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中国传统哲学不容易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进行区分

时间: 2021-07-08 10:02: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1次

为什么中国传统哲学不容易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进行区分

国外是怎么区分哲学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西方绝大多数哲学家,也包括中国部分哲学家都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只有一些生活的格言,如黑格尔。),印度哲学,宗教哲学。

唯心唯物一词是十七世纪才出现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知识区分哲学的一种方式之一。不过我觉得西方哲学的区分还是以时代为标准,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研究特征,哲学家负责解决不同的问题。比如前苏格拉底时代,被成为自然哲学时期,丛苏格拉底开始,开始研究关于智慧的学问,也就是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很相似了。然后是中世纪的宗教哲学,有奥古斯丁等。接下来是培根等人,开始突破宗教的神学传统,自然主义的神学开始显现。直到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开端近代哲学,近代哲学一直以宏观研究为特征,到黑格尔和马克思是近代哲学集大成者。然后就是叔本华/尼采等人的现代主义哲学的开端,继而出现福科等后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在这其中,一直包含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苏菲的世界》。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余不敏,不才,仅仅是交流。
前面两位我觉得说的都很对。分类没太大的意义,便于学习和整理而已。如果你想学哲学,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无论你用哪种方式都对。在没有西方人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按自己的方式思考,照样出大家,印度也一样。不必拘泥于章法。大家都是那些有开创性思考的人。所以,思考吧。
要说分类,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按他们思考的角度。但需要明白的是,西方人建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不是哲学而是逻辑,而且就现在看来对科学的发展很有帮助。但你更要明白的是西方人现在面临着很多问题,是他们的哲学体系所不能解决的。世界是非常大的,人的思想是很丰富的,西方的文明时间并不长,所以不要以为西方人就是神。你要有个完整的认识,你就要多看书,看不同的书。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我们先给大家梳理一下整体的概念,在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会讲到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就两者的关系又分为何者为第一性和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于何者为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是哲学中探讨的两个哲学派别。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讲解一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可区分为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者几种实物。比如说:五行说、气、形、阴阳等代表词汇。比如说水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气者,理之依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2.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它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他俩的共性是都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但区别是,主观唯心主义强调是一种人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是除了人之外的客观精神。
(1)主观唯心主义。先举个例子帮助大家记忆深刻化,有两个小和尚在吵架,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老和尚走过来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吾心在动。你心里认为它在动,它就是在动,你的心决定一切,这种观点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在考试中常见的词汇有:人、我、心、观念、感知、经验、意志等。比如: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皆备于我。存在即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它主张一种客观精神力量。比如上帝,各种神的力量,盘古开天地,朱熹的“理在事先”的理。柏拉图的“世界是理念的影子”的理念。老子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中的绝对观念。
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把每部分中代表性的词汇记住它,然后通过做题巩固它,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了。
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贝克莱(1684年一 1753年),德国的费希特(1762年一1814年),中国的孟轲(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以及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等。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年—前327年),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 “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0世纪80年代,中国称自己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很简单,比大小。物质和思维哪个大的问题。物质》思维,唯物;思维》物质,微心,,,大的意思是它是不变的永痕的独立的存在,它决定、产生了另一个

麻烦在于你得分类,得弄清楚——物质和思维——到底包括哪些东西。

物质的范畴包括:原子、引力、能量等等,一般物理题上出现的你通通拉到这儿。

思维的范畴包括:意识、精神、逻辑、数学、几何、灵魂、神灵、上帝……………………只要是心理学、宗教方面相关的统统拉到这里来。
相信这世界是由“定数”变化而来,所以我们要抛开自己去追求真理,这就是唯物主义。
认为万物都是虚像,是内心的感知,或者是神创造,我们人类的追求和创造只是虚幻的泡影,归宿,是神的身边或灵魂深处的,是唯心主义。

政治哲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分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分
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纯外力的结果。
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分为互相对立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认为先有物质世界,后有精神的是唯物主义;反之,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旧译观念论。蒙昧时代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和万物有灵的观点,隐含着精神可以脱离物质的臆想,是唯心主义的萌芽,哲学唯心主义是在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剥削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有闲暇专门从事智力活动的时候产生的。 唯心主义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出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人的肉体的“自我”,并把它当成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如在中国,宋代的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心之本体无所不赅”,“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在西方,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认为,物质是“不存在的实质”,“感性实物”是“观念的集合”或“感觉的组合” , “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的J.费希特认为,“自我”是自身的原因和世界的本原,“自我”周围的现实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这些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述。19世纪30年代以后,主观唯心主义在西方的主要趋势是抹煞哲学的基本问题,宣称物质与意识何者是第一性是无意义的问题,而以“经验”、“要素”、“事件”、“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等“中立”的名词取代物质和意识的科学概念,自称为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上的“新”哲学,如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等。还有些主观唯心主义流派把意志、情感说成是第一性的东西,宣扬非理性主义,如唯意志论、存在主义等。
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在中国,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汉代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 ,“万物之祖” ,“万物非天不生”;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王弼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而“道”是“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宋代的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感性世界”则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主义和实在论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G.W.F.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现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流派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者都把虚构的脱离物质的意识当作现实世界的本原,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两者在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内部也往往互相混杂或交错。唯心主义能够长期存在根源之一在于人的认识过程本身包含着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性。人类最初的、最简单的抽象中就存在着认识的二重化和唯心主义的可能性。唯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产生、发展还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对哲学的存在和发展起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规定哲学家概括现实和利用思想资料的倾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唯心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把精神、意识说成物质、自然界的本原,从根本上颠倒了世界的本来面貌,因而是与宗教同样谬误的世界观。有的唯心主义本身就是精制了的采取理论形态的宗教教义;有的唯心主义虽然对宗教采取回避的、存疑的甚至反对的态度,但就其理论实质来说仍与宗教相通。辩证唯物主义不是简单地笼统地抛弃唯心主义哲学的一切内容,而是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的批判,具体地揭露其谬误的性质、程度、根源和影响,并利用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因素。这样才能真正不断地战胜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唯心主义,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它对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作了正确的回答,承认宇宙统一于物质,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客观物质世界离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唯物主义通常总是反映先进阶级或集团的利益的。在中国,唯物主义的代表有战国时的荀子,东汉的王充,南朝的范缜,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清代的戴震等。在西方唯物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古希腊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十六—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十九世纪以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简单的说就是: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3)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4)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我们必修必修3上说的是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的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而形成的是唯心主义,并且能为人的意志所转变的
简单一句话,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就是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意识的就是唯心主义!

感知论第三部《感知新人类》

文章标题: 为什么中国传统哲学不容易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进行区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359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