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我国的古人在没有五线谱的情况下是如何演奏歌曲的

时间: 2021-06-29 13:58: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9次

我国的古人在没有五线谱的情况下是如何演奏歌曲的

古人是如何记乐谱的?也有五线谱这类的东西吗?

我国古代用的是“宫商角徵(zhǐ)羽”,分别对应多、来、米、索、拉(简谱记为12356)。
  关于记谱法,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我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人记谱法:一、文字谱。早在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到七世纪),我国就有了文字谱(包括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或出土相关的文献、文物。有文字可考的是隋末的赵耶利。据明代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五《字谱》记载:“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赵耶利出谱两帙,名参古今,寻者易知;先贤制作,意取周备,然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减字法,尤为易晓也。”这说明集文字谱大成者是赵耶利。

  二、燕乐半字谱:唐代的“燕乐半字谱”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它又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唐代诗人白届易写下《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可见唐朝时燕乐半字谱确很流行了。

  三、琵琶谱: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唐代琵琶谱,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如果定弦可以确定,便可以基本恢复原来的曲调。这份珍贵的《敦煌曲谱》写于后933年(唐明宗长兴四年)。而在日本发现的《天平琵琶谱》,抄写年代则在747年(唐玄宗天宝六载)。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集》是清代华秋苹编订的,《华秋苹琵琶谱》,简称《华氏谱》。共3卷,收录了南、北两派琵琶小曲62首,大曲6套,于(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刊行。

  四、古琴减字谱:又名古琴谱,相传为唐末曹柔发明。减字谱一般为四部分,上方纪录左手指法,下方纪录右手指法,左上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为右手指法,内部为所弹、按弦。除此之外,减字谱还有续部、注释,一般用来标示音的细微变化。但由于减字谱无法记录每个音的时长,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传。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

  五、宋代的工尺谱。工尺谱最早是俗字谱转化过来的,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即现在的:多、来、米、发、索、拉、西的唱名作音符和板,眼的符号作为一拍拍的记录音乐的。早先板的意思就是绰板,二片红木做的,就是是绰板的“笃、笃“声,眼可能也是一种很小的鼓,声音是由鼓签打出“的,的”一声声,有些地方叫“的鼓”“板鼓”,板、眼有节奏地夹在音乐中指挥节奏。也作为拍子的记号反映在乐谱中。

古代没有五线谱的时候,是如何记录乐曲的?

我们应该都很好奇古代的歌是怎样流传至今的,他们也没有五线谱来记录曲子,但是我们现在又都知道他们当时的曲子,所以他们当时都是有特定的方法和谱子来记录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口耳相传。当时,秦始皇的“书同文”有效地保存了文字作品,但声音作品没有那么幸运,最早只能通过口头流传下来。口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很容易被误导。现在许多古歌都是假的,所以人们一直在努力恢复古歌。此外,音乐作品在人群中流传,时间是最大的敌人。如果音乐的影响不大,它可能不会流传很久。如果没有歌唱的广泛传播,十大古代音乐作品之一的《高山流水》早就失传了。

二,文字谱。文字谱是当时最早的乐谱。为了让后代能够“重复老调”,一些人开始以书面形式记录音乐的具体表现。中国现存最早的乐谱《界石调油兰》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古琴上每种声音的弦、位置和演奏技巧。正是因为这首古老的乐谱,这首1500年前的曲子才得以演奏。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

三,减字谱。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记谱工具了,唐代曹柔发明了“减字谱”。它是将各种象形笔画放入一个复合字符中,并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代表左手指法和会徽位置,而下半部分代表和弦号和右手指法。晚唐时期,陈康石和陈卓根据简谱编纂了大量的乐谱并流传下来。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简谱”,简谱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简谱工具。

古代使用最广的唱谱方法还有工尺谱,不得不说我们古代人智慧真是无穷的,将好的作品用他们当时能想到的办法保存下来,为后人提供宝贵的财富。

记录方式肯定是有的,只是和五线谱不一样,叫工尺谱和方符阶梯谱。
中国也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中国还有五弦琴谱也是记录音乐的。
古人的智慧是很强大的,他们发明宫商角徵羽等方式来记录音乐。
五线谱都是以前传下来的,只是不是像现在这么容易辩识。用其他的符号记录乐曲的。

中国古代有乐谱吗?是什么样子的啊?如果没有,那他们是怎么相互传授的呢?

