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赫鲁晓夫对苏联的经济改革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只是在斯大林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
这是因为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从以往只关注工业建设,部分转变为关注农业生产,进行部分农村制度的改革,缓和农村关系;但主要方面是工业建设上。最重要的是他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原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忽视市场的作用,用行政指标进行生产,集中分配,资源配置效率低,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经济结构失衡。所以在本质上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在原体制上小修小补。
他就是对农业做了写改变,总体上而言,没什么的
赫鲁晓夫改革,其措施对东欧的影响是什么?
(一)给苏联社会留下深刻影响的改革起始时期 作为苏联历史上第一个改革者的赫鲁晓夫,在他对斯大林过度集中体制弊端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在批判斯大林个人迷信开始解冻后, 下决心在各个领域进行了改革, 这对苏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戈尔巴乔夫在其执政时期以及下台后, 多次谈及这一时期改革的积极意义。[1]他在庆祝十月革命70 周年的报告中说:“在50 年代中期,特别是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变革之风吹到国家上空,人民振奋起来,活跃 起来,变得更大胆,更有信心。批评个人迷信及其后果, 恢复社会主义法制要求党及其以尼·谢·赫鲁晓夫为首的领导拿出很大的勇气。开始摧毁以前对内对外政策中的刻板公式。开始试图摧毁30—40 年代所确立的发号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方法, 赋予社会主义以更大的活力, 强调人道主义理想和价值观, 在理论和实践中恢复列宁主义的创造精神。苏共中央九月全会(1953 年)和七月全会(1955 年)决议的核心是力求改变经济发展的先后次序, 使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挂钩,于是着重注意了农业的发展、住房建设、轻工业、消费领域和满足人的需要有关的一 切。”他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指出:“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是我们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它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很大贡献。会上和会后都曾作出过大力的尝试, 想使国家走上正轨, 想推动我国摆脱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消极因素。”[2]戈尔巴乔夫在下台后发表的著作中说:“由于苏共20 大而对‘个人迷信’进行的批判……变革开始了,整个社会气氛改变了。这是摆脱极权主义的第一步。”“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 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3]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一般说,我对他的历史作用是有较高评价的。”[4]西方学者斯蒂芬·科恩在为麦德维杰夫等所写的《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一书所作的序中说:“赫鲁晓夫执政的年代, 是苏联进行了真正的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时期。尽管这些改革充满矛盾, 而且毕竟是有限的,但在实际上,苏联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无不受到1953 年至1964 年这段时期变革的影响: 大恐怖的结束,千百万监押在集中营的囚犯获释,为限制一些最恶劣官僚习气和特权所采取的措施;公众的觉悟,知识界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福利的改革;以及导致我们今天所谈的‘缓和’的外交政策的变化等等。这个常常被称为‘非斯大林化’的改革过程,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其中远不只是它的发生没有引起长时间的暴力或动乱和往往出人意料这两点。”他还批评说,西方一些研究苏联问题的学者,由于“他们被斯大林二十五年的恐怖专制主义统治及其强加给社会和官场的畏惧、尊奉、僵化的形象所束缚,也被他们自己头脑中固定不变的‘极权主义’的苏维模式所禁锢,感到难以想象任何重大、持 久的变化。他们否认或者看不到, 在赫鲁晓夫作为苏联领导人当权的整个时期内,这种变化已经发生,而且进行改革确是赫鲁晓夫的本意。”[5] 有关评论赫鲁晓夫的论著卷帙浩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笔者认为,不论是赞誉还是诋毁,但有一条是不能否认的: 赫鲁晓夫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勇敢地站出来破除斯大林个人迷信, 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 使苏联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活跃了气氛,振奋了人心,给苏联历史上留下了谁也不能抹煞的深深的印痕。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下面一段话是有道理的,他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年代里, 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6]这就是为什么笔者在论述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意义时,首先是从他的改革对改变苏联历史进程的影响这个大视角来考察的。苏联不少学者也指出, 当时赫鲁晓夫的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已经成熟的需要的,改革对当时官僚化的苏联引起了一场“地震”,在国内和国际关系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变化”。 (二)推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在斯大林时期, 个人崇拜严重地束缚人们的思想, 僵化的教条主义盛行, 在理论上不可能与时俱进。应该说, 在赫鲁晓夫时期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展开的经济理论讨论十分活跃, 特别是在商品货币关系等主要问题上, 苏联学者提出不少新的看法。