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成都大规模修建城墙是在什么时期 有哪些历史原因

时间: 2021-07-23 06:08:1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成都大规模修建城墙是在什么时期 有哪些历史原因

成都的历史

西周时期
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遗址,已经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3]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吞并蜀国(首府成都)、巴国(首都重庆)。公元前 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
宋元时期
谣朝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 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朝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元军攻占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设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后简称“四川省”。
明清时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攻灭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国政权,在成都设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设在成都,今人称其为“皇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康熙年间,朝廷实施“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渐恢复生气,省会也又迁回成都。清沿明制,设四川布政使司于成都。皇帝另简派四川总督、成都将军驻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率兵入川,攻成都失败,清军诱俘之,在成都城内科甲巷将其凌迟处死。
 成都的历史

成都历史悠久,也是中国的古文化之都,具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

成都是中国城址未变、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前311年),仅次于江苏的苏州(建于前514年)。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世界第一: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左右,历时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61年在临邛开采深井天然气,用于制盐、煮饭和照明;成都的蜀锦,又称“锦绣缎”,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锦缎丝织品,东汉(公元25-220年)年间的足踏织锦机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到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成都成为了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和茶文化的诞生地;到唐代,成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雕版印刷术,成都的卞家《陀罗尼经咒》、西川过姓金刚经残页、成都樊赏家历残页为世界现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间这里的商人联合发行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这里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

中国第一: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则,这是中国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这里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时的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杨雄、王褒奠定了汉赋的基础;后蜀主孟昶(公元943-965年)亲笔书写了中国第一幅春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公元355年之前,常璩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后蜀人赵崇祚编辑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花间集》;公元1082年前后北宋名医唐慎微撰写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0世纪,成都画家黄筌开创了中国工笔花鸟画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后蜀主孟昶特创“翰林图画院”,成为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早在汉代,成都的俳优百戏就很突出,在成都出土的汉代说唱俑,造型活泼,在中国同类文物中无出其右者。这是成都献给世界的珍贵礼物,也是成都文化的精华所在。

都江堰是什么朝代修建的,什么时期?修建人是谁?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是闻名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


李冰为什么要修都江堰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担任四川地区的行政长官。当时的四川,还远非日后的“天府之国”,而是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水旱灾害频发。

李冰到任后,不辞劳苦身临一线,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先从治理岷江入手。岷江,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岷山,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水流汹涌湍急,往往冲毁堤岸农田,往往给沿江百姓的农业生产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和破坏。岷江水患长期祸及四川,破坏农业生产,危及民生,成为蜀地发展的一大“瓶颈”。


李冰经过对岷江水势和地形的详细考察,最终决定在成都平原顶部的玉垒山,修建一座水利工程,以彻底治理岷江水患,都江堰由此诞生。

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都江堰建成后,汹涌咆哮的岷江主河道被人为地一分为二,分成内江和外江,枯水季节,岷江水大部分流入地势较低的内江,以保证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丰水期奔涌的洪水,则可以通过宽阔的外江排走。岷江至此彻底被人们驯服。

都江堰的历史意义

都江堰建成之后,被历代沿用数千年,已成为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它永久解决了岷江水患问题,成为成都平原十几个县的生产生活用水源头,灌溉面积达300多万亩。成都平原能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李冰和他的都江堰,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冰和都江堰,已成为世界水利发展史上不朽的丰碑。

春秋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

拓展资料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这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为24℃左右,平均最高气温仅28℃。冬无严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4.6℃,平均最低气温在1℃左右。

修建背景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

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年均总水量150亿m³左右。全河落差3560m,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都江堰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春秋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风景宜人,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其周围还有青城山风景区,是有名的避暑圣地,南桥,赵公山,安澜桥等,也是吸引游客的绝佳风景区。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

都江堰风景(2张)

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公务员考试题:战国时期,都江堰是由谁修建的呢?

请问老成都的建筑风格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最好有图,谢谢了。
成都坐拥天府之地,地处川西平原腹地,文化交流受阻,但作为西部大城又是商旅、文化使者的必经之路,因此成都建筑设计风格既保留了原有特色又适当地吸收了外来风格。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成都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四川省省会,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1921年设市。
1993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西部第一。
2007年,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海滨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新成都更美丽…….

