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
人家的论文,请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进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形成必将获得有益的成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
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国传统是经世致用之学。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
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以儒治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之未来而奋斗。
三、儒学传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阅读了叶金宝的《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书后,清楚的了解到通过对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主体精神、思维途径、认识方法、工具意识等层面的考察,回答和谐究竟是什么、和谐如何可能、和谐如何实现等基本理论问题,对和谐理论的建构进行初步探索。
书中对“和谐”的深层辨析,儒家认为,若要创建和谐社会须先创建和谐的人生,而若要创建和谐人生,除了重视内在的品德修养之外,还须正确重视并妥善处理一些客观存在着的矛盾关系,如:(一)“义”与“利”的关系。儒家重“义”亦重“利”,主张“义”与“利”的有机统一。这在理论上表现为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利”,反对“见利忘义”、“不义而富且贵”。因为“义”是使功利趋向于合理的规定,从“义”出发,也就是从合理的功利出发;一切有关“义”、“利”关系的论辩,最终无不落脚于所谋取的功利是否合理这样一个为人之道的问题上。这种观点和思维方法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故而中国人主张并认同的是“义然后取”,而总是把诸如偷的、抢的、骗的、贪污受贿的东西统称之为“不义之财”。(二)“理”与“欲”的关系。无论古今中外,在理论上都存在着“纵欲”和“禁欲”两种偏离中道的极端倾向,而儒家有鉴于此,独独主张把人仍欲望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既不“纵欲”又不“禁欲”,而是“寡欲”与“以理节欲”。这是儒学本旨,与后来宋明道学家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判然有别。这种既肯认自然人欲的正当性、又强调用理智的态度来克制过度纵欲倾向的思想,无疑是很明智、正确的。(三)“德”与“才”的关系。儒家本是“仁”、“智”并重即“德”、“才”并重的。儒家有鉴于此而更强调品德修养,要求“崇德”、“好德”、“修文德”、“为政以德”,反对重才轻德、有才无德。回视历史而复慎审现实,这种思想是有其合理性的。(四)“言”与“行”的关系。有鉴于现实生活中言常有余而行常不足,导致“言过其实”的倾向,儒家特别强调“言顾行,行顾言”,以求达到言行一致,而反对言行不符、表里不一,“耻其言而过其行”。儒家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作为君子修德之要务,认为只有对行事不足勉以勤勉,而又对有余之言戒以谨慎,使之言行相符,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人的行为主要体现在言行上,所以力求言行一致,乃是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社会中,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导致人们过分迷恋于对物的占有和崇拜,这会使人们变得贪心不足,越来越自私。而这种物欲化的倾向又会使不少人的道德异化,人格退化。有的人为了实现自己过分的、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什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乃至一切礼义廉耻全都置诸九霄云外。于是,道德沦丧、人文精神危机遂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消解理想、蔑视道德、远离崇高、排斥正义、摈弃精神境界、逃避社会责任等庸俗化和粗俗化的倾向竟成为时尚,纵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在这种身心失调而导致人格分裂的危机中,若能取法儒家以品德修养为主的修身之道,对于达致和谐的人生,并进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形成必将获得有益的成效。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严重失衡导致道德沦丧,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和发展人类的文明成果,构建和谐社会,就应着力注重克制市场经济固有的物欲与功利的冲动,彰显人文精神。而儒家关于品德修养的“修身”理论在这方面无疑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深入体会可以发现,它对于协调身心以实现和谐的人生必能发挥巨大作用。
四、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书中对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思想与规范”的深入讲解,可以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理念。
1、国家间相处的和谐理念:“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简而言之是指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和”、“同”两个概念,都是讲同一性的,但内涵却有很大不同。“同”是指否认矛盾,不承认差异的同一性,而“和”则是承认有矛盾,有差异的同一性,因此“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而“和”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
儒家文化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的要旨是:第一,事物是各各不同的;第二,不同事物互补互济;第三,整个局面因之而和谐。在与异民族相处时,儒家把这种“和”的观念置于具体的民族关系中,出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这一点与西方的民族观念很不相同。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的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中国奉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正是这一思想的鲜明体现。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理念。
2、国家内政外交的和平理想:行“仁政”、修“文德”。
“仁政”爱民、“文德”教化是儒家思想在内政外交上的理想期求。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的华夏民族和周边的夷、狄、戎、蛮等诸少数民族进入地缘政治时代。在处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关系上,儒家主张修“文德”的对外政策。从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出发。显然,受着如此“仁政”爱民、“文德”教化和平思想深远影响的中国决不会干涉别国内政,不会主动发动侵略其它民族、国家的战争,更不用说侵占其它国领土。所以,中国的崛起只会壮大国际社会上的和平力量。
3、国民个人修身的温和信条:“诚”、“敬”、“信”。
儒家传统思想非常重视对国民自身进行修身的伦理道德<span>教育。在此问题上,儒家强调“诚”“敬”“信”的和平修身信条,并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对于保障国家和平<span>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诚即真实无妄,敬即主一无适,信即真诚忠信,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没有诚、敬、信,人就不能称其为人,当然,没有诚信人类也无法和睦相处,更谈不上社会的繁荣昌盛。儒家思想主导思想潮流数千年,它所倡导个人要“诚”“敬”“信”的价值观使得中国民众自古形成热爱和平的<span>历史传统和心理基础,也保证了它的崛起只会是“和平崛起”。近年来,由于中国信誉较好,其投资环境也日益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青睐,成为吸引外资的大国。中华民族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是讲求诚信的,都是负责任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只要合理地开掘儒学传统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将会建构一个更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叶金宝.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M.].广东人民出版社.
