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10 09:02: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很多人了解古人生活面貌,一般从古装影视剧当中了解。但是,影视剧为了艺术效果,并不能把古代的历史面貌完全展现出来。尤其是,古人最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往往被电视剧误导。很多人估计还认为古人都穿绫罗绸缎,住高大上的房子,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外出随时可以大鱼大肉。我们就来谈一谈古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看哪些情节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古人劳动场面
在我们的想象当中,古人穿的衣裳都像古装剧当中男主角穿的那样,都是衣冠楚楚,看上去很华丽。即便是路人甲衣服也是大袍襦裙,放在现在感觉也不赖啊!其实,在古代平民老百姓所穿的服饰,并没有贵族所穿的衣服那么华丽。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服饰和款式。
劳动人民
根据《中国全史》当中的说法:“农民的服饰以束髻、穿草鞋和短袖长襦为特征。市民的常服以包发巾,加抹额、穿襜褕和束大带为特征,厨役的服饰以扎带、着褠、穿襦裤和戴小帽为特征,劳役人的服饰以束发、穿衫裤和加臂褠为特征。”
无论贫贱富贵,古人的服饰款式都是差不多了。华夏民族固有服饰的特征是“交领右衽,头戴冠冕”。古人服饰,分为“衣”和“裳(襦裙)”,衣和裳连在一起的叫作深衣,目前流行的改良汉服都属于“深衣”。古代服饰最大的区别在于布料、颜色和头上戴的冠不同。
先说布料,平民老百姓所穿的是布衣,也就是粗布衣服。布料属于麻葛制品,老百姓家里都可以种麻,自己可以纺织。而贵族和有钱人的家庭身上穿的是绫罗绸缎,属于丝织品。丝织品来源于蚕桑,民间虽然也养蚕缫(sāo)丝,但是织出来的丝帛主要是补贴家用,也是普通农民的经济来源之一。所以,有钱人和穷人的穿着在布料上已经体现出来了。
其次是颜色,古代平民老百姓服饰用什么颜色呢?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 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朝服)不入公门。"什么意思呢?所谓的正色,就是“青、赤、黄、白、黑”五种富贵之色。“间色”是 “绿、红、碧、紫、骝黄” 这五种颜色,被称之为平民阶级的颜色。比如,明朝的普通老百姓礼服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穿袍衫时,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的颜色,不能用大红、鸦青或黄色。
再说头上戴的冠,《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女子十五笄。”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需要参加冠礼,戴礼帽。而女子到了十五岁,需要用簪子束发。普通老百姓,没有加冠不戴礼帽,只戴头巾,一般称之为“帻(zé)”。
短褐
最后说一说,古代平民老百姓的劳动装。古人一年四季不可能穿一件衣服,他们在夏天劳动可以不穿衣服,也可以挽袖袒胸,毕竟宽袍大袖在劳动的时候很不方便,但是在秋冬季节一般穿“短褐”。在唐沈既济《枕中记》有一个小故事:“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亦止于邸中,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开元七年(719年),一个叫吕翁的道士,获得了神仙术。到邯郸一客栈休息,见一少年卢生,穿着短褐,骑着小驴,将要下田劳动。卢生经过客栈停下脚步进入客栈小憩,与吕翁共席而坐,席间谈笑风生。只是卢生觉得自己衣装敝亵,长吁短叹,抱怨自己穷没能出将入相,不过他说完以后就做了一个梦,也就是“黄粱一梦”这个成语的由来。
犊鼻裈
总之,“黄粱一梦”当中描写了一个下地劳动的少年形象,“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古人下地劳动所穿的正是短褐(shù hè),用粗布做上衣,下面是裤子(贫穷人家穿还穿犊鼻裈,司马相如曾在邛崃卖酒的时候就穿过),上衣的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头上往往要裹头巾。明朝杨士奇在 《汉江夜泛》中说:“短褐不掩胫,岁暮多苦寒。”短褐遮不住膝盖,一年到头都寒冷,这就是古代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特点。
食:古代老百姓吃什么?我相信很多人听说过五谷杂粮,所谓的“五谷”就是“稷(小米)、黍(黄米)、麦(小麦)、菽(豆)、麻(麻种子)”。此外,还有“六谷”之说,六谷多了稻(大米),主要是当时北方不产稻谷,稻主要生长在长江流域,是后来才传到北方的。
韩熙载夜宴图
古代的肉食有“六牲(马、牛、羊、豕、犬、鸡)”根据《国语·楚语下》的说法:“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在先秦时期,庶人(平民)不吃肉。在《礼记·王制》中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古人平时杀牛、宰羊、屠狗,庶人平时不吃肉,一般在祭祀的时候才能吃肉。当然,这些规定在先秦时期很严格,到了秦汉以后,平民老百姓都能吃到肉。但是,牛还是在禁止宰杀的行列。
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说:“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从汉朝开始,民间禁止杀牛,杀牛者死罪。到了唐朝虽然取消了杀牛死刑,但是杀牛要判一年徒刑。在《宋刑统》当中也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有人统计在《水浒传》当中一共有48处描写了吃牛肉的情节,很显然不靠谱。不过还有人分析说,《水浒传》当中都是一群亡命之徒,藐视朝廷,他们吃牛肉,只能说他们不怕死。是的,在古代如果不怕死,还是可以去尝试一下牛肉的味道。如果,不想死,还是老老实实的吃素吧!
