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攻占南京后,中山陵为什么没有遭到破坏?
民间野史:
孙中山为推翻满清封建皇帝,建立中华民国,在日本住过很长时间,在这期间内,孙中山和日本天皇裕仁私交很深,对孙中山的帮助也不小。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答谢裕仁的帮助,就答应了让一部份日本平民到中国东北开荒种地,当时为了防备东北土匪对日本平民开拓团的骚扰,允许日本人配备一些保安队保护开拓团。大概是在1921年前后。孙中山在1924年去世后,日本国内有了些变动,俗话讲;人在情在,人走情走。何况孙中山归天了,日本天皇裕仁的心里面就开始打起算盘了。
日本发起侵略中国之时,日本天皇裕仁,曾有过旨意,日军占领中国后,什么都可以毁灭,就是不准动孙中山的一丝一毫,凡谁家里供有孙中山像的,一律不准进入骚扰。这大概也算是对孙中山的一点歉意吧。
当然破坏过啊,中山陵的铜鼎上还有南京保卫战中的弹孔,还有两座石狮子也是被炮火打残的,
他们号称“大东亚共荣”,当然不能明目张胆的破坏国父陵寝了。而且他们还对孙中山进行祭拜。不过陵墓小部件还是破坏了一点的
而且根据他们所谓“武士道精神”,孙中山这样的人是他们应该尊敬的。据说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后日军也向悬崖三鞠躬。他们占领杭州后也曾祭拜杭州岳王庙。
道貌岸然啊
他们尊重孙中山
抗战时是怎么原因造成南京的失守?
一 部队比较:虽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但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的进行战斗。部队的战斗力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都是后方军阀部队。这些部队虽然不怕死,但是士兵素质和武器都太落后了。国军有几个装备德式装备的部队,战斗力很强。但是杯水车薪,起不了决定作用。除了士兵外,基层军官的素质也比不过日军。相反,日军为了侵华已经做了多年的准备,部队士气高涨,轻重武器齐全,陆海空三军齐上。部队整体战斗力比不过日军。
二 地理原因:南京所处华南地区,是国民政府重要的税收地区,而战斗一开始就集中在这地区。战争打的就是金钱,没有税收来源,国民政府是无法阻止日军的侵略的。所以 以空间换时间,把大多数的学校,政府机关,工厂等都要搬到后方,为以后的坚持做准备。所以,一开始国民政府就没有打算守住死守南京,最后的南京保卫战只是象征意义而已。主要是为了拖延时间,为后方尽可能多的转移器械和物资。华南多河,没有高山峻岭,没有天险可守,多是平原,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可以长驱直入。
三 日军的思想:战争开始后,淞沪会战给日军造成大量的伤亡(这也是日后造成南京大屠杀的原因之一),但是从国内调来的部队及时的进行补充,所以日军的战斗力没有下降多少。南京是当时的首都,对于日军而言,只要打下南京就会让国民政府投降妥协。所以日军在战争开始后的目标就是南京,不计伤亡的往南京杀去。反观南京这边,守南京的部队都是从淞沪战场撤退下来的,没有得到及时的休整和补充,士气低下,没有什么重武器。城内到处都是难民,国民政府已经搬到武汉,唐生智和10万余的残兵败将留守。面对日军几十万部队,南京的留守部队是如何都抵挡不了的。况且在最后关头唐生智跑了,剩下的部队也跟着跑,一路惨败。
总体来说:不管守南京的是谁,还是多少部队,都是无法阻挡日军的。整体的国力就很弱,只能拖着日军打。南京的失守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毕竟是首都,所以象征意义很大。
希望楼主满意!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令第八号》“命令:中支那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详细部署则命令按“参谋总长指示”办。进攻南京的日军部队在淞沪会战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在会战后大部回国休整,只有三个师团争先恐后地杀向南京。若按这一标准推算,从正面进攻南京的日军约有5万人,从南京外围迁回的约有两万多人,共约七万多人。
在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失利之后,蒋介石为什么明明知道南京守不住,还一度主张坚守南京?杨天石在台湾史料中发现了一个隐秘的原因,就是蒋介石寄望于在南京坚守几个月就能等到苏联出兵。
