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实亡于万历的说法从何而来?万历一生究竟做了什么?
因为万历在位期间政治腐败,数十年不上朝导致了明朝陷入混乱之中。万历的早期精明干练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君主,但是晚年却贪图享乐,不仅败光了基业,也让明朝走向了衰亡。
一、一位很神奇的皇帝,年轻时忙忙碌碌,后来就直接不上朝了
万历皇帝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昏庸的,他刚刚在位的时候也是想要做一个好皇帝的,在处理政事上非常的勤快。所以当时还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场景,这就可知道在那个时候明朝还是很繁荣的。但是不知为何,万历皇帝虽然在宫中居住,但是却不愿意接见朝廷大臣。后来甚至不管朝政了,将近30年啥事都没有干,就待在宫中享乐。不过他为什么突然这样子,这就要问他到底经历了啥了。
二、万历不上朝,明朝群龙无主,宦官作乱
万历皇帝可能是年轻的时候太过操劳了吧,所以晚年就不想处理政事,就待在宫中贪图享乐。他不管朝廷的事,但是却还是享受着百姓们的上供,他还派官员去大肆剥削百姓。甚至还提高了盐铁的税收制度,让百姓的生活负担更重,这就让百姓非常愤怒了。因为此举不仅动摇了民心,还让人民生活得不到安稳,这也是明亡于万历的来源。
三、漏洞百出矛盾激化,明朝的溃败离不开万历不当政的那三十年
崇祯帝虽然想挽救明朝的江山,但是制度内部的腐败,再加上人民已经不相信朝廷,根本就无力回天。因为当时社会上各种矛盾激化,到了明后期的时候已经到了无法扭转的地步了。因为万历的怠政,导致朝廷党争剧烈,整个官场日益腐败。宦官已经成为了权力最大的人,再加上长期的战争国库被掏空,明朝已经日落西山了。
万历皇帝在后期执政中万事不理不管不问朝政将近30年,还派大量官员搜刮百姓,增加赋税,国本动摇,明朝灭亡,他一生中前期勤政,后期昏庸
万历在位期间政治腐败,数十年不上朝导致明朝陷入混乱之中,不仅败光了基业也让明朝走向衰亡。
他不上朝不管朝廷,却依然享受百姓的上供,让官员大肆剥削百姓,还提高盐铁的税收制度,让百姓生活负担加重,动摇了民心,再加上宦官当道,国库空虚,明朝已经是日落西山。
万历皇帝在登基之初确实是一个明君,在张居正辅导下,明朝也算是欣欣向荣,不知为何,万历皇帝在政权稳定后开始不问政务,他几乎将所有事物都交给前朝官员解决,自己却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怨声载道,而在万历朝积攒的所有问题,导致后期明朝的灭亡,所以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始于此的。
成王败寇,明朝实亡于万历不过是后代言官的一面之词,明朝的灭亡是之前积贫积弱的后果。万历一生中为权臣所左右,无法真正控制政权。
为什么说“明朝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
《明史》神宗的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个明朝享国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实为寓贬于褒,是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万历末年,国家的官吏已经缺了一半。他又是个死要钱的皇帝,放出太监四处扰民搜刮(如开矿事),民间连养只鸡也要缴税。
对这样一个皇帝,实在没什么好说的,说明朝亡在他手上,崇祯来背了黑锅并不过分,且看神宗的本纪,到了万历30年之后,年年不是“日有食之”就是“京师地震”,或者干旱或者水涝。其中万历31年农历5 月“凤阳大雨雹,毁皇陵殿脊”,到32年“雷火焚长陵明楼”,“昌平大水,坏长、泰、康、昭四陵石梁”,即使不信天象示警这些的,看了也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彷佛明朝先灵不安,亡国之兆已现。
大家想必都看了万历十五年,知道万历帝本来是有励精图治之决心的,除了从小敬畏的张居正并不那么居正带来的打击之外,使万历消极怠工的主要因素还是国本之争。这实在是令人叹息的一件事情。曾子《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的正是帝王之道。家不能齐,必然祸起萧墙。万历朝实在是一个家庭悲剧和性格的悲剧。不过用老夫子们的话说,那也是气数使然了。
