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努尔哈赤 既播下下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为什么阎教授说如果不是努尔哈赤统一
东北地区,后来沙俄侵略日本南进,列强角逐,东北疆域被谁占有实在难卜呢? 看来你听过阎崇年的讲座,虽然我虽然不赞同他的某些观点,但是他在分析努尔哈赤的成败上确有一些独到之处。努尔哈赤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但是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播下盛世的种子,是因为努尔哈赤在位几十年,基本确立了后金对大明的战争优势,他统一了女真各部,降服了几百年以黄金家族自傲的蒙古人,虎视于关外,他死后,爱新觉罗的后人打下中原,统一了满汉蒙三族,我们常说,历史上每一次的民族大融合,都是伴随着两个现象:一个就是战乱和屠杀,另一个就是随之而来的盛世。这次也不例外,作为有史以来关内关外最后一次的民族大融合,撇去任何人道的色彩,努尔哈赤对康乾盛世的出现是直接播种人。
说努尔哈赤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这也正确。满清“兴一族而毁全国”,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日,无论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世界范围,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无论是在文化方面还是在科技方面,满清都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导致了中国的全面退步,而努尔哈赤就是始作俑者。他于满清,功莫大焉;于中华,罪莫大焉。
阎教授说“如果不是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地区,后来沙俄侵略日本南进,列强角逐,东北疆域被谁占有实在难卜”。那我想问一句,东北在俄日崛起之后,还在国人手中?从袁世凯二十一条,到奉系军阀依附日本人,到日俄在东北开战,到皇姑屯,到九一八,东北始终就不是中国人说了算,努尔哈赤一统关外当然对后世东北局势而言是有功的,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满清的羸弱落后才是。
努尔哈赤的母亲十三岁生下他,五十二岁死去,皇太极的母亲万历二十年生下他,万历三十一年死去,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四十岁丧母,皇太极十二丧母。
当时叶赫族有很多贝勒,扬吉努是其中之一,他见努尔哈赤年轻有为,料他将来必成大事,生前提出要把女儿孟古嫁给他。死后,扬吉努的儿子纳林布禄履行其父生前许下的婚约,将妹妹孟古送给努尔哈赤为妻,就是皇太极之母。此时是叶赫和建州的蜜月时期。 后来双方交恶,努尔哈赤攻打叶赫,扬吉努的另一个贝勒儿子布桑(就是你说的布斋)被斩于阵中。布桑的弟弟纳林布禄向努尔哈赤索要哥哥的遗体,却被努尔哈赤劈成两半。布扬古、金台石都是扬吉努另外的贝勒(布扬古、纳林布禄、布桑是同父贝勒)。
努尔哈赤对汉人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为何汉人会对他恨之入骨呢?
为何汉人会对他恨之入骨呢?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后,对汉人进行残忍的屠杀和奴役,而且还增加税收,增加平民百姓的生活压力。
在努尔哈赤攻克沈阳和辽阳后,建立了稳固的政权。于是,努尔哈赤本性暴露,在大街上公然掠夺平民百姓的钱财,甚至还到平民百姓的家中,将值钱的物件都收入囊中。