当时在国际列强中,苏联是唯一表示愿积极支持中国的国家。1937年11月,苏联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元帅告诉在莫斯科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在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时,苏联当出兵,决不坐视。11月30日,蒋介石致电伏罗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谢:“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
当时,蒋介石将苏联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蒋曾电令新任命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蒋所说的“内外形势必一大变”的“外”,包含苏联出兵在内。蒋介石一生倚仗洋人吃饭,与淞沪会战一样不是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法,而是用一种自杀亡国式的堂堂之阵来迎合日军轰炸。为的就是等来国联洋大人们隔靴挠痒的对日谴责,这次南京保卫战又把靠苏联干涉。
准备工作怎么样? 南京保卫战的计划不是死守,有蒋下令即可撤退这个活口。但实际执行时却变成了死守。大概唐只记得自己的豪言壮语了。唐下令:所有南岸的船(包括卫戍长官部)均交36师控制,以坚定死守的决心。城外的部队不许退入城内,城内的部队不许出城。北岸胡宗南的第一军可以射击偷渡江北的船只。这方法尽管死板 ,但如果真能贯彻,孤注一掷绝了大家撤退的念头,反而可以一门心思的死守。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唐的长官部偷留了条小火轮,各师均偷留了船,但只有师旅长们知道,所以高级军官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留好了后路。只有前线的国军士兵们是真正抱定死守的决心!
⒈居民准备:居民逃走很多,但卫戍司令部并没有下令疏散市民。既然准备打巷战,就应该把老弱病残疏散出城,一来避免不必要的平民伤亡,二来可以节省城内的资源。不疏散居民带来了巨大恶果。2.物资储备:较好。没有弹药不济,粮食不够的报道。“储备相当丰富”。
在淞沪会战的时候,已经将东南地区的部队抽空了。。。没有多余的后援力量。
中国方面军人约五万余人,包括平民估计超过三十万人丧生
南京保卫战打死日军三千余人,打伤九千余人,合计毙伤日军一万二千余人。
在淞沪战役后,国军损失惨重,已经丧失战略主动权,况且南京易攻难守,蒋及国军高层都是不想守的。
可惜南京是“先总理陵寝所在”,在政治上不得不守,结果只有“硬着头皮上”了。当时唐生智先是力主坚守,但日寇兵临城下时又先行逃命,引乱军心。
然后守城部队在撤退过程中大混乱,最终使日寇短时间(注意:是短时间但并非轻易,国军在混乱撤退前的防守还是很顽强的,光是将一级的将领就战死8人,国军对日寇的战斗意志绝非某党宣传的那么不堪)便攻占南京。
总结失败原因,可以发现:
1、政治意图导致军事部署被动,守“非守之地”;
2、战力相差悬殊,国军虽有报国之心,却缺杀敌之力,在武器装备、兵员素质上差太多太多;
3、主将先跑,动摇军心;
4、撤退计划执行完全失败,撤退变溃退。
一是装备落后,战斗力不如倭寇
二是当政的有亲日的,主张投降,比如汪
三是怕死,打不过就跑,所以出现了少数倭寇赶着大部队跑的现象
没有动力 没有装备 萎靡的心理
南京大屠杀--南京城被日本军包围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大部队哪去了?rn为什么只有少量在抵抗?简单的回答就是,打不赢,跑了。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国军先后投入兵力70万人,和日军打了3个多月,伤亡25万,空军、装甲部队基本打光,各防区相继失守,国军随后陆续撤离淞沪战场,部分退往南京准备展开南京保卫战。
上海至南京一线属于平原,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推进,而国军在淞沪一战已经损失惨重,继续与日军交战将会将抗日部队全部葬送。1937年11月16日晚9时,在南京铁道部大楼里,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正式宣布: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迁重庆。