天府广场:千年城市中心 见证岁月长河
公元前347年战国时期,蜀国开明王九世迁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广场”以北。岁月千年峥嵘。
1970年,“皇城”的护城河“金河”、“御河”被填平用以修筑地下防空工事。而在老皇城原址上修筑存留至今,且布局状若“忠”字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展览馆”和巨型毛主席塑像。
2007年由市文化局对天府广场周边规划的文化设施组织了国际性设计招投标,建立新的天府广场。

四川大学:百年学府 岁月感叹
四川大学校址最初在成都南较场,1916年迁入市中心的皇城,同时在市内学道街、东马棚街、五世同堂街、黉门街、白塔寺 街有大片校地。
抗日战争的1939年底,曾南迁峨眉山麓,以伏虎寺、报国寺、鞠槽、万行庄为校舍。
1943年初始迁到望江楼侧现址。
四川大学创建于1896年,是西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校,也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几所近代高等学校之一。其历史与西南地区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发展息息相关。

成都市劳动文化宫:
翻天覆地变化 科技与建筑的典范
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建于1951年,提督街61号,占地约43亩。其位置旧时是四川省提督署衙门,总领全省军务。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又改称“中山公园”,1951年扩建为“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属成都市总工会管辖。
自建成以来,就成了全市职工群众和广大市民进行文化、体育、娱乐、休闲活动的热闹场所。2005年初,老文化宫开始拆迁。
青羊大道129号这座城西标志性建筑物成为文化宫追寻梦想的新起点

人民公园;百年沧桑
成都市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 1911年。就全国也是“少较早开办的公园之一,在四川最早开办的第一个公园。由于公园占地在当时的少城,市民约定俗成称之为“少城公园”。 1913年,尹仲锡(字昌龄)策划扩建。1913年至1914年,为了纪念保路运动中的死难烈士,民国川汉铁路总公司在园内修建“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12月10日,成都解放。少城公园获得新生,次年更名为“人民公园”。延续至今。
目前仍然是成都花展和成都市民休闲活动的活动场所。

四川省人民医院:继续悬壶济世
四川省人民医院前身是1941年建立的原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公立医院,195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四川省人民医院. 1989年评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1991年增挂四川省红十字医院牌,2002年省政府批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合并,成立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岁月无痕,至今四川省人民医院依然勤勤恳恳服务着成都老百姓。

望江公园:名人故居 流光溢彩
望江公园位于成都市九眼桥锦江南岸,其前身是明清两代时,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先后建起的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建筑,民国时辟为望江公园。
望江公园最宏丽的建筑是高39米的崇丽阁,其名取义于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中的“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一句,因其直矗立在锦江岸边,民间称之为“望江楼”。
夜晚的望江公园以成为成都夜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锦江边:母亲河流淌的岁月
府河(古称郫江)、南河(古称检江、锦江)是环绕成都而过的两条人工开凿的河流。 南河是李冰修都江堰时从岷江干流上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绕成都西、南,向东流去。汉以后,因水量巨大曾被误认为是岷江正流。《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它水面宽阔,“竟似一海”。 现在:河岸新建绿化带、小公园和小游乐团,以及具有成都二千多年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雕塑等。二江汇合处的合江亭及其对岸的音乐广场加上沿岸原有的名胜古迹,使整治后的府南河形成了一条新的旅游风光带。
成都街道:宽阔不只是街道
一百年过去了,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不断发展,成都街道的数量早已经成倍增加,而且从街道格局上讲,也更加四通八达。从清末至上个世纪40年代,地图上标注的城墙位置都在锦江以内,也就是说成都的城市规模在那几十年的时间里没有变化。
而一环、二环、三环路都是后来形成的概念。也是城市发达的体现。
成都民居变化:
从川西民居到高楼大厦
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成都街头一片朝气和繁荣景象。清晨,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候,睡梦中街口处有人用地道的成都话吆喝道:“倒马桶哟!”很快,院子里便热闹起来,各家各户有人提着马桶跑出来。掏粪工只需要在街口等着,很快便可以“满载而归”。有时候,掏粪工的吆喝声也会在傍晚响起 …….
而现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匮乏和拥挤中走来的:每推倒一栋旧房,就升起一个新梦;每拔起一栋高楼,就落下一阵惊叹。短短二十年时间,城市地图彻底刷新,数千年日积月累的城市格局进入“历史”,成都开启了钢筋森林时代。