努尔哈赤对汉人有一个政策,就是“拒敌者杀之,不与敌者勿妄杀”,这个政策大概意思就是,坚决抵抗并且拒绝努尔哈赤的汉人,努尔哈赤会格杀勿论,但是投降的汉人努尔哈赤不会杀害,但是到了后期,这个政策形同虚设。
努尔哈赤还规定汉人的发型,凡是看到没有按照他们的规定剪头发的人,他们都会残忍地杀害,甚至还让很多人当兵,如果这个家庭有五个人,努尔哈赤要求三个人必须参军,如果一个家庭只有三个人,那么两个人必须参军。
努尔哈赤的行为强烈引起汉人的不满,于是明朝将领和汉人组建起一支军队攻打努尔哈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消灭了一部分的努尔哈赤,但是这件事情引起了努尔哈赤的强烈报复。
努尔哈赤先是中重兵攻打镇江,疯狂屠杀镇江汉民,其次,将所有幸存的镇江汉民全部奴役,努尔哈赤让剩余的汉民跪在箭上,然后他们把汉民当作箭靶子练箭术,一箭不死,就把箭从身上拔掉跪着送到士兵前,直到死亡。
努尔哈赤还通过增加税收来增加汉人的生活压力,汉人苦不堪言,所以对努尔哈赤恨之入骨。
努尔哈赤建立的建州政权早期是明朝的藩镇,甚至努尔哈赤本人都曾经数次到北京朝贡。然而随着1618年他以“七大恨”为名起兵反明,设计袭破抚顺,由此揭开了长达二十六年的对明战争的序幕。
在以后的三年间,今天辽宁省的广阔土地便轻而易举地纳入了后金国版图。虽然努尔哈赤曾说“恩养尼堪(后金对汉人的蔑称)”但么在他攻下辽阳和沈阳,建立起稳固的后金政权之后,就彻底走上了就逐渐走上了血腥屠戮和奴役汉人的不归路。努尔哈赤对汉人的基本政策是“拒敌者杀之,不与敌者勿妄杀”。如果之前努尔哈赤还能勉强做到“不妄杀”,而在1621年前后的一系列行动,就彻底令刘兴祚等人心寒。
《明熹宗实录》载,后金军占据辽阳以后,疯狂的后金军队在大街上公然奸淫掳掠,将民间的金银财物攫取一空。从那时起,努尔哈赤开始实施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族政策,凡是不愿改成满洲“金钱鼠尾”发式的汉族民众都被大肆屠杀。家里有父子五人者抽三人为兵,有三人者抽二人,造成了十室九空的惨象。
1621年七月,镇江汉民和明朝将领毛文龙部里应外合袭取了镇江城,并杀死城中的后金官兵,努尔哈赤随即派兵屠杀镇江汉民,幸存的一万二千人全部沦为奴仆。据朝鲜人目击,金军屠杀毛文龙属下士兵的手段极其凶残:“此时唐人之被掳者,虏令跪坐受箭,一箭不死,则使之拔箭来纳。唐人自拔箭拭洗跪进,贼又射之。许多唐人虽知必死,而一承指挥,至死不敢谁何,犹恐不及,如失魂之人。目见之,惨不忍言”。
另一方面,努尔哈赤又在1621年11月下令,令辽东地区的汉人与女真人合户,粮食同吃,分田耕种。这种同住、同食、同耕的政策实际上是将满族旗人分置于汉人各户之中,满人奴役汉人,汉族男丁承担了全部重体力劳动,汉族妇女则成了他们的奴婢。原本的辽东汉族自由民纷纷沦为农奴。
他又下令,要各家各户上报余粮,按照女真人的人口计算,一个月给四升粮。这无疑大大加重了汉民的生活负担,所谓“恩养尼堪”的政策也成了骗人的鬼话。
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高晓松的歌词里,我们除了体验了一把文艺情结,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情怀。诗歌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而史哲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我们不仅要活在现在,更要活在未来。跟着这些经典,遵循着历史的足迹,一点点掀开面纱,还原真实的场景,感受时光的流逝,追逐着哲人的思想,一点点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努尔哈赤对汉人非常可怕的事,是不能原谅的。在当时的时候,努尔哈赤就对汉人看不起,在他稳固后金的政权之后就走上了不归路。他当时对汉人的政策就是反抗的敌人就杀了,但是不轻易杀敌人。之所以汉人会对他恨之入骨呢,是因为努尔哈赤在当时的时候,实施了一个政策,导致很多汉人都被杀了。