有知道的说下吧 , 有点急用,在这里谢过各位了
古代是有乐谱的,其中一种叫工尺谱(gōng chě pǔ )。
比如古人弹琴,先要“打谱”;乱弹琴的话,就叫“没谱”。
中国民间传统记谱常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 。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如上。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工尺谱的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 词源 》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 等。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最早的乐谱应在先秦时就有了 《诗经》中六篇“笙诗” 有目无辞 它们就是乐谱 因为诗经是配乐演唱的 它必有乐谱记录 只是因为年代久远 失传了
有吧.大概好象宋词一样固定的词牌

想知道五线谱怎么认知??越详细越好。

五线谱的知识
五线谱:用来记录音符、休止符的五条等距离的平行横线。

谱号:确定五线谱各线和间的音级名称和高度的符号。谱号有三种:高音谱号、低音谱号、中音谱号(由于它们由字母G、F、C变化而成,又叫G、F、C谱号)。

谱表:记有高(低、中)音谱号的谱表叫高(低、中)音谱表或G(F、C)谱表。

音符:用来表示乐音时值长短的符号。

休止符:用来表示声音静止停顿的符号。

音符的组成:符头、符干、符尾。

音 符
休 止 符
时 值

全音符
全休止
四拍

二分音符
二分休止
二拍

四分音符
四分休止
一拍

八分音符
八分休止
半拍

十六分音符
十六分休止
四分之一拍

三十二分音符
三十二分休止
八分之一拍

附点音符(休止符):写在音符右边的小圆点叫附点。带附点的音符(休止符)叫附点音符(休止符)。带一个附点表示延长(休止)该音符时值的一半。

延音线“” 或“”:用在音高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符上时,表示它们要唱(奏)成一个音,它的时值等于这些音符时值的总和。

延长号“”或“”:1、表示唱(奏)时按表现的需要自由延长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2、延长号在小节一表示两小节间有短时间的停顿。3、延长号在双纵线上表示乐曲的结束。

升降记号:用来表示升高、降低基本音级的记号。

1、升记号“”:表示把原音升高半音。

2、降记号“”:表示把原音降低半音。

3、还原记号“”:表示把已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4、重升记号“”:表示把原音升高一个全音。

5、重降记号“”:表示把原音降低一个全音。

注意:升降号在本小节内对后边同高度的音都有效,过小节线后,如果还有半音关系,需再写记号,否则即表还原,不需记“”号。

反复记号:用来表示乐曲的一部分或全部重复演奏。

1、小节内音型的重复用斜线“/”代替,斜线数相当于符尾数。

2、整小节的重复用“”或“”记号表示。

3、两小节的重复用“”或“”记号记在两小节之间。

4、“”表示这两个记号中间部分要重复演奏。如果从头反复,前边的记号“”可省去。

5、结尾记号“ 1. ”、“ 2. ”:如果“”重复的曲调结尾不同时,第一次结尾用“ 1. ”,反复时跳过“ 1. ”

接“ 2. ”。

回头反复记号:

(D.C):有些乐曲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三部分完全相同,记谱时其第三部分可用回头反复记号代替。

写法:把“D.C”写在第二部分结尾,表示唱至此从头反复;在第一部分结束处记“Fine"或“”,表示反复结束。

(D.S.):如果重复位置不在乐曲第一部分开头用“”记号表示重复位置,在第二部分末尾记“D.S.”或“”记号。

八度记号:

移高八度记号“8----|”:表示虚线内的音唱奏时移高八度。

移低八度记号“8----|”:表示虚线内的音唱奏时移低八度。

重复八度记号“8”:用数字8记在音符上(下)面,表示该音高(低)八度重复。也可用“con8----8----|”、“con8----|”来表示较长时间的高八度或低八度重复。

断音记号“·”、“”、“”:表示这此音断开唱奏。

持续音记号:1、“”:表示有此记号的音符在唱奏时保持强度并尽量保持该音的时值。

2、“”

琶音“”:将和弦中各音由下而上顺次分散弹奏,叫琶音奏法。

波音:1、

2、逆波音“”:

3、复顺(逆)波音“”(“”):

倚音:1、前倚音“”:在主要音前唱奏的一个或多个非常短的装饰音。

2、后倚音“”:

颤音“tr”:由主要音和它上方邻音快速均匀交替而成。

滑音:用曲线或箭头来标明“”或“”表示上滑,“”或“”表示下滑。

在主要音后唱奏的一个或多个非常短的装饰音。上(下)方邻音连续出现两次。主音开始,很进入下方邻音,又立即回到主要音。顺波音“”:主音开始,很快进入上方邻音,又立即回到主要音。:表示有此记号的音符唱奏时稍强,各音之间稍有分离。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音乐所使用一种记谱方式。他的历史相当久,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的四线谱。不过目前的体制,大约是在十六世纪所底定的。
而简谱的起步较晚,在十七世纪时由法国出现,其后经由多人的改良,到十九世纪下才逐渐底定其规格。并传入日本,再传入中国。其实大约是清末民初的时候。
目前使用简谱的,大概以有中国人的地方最多了。除了国乐以外,流行歌曲,吉他,甚至于在大陆有些合唱等等,都使用了简谱。
对于大多数由业余开始学国乐的人来说,简谱还是最先入门的一种记谱方式。而音乐班的学生,如果是从小学起的,则有些直接就使用五线谱,没有使用简谱。如果是在大一点的,则可能是两者并用。
所以,以我的经验来说,有人只会看简谱,拿到五线谱就得翻成简谱才看得懂;有的人只会看五线谱,跟他唱首调旋律他还会被搞混了;有人两种都可以看,但是其中一种看的速度与正确率较高。
第一种人以一般社团的人士居多,第二种则以小学音乐班居多,第三种就是像我们这样演奏需求较多,或者是社团中比较有心的人了。
有人支持五线谱,甚至完全不知道简谱是怎么回事的,也大有人在。有人则是支持简谱,认为易学易普及,也没有什么是简谱办不到的。

我自己的识谱转变过程:
在这里,我把我个人的经验以及看法说一说。也许对于与我有类似习乐背景者,能有些参考的作用。
我从高中学国乐开始,就是看简谱的。后来到大学,在高市国兼差,以及在戏曲界工作的时间,也都是看简谱的。
不过这中间,我买了一把长笛,开始试着看线谱。
退伍后,回到高雄考入乐团,担任中音唢呐演奏员的职务。由于中音唢呐与长笛的调性相同,指法除少数音以外也有不少雷同之处,所以便在每日翻谱之余,慢慢尝试看线谱。由简单的曲子开始,五线谱发下来后,先克制自己要翻译成简谱的冲动。等到指挥一开始下指挥棒的时候,直接识谱吹奏。
当然总有地方比较难些,我就把实在来不及看线谱的地方,翻译为简谱,而且是以C调记谱。
这样慢慢熟悉,强迫自己看线谱,大约几个月以后,大部分的乐谱发下来就可以直接识谱了,也脱离了每次发一堆谱就忙着翻译的紧张忙碌情形。
后来随着乐器的使用以及乐团抄谱编曲的需要,逐渐也会看各种谱号(高音,中音,低音)了。老实说常用的乐器就有四五种了(不同调性的同种乐器不算),每种乐器各要背上六到八种的简谱指法,以及两三种线谱指法,加起来少说也有五六十种指法,的确有些头痛。
所以有时会出错是在所难免。不过随着常用程度不同,出错的机率也就不同了。基本上愈少换乐器,调号较常用,临时记号愈少,则出错的机率也就愈低了。

其它乐器的情况:
其实我很佩服吹笛子的人,频频换笛子还能看线谱,实在是很厉害。若是以法国号、竖笛等等移调乐器的观念来看,乐谱本身就应该移好调了。也就是说,乐谱记载好用什么调子的乐器,演奏员照着换乐器后,仍应使用一致的指法继续演奏下去,而乐谱必须预先移调。
所以西方管弦乐的指挥就要有很强的读谱能力,把总谱上面各种不同的移调声部组织回原来的位置。相形之下,国乐的乐谱不但没有为移调乐器移调,有些甚至任意采用谱号,造成演奏员额外的负担。例如许多号称中音的国乐器实际音高应用高音谱号记谱,而不是听其名称就采用中音谱号。有些乐器音区较高,却仍采实际音高记谱,没有移调(低八度)记谱,造成识谱的困难。
由此可见,采用线谱虽然是目前专业乐团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国乐界的记谱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演奏员必须花费额外的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移调的管乐器,如笛子以及传统唢呐,在使用线谱上有着上述的移调问题。至于其它大致是固定音位(扬琴、笙),固定定弦(其它大部分的拉弦、弹拨)乐器,则问题比较少。
向我自己也拉二胡。只要花大约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看线谱拉一些合奏曲了。不过这还关系到我已经会看其它乐器的五线谱,以及我对于二胡指法也颇熟悉,也许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身上。但是以我自己的感觉,比起要时常换乐器的来说,这些定音定弦乐器,用线谱的障碍比较小些。

