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28 08:13: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如果关公与秦琼单挑,谁会赢?如果单纯从武器装备上来看,持双锏的很难敌得过抡大刀的。可是,这个努哈尔赤率军力战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的问题,或许很难做出推论。毕竟,集团化的军事作战,会有许多因素会决定成败。
但是,如果要是硬作对比,我个人的看法是:努尔哈赤必败无疑!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努尔哈赤根本就筹集不到30万八旗精锐。要知道,清初的八旗分为劲旅八旗和驻防八旗,两者各自也就不到10万人,硬是要拿出30万八旗精锐,岂不是要把女真人的小孩都派上战场?
当然了,题主的问题终究是假设。那么,我们不妨以明清战争初期的双方事态来考虑。
努尔哈赤起兵之初,明朝已经是腐朽不堪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下滑。但即便如此,努尔哈赤在与明朝的战争中,也绝非就是能够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获胜。
要知道,在宁远之战时,清朝攻打城池时尚且伤亡巨大,将这位后金大汗气得大病一场,不久离世了。须知,明朝关外的城池,与南京相比,防御能力差得太远了,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朱元璋之所以定都南京,就是因为它看重了长江天险。八旗军队欲攻南京,不仅需要渡河,还需要熟悉水战。因为,在南京周围部署着相当规模的水师,为的就是保卫这座城池。如此来看,30万的人马要渡过长江,冲破明军的重重封锁,再去攻打坚固的城池,岂不是成了笑话?
再者,朱元璋、徐达、常遇春,论军事才能而言,每一个都不会逊色于努尔哈赤。要知道,元朝的骑兵同样骁勇,不照样被朱元璋他们打回了草原?
另外,八旗骑兵南下,还需面对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水土不服,容易出痘。明末清初时,天花还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作为渔猎民族的女真人,对内地的环境不是很适应,即便到北京时,还常有染天花去世的情况,更何况跑去南京呢?
所以说,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有些类似“关公战秦琼”的意味,但要综合各方面情况来考虑,努尔哈赤是毫无胜算的,势必会被朱元璋等人打的落荒而逃。
明朝后期,辽东地区的建州女真崛起,其领袖努尔哈赤征战几十年,大体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于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不过,明朝仍武力支持后金的少数对手之一叶赫部女真。
1617年后金爆发了严重的饥荒,民怨沸腾。为转移内部矛盾,努尔哈赤趁机公开向明朝问罪,发布所谓“七大恨”檄文,誓师告天,开启了后金(清)与明朝的长期战争。
为什么选择抚顺?
努尔哈赤为了伐明做了很多准备。进攻明朝必然会遇到攻城问题,努尔哈赤从军中每个牛录中的五十个披甲人里留下十人守城,四十人出战。出战的四十人中又抽调二十人,制作两幅云梯以备攻城之用。
努尔哈赤选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明朝与女真交界之处的抚顺。抚顺于明初建城,城周三里,是辽东通向女真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抚顺西距沈阳八十里,西南距辽阳、西北距开原均为二百里,与这些地方成犄角之势,而其东方为女真之地,沿苏子河溯游而上可以直达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
努尔哈赤
抚顺城东二十里处是明朝与女真举行马市的场所。马市期间(每年4月8日一4月25日),明军防御最为松散,努尔哈赤就选定进攻时机于此时。他先派遣五十人化妆为马商进入抚顺,准备在大军攻城时里应外合。
李永芳投降,抚顺失守
1618年4月14日,努尔哈赤率兵两万(一说是四万)分两路进攻明朝:左翼四旗(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向东攻取东州、马根单。努尔哈赤亲率右翼四旗(正黄、正红、镶红、镶白)及八旗中所有的巴甲剌(精兵)进攻抚顺。
对貌似强大的明朝开战,努尔哈赤内心犹豫反复。他与两个蒙古额驸讲“先朝金史”并反复强调“此次兴师全为大明累致我忿恨,容忍不过”。
时值四月天气变化无常,努尔哈赤也变得极为烦躁,甚至萌生了退意。他对下面的四大贝勒和臣子说;“阴雨之时不便行军,可回兵”。
后金骑兵