努尔哈赤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人,在那个时候,汉人应该十分的害怕,他对汉人所做的事是无法原谅的。他实施的政策就是不能留头发,在以前的时候,汉人都是留着长辫子,感觉辫子对于汉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汉人不想剪掉,努尔哈赤就杀掉了他们,当时汉人就只剩一万多个了,而这些汉人也过的十分惨。汉人男子干了全部最累的活,而妇女成为了奴婢,而辽东汉族也成为了农奴。
对我们汉人可是非常的残忍,要是我是当时的一位汉人,我觉得我肯定受不了,我觉得我要疯了,汉族人非常的恨努尔哈赤,杀了我们那么多的汉人,真的太可恶了。而且当时汉人感觉非常的没有地位,非常的让人看不起,也主要是努尔哈赤对待汉族的残忍,让汉人对他恨之入骨,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可能也会被杀掉,感觉好可怕呀。
所以说,汉族人对努尔哈赤恨之入骨也是有原因的,毕竟做了那么多对不起汉人的事,怎么可能原谅他。
金军占据辽阳以后,疯狂的后金军队在大街上公然奸淫掳掠,将民间的金银财物攫取一空。从那时起,努尔哈赤开始实施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族政策,凡是不愿改成满洲“金钱鼠尾”发式的汉族民众都被大肆屠杀。家里有父子五人者抽三人为兵,有三人者抽二人,造成了十室九空的惨象。
杀大户;杀穷鬼。把辽东的汉人杀了大半。
努尔哈赤为何突然要迁都到沈阳,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努尔哈赤是满族的人,而满族人的发源地就在东北,而沈阳作为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进军中原的必经之地,努尔哈赤在这里建都,也是有着自己的原因,并且在东北,当时也就沈阳这一座城市是拿得出手的,毕竟东北当时属于苦寒之地,但是沈阳相对在基建资源方面还是有着一定的底子
大家都知道努尔哈赤是建立清朝的太祖,很多人还知道清朝时期首都就在北京,然而当时清朝在成立以前,北京并不是他们的首都,而当时还是属于明代的天下,北京依然还是属于是明朝的,努尔哈赤既然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东北满族人,当然也要选择都城放在自己家乡附近,然后进行发展军事实力的,沈阳距离南部地区也不算是太远,过了山海关就可以进入河北了。
并且沈阳无论是基建底子还是气候环境,在当时都是数一数二的,至少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沈阳已经是相当的宜居,这里没有什么自然灾害,周围的地势也是很平坦的,可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后来他们军事实力强大了以后,就直接带兵跨过了山海关,进入了明朝的地界,凭借着强大的实力,推翻了明朝政府。
不过到了清朝建立了以后,沈阳依然慢慢被忽略了,因为那个时候重新又把首都移到了北京,就像现在的人一样,有更好的地方可以住,何必想念以前的地方呢,并且清朝时期似乎更青睐于江南地区的发展,像苏州,扬州在明清时期就进入了非常繁华富裕的时期,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就如同今天的上海,沈阳却被慢慢的忽略了,可能清政府也比较钟情于南方地区吧。
定都沈阳西控蒙古,南进宁锦,北抚诸部,东靠建州本部。进退有据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突然迁都到沈阳?是因为他的老家就在沈阳,它的根就在沈阳,所以她想回沈阳
当时清朝要落败,使他感到了危机,为了子孙后代能更好的生活下去,所以他才搬迁到沈阳
努尔哈赤为何要迁都沈阳?