心中识谱的方式:
前面说过有几种人,所以也就有几种不同的识谱方式。
对于只会看线谱,不会看简谱的人,大都是自幼接受固定调线谱的观念,所以一时难以理解首调的观念,自然也就不容易使用简谱了。如果当初使用的是首调线谱的观念,应该会容易些。
不过我想大多数人关心的,还是原本看简谱已经习惯了的人,如何看五线谱?
我个人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重点则在于个人对于首调的体认程度,以及对于固定调五线谱的视唱听写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视唱听写是偏向首调?还是固定调也可以?
愈是偏向首调感,愈会有翻译的动作。即使是没有用笔写下来,也会在心里快速的运算着。
有的人听到C调 6 #4 3 2 就会觉得明明是 5 3 2 1 (D调),而有的人则正好相反。所以说在识谱时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推算,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相当多的不同比例可以运用。
以我自己看线谱为例,谱发下来第一次视奏的时候,我心里是完全采用固定调的,也就是看到音符在那个位置,我就按好哪个音,照吹就是了。
不过,当第一遍的视奏完毕,我已经听到了曲子了,这时候我的听写部份,是首调居上风的,所以第二次视奏的时候,我可能就改为一半首调一半固定调了。也就是说音程的关系采用首调安排,部份乐谱也是转为首调了。
乐曲愈是具有明确的首调感,我自动翻译成首调的比例就愈大,例如喜讯传边寨就是个例子。不过如果是类似第二民族交响乐这样的曲子,我心中就是以固定调来存想了。
所以,主宰我识谱时心中想法的,其实是耳朵的听觉。容易听出首调乐谱的,就自动转成首调线谱来看;不容易听出来的,或者小片段一直转调的,就采用固定调识谱。也就是说看情况,该首乐曲用那个比较方便,就用哪一个方法。
上面讲的是识谱,时于演奏时音准的控制,则大都是以和声共鸣好,或者音阶进行顺耳为准,也就是基本上很少用十二平均率的感觉来演奏。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识谱方式,也许能对像我这样由简谱转增加看线谱的人,有所帮助。

简谱 VS 五线谱:
简谱与线谱各有其优缺点,这里将我自己的感觉以及想法,来说一下。
简谱的音符,不同音高之间的符号差异,比起线谱的豆芽菜要大得多,所以以可分辨性来说,无疑的简谱的符号差异,要比线谱的位置差异要来得容易辨认,所以对于初学者的学习,简谱的确比较快容易上手。
线谱初学看错行是很常见的,简谱却多半是指法不熟而按错。一个是识谱时候的问题,一个是是识谱后执行时期的问题,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而采用简谱,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培养首调感,也较于容易建立起首调的听觉,有助于以首调方式来演奏的音准。上手容易,转调也容易,但是对于首调感不明确,临时记号多的曲子,学简谱的人就比较缺乏这样的训练了。
简谱的实际音高,却没有线谱那么明确,尤其是碰到转调的时候,更容易出现不确定的情况。
这个问题,在编写乐曲时,就比较会造成困扰。除了音响效果的转变以外,有些和声的转位也会造成一些问题。
在和声方面,愈多音出现时,简谱就愈吃力。因为简谱符号大,又要加点,迭起来相当暂空间,而且有时必须分神判断夹在里面的点到底是属于哪个音符的。所以当和声同时出现的数目多到一定程度时,简谱的识谱就不如线谱简洁明了。
至于其它的部份,简谱与线谱相通之处就很多了,差异性也不大。
由上面的比较,可以发现简谱与线谱各有其应用范围,也各有其优缺点。所以端看用途而定,不必非得说出哪一个才是最好的。由于国乐演奏的范围很大,形式也很多样化,因此两种谱制都有其合适的曲目。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信两者并存仍是必须的。
对于一般的社团人士,我的建议是还不必非学线谱不可。如何把音准,节奏,技巧,情感等等做好,才是热爱音乐的人应该先要去追求的。只有当行有余力时,再去尝试看线谱,也算是学习了新的东西。
至于音乐班的学生以及专业人士,相信两种都要会看已经是必备的技能了。其实科班教育都有钢琴课,看线谱应该都不成问题。只有像我这种没有学过钢琴,而由民间艺人跳入专业的,才需要特别去训练自己看线谱吧!