[2]刘蔚华.儒学与未来[M].齐鲁书社.2002.
关系:儒家文化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家学说,到汉代汉武帝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演变为中国正统思想,也就是儒家文化在古代是官方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传统文化的外沿更广,包含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所有文化,有的融入了儒家被儒家吸收,有的形成独立体系,如道家文化。所以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概括的讲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既有各种思想文化,又有各地的风俗文化。而儒家文化是特定文化,就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儒家思想。因为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帝王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火热的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儒学吗?
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在不断的变强中,中国已经逐渐走向了世界的舞台,成为了受世界瞩目的焦点。这也就吸引了许多国外人想要去了解中国,想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说中文也成了时髦的事了,这些也就间接导致了国学的火热,而现在火热的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儒学吗?
何谓之儒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儒学。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在东省曲阜市的孔丘所创立,其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历经了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大家对其的弘扬与传承,为其不断地进行扩充及完善,让其越来越受国人追崇,两千年来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近年来更是受世界各地的喜爱,孔子学院更是在各地开设起来,儒学文化的精华已经散播全球,辐射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由于大环境在不断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年,祖国在日益繁荣昌盛,社会愈加和谐稳定,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益增加,学国学、用国学已是蔚然成风。国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推陈出新,日趋完善,亦是可圈可点,可喜可贺。但是大多数人对于国学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儒学就是国学。
其实不然,国学包含的内容比儒学更加广泛,门类也是众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岂是用诸子百家能够形容,其真正的本质用: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百姓日用而不知,这样描述是比较准确的。而儒学则是国学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于问题的看法,不是很全面,若是与您的想法不符,还请多多担待。
应该说是比传统的儒学要更加完善一些或者更加进步一些。
儒学囊括的方面有很多,国学是属于儒学中的一种。
一般是这样的,儒学就是传统的孔子文化。
国学是中国传统儒学里面经典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代表中国传统儒学。
儒家是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吗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常识文化篇。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一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封建统治者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推行愚昧政策,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从构建和谐社会与廉政建设来看,儒家思想中的勤政爱民、任人唯贤、和睦相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礼”,即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已;主张改良,与时俱进。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有利于调解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②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仁政”,即不误农时、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让农民有一定土地。③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学派的长处,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他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被汉武帝采纳,光大了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④唐安史之乱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削弱。两宋时期,朱熹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⑤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了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经典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⑥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强调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将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⑦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将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将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喻为“吃人”的魔鬼。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⑧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被进一步削弱。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学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之。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国学与传统文化,二者同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概念。从相同方面来看,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承传下来的文化。
区别:
1、概念不同:传统文化是文化,而国学是学术。
2、发展不同:传统文化是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发展的文化;国学是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发展的学术。
3、涵盖的内容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
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国学所包含的内涵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它的学术部分。
扩展资料: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
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国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命题比较大。首先,传统文化就可以分成两种基本的主流:一是儒学,一是汉学。
现在的国学,基本就是儒学。
你是问国学与儒学的关系,还是国学与汉学的关系,这个你自己首先要弄清楚。
儒学讲究理、性之学,排斥科学和实践;汉学讲究实证,崇尚科技。
象中医了,五行了,天文了,冶炼,兵法,。。。这都是汉学范畴,儒学不讲这个,并且视之为奇技淫巧。
象道德了,人品了,忠孝了,尊卑了,这些汉学不讲,儒学在讲。
不知你说的是哪种和哪种的关系,也不知你的国学定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无法追问,需要博览群书才能总结出自己的体悟。我只是指出研究方向而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的总结,不好分开,也不能分开。
“国学”之名,在清末时出现。当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说得通俗点,国学就是所以古中国各派各家的传统著作的合集,包括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等。
而传统文化的范围则大得多,包括过年时的贴春联呀,放鞭炮呀,旗袍啊,瓷器呀什么都算进去。
我个人的理解是,国学被包含在传统文化之中,同时国学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国学是理论化的传统文化。
文章标题: 有人说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就是儒家文化,中华传统美德都来自儒家,是这样吗为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3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