沈阳,现今辽宁省的省会城市,在东北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1625年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迁至此处,继任者皇太极在1634年将沈阳改称为盛京,在满语中为"谋克敦",取义是兴盛。
满族的崛起
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满族政权在进入沈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个不同于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少数民族,才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努尔哈赤为何迁都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寒冷的东北地区,冬季常年冰雪覆盖,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不同于中原的汉族的少数民族,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民族,分别是女真族和蒙古族。
在明朝后期,女真大体分为四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他们从北到南,几经迁徙,到达长白山、图们江一带地域,成为满洲族的发祥地。建州女真兴起后,其中的满洲部处于主导地位。
女真族在漫长的 历史 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明朝后期,得到了迅速的崛起。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各民族和不同利益集团进行明争暗斗,在这种混乱的形势下,建州女真逐渐登上了 历史 舞台。
在建州女真的发展中,其中功不可没的一位领袖就是努尔哈赤。早年生活的不幸,以及青年时期参军的经历使他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努尔哈赤为人坚忍,有极强的军事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也正是他带领这个偏远民族一步步走向中原,他的迁都路线也正是清朝一步步统治全国的路线。
努尔哈赤的多次迁都
努尔哈赤从起兵开始,最先是在费阿拉城。费阿拉是满语,在汉语中意思是"老城"。努尔哈赤在费阿拉城自立为王,之后组建军队,并制定了初具规模的礼仪。经过苦心经营16年,一直在进行着统一女真诸部的战争,势力逐渐壮大。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放弃费阿拉城,携带家眷迁至赫图阿拉,兴筑新的都城。赫图阿拉被后人称为满族的崛兴之地,它是后金政权早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向明朝示威的根据地。努尔哈赤在此十七年,对满族崛起起到重要的作用。
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六月,努尔哈赤迁往界凡城,在此仅居一年零三个月,次年(1620年)九月再次迁往萨尔浒城。迁都的原因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开始把战争的矛头对准明朝,据文献《清太祖皇帝实录》记载:"今与大明为敌,我国居处与敌国相远,其东边军士路途更远,行兵之际时,马匹疲苦,可将马牧于近边地,西近大明国,于界凡筑城"。在此之后,爆发了著名的萨尔浒之战,界凡城成为战役的后方。努尔哈赤意识到萨尔浒的重要性,因而迁往萨尔浒。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四月迁都辽阳。因为随着女真族的发展,女真的领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对于东北地区的统治疆域增加,努尔哈赤决心对南部广大面积的明朝发起挑战。那么辽阳相较于之前的几个城市,不得不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八月,在辽阳城太子河以东创建宫室,兴筑东京城。
在辽阳的这四年,由于女真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激烈,冲突不断,汉族人纷纷逃亡或反抗。政权无法得到巩固和发展,努尔哈赤开始谋求另外的发展空间。
沈阳的位置
沈阳地处辽东半岛北端,东北大平原的南部,位于辽东与辽西、辽东半岛与东北大平原的连接点上,自古以来四通八达,战略位置重要,又是多种文化交汇之地。地质上沈阳地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东北部的辉山属于长白山余脉的丘陵地带,西南部属于辽河、浑河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沈阳的地理位置,作为进入中原的根据地,相比于之前的辽阳城,是更加合适的选择。