这可把贝勒和大臣们惊呆了。大贝勒代善连忙对努尔哈赤说:“本来我们与大明长期和好,这次由于大明的问题,我们才起兵。如今兵临明境,却要退兵,那么与大明是和好还是为敌?况且现在退兵也隐藏不了起兵之举,离弦之箭无法收回。就算下雨,我军士卒有雨衣,武器弓矢都有雨具,有什么好担忧的呢?雨天恰恰能使明军疏于防备,更有利于我军”。
代善的分析打消了努尔哈赤退兵的念头,坚定了进攻抚顺的决心。
4月15日,雨停了,晴空万里。
扮作商人的后金兵驱赶数十辆大车,缓缓而至,引诱抚顺居民出城交易。混乱之机,皇太极所率五千伏兵突然拥至抚顺城下,努尔哈赤率领的大队也及时赶到。抚顺守将李永芳看到晴空下遮天蔽日的后金军队,大惊失色。
李永芳是明朝的千户所游击,早在努尔哈赤进攻乌拉部与叶赫部时,就与他打过交道,两人私交似乎不错。
因此,努尔哈赤很有策略,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努尔哈赤派人送劝降书给李永芳,书中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
李永芳两手准备,一面穿着官服站在南城与城下的后金兵商量投降,一面命令明军准备守城器械。努尔哈赤见状,下令士卒竖起云梯准备攻城。这时城中突然发出喧嚣之声,原来藏于城中的后金内应起事。
城外也开始进攻。短暂交火后,抚顺守备王命印、把总王学道等人战死,部分官兵乘乱而逃。李永芳见大势已去,投降后金。一天之内抚顺周边的东州、马根单都被后金攻占。此役,后金虏获明朝军民和牲畜三十万。
第一个投降后金(清)的明朝边将李永芳
彻底毁坏了抚顺城池后,努尔哈赤才率军浩浩荡荡地离开。努尔哈赤将三十万人畜战利品分给参战的八旗各军,并将降民编为一千户。然后将俘虏的来自山东、山西、涿州、杭州、益州、河东、河西的商人挑出来给予路费,并将“七大恨”檄文交与他们,通过他们的传播为后金起兵造势宣传。
明朝援军惨败,张承胤战死
辽东巡抚李维翰得知抚顺沦陷之后异常震惊,急令各地军队驰援抚顺。明朝在辽东兵力大致为六万人,但是承平日久,战斗力不强,而且这六万明军中大部分要防守各个堡垒城池,能够以机动兵力作战的不超过两万。
李维翰命令辽东总兵张承胤迅速出击。张承胤很谨慎,想与李维翰商议后,再行出兵。李维翰却根本不想见张承胤,只是不断地用红旗催促张承胤速战,不得延误。
张承胤只能纠集驻守辽阳副将、驻守海州参将和亲领的广宁兵共计一万人追击努尔哈赤。但在追击过程中,明军始终与后金军保持一段距离。努尔哈赤对明军此举的动机十分清楚:明军如此行事,是因为不敢冒然决战,只想将后金兵“护送”出镜。
同样看出明军企图的还有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他们下令士兵披整铠甲准备作战。二人对努尔哈赤说:“若明军不动,我们就主动出击;若明军撤退,我们就乘势追袭。我们决不能默默地撤回,否则明军会以为我军怯战,而轻视我军”。在两个儿子的鼓动下,努尔哈赤决定与明军决战。
皇太极
明军看出后金军队的举动异常,也开始备战,兵分三路占据山险,挖掘壕沟安放火器。这次明军带了两千多具火器,可以看出火器为明军的重要远程打击力量,这时的风向也恰恰利于明军,风向为西风。
八旗军在明军射程之外列阵。正当他们冲击之时风向突然改变,久经战阵的军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八旗军士气大振,明军无可奈何只得向冲锋的八旗军开火,不一会儿浓浓的硝烟就遮蔽了明军的视线。
烟雾的遮蔽令明军火器准头不高。八旗军快速冲击,一直冲到五十步远时,万箭齐发。八旗军锐不可当,突入明军营垒。明军人数本就处于劣势,加之火器在近战中根本不能发挥作用,很快三处营垒都被八旗军攻破,总兵张承胤以下五十余官佐皆战死。
明军的火箭发射手
后金追击溃军四十里,一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此战后金缴获战马九千匹,铠甲七千副。
此后,后金军又攻陷清河堡(今辽宁本溪),清河守军6400余人覆没。抚顺、清河之战接连告负,损失惨重,朝廷震惊,明朝君臣上下开始正视建州女真。大明与后金二十六年战争的大幕拉开。
1644年5月,盘踞辽东数十年的女真杀入山海关,联合叛徒吴三桂击败了李闯王,而后夺取北京,定鼎中原。9月,顺治帝从盛京移驾北京,正式宣布继承大明帝国衣钵,成为中原新一代主人。与此同时,清军分兵两路:西路追杀李自成残余兵马,在怀庆、潼关取得胜利,李自成逃往湖北后被老农一锄头给打死;南路则由豫亲王多铎率领,征讨弘光政权,一路所向披靡,相继制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此外,肃亲王豪格从西安出兵,以吴三桂、孔有德为前锋大将,杀入四川,灭了张献忠,夺取川蜀。至1650年左右,大清已经基本控制中原,只有南明残余在抵抗,却终因力量对比悬殊且内斗频仍,最终失败。