既然不能吃牛肉,那么什么肉可以吃呢?在古代,贵族一般吃羊肉,羊肉被视为“美味珍馐”,所以“美”和“馐”字从“羊”。平民老百姓,肯定也吃不起羊肉。但是,吃得起狗肉和猪肉。比如樊哙就是屠狗的,张飞就是杀猪的,从他们的身份等级来看,平民老百姓能吃到狗肉和猪肉,不过到了唐朝吃狗肉不再流行。从《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当中就有描写,范进的岳父就是一个卖猪肉的。可见,明朝已经流行吃猪肉了。
古人宴会
在古代吃不起肉,还是可以吃蔬菜,古代的蔬菜还是蛮多的。根据《中国文化史》的说法:“古代蔬菜见于记载的有葵、苴、荼、 芑、荠、菲、薇、韭菜、芹菜等,多是野生,有些已人工培植。”在张骞没有出使西域之前,我国的果蔬不是很丰富。不过也能吃到桃、梅、杏、枣、梨、海棠、香瓜、桑葚等本地水果。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从西域带回了豌豆、胡麻、无花果、甜瓜、西瓜、胡豆、绿豆、黄瓜、大葱、胡萝卜、胡蒜、胡桃等果蔬。汉武帝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之后,能吃到南方的山姜、甘蔗、龙眼、荔枝、槟榔、橄榄、柑橘等水果,据说有百余种。到了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红薯)、西红柿、马铃薯(土豆)、花生和辣椒,大大丰富了我们的餐桌。
关于佐料,我们要特别说一下,唐朝时期从西域引进了胡椒。到了明朝,从海外又引进了辣椒。据说辣椒最早是用于观赏的,真正走上餐桌大概是清朝后期。云贵川地区的人将辣椒称之为“海椒”,可能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海上带回来他老家云南昆明的,所以云贵川盛行吃辣,可能有这个原因。
除了胡椒和辣椒,古代的酱料其实蛮丰富的,据说周天子在用膳的时候馐有一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则一百二十瓮(缸)。先秦时期的“酱”并非酱油,而是一种发酵佐料,比如豆瓣酱。平民老百姓家庭就盐和油,古人吃的油,非植物油而是动物脂肪熬制的,称之为“膏”。在《史记·货殖传》当中,雍伯就是靠卖油脂(油膏)挣到了千金。
阳燧
说了肉类、蔬菜和佐料,我们再说古代煮饭时的用具。先秦时期,一般家庭用三足“锅”,其中一种叫鬲(lì),是用来煮饭,很多人也用“鼎”。“鼎”的用处很多,不仅仅可以用来装食物,还可以用来煮肉、烧菜。在铁锅没有出现之前,古人吃的食物,是煮、炖和烤(火炙)的。到了北宋时期,冶炼技术发达,到那时才有了现在煮饭和烧菜用的铁锅。
古人烧火做饭时没有打火机和火柴,但是古代有两种取火用具,一种是“阳燧”,一种是“火石”。根据《礼记·内则》的记载:“左佩金燧,右佩木燧。”其中,“金燧”因为从太阳取火,故又称“阳燧”。阳燧是铜制的,形状如凹凸镜,向日照物取火。古人随身携带着“木燧”,是一种木制的钻火工具。而“石火”是一种矿石,一般是敲石取火,魏晋时始使用,唐时盛行。在李贺的《南园十三首》诗中就有:“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这种古老的取火办法,直到清朝还在使用,所以清代赵翼在《衰态》一诗中说:“灯前敲石火,饭后问朝餐。”
估计很多人很好奇,古人一天吃多少次饭?从古籍的记载来看,最早的古人吃饭次数是一日两餐,上午餐称“饔”(yōnɡ),下午餐称“飧”(sūn)。早在商代一日两餐已约为成定俗,那时的记时法,称上午7-9点为“大食”,下午15-17点为“小食” 。到了唐朝,在上午和下午两餐的中间,多了一顿“点心”。据说,韩国将午饭还称之为“点心”,很可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当然,在唐朝并没有普及一日三餐,“点心”也只存在于贵族阶级。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一个繁荣的朝代,所以唐朝以前的一日两餐,在宋朝已经变成了一日三餐,甚至一日四餐的情况都有。到了明清两朝,一日三餐已经成为定制,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在古代吃饭,还是有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比如,古人吃饭用的是 “箸(zh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筷子”叫法,源于明代。