沈阳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是东北地区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但由于地近边塞,长期以来城市功能以军事防卫为主。
迁都沈阳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提出迁都沈阳,而这时距离东京城建好还不到四年,所以许多大臣和权贵都不同意,纷纷对努尔哈赤的这一做法进行劝谏。
据文献《清太祖传》记载到:"迩者筑城东京,宫室既建,而民之庐舍,尚未完缮。今复迁移,岁荒食医,又兴大役,恐烦苦我国!"
而努尔哈赤不听劝谏,表示坚持迁都,文献记载他的看法:"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明国,从都尔弼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口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沈阳浑河通苏克素浒河,于苏克素浒河上流处伐木,顺流而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水族亦可捕取矣。吾筹虑己定,故欲,汝等何故不从?"
在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作为领导者的努尔哈赤有自己坚持的理由,并在之后的 历史 发展的结果看来,他的决定是正确的,有益于满族的发展。
据文献记载,努尔哈赤在三月初三这一天,"辰时,出东京,谒父、祖之墓,祭扫清明。"在他们祭扫结束之后,前往沈阳,宿于虎皮驿堡。并于初四末时,进入沈阳城。
自此,清王朝在关外的迁都告一段落。
天命六年(1621),后金刚定都辽阳,仅仅过了四年,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正式定都沈阳(古称盛京)。要知道,当时的沈阳中卫城,面积还没都司城辽阳一半大,后者还是在原辽阳城东太子河畔新建的辽阳城,可见努尔哈赤当时真是急死了。这么着急地迁都,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离开辽阳,二是为什么选择了沈阳。
辽阳作为当时东北的大城市,就是女真人心目中的上海滩啊,可是定都辽阳后,由于“剃发”政策,把原住汉人互迁地域防止造反,以及清查粮食、征发差役等,导致各地汉人激烈反抗。后金占领辽阳仅两个月,就发现汉人向努尔哈赤驻城的各井投下毒药。周边多地汉民,聚众抵抗后金军队。离开汉人众多的辽阳,前往人口相对较少的沈阳,对女真族的食品安全来说比较有保障。
其次,辽阳的地理位置比较尴尬,需要在耀州向北沿辽河岸筑边城,防御明军和蒙古察哈尔部的偷袭。辽阳城距海较近,时时要防备皮岛(即朝鲜椴岛)毛文龙,还要驻守辽南四卫沿海,防备天津、登莱的明朝海军。在进攻明军时,大后方容易被牵制住。
选择沈阳作为都城,首先因为沈阳地理位置重要,是辽东半岛与松辽平原来往的要冲,是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通枢纽。沈阳北边的铁岭、开原、抚顺等地是建州女真故地,是最可靠的大后方。
努尔哈赤意识到沈阳去辽东更通达,“沈阳形胜之地,西征大明,由都儿鼻(今彰武县)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以进。”
努尔哈赤打仗时,一贯喜欢迁都到战线附近。从赫图阿拉迁都至界凡后,赢得萨尔浒之战,在辽沈之战前迁回萨尔浒,迁都辽阳后发动广宁之战,尽占辽西。接下来要进攻锦州一带的明军主力,战略重心从辽东转移到辽西,从辽阳出兵要渡过辽河,没有沈阳来得方便,对于女真骑兵来说,绝对是兵贵神速。
其次,沈阳城在地形上易守难攻。《盛京通志》中说,“辽东根本之地,依山负海,其险足恃,地实要冲,东北一都会。”“长白峙其东,医间拱其西,巨流、鸭绿绕其前,混同、黑水萦其后,山川环卫。”
第三,努尔哈赤意识到,“浑河苏克苏浒河(苏子河)之上流伐木顺流下,以之治宫室为薪,不可胜用也;时而出猎,山近兽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在沈阳,上游的大量木材可以顺流运到,修筑宫殿。在辽阳建都的4年间,许多族人跟着汉人赚利润更丰厚的生计——种地,渔猎少了,都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弓了,沈阳未开发的山林比较多,可以让族人回归“野性”。
向敬之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改元天命,建国大金(史称后金)。
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但他还只是一个大部落首领而已。除了有明朝的军队驻守辽东外,与建州女真有着不少恩怨情仇的叶赫还很强大。
努尔哈赤画像
1618年,努尔哈赤迫于明朝关闭与女真的边市贸易所带来的军事压力,以及明朝保护叶赫所存在的军事维修,决心进军辽东,直接与明军对抗。他分兵两翼,亲率大军,一举拿下抚顺,第二年以少胜多,击溃明朝辽东经略杨镐集结的四路大军。此后,努尔哈赤又连败熊廷弼、袁应泰,占领辽河以东、锦州以北的全部地区。
吞并辽东后的努尔哈赤,不再满足于以前讨伐征战的简单意义:抢夺奴隶、牲畜、粮草、钱财等战利品,而是想带着部众占据辽西平原,建立新的都城,却遭到了一些女真贵族的反对。