日本在攻打南京时共动用完整的师团19个,共计30万人,国军大部分为淞沪战场刚刚退下来的部队,共计13个师,但其中完整的只有4个刚刚驰援南京的,其它的部队在淞沪一役已经损失惨重,此外由于空军尽失,在从上海撤退的过程中遭到日军持续轰炸,死伤众多。因此,南京的守军号称10万人,但其实不能按照13个师来计算,因此人数不足10万,而且没有空军。南京在淞沪会战期间即份即遭到日军飞机持续轰炸,至11月底已是一片废墟。
因此从开始南京一役就是实力悬殊。南京在上海失陷后,在当时情况下是守不住的。蒋介石原本想放弃南京,但唐生智力主死守,因此蒋介石令唐生智守住南京2个星期,唐生智信誓旦旦欲与南京共存亡,但南京战斗过程中,唐作为最高指挥官卧病在床,后于11日逃离南京,使南京各军总体指挥上出现问题,各自为战,成为混战。日军于12月8日开始对南京总攻,一开始拿下江阴要塞,11日拿下雨花台和紫金山两处制高点,使得南京彻底已无险可守,随后攻下中华门、光华门、太平门、中山门四座重要城门,南京失陷。守军伤亡过半,仅孙元良的88师3个旅长阵亡2人,6个团长阵亡3人,守城各师共阵亡将官3人,连、营一级军官阵亡无数。
还有,淞沪会战是由中方主动挑起,其目的是改变日军占据东北以后自北向南进攻的态势,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将被日军从中部一分为二,使中国难以利用战略纵深继续抵抗。淞沪一战的作用类似于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一方面分散日军兵力,另一方面使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改为自东向西,是中国可以有效的利用大后方与日军展开长期抗战,也就是空间换时间。
淞沪会战之后,南京难以守住,这是早已预料到的事情,说国军不抵抗、贪生怕死的说法实在是难以成立。
南京大屠杀指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
在中国,南京大屠杀往往是民族主义的重要关注点。而在日本,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存在着广泛不同的情绪及观点,尤其是日本部份极右份子,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被夸大、甚至是凭空捏造的反日本外交工具,也有人认为否认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修正主义、否认主义的表现。由于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的意见着广泛的分歧,因此视乎讲话者的观点,南京大屠杀可能被称为“南京大虐杀”、“南京虐杀”、及“南京事件”等。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是中日外交及人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南京大屠杀一般英译为Nanjing Massacre(南京屠杀)或Rape of Nanjing(南京的洗劫、南京的强奸)等字眼,但总体上人民对其的认知往往远不如对纳粹的种族灭绝过程的认知。
亲历和目睹“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尚健在的已经不可多得了,能作见证的人亦即将与时俱逝。但是,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惨案还悬而未决,让我们活着的,尤其是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的一代,有责任把“南京大屠杀”这件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最突出的惨绝人寰的日军罪行,彻底澄清,以对祖先,以儆子孙,更为“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34万同胞伸冤。
虽然我是共党,但是我说句实在的话,那个时候老蒋不是不想打日本,他也是力不从心,日本筹划侵略我国已经很久了,战争的初期日本士兵的战斗力很强,那个时候国民党的军队真正战斗力强的不多,加上国民政府内部一直各个派系斗争厉害,老蒋又对当时的共产党抱有很大的意见,没有精力去处理日本的问题,所以南京大屠杀是不可避免的.
大部队在上海死差不多了(蒋介石手上王牌87,88师几乎全军覆没)没兵了所以撤退。而且军队是从上海撤出的,上海离南京比较近,南京的防御暂时无法阻止。所以只有撤退比较好。必须声明一点,87,88两师是蒋介石的王牌,这两个师是蒋介石花了8年时间精心准备用来对抗日本人的。这两个师的战斗力相当于40个杂牌师。
大部队驻扎在西北多些 比如胡宗南的部队。
蒋介石跑重庆去了。
当年日军进攻南京时南京的老百姓为什么都没有逃难?
