,自2008年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连续举行了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评选活动,发现、总结、传播和推广地方行之有效的改革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本书对三届创新奖的重要案例进行研讨总结,同时基于地方改革的实践,对我国教育制度变革的机制、路径、方法、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不仅是对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成果的展示,也为今后的深入改革提供了理论思考。
在大致相同的社会和政策环境之中,总有一些地方能够不同凡响、有所作为,产生实质性的教育变革。这不仅增强了人们改革的信心,也促使我们去认识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去关注如何改变教育,或者说,教育改革是怎样发生的?作为一种初步的探索,希望本书的案例和讨论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继续推动我国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开展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2021:中国教育改革方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编 杨东平 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21年
2021年,《教育规划纲要》正式颁发,面向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任务已经确定,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操作方案,在各地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中加以落实。为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参与《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基础上撰写本书。与具体解读《教育规划纲要》的读物不同,本书是在《教育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关心的教育问题,结合我国地方政府教育创新的案例以及国际教育改革的经验,提供的更加丰富的前瞻性的理论思考,以及具有建设性、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因而,是对理解与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延伸性、拓展性阅读,以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参考和服务。
本书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理论梳理和实证研究,涉及中小学“择校热”、重点学校制度、示范性高中、“转制”学校、“校中校”、“名校办民校”、教育投入、教育乱收费、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性别之间的教育差异、高校招生中的不公现象、高校扩招、高校贫困生现象、“独立学院”现象、“教育产业化”等若干热点问题,以及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公平的评价等。
【“21世纪教育沙龙”项目简介】
21世纪教育沙龙是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21年9月创办,每月举行一期。
这是不一样的沙龙!每月,邀五湖四海友人,在春风里坐一遭,谈谈中国教育的忧与喜。沙龙秉承“教育,每一个人的关切”的宗旨,直面中国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为关心中国教育的各界人士搭建一个自由开放的高质量交流平台。
研究院相信教育的改变源于每个人的改变。只有常识被不断讨论,谬认被不断匡正,好的、理想的教育方式被不断传递,每个人的关切才能成为每个个体的改变。
沙龙采取嘉宾主讲、听众参与互动的模式,每期邀请教育领域深具影响力的思考者、实践者担任主讲嘉宾,话题涉及乡村教育、中小学课改、教育国际化、在线教育等前沿话题,回望过去放眼未来,纵深思考汲取教育变革力量。沙龙注重平等尊重、多元开放,倡导建设性、正能量、理性对话,集思广益促进教育现状的改变。
沙龙创办近四年来,迄今已举办35期,汇集民间办学者、教育研究者、NGO、媒体、家长、教师及企业家等各界人士,思维的碰撞产生不少睿智思考与精彩见解。
附:历届沙龙主题及主讲人 主题 主讲人 1、国学教育在台湾 龚鹏程(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 2、学校的困境与教育现代化 康 健(北京大学教授,前北大附中校长) 3、父母皆祸害: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王占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平衡式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4、回望民国基础教育 王 丽(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 5、上海 PISA 测试告诉我们什么? 占盛丽(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6、从义务教育均衡看教育公平 胡平平(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副主任) 7、“教育国际化”及对中国现代化作用 郭玉贵(北京师范大学“985”特聘教授) 8、新课程:我们到底走了有多远 刘 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8、中小学课改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温儒敏(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10、生源危机与大学生就业 王伯庆(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11、电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 李 涛(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导演) 12、乡村教育,路在何方 ? 梁 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中国在梁庄》作者) 13、生长在学校之外的教育模式 王晓峰(北京日日新学堂负责人) 14、中学校长看美国基础教育 郝显军(石景山教委副主任、北京九中校长) 15、八十年代的中学生 任曙林(摄影集《八十年代中学生》作者) 16、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批评和反思 钟道然(中国人民大学三年级学生,著书《我不原谅》)(因故取消) 17、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18、媒介素养教育 卜 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19、家长委员会与教育的明天 李继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游学与青少年成长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21、《蒙特梭利教育纪实》看片研讨会