努尔哈赤强令在界凡建造宫室,继续西进,在萨尔浒大战后,对反对迁都的议政大臣进行严惩,处死反对最激烈的侍卫堂弟阿敦,将五大臣之一的扈尔汉下狱,并以囤积并隐藏珍宝之罪处死创建老满文的额尔德尼。
天命六年三月,努尔哈赤大举进攻沈阳,而在四年后将都城迁至沈阳。努尔哈赤先后五次建都,而这次却是定都,改名为盛京。这完全是配合他的扩张战略而定的。
他之所以最后选择从辽阳迁至沈阳,原因有四:一、辽阳经济实力下滑,而沈阳的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二、沈阳地势平坦开阔,粮食出产富足,有林有兽,有水有草,符合女真人狩猎的生活条件。三、辽阳出现了激烈的满汉族群间的骚动,而沈阳只是一个中等城市,人口便于管理,迁都可以使他进一步推行防止汉人反抗的歧视政策。四、沈阳一直是一个军事要地,是所谓的形胜之地,进可攻、退可守,既便于护卫新宾老家和铁岭、开原等国土,又便于轻快地渡过辽河,南下进攻明朝,还可以控制东南的朝鲜,向北两三天可以抵达蒙古。
兴京(赫图阿拉城)、东京(辽阳)、盛京(沈阳)这三座都城,分别代表了清前政权发展的三个阶段。兴京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新宾永陵镇,为清朝开创时期建造的首座都城。它依天然险势而建,与中原王朝都城建造形制不同,以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为主。
辽阳东京城是清朝开创时期建造的第二座都城。天命六年(1621)后金占领辽阳城后,迁都于此,并在城东新建了具有女真人特色的平原城--东京城。为什么不直接迁都沈阳呢?那是因为,辽阳为明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是东北地区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中心。
辽阳城为明代永乐年间重修,天命六年(1621)四月,努尔哈赤进驻辽阳城后,因城内积聚了汉人强大的反抗力量,且难以固守,同年八月,努尔哈赤以辽阳城“大而破旧”为由,选定太子河东岸的山岗另建新城即东京城。天命七年四月初四,努尔哈赤未等城工全部完成,就从辽阳城内迁到东京城。因有长期居住的打算,努尔哈赤大兴土木,筑造宫室,城市功能也逐渐完备。
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沈阳。虽然王公、贝勒竭力反对,但努尔哈赤君意已决。祭过父祖之后,即刻率领大军经过一天一夜的行军,迁进沈阳城。
历代王朝选定都城,都不外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考虑,辽阳虽然在当时是辽东的军政中心,但因明廷的腐败,其经济已开始下降,而沈阳的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沈阳地势平坦开阔,粮食出产富足,有林有兽,有水有草,符合满族人狩猎的生活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讲,沈阳一直是一个军事要地,既便于护卫新宾老家和铁岭、开原等国土,又便于西征、北伐。
我家乡流传这这样的传说,他一开始定都辽阳,有一天努尔哈赤出去遛弯看见一只金凤凰他就追呀追,追过浑河就追到沈阳地面,只见那只金凤凰落在一个树枝上停了一会就飞走了。回去之后他的某士告诉他那金凤凰的意思是告诉你沈阳上风水宝地,应该在沈阳建都方能保大清平安万年!于是他就迁都沈阳了。
泻药。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关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原因解释有二:
一是军事战略上的缘故。“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 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也就说,定都沈阳,保证了后金可以向三个方向进攻,威慑大明的同时威慑朝鲜和蒙古。
二是经济上的原因。“沈阳浑河通苏苏河(苏子河),于苏苏河源头伐木顺利而下,柴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也就说,定都沈阳可以打猎捕鱼,可以砍伐树木出售,保证后金在经济上的来源。
当然,努尔哈赤迁都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形势所迫。后金占领辽东后,将都城迁移到辽阳城,后金的八旗军民也随之迁移,与汉人杂居,导致双方矛盾日益激化,汉民逃亡、抗争、暴动不断持续,努尔哈赤不得不告诫八旗军民:(吃东西)注意尼堪(汉人)粮物放毒;行走(时)要提高警惕,注意不要陷入那罗网中;我们出征后,防守的人要很好地警戒。在东方有朝鲜国,北方有蒙古国。这两国对我们并未驯服,如果放下这个去代西方大尼堪国(明朝),对后方的家就不放心。
既然在辽东形势如此紧迫,如果有更好的都城自然再好不过,而沈阳当时恰恰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战略地位好,进可攻退可守,可以让后金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因此就不难理解努尔哈赤为什么迁都沈阳了。