后记:
成都!成都!历史重现,那些年老的建筑震撼了我们的内心;那些泛黄的照片也印证了岁月的力量;这些新旧的对比让我们感叹建设的力量!为什么每一个成都人都依恋这里,也许不仅仅是这里的城市建设的速度,而是成都自身的魅力与氛围让人欲罢不能。
住在成都,是一种惬意的完美。
《居住成都,我来说几句》: >>参与评论,赢得奖品

生于1949年9月5号,现今60岁模具协会秘书长温成义:温叔叔也是出生在1949年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但是1949年成都老百姓居住的房屋和今天比起来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温叔叔能介绍下你童年记忆里家的环境吗?请问您又在那一年购买了第一套自己的房子呢?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温叔叔:小时候住的非常艰苦老平房,一下雨就漏雨而且满是灰尘,甚至有时候吃饭还需要撑伞。而我们连像样的衣柜都没有,用一个竹筐下面装衣服上面盖个木板就当书桌写作业。14岁那年我上初二,大冬天打光脚板儿上学,而小时候玩也很少,我们把扔砖头当成娱乐方式。粉碎4人帮以后我们的瓦房撤迁了,政府在东风大桥旁返迁给我们2套楼房。一套23平米和一套36平方,当年我30岁。而36平方那套我们住了4代人,现在这2套房子依然还在只是外墙都粉刷一新。这60年,我最大感触是30岁之前我们感到精神和物质都很贫困,30岁以后我们才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锦江宾馆 曹总:1960年开业至今的锦江宾馆,作为西南首家五星级豪华酒店,经历过无数的荣耀也接待了众多国内外贵宾。从以往独家到现在香格里拉、洲际等多家五星级酒店并列;从普通星级宾馆发展到现在多种多样多元的发展。不仅选择众多了品质服务也在不断进步。所以请曹总谈一下,这几十年,旅游酒店行业或者商务酒店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些方面还保留至今,那些已经被时间消亡?

曹总:锦江宾馆今年刚好成立50年头了,而酒店变迁两方面很鲜明,一是酒店的硬件方面,以往酒店的硬件方面我们离世界标准差距很大,改革开放后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与建设目前已经没有大的差距,有的方面甚至超过国外。变化突出体现在卫生间卫生条件与装修环境上面。原来我们使用的卫生间比较差,现在酒店和普通家用卫生间环境已经非常好了,说明我们自身卫生习惯也在进步。连大街上的公共厕所都在改造,这些细节的进步就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进步。

复制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长城从什么朝代开始大量修建

长城从什么朝代开始大量修建? 关于长城的故事? 关于长城的俗语?

1、长城大量修建是秦朝统一之后。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2、关于长城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长城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3、关于长城的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长城非好汉

读音:bú dào cháng chéng fēi hǎo hàn

意思:指不登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比喻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就不是英雄豪杰。

出自:毛主席1935年10月所写的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

扩展资料:

长城长度:

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说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就是明长城的长度。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经过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

2021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此次长城的调查和认定,不仅认定了2009年测定的明长城长度,还开展了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的资源调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烽火戏诸侯

参考资料来源:不到长城非好汉

1、长城大量修建是秦朝统一之后。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2、关于长城最著名的故事也就是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相传秦朝时,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范喜良和女子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穿寒衣,历尽了千辛万苦才终于来到了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长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3、关于长城的俗语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万里长城最长,学汉语最难。

长城易到,好汉难为。

扩展资料

长城真正的目的并不是防游牧民族,而是防止境内人员走私。塞外需要和中原进行贸易来换取生活必需品,所以贸易也经常是中原威胁塞外的手段。明朝时期关防严厉,不准私自和塞外之人做生意,不准走私军需品给塞外,这样就能很大程度避免战端。