1367年夏,朱元璋基本搞定南方各省,而后派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率精锐步骑25万北伐元朝。明军兵分三路,徐达居中,先夺取山东、潼关,而后主力大军汇集河南开封,最后渡过黄河。面对明军之凌厉攻势,元顺帝放弃大都(北京)退回草原,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结束了中原之日子。接着,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等继续北伐、西征,夺取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份,并在太原、沈儿峪、和林等决战中打败数十万蒙古铁骑,牢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如此,中原骑兵不再畏惧草原骑兵,且能在野战中追着对方吊打,徐达、常遇春由此而威震天下,成为大明帝国最著名之大将。明军善战,中原汉族得以再次复国,堪称雄师劲旅。
徐达、常遇春北伐与清军入关貌似没啥必然关系,却非常具有可比性。首先,两者出动兵马都是20万左右,多尔衮带来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总计20余万;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率步骑25万,是大明中最精锐、最彪悍之武装力量。再则,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多尔衮、豪格、多铎等都是所属时代之绝对名将,并非泛泛之辈。最后,从消灭对手绝对主力讲,明军北伐用2年多(攻入大都不算,打残蒙古主力才算);清军入关之后,也就4、5年,速度也很快。如此,问题来了:假如多尔衮率20万劲旅入关时,中原地区不是混成一团,而是恰好遇到徐达率领的25万步骑北伐,谁能获胜呢?这是一个历史假设,可还是能给出答案。假设前提:两者同一个时代,武器装备差不多。
首先,对比清朝、明朝初年名将武力值,大明碾压清朝
两军交锋,能否获胜之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统帅之综合水平如何。就这项关键指标而言,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傅友德、邓愈、郭英、沐英、蓝玉等武力值可以甩开多尔衮、豪格、阿济格、多铎、洪承畴、多铎、吴三桂、孔有德等几条街,两者压根就不是一个水平线。大明第一将徐达,善长指挥大军团作战,与王保保、李思齐等元军最彪悍部队交战,前后干掉对手30万余铁骑,未尝一败。1372年徐达北伐,前锋孤军冒进损失1万余人,但徐达临危不惧,将主力带回,而王保保20余万大军却不敢过来包围。不久,徐达继续北伐,王保保见了就得跑,毫无招架之力。反观大清第一将多尔衮之战绩,松锦大战前期,多尔衮是绝对主帅,却被洪承畴率领的明军连续击败;多尔衮因过度紧张、劳累,失去了生育能力,后皇太极只能带病亲征,靠红衣大炮获胜。1649年,多尔衮率8位王爷讨伐大同姜瓖,大战八个月未有进展,后靠叛徒做内应才得以破城。
再次,对比清朝、明朝初年士兵作战水平,大明远胜清朝
从明初、清初双方统帅及其将领之武力值来看,多尔衮不是徐达对手,进军山海关之后将会被暴打,成为清朝版的王保保。那么,双方士兵作战水平如何呢,谁有优势?很简单,明初军队技战术水平高,碾压清军。明朝军队,不是一般中原王朝军队,不只是打内战无敌,其强大是建立在追杀蒙古铁骑之基础上;从建国就能追着草原骑兵吊打,连汉唐都做不到。朱元璋、朱棣时期,明军北伐所投入之兵马有时比蒙古骑兵还少,却依然无法阻止其获得胜利。在同等数量下,明初军队可以压着蒙古铁骑打,而清朝却不能。例如,沈儿峪一战,徐达兵马10万灭了王保保蒙古铁骑20余万。乌尔会河一战,理藩院尚书阿尔尼率2万余八旗劲旅与噶尔丹2万蒙古铁骑对打,结果全军覆没。双方士兵作战水平不一,主要是建国时面临之对手不一样,明初军队面对的是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不狠一点怎能建国呢。
最后,对比清朝、明朝初年民心向背,大明优势更明显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双方民心之向背如何呢?这问题肯定就是徐达优势明显了。趁着中原混乱,清军屡次翻越长城进入中原劫掠,俨然就是一群强盗,人民非常痛恨。此时,就算洪承畴、范文程等“叛徒”主张安民,但中原人民未必买单,因为徐达不是李自成,不会闹得天怒人怨。徐达北伐则不一样,中原人民深受异族统治之苦,士大夫群体早已盼望王师北伐,再现汉唐时代大一统之荣光。再则,徐达北伐,代表着中原汉族收复故土之希望,明军士兵承载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重任,自然会爆发出巨大战斗力。清军呢?入关时许多将领都反对留在中原,而是想劫掠人口、牲畜、钱财后退回关外。只是因为南明不成气候,汉族士大夫群体内斗不断,才最终给清朝统治精英留在中原之底气,假若中原有雄主坐镇,清军入关不会成功。
综上所述,从统帅、将领武力制,士兵作战水平,民心向背等因素分析,若是清军入关时恰好遇上徐达率领的25万步骑北伐,结果多尔衮一定会狼狈逃回东北深山老林,躲避锋芒。当然,按照朱元璋的性格,徐达下一步就得杀入辽东,扫除边患,消灭劲敌。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待?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