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我想是大家陷入了一个误区,都觉得放弃辽阳东北当时最大的城市,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可惜了。其实理由很简单,当时辽阳的战略地位已同鸡肋,西边锦州的威胁非常大,东边的朝鲜是大明的小弟,时不时背后弄点小动作,不咬人膈应人。
从大明这边看,辽阳是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前有衍水(太子河)阻敌,旁有高山掩护。所以第一步,努尔哈赤把都城从太子河西岸挪到了东岸,就是要利用衍水之利。这仍不能令高祖高枕无忧,于是迁都沈阳成为最重要的一步棋,沈阳小小的一个中卫所,但是可以利用浑河抵御大明,又可从容应对朝鲜的威胁。
所以别再提辽阳人下毒给后金人带来的这点不痛不痒的问题,这都是小事情。打下辽阳以后,后金的家底已经非常厚了,有钱也是一个原因,可以轻松再造一个辽阳。多少年以后,证明努尔哈赤老爹的眼光确实非常厉害,古往今来,东北土著里面,战略眼光当属第一,往前看还有个完颜阿骨打也很厉害,都给当时的政权带来了很多麻烦的主儿。
努尔哈齐选择沈阳为迁都对象是从许多方面考量的。
沈阳在唐朝时期叫沈州,是各个部落战争后俘虏居住的主要聚居地,因此也俗称“俘城”。努尔哈齐第一着想的可以大量使用这些部落俘虏进行战争。二是沈阳是女真各部落与大明朝联系的必经之路,占据沈阳可以使各女真望靡一统。三沈阳周围都是贩马马市,马是军队战争的必须军备,定居沈阳北方战马供应有了很大保障。四沈阳从古至今是战略要地,进可攻一路扫荡辽东辽西直逼宁远城,攻占山海关即可进京,退可到长白山地区,使清朝鞭长莫及难于围剿。五沈阳周边河流较多便于农业灌溉,发挥八旗兵战时用兵、安时务农,浑河、苏子河、蒲河、辽河等等,河道分布均匀。六努尔哈齐经相宅师确定沈阳是风水宝地,能奉天庭之意谋取大业,开始祖之灵能承载天地之运,于是努尔哈齐不听大臣和其他人的反对从辽阳迁都沈阳。
于是,清朝从沈阳开天辟地开始了十三代帝王,成功当政近300年的清王朝,这也许和努尔哈齐当时迁都沈阳有很大关系。
历史 是有沉重感的,同时我有太多的解读,更重要的是术语太多,让 历史 迷们苦恼不已。
咱们轻松说 历史 。
努尔哈赤这次迁都的原因肯定有其政治、经济、交通等战略上的考虑。
都城是国家之根基所在。
我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第一:努尔哈赤对明朝实力的预估要比实际高很多。
虽然后金在和明朝的交战里,胜多败少。
但是在万历年间,前期由于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朝呈现了中兴之气。
即便是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依旧有清晰的认知。
原本辽阳是当时辽东第一大城,但是努尔哈赤要选择进可攻退可守的城市。
沈阳最适合,你不能说努尔哈赤当时选择不对,如果不是明朝内部不断的内斗,后金也不会后来建立大清。
说明努尔哈赤是战略家,不会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自己的看法,也不会因为一时胜利就冲昏了头脑。
第二:沈阳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龙兴之地。
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
这里说的就是沈阳的富庶,咱们现在最流行的就是看前景,区域位置和资源优势。
人家努尔哈赤那时候就明白了区域优势的概念了。
而且从古代帝王陵墓的选址大家都要知道,风水宝地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何况是龙脉呢?
当时努尔哈赤认定了沈阳浑河与天柱山结合,相交理气是龙脉所在。
所以,当时沈阳具备的就是天时地利。
第三:后金的常年征战,需要稳定的后方。
一个马背上的名族兴起之后,就会不断的进行征伐,在战争里慢慢的会丧失对时局的判断,过于乐观。
事实也证明努尔哈赤的英明,因为明朝真的直到崇祯皇帝时期才被攻占都城,而且如果不是因为崇祯帝不愿南去,可能还会继续的交战僵持。
说白了战略性的调整,稳固实力最重要,当时最强大的仍然是明朝,明白了吧?
这就是我的回答。
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到沈阳主要是为了女真族人的安全。当时在辽阳的时候城里大多数人是汉族人,他们对于女真族的做法很不满意,努尔哈赤不知道怎样管理汉族人,不听话的人都杀了,所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再加上蒙古和明朝军队时不时的骚扰,所以只有迁都到沈阳才是最好的方法。
另外,沈阳距离抚顺老城比较近,交通方便,利用运兵。
文章标题: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在东北搞种族灭绝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5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