李新萍:教育电视制片人
伏尔特·加高莫:法国人,联合国MMUN亚洲区总裁 22、过去的小学——北师大附属小学百年祭 李 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3、寻找师魂—纪录片《老师》放映会 樊 英: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24、留学低龄化背后的冷思考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25、还原留守儿童的真实世界 蔚 然:文化及“三农”问题学者、《粮民》著者
赵俊超: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 26、教育,回到自然中去! 张巳瑛:北京爱·自然教育咨询中心负责人 27、学习的革命,真来了?——中国在线教育机遇与挑战 刘 安:北师大TEDxBNU策展人、OpentoLearn创始人
陈广涛:多贝网CEO
徐明军:中国开放大学校长办公室
尚俊杰: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
彭 天:友成基金会“创业咖啡”项目负责人 28、怎样让一支铅笔爱上写作?——写作与童年的二重变奏 山姆·史沃普:美国知名儿童作家
漆永祥: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
陈长泉:密云县十里堡中心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远 慕:80后创意写作实践者 29、谁能定义我们的青春?——教育与多元视野的重塑 赵 晗:香港突破机构项目官员
康 夏:“参差计划”发起人
张内咸:《待业青年》导演
曾郭偲:前百度游戏频道小编 30、“他们”如何渡过最难就业季?——中国高等教育的供求与转型 王嘉宾:普通院校毕业生
王伯庆:麦可思总裁
胡瑞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蒋国华: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刁 文:百年职校校长 31、博物馆里的童年 张 鹏:10年义务讲解员
罗 曦:史家小学语文教师
宋向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32、“热衷”失败,造就最聪明的脑袋——你所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 高佑思:以色列在华留学生
高哲铭:英菲尼迪投资集团总裁、曾是以色列空军F-16战机和特技飞行队的飞行员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董冰卉:定居以色列10年的中国妈妈 33、谁能教我们做好父母?——“新世代”的家庭教育困局 三川玲:著名童书出版人
瘦 驼:果壳网主笔、科学松鼠会会员、科普作家
杨 杰:家庭教育专家,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 34、英语教育改什么?——That is a question! 龚亚夫:英语教育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李俊和:北京四中外语教研组组长、北京市骨干教师 35、在“美国”发现教育——蓝带小学和哈佛大学的故事 向蓓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王 可:麦可思副总裁
李建文: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执行校长 36、先生曾经这样上学——资中筠和她的校园 资中筠:著名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 37、学习有意思——互联网时代的自我教育 李铨:原核工业九部科研人员,退休后尝鲜互联网
黎敏:谷歌中国开发者社区组织者,知乎问答达人
韦晓亮:极智批改网、智课网联合创始人 【“开放日”项目简介】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参与到教育改变的进程中来,研究院从2021年3月起每月举办一期“开放日”(Open Day),面向公众公开研究成果、项目状况,为每个致力于改变中国教育的机构和个人提供集结平台,合力共建。
【“教育信息双周刊”项目简介】
自2008年5月起出版《教育信息双周刊》,期从媒体公开发布的信息中,整理编辑中国教育信息双周电子通 讯,旨在帮助关心教育、工作繁忙的各界人士,了解中国教育的 主要动态、标志事件、重要观点、关键数据,以便在全局视野中 更好地思察、改进相关工作。
【“新民教育讲坛”项目简介】
“新民教育讲坛”是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公益性教育讲坛。“讲坛”从“大教育”的视野,广邀重量级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各界精英,即“教育界外部人士”,发表他们对中国教育的新思维,建言献策,营造社会共同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交流平台。讲坛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末举行。从 2008 年初,“讲坛”已经进行了 多期。
正如讲坛的首期嘉宾、著名经济学家汤敏先生表示,“教育这么重大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有发言权。教育不能被教育学家们、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所垄断。因为教育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太重要了。……人们常说旁观者清,旁观者也不一定就清,但是旁观者往往有与当局者不同的角度。从这一点角度出发,我们才斗胆、才觉得有责任来经常对教育发表一些观点。”
新民教育讲坛向社会各界公众免费开放。通过这样的活动,唤醒公众对自身教育权利的认知,促成他们对教育行业各方面事务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教育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媒体的广泛参与,也将让“讲坛”的成果广泛扩散,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讲坛”与公众有效互动的目标。 鉴于目前国内尚没有相对成熟的教育问题公共讨论平台,21世纪教育研究院以“民间智库,公共平台”为定位,发起建设教育思想网。网站聚焦、深入挖掘中国教育问题,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形成教育改革方案,推动中国教育转型变革。

文章标题: 龚鹏程 的真实学术能力如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8806.html
文章标签:学术  能力  真实  龚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