首先大臣们太过于食古不化,王宫人和皇长子并不是有强有力的外戚作为支撑,立皇长子并不是于他们有什么好处,偏是大臣们死抱着“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和皇帝力争。本来,臣子们有一定分量的话语权,哪怕被当廷杖死,也要据理力争一向是政治清明的象征。有明一朝,大臣因直谏被杖死,庾死的不计其数,然而白发苍苍的大臣们,不怕被当廷扒下裤子,屁股开花,也要前赴后继的上疏。是出于长期文化积累的对于敢于直谏即为忠臣这个符号的认可,死谏可青史留名,也是气节所在,也可以裁抑君权,用在军国大事上,本是好事。可悲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的满朝大臣,把精力耗费在这样无意义的事情上。孰贤孰愚,孩子小,能看出什么来,偏偏大臣认准了死理。从“满朝文武泣于文华殿请立储”这样的描述里,我闻到了儒家文化腐烂发臭的气息。
如果是万历的爷爷嘉靖皇帝,事情也好办得多。这祖孙俩,是明朝享国在位时间第一和第二的一对儿(明朝偏是昏庸的皇帝在位长,仁宣和孝宗在位不过十数年而已,这一点和清朝正好相反),对待大臣,走的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然而并不是偶然,甚至是必然的,所谓一盈一亏,矫枉过正。
由于万历的怠惰,任由姓魏的扰乱纲纪,到崇祯时期早已是千疮百孔拉,那时就北有后金(清)国内到处是起义军,其实也已经是大势所趋,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换,很少有人能非常理智,崇祯也是很想拯救明朝的,可是太急切了想一口气吃胖,(心情可以理解),生性多疑,那是性格使然,再说在那时那样的情形,草木皆兵,中反间计以最严酷的刑法杀了他唯一的依托袁崇唤,我们也应该给予一点理解的
"明亡实亡于万历"为什么要这么说
明朝之亡,亡于万历!这是许多历史学家的共识。这种认识固然不错。万历皇帝亲政后骄奢淫逸,长期怠政,却勤于搜刮。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政治环境日趋恶劣:农民起义、市民暴动、军兵哗变、民族矛盾尖锐。
万历朝的堕落只不过是个结果,当然,神宗皇帝个人是要负责任的。但是即便不是他,这个王朝迟早还是会腐败下去的。万历朝的弊政实际上在一百年前的成化朝时就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成化年间(公元1465—1478)明宪宗朱见深统治时期是明王朝十分重要的一段时期,明王朝后来的许多弊政在此时已拉开了序幕或已暴露无遗,(此时正值明王朝开国第100年和120年之间)。
成化朝的弊政除了前面提到的继承英宗时期宦官专权外,还有四个特色:
一、 西厂。作为特务组织,东厂和西厂“为明代独有之弊端”。而西厂就成立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这是明宪宗的制度“创新”。西厂成立后,汪直借用锦衣卫中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特务网络。西厂的特务大权,在当时要比东厂多一倍。西厂虽然在成化朝只存在了五年零几个月,但它却造成了许多恶劣的影响。比之于东厂,西厂扩大了明代特务的职能与侦察范围,它的侦查范围、侦察地点不限于京城、地方,而且遍及南北边腹各地。此外,宪宗创设西厂为后世奠定了偏爱特务组织的心理基础。他的孙子,即明武宗便仿效他重建西厂,并增设了内行厂。特务组织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使明王朝日益失掉民心。
二、皇庄。“皇庄”之名,始于宪宗朱见深。天顺八年,朱见深没收宦官曹吉祥在顺义的田地,设为“皇庄”。实际上的皇庄可能出现的更早,如仁宗曾有仁寿宫庄、清宁未央宫庄,英宗为诸子设立东宫、德王、秀王庄田。宪宗的做法,是使“皇庄”设立制度化了,从此皇庄的设立成为名正言顺。皇室搜刮土地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皇庄的设立,其实是开了明代土地兼并的先河。宪庄的皇庄、很快就遍布顺义、宝坻、丰润、新县、雄县等处。到他的儿子孝宗时,在京城内的皇庄就有五处,而他的孙子朱厚照即位一个月内就在大兴县设皇庄7所,并陆续发展到昌平、真定、保定等地,10年内就使皇庄的面积达到37595顷零46亩。在皇帝的带领下,藩王、勋戚、宦官等纷纷请皇帝赐给土地,明王朝的土地兼并从此愈演愈烈。皇庄内,土地所有权与司法权、行政权相结合,扰乱了地方的正常税收、行政与司法。皇庄一般都有皇帝派宦官管理,宦官带着一旗校,在桊养一帮无赖,“占土地、敛财物、污妇女”,无所不为,皇庄的设立不仅与民争富,而且极大的瓦解了王朝的经济基础。
三、传奉官。传奉官的名称也是宪宗的“发明创造”。天顺八年(1464)二月,即位不到一个月的朱见深下了一道诏令,授予一位名叫姚旺的工人为文思院副使。这便是“传奉官”的开始。“传奉官”是当时人们称呼那些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