实际上,在日军没进攻南京之前,城里的很多人都逃走了,留下来的都是一些不愿离开家的,战争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之中,当时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只要安守本分,根本就没想过日本人会屠城。再者,南京作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城市,在百姓的心中,南京肯定会被守下来。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有部分老百姓都没有想过要离开这片土生土长的土地。
逃了一部分,还有没有来的及逃的,还有一部分是从上海那一条战线上涌入的难民,到最后被围城时,渡江逃难已几乎不肯了,因为光头下令死守南京时,下面执行的是把所有船只不是弄沉了就是开走了
应该说百姓已经被战争弄得麻木不仁了 他们想着日本人和其他军阀也一样 只要他们顺从没有什么生命危险 谁统治不是统治
一方面 ,没有想到日军会屠城,一方面,极为缺少运输工具,当时的南京,只有向北渡江还能走,但根本没有那么多船。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为什么会失守?
1937年时,南京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竟然很快失守。那么多军队士气高昂,装备精良,怎么首都会丢呢?一、蒋介石作战目的不明确,态度模糊不清。他明知南京守不住,也没有在南京长期坚守的打算,但他却希望留在南京的部队能给他多支撑些时日,从而为西方大国干予赢得时间。在日军对南京采取分兵合围的态势下,蒋介石派遣十多万军队孤守南京,却又没有做好如何保证这些部队安全有序撤离的准备,只是一厢情愿地以为南京守军也能像淞沪会战那样打不赢就撤下来,这显然是战略判断和指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二、南京并不是一个适合防守的地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防守难度增加;国民革命军与日本军力的实力悬殊太大,无论是作战战略还是武器军队数量方面,国民革命军都处于劣势地位,加之国民革命军兵力刚经过淞沪战役,元气还没有调整,便又再次投入南京保卫战,根本是疲于应对日军。
三、唐生智责任心差,撤退时率先逃跑。唐生智召开师以上将领会议,向守军将领们下达了撤退命令。他本人于当日傍晚,乘坐为他保留的小汽艇北渡长江而走。上行下效,不少国军将领本来就没有坚守南京的决心,一听上峰有令可以撤退了,此时恨不得插翅飞走,所以这些军、师长们大多未按命令规定的时限开始撤退,而是在散会后马上自行部署部队撤退。
四、由于唐生智对于战局判断失误,在城破前一天才开始下令撤退,由于此时最佳撤退时机已过,各部队联络不畅,秩序混乱,指挥系统瓦解,从而造成了大批中国军队未能按计划撤退而滞留南京。
五、识人不准,用将严重失当
一支军队能否取得胜利,指挥官的作用十分重要。从南京保卫战的结果看,之所以出现南京城在短时间就守不住和撤退时“兵败如山倒”、部队严重失控的局面,与指挥官唐生智能力不够有着重要关系。
当抗战爆发时,作为曾经反蒋派的唐生智已经被剥夺了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只在国民政府内担任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等闲职。从唐生智的反蒋经历和当时地位来看,他被任命为以蒋介石嫡系德械部队为骨干组成的南京卫戍部队的司令长官,明显是不合常理的。
扩展资料:
造成南京守军撤退时混乱的原因:
一、南京保卫战撤退命令下达的时机不对,导致了撤退命令下达后出现混乱状态。
作为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唐生智对战役的判断不够敏锐,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国民革命军的损失已经越来越大,但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英勇的中国军人并没有丢失战地,但唐生智对南京保卫战的防守却毫无信心,以致于在一接到蒋介石的可撤退的命令时,唐生智便果断的选择了撤退。
二、南京保卫战撤退会议开的较为匆忙,参会人员又不多,导致了南京保卫战撤退发生了混乱。
在12月11日晚上接到蒋介石的指示后,唐生智便12月12日清晨匆忙召集参谋人员仓促制订撤退计划,当各个地段被日军攻破之后,唐生智便开始实施撤退计划,在计划开始的第一阶段,唐生智便撤离了现场,这直接导致了撤退计划的实施困难,由于部署人员的撤离,整个撤退出现了大面积混乱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保卫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生智
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是中国的耻辱!除了武器工业力量的悬殊和领导人指挥人也有着很大关系!