拜托啊!!拜托啊??
五线谱有基本的五条线,线之间称为间,第五线之上可以再加线,为上加一、上加二等;同样第一线下也可以加线,下加一、下加二等。每条线或每个间都代表一个音,以高音谱号为例,谱号后不含#(升)或b(降)记号为C调记谱,下加一线为do,下加一间为re,向上依次类推,向下也可类推。音的长短有全音符为一个空心符头,没有符干,像一个斜放的0;二分音符有符干,是与符头连接的垂直短线,长度与五线之间宽度一样;四分音符是将二分音符中心填实,全黑符头;八分音符在符干另一端有一条小尾巴,十六分音符有两条尾巴,称为符尾,时值每分成两份就增加一条符尾。唱法分固定调唱法,唱名按C调唱,某些音音高变化。首调唱名法,根据谱表包含升降符号决定do的位置,唱名随之变化。
乐曲是由许多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所组成的,把这些音记录下来就是乐谱。现在常用的记谱方法有简谱和五线谱两种。
五线谱是由五条平行的横线组成的。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这五条线所形成的间,均由下而上数,分别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为了记录更高的音或更低的音,有时需在五线谱的上方或下方临时加短横线。
加在五线谱上方的短横线(或间)自下往上数分别为:上加一线、上加二线------;上加一间、上加二间------。
加在五线谱下方的短横线(或间)自上往下数分别为:下加一线、下加二线------;下加一间、下加二间------。

五线谱是用音符符号在五条平行线上的“线”或“间”上记录的,它可以完整、准确的记录音的各种细节。尤其是和弦的记录和多声部乐曲的记录他都远比简谱更为准确。特别是,他可以从乐谱上直观的看出音的高低及旋律流动的线条,这更是简谱无法比拟的。当然,简谱在我国流传广泛,特别是一些运用首调唱法的歌曲,用简谱记录更有它简易、方便的优势,故这两种记谱方法将会长期共存。
学乐器的人(特别是学西洋乐器的人)应该学会使用五线谱。西洋乐器的乐谱都是用五线谱记录的(偶尔见到一些用简谱记录的,也都后人从原谱翻译过来的,其准确率也难免会打折扣)。
五线谱刚一接触感觉很难,其实学起来一点也不难,很多小朋友3、4岁就开始学琴、学五线谱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能坚持学下去,没问题的。钢琴谱,其实就是五线谱,一般情况下右手弹上面一行谱表(通常是高音谱表),左手弹下面一行谱表(通常是低音谱表)。学习五线谱最好和视唱练耳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培养音准。
怎样快速认识五线谱,向你介绍一个窍门:
先记住几个可以起标识作用的音(以高音谱表为例)
1、中央C(小字1组):下加一线
2、小字2组C:第三间
3、小字3组C:上加2线
这三个音的位置记住了,其他音的位置就好记了。记住相邻的线与线(或间与间)之间都是3度关系,(1、3、5、7)或(2、4、6、1)。

(以低音谱表为例)
1、中央C(小字1组):上加一线
2、小字组C:第二间
3、大字组C:下加2线
这三个音的位置记住了,其他音的位置就好记了。和高音谱表一样,相邻的线与线(或间与间)之间也都是3度关系,(1、3、5、7)或(2、4、6、1)。

另外,一定要注意看准谱号(是高音谱号还是低音谱号)、拍号(是2/4拍还是3/4拍)、调号(几个升号?几个降号)还要注意区分不同音符的时值,这些都要很细心。虽然说一般情况下左手弹的下面一行的谱表通常是低音谱表,但有时为了记谱的方便(避免过多加线)有时左手出现高音谱表,右手出现低音谱表也很常见,所以要特别细心。

五线谱识谱还是要多练,熟能生巧。
建议你买这两本书
1、《从零开始学简谱》
2、《从零开始学五线谱》
以上这两本都是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书店里有售。
如果你希望进一步学习乐理知识的话李重光的《音乐理论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这本书很不错,是一部权威著作。
文章标题: 我国的古人在没有五线谱的情况下是如何演奏歌曲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2065.html
文章标签:线谱  演奏  古人  情况下  我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