这一举措对明王朝官僚体制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第一,皇帝从此视官爵为私物,可以随时任用官员。如此则必然破坏皇帝和官僚士大夫之间的权力结构平衡。第二,传奉官大都是难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官职的人,他们的素质可想而知,如此一来,政府的文化认同必然产生扭曲,政权运作中的冲突也必然加剧。而传奉官中多数是一些倿幸之人,靠着结交宦官和皇亲国戚或者行贿的手段取得一官半职,有他们在,吏治腐败必然日趋严重。第三,传奉官的产生使得皇帝身边的嫔妃、太监及一切亲信之人都可以不经吏部而借皇帝之名大行私利,进行卖官活动。如此下去,必然是 官越来越多,吏治越来越腐败。
四、纵欲成风。明代的纵欲风潮大抵也是从成化年间开始兴起,有两个例子似乎能说明这一切:
大约在成化年间,梅毒开始在广东流行,并迅速在全国扩散。这是梅毒首次在中国出现,而它选择的时间便是成化年间,从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社会现状。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一日受千金不为贪,一夜御十女不为淫”,皇宫带头,士人们争相纵欲,淫邪小说流行,春宫画、性药性具在市场上公开出售,青楼妓院生意兴隆,不少显贵开始蓄养家妓,整个社会陷入骄奢淫欲的氛围中,直到明朝灭亡。
正是成化年间的这些“创新”,才使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今天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是,既然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还何苦设皇庄、设传奉官,带头破坏制度?
纵观中国各个朝代,明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手段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汉、唐的皇帝还只是削弱相权,而明朝的皇帝干脆抛弃了整个官僚政权,直接插手地方事务、直接选官。一句话,明王朝的皇帝不想让自己的权力受到任何哪怕一点点的限制,皇权在明朝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亡于万历的说法由来已久,满清修的明史中就说“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后人也多将之奉为圭臬,不断引用,可见深入人心的程度.在各种关于明朝历史的论述中,都把万历描绘成一个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总而言之五毒俱全的,一无是处的皇帝.除了在张居正当政的十年之外,以后的万历时期,就乏善可陈.在一些人眼里万历就是一个败家子,就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真正的责任,从朱元璋等前几代皇帝开始就有了,中央集权,特别是官吏制度,设立锦衣卫,太监等等……而明朝的故事,到了万历,只不过按照既定的历史轨迹走到了一定阶段,而万历的推波助澜只是推动了明朝的灭亡,这种灭亡朝着另一种方向发展,是中国被异族在封建集权制度下又统治了三百多年而已.张居正救不了明朝,崇祯早生一个时代也解救不了明朝,中国也不可能照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所以这样的责任无法量化的.万历对明朝的加速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朝,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有道理吗
衰败是从万历开始的这是肯定的,但是没说的那么重。
崇祯本来可以做个中兴之帝的,可惜有想法没能力。
做事过于苛刻,做错事有推卸责任乱杀大臣,说白了不知道民间疾苦啊。。
如果换成朱元璋的话,那可能在进入一个巅峰。。
明晚年应该减赋税,杀贪官整风纪多力新人,,信任大臣。。
而崇祯正好反的干。。
崇祯是好心干坏事的皇帝
文章标题: 为什么说明朝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 万历的下列具体政策究竟有何影响(见问题补充)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