据说,现在日本的“筷子”还称之为“箸”,可见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此外,先秦时期,每个月吃多少饭食,还有规定。《管子·国蓄》中说:“男月食四石(按照秦汉度量衡,一石大约120斤,四石就是480斤),大女月食三石,吾子(小男小女)月食二石。”按理说一个成年人,一个月吃不了480斤。应该是说,一般家庭的成年男子一个月不会超出这种食用量。
古人织布
除了饭食有定量,《管子·海王》中还提到食盐的使用数量:“终月(一个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从古籍的记载来看,古人对食用盐的使用也有规定。虽然说一个月吃不了几升盐,朝廷限制食盐的用量,主要是为了防止走私。在唐太宗初年一斗米值3-4钱,到玄宗时一斗米值13钱,粮食在那时比较稳定。而盐呢,唐玄宗以前,盐由户部经营,每斗盐10钱。安史之乱后,朝廷财政紧缩,每斗出售价达到了111钱,是原来的10倍。到唐德宗九年(788年),每斗盐增加到了310钱,30年间,盐价上涨30倍,可见盐巴在古代是抢手货。据说,黄巢就是盐贩子,他能聚集这么多人反抗唐朝,就是因为很多农民需要盐这种生活必需品。人民买不起盐,吃不起饭,跟他造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最后,要说的是,古人吃饭时,还要喝酒,当然指的是有钱人吃饭时喝酒。普通老百姓吃饭的时候往往是不喝酒的,在我国某些朝代还禁止私人买卖酒。比如,唐德宗三年(782年),朝廷禁止私自买卖酒,由政府自设店专卖,“收利以助军费”。唐朝时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惯,但是唐德宗在公元793年又开始征收茶税,并分三等征税。唐宣宗初年(847年),有三人私贩茶叶满了300斤,皆处以死刑。
穿越回古代,体验一把古人生活,成了无数的古风爱好者的共同愿望。
先不论穿越一事尚有存疑。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对古代生活的刻画,大多是从达官贵人和名流权贵的角度出发,并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
那么,普通古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究竟怎样?从一些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生活水平其实相当落后。
衣
在制作精良的宫廷剧中,演员身着华丽奢靡的丝绸罗缎,走起路来翩翩生风,让人目不暇接。现实生活中,一些汉服爱好者甚至将汉唐宋明等制式汉服作为常服,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分量。
在物质和精神消费飞速增长的当下,出现这种情况不足为怪;但在古代,能穿得起这类衣服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
养蚕吐丝是一项流传已久的手艺活,但因为全程是人工操作,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所以绸缎丝绢只是上层人士的专有品,普通家庭是用不起这类贵重物件的。
考虑到棉花和麻布都是广泛种植的作物,成本较低,所以多数古代人的衣着通常讲究"冬穿棉,夏穿麻"。
然而,麻布的透气性很差,在炎热的三伏天穿着麻制的衣服,不一会儿就容易汗流浃背。男性还好一点,不受封建保守思想约束,可以选择打赤膊或者挽起衣服。
但对于女性而言,身体是不能随意裸露的,即使是在夏天还是要用长衣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就算是名门望族的夫人小姐,夏季穿纱也至少要穿3层以上,并搭配裹胸和内衣,否则很容易走光。
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历史已久,并领先世界养殖家禽家畜,给人印象就是非常会吃。
当然,这种精致的饮食方式也仅限于大户人家,一般家庭连温饱都是问题。