长城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防止游牧民族南下,只是延缓游牧民族进攻,并且起着通信的作用让中原有时间调兵遣将。其大多数都是用来进行经济封锁扼制塞外发展的。塞外南下抢劫难度增加,所以一般没有什么大事不会南下发生战端。而贸易能让中原借此大赚一笔,更是扼制塞外发展的最佳手段,这才是修建万里长城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所谓的防止游牧民族南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长城大量修建是秦朝统一之后。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2、关于长城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长城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3、关于长城的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长城非好汉
读音:bú dào cháng chéng fēi hǎo hàn
意思:指不登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比喻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就不是英雄豪杰。
出自:毛主席1935年10月所写的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
扩展资料:长城长度:
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说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就是明长城的长度。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经过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
  长城在明朝时大量修建。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朝时把各国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后来的封建王朝也各有修补。但是大量修建是在明朝,现今存在的长城,大部分是明代修建的。

  关于长城的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
  长城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有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5]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女已经长大成人。一日,孟姜女在摘葫芦时发现葫芦架后面藏了个人。孟姜女刚想叫人就被那个人捂住了嘴。后来,那个人告诉孟姜女,自己叫范喜良,是为了躲避官兵抓人修长城才躲在葫芦架后。之后,范喜良便住进了孟姜女家里。所谓日久生情,范喜良经过孟姜两家长辈的同意与孟姜女成婚。天有不测风云,成亲当天,新郎被几个衙役抓走了。范喜良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转眼一年过去了,范喜良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
  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她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喜良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痛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点点的倒塌,哭到哪里便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监,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喜良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喜良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绝伦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喜良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长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人却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吁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地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时间。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长城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道路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使中华民族不被匈奴所征服,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石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国人居住,这城镇就是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相关诗词
  1、《长城》【唐】汪遵长城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2、《登长城》【唐】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6]
  3、《饮马长城窟》【南北】沈约
  介马渡龙堆,涂萦马屡回。前访昌海驿,杂种宼轮台。旌幕卷烟雨,徒御犯冰埃。
  4、《统汉烽下》【唐】李益
  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7]
  5、《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6、《经檀道济故垒》【唐】刘禹锡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8]
  7、《杞梁墓》【唐】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8、《听筝》【唐】张祜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9、《古筑城曲》【宋】陆游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9]
  10、《古意》【宋】陆游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10]
  11、《至广州第七十七》【宋】文天祥
  南方瘴疠地,白马东北来。长城扫遗堞,泪落强徘徊。
  12、《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13、《阮公体》【唐】徐晶
  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
  14、《过八达岭有感 》【明】熊伟
  烽火恰传边警至,鼓笳空奏凯歌还。 谁知点点鱼台血,洒向秋闺作泪斑。
  15、《登万里长城》【清】康有为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16《七律·登长城远眺》
  李祚忠
  登上长城天下雄,燕山如海碧葱葱。
  千年胜貌留佳话,万里英姿见太空。
  塞北岭原云际尽,关南楼厦日中宏。
  朝朝修筑工程大,赖有人民建此功!
  17《七绝·偕登长城远眺》
  李祚忠
  飞行峻岭势如龙,跃上同登向碧空。
  身处高台皆好汉?云山万里变无穷!
  18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名句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
  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泰戈尔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长城山海关联
  北国横亘一青龙,气壮神州万里程。 多少胡兵屈仰止,几多血肉筑安宁。------左河水
  从临洮直奔辽东,万里关山,到此方称好汉 自先秦历经唐宋,千秋壁垒,于今更显雄姿。 ---钱存源
  浪涌波翻,看莽莽苍苍,万里金龙来探海 风轻云淡,喜葱葱郁郁,千寻蜡象去窥山 。---彭必余
  关锁山海 万里走龙蛇 ——李乃富
  仰承日月千秋照 俯阅江河万古流 ------谢京钟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 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连接和修缮了战国长城,开始有了万里长城之称。

文章标题: 成都大规模修建城墙是在什么时期 有哪些历史原因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6155.html
文章标签:是在  成都  城墙  修建  时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