尽管经济理论的发展受历史条件的影响, 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毕竟是对多少年来不容有半点怀疑的斯大林经济理论的一次巨大冲击, 让人们有可能根据已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去探索理论和发展理论, 可称得上是苏联在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展开的经济理论大讨论的重要意义还在于: 一是为苏联以后的经济改革作了一定的舆论和理论准备; 二是赫鲁晓夫在苏联这么一个大国推行 改革政策,又积极提倡改革理论的讨论,对东欧一些国家相继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提出社会主义各国可以有不同的体制模式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理论的发展, 赫鲁晓夫提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走不同的道路,可以有不同的体制模式。而在开展体制改革过程中, 赫鲁晓夫意识到, 苏联长期以来把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及体制模式视为样板,不允许别国偏离一步,否则就动辄批判、开除,甚至加以镇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1963 年8 月,正当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 赫鲁晓夫赴南访问, 他在访问期间公开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那里,不是“空谈革命”,而是“具体建设社会主义”,南斯拉夫的发展是“对总的国际革命工人运动的具体贡献”。[7] 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率先改革的国家,它第一个宣布摒弃斯大林模式。人们都可以看到,尽管南斯拉夫所进行的改革有不少问题, 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并且也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制模式,最后也没有逃脱垮台的命运, 但在斯大林的寒冬时期走了自己的改革之路,确实是第一枝报春花。 (四)经济体制改革本身也有一些应予肯定的方面 在赫鲁晓夫下台时, 从苏联出现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来看, 他的改革的确是不成功的。苏联经济发展的“伟大十年”是在赫鲁晓夫下台前有人制造出来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神话。这些说法是符合客观情况的。但是,赫鲁晓夫在改革经济体制过程中,也确有一些值得肯定的东西。拿农业制度改革来说,在1958 年前的一些改革思路与政策措施,肯定的方面应该是多一些。这主要反映在:(1)赫鲁晓夫一上台紧紧抓住了农业的改革, 无疑是个正确而又果断的决策。这样做, 使苏联躲过了很可能会出现的粮 食危机和全国性的饥荒。(2) 通过对农业计划制度的改革来扩大农场、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提高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和大规模垦荒等思路, 是符合当时农业发展客观要求的, 特别对解决苏联当时最为关心的粮食增产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53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250 万吨,1954 年为8560 万吨,1955年10370 万吨,1956 年为1.25 亿吨, [8]1957 年为10260 万吨,1958 年为13470 万吨。这期间,粮食产量除个别年份出现过下降的情况外,总的来说,呈增长的趋势。也正是在这个期间,“使赫鲁晓夫赢得了农业内行的声誉”[9]。应该说,这对赫鲁晓夫在1957年苏共中央六月全会上战胜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反对派, 并获得一致同意其继续留任第一书记,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至于经济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工业和建筑业的大改组问题,苏联自己的评价是,这不能算是一次改革,而“只是一次不成功的试验”。在赫鲁晓夫下台后不久,苏联《真理报》发表的社论中批评1957年的大改组是“没有经过周密思考、没有仔细权衡、没有经过实际试验的改组”
简单点来说:赫鲁晓夫改革直接导致东欧巨变
苏联二战后的经济恢复措施和结果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2)工业改革。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其积极作用在于: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其局限性在于: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改革的结果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可以从两方面概括:一是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二是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问题及影响: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但是由于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共政权几经更迭,后来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有:
政治方面: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政治报告,他根据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路线。大会闭幕的当夜,赫鲁晓夫又突然通知代表再次开会,向他们作了《关于个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从而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苏联的报刊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浪潮,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但也造成了苏联人民思想的混乱;西方国家把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看作是“空前未有的合乎我们目的”的举动,他们趁机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的浪潮,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不知所措,纷纷失望退党;在东欧国家造成了大的动荡:1956年6月,在波兰出现了波兹南事件,1956年10月,在匈牙利出现了匈牙利事件;中共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但也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共发表《人民日报》社论,对斯大林作了客观的评价,以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肯定了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这一切造成中苏两党关系恶化,两党之间展开论战,苏联将两党关系扩大到两国之间,导致两国关系破裂。
文章标题: 赫鲁晓夫改革对苏联经济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有何体现 是否有挽救措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