古代粮食稀缺,农作物产量本身就极其低下,加上年末要给政府上交赋税,被地主征收地租,农民一年到头能收获到手的粮食基本上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水灾旱灾战争,就更是所剩无几了。
即使是在盛唐,如贞观年间,百姓一日三餐也只能喝稀粥,就这还算是小康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提炼油脂技术落后,食用油相当稀缺,一般家庭烹饪是不放油的。况且古代粮食都是粗粮,没有精面精米,制成的食物相当粗糙甚至难以下咽,再搭配上无油的菜,恐怕没几个现代人能吃得下去。
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自己住宿环境的描写,也是当时多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比起现在无坚不摧的钢筋混凝土,古代居民使用的茅草黄土简直不堪一击。那些富丽堂皇的府邸豪宅,都是用木梁架起的结构,搭配上砖块,造价十分昂贵,并不是人人都能负担的起的。
平民的住所都是由茅草堆砌而成,能用黄土加固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茅草屋构造简单,抵抗性能低下,遇上大风天气容易坍塌,在雨天也会出现屋顶漏水等现象。
房屋内部条件也很简陋,没有功能特定的分区,没有舒适的家居电器,基本上吃喝拉撒都聚集在一起,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行
现在,无论是飞机还是高铁,"日行千里"基本不是梦想;但在以人和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出一趟远门是很折腾的一件事,"日行千里"简直是妄想。
作为一种以速度著称的动物,马早在几千年就被人类驯化,成为一种代步工具。在文学创作中,"千里马"一词也频频出现。
古代人在选取马匹时的标准极为苛刻,不但要求速度够快,还要求相貌美观,如汗血宝马、大万马等都是上乘马驹。
按照现在的单位计算,古代纯种好马的速度在40公里每小时左右,相当于汽车低速行驶的状态;加上马匹耐力有限,即使长途过程中不停换马,消耗的时间依然庞大。
然而,马在古代也是奢侈品,普通人出行只能靠步走。如果还有东西需要携带,无疑是给出行增加了负担。
"出门全靠走,货物全靠背",古人出次远门,在路上耽误个几天几夜从来不是夸张。
虚构架空的艺术作品让大众对真实的历史产生了误解,其实古人生活的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好,那些锦衣玉食、富得流油的生活仅限于个别贵族。与其脑补着穿越爽一把,倒不如珍惜当下生活。
封建社会当中,平民百姓一般都劳于忙绿,盛世的时候还好,可以有些富余,不然今本上都从早忙到晚,就算有娱乐生活也没有时间参加。那有些人就要问了,在没有手机、网络、电力的古代,都有哪些娱乐生活呢?
文人墨客之间可以行酒令、斗文、以诗会友。依依杨柳河堤旁,迁客骚人汇聚于此,感受春的浓郁气息。还能诞生不少风雅诗句和千古风流的韵事!懂音律的弹弹琴,下下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官宦之间,王侯将相可以携妻带子到风景秀丽的山庄进行避暑,既能享受生活,又可以观览美景,陶冶身心。部分也有马场,可以去打打马球,放松身心。皇家更是有自己的狩猎场,闲时去狩猎既能锻炼自己的骑射技能,又可以放松身心,不用去管嘈杂凡事!
对于老百姓来说,灯会、谜会可以说是最没有成本的娱乐事项了。上元佳节,上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下到风华正茂的少年少女。在街头灯会之上,他们与官贾贵胄并无区别。可以猜灯谜,赏灯会,尽情娱乐自己。还有一些蹴鞠,高俅就是因为踢得一脚好蹴鞠才能获得高位!后期还有舞台戏曲盛行,看戏听曲的成本不高,平民百姓完全消费得起。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夜市存在了,说书、评书。斗斗蛐蛐,喝喝茶,玩玩鸟。低级趣味还有一些勾栏瓦舍,赌场之类的。对于没有科技娱乐的古代,娱乐生活照样多姿多彩!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