南京保卫战在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生智兼任军事委员会警卫执行部主任,9月8日国民政府令大本营军事训练总监唐生智兼任军法执行总监。11月12日上海失陷,日军直扑南京,蒋介石在会上询问众将对防守南京的看法,李宗仁和白崇禧从军事角度上均不主张固守南京。蒋又问唐生智,唐则忽然起立,大声疾呼地说:“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实际情况又基本是这样的首先当时国民政府已经把大部分的人迁往重庆蒋介石没有打算死首当时日军有20多万人唐将军有15万左右!唐将军命令部队死守南京把所有船全部摧毁表示死守南京,可是他没有考虑南京没有天险可守的事实当外部的征地陆续都丢了以后他又下令部队正面突围要知道当时已经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事情既然不可能何必多此一举!他又下令撤退,但是如何撤退唐将军又没有考虑到!10几万部队到了江上发现没有船!唐将军见南京受不住了已经提前做快艇跑了!10几万军队到了江上司令早都跑了无人指挥为了过江10几万军队开始抢路!这样下场很可怕了10万军队不是叫敌人包了饺子就是自己人抢路杀自己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南京之战是 淞沪会战的尾声。上海一战,中国陆军一半以上番号的部队,中央军百分之九十的部队都投入进去。三个月下来,绝大部分的部队都打残了,多数部队伤亡过半。而守南京的部队大部分是从上海撤下来的,元气大伤还未能恢复。本来南京是要弃守的,但毕竟是首都,不放一枪就放弃有些说不过去。所以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抵抗。
从淞沪会战退下来的部队,没有好好利用被称为东方马奇诺的防线,反而好像是大溃败一样的撤退,是之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结果导致南京外围失去了阵地。南京背面是长江。所以南京可以说是一座死城了,根本是守不住的。
历史学家认为南京沦陷的原因有很多个因素,其中一个便是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日军相比强弱悬殊,就算守卫首都南京的中央军部队,一身德国式的装备,然而却虚有其表,而实质上真正缺乏有效的攻防武备,加上指挥混乱,最终中国附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抗日战争时中国军人还需要使用大刀来杀敌,然而在抗日战争后期仍有军人使用这些大刀片,正好反映军备缺乏的严重情况。
当时南京守军有十余万,归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指挥,但唐采用了将外围阵地放弃,困守孤城的战术,坐以待毙。12月12日,日军主力猛攻雨花台,至正午,雨花台陷落。下午二时,又攻陷中华门,南京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下午五时,唐生智匆匆开了一个历时二十分钟的师以上将领会议,散发了一份油印的突围命令,而他本人却不顾自己立下的“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仓皇地渡江出走了。13日,日寇占领南京。当日寇侵入南京时,城内剩下的居民,大多数都躲进了“难民区”。其余有些人是公司、商店里的留守人员,有些人是市民,他们要看守自己的房物,因此,街道上已经见不到多少人了。可是前方溃散下来的散兵、伤兵、病兵,以及被炮火和日寇驱来的各地难民,扶老携幼,从中山门、中华门涌进了南京城。他们来到南京后,敌人的炮声、枪声愈来愈紧,大家更感慌张,希望躲入难民区的“难民收容所”,但又被拒绝;最后,则希望冲出城门,渡过长江。于是,一部分人群涌向通向长江边的中山北路,准备闯过挹江门到下关中山码头渡江;一部分人群涌向中央路,准备闯过和平门到燕子矶渡江。当许多难民向中山北路、中央路移动时,最后逃出南京的一部分国军官兵,蚁集在江岸上,未能脱险,此时深怕难民群妨碍他们,所以把挹江门、和平门两道城门紧闭起来,以便于他们抢渡逃
军事上讲,南京是死地,不好守,再加上,上海抗战,国军精锐丧尽,军队伤亡惨重,急需休整补充,日本不给喘息机会,而且日本锋芒正露,战斗力强悍,蜂拥而来,国军本来就没有胜算,全靠爱国之情,一腔热血,终究守不住。
文章标题: 日本侵华战争中南京为什么没有守住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