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8 10:07:0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我们看古装电视剧经常可以看到一方攻城时,会派一名武将出来叫阵,守城的一方则会出来另外一名武将,然后两名武将单挑。那么为什么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征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呢?
古代打仗礼仪
古代人是非常讲究礼仪的,即便是在打仗时也要遵守礼仪道德。春秋时,人们打仗都是用战车,车上的人并非一般士兵,而是贵族。双方打仗的时候,如果遇到对方车上的人级别更高,还要向对方行礼,而对方也会回礼。所以古代人如果一方要求单挑,另外一方必然回以单挑,而不会派人出来围攻。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围攻?
春秋时以单挑为主,即便是集体战争,也是为了互相炫耀武力,而不是为了侵略。到了战国时,战争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以侵略为主。既然是以侵略为主,那必然会出现围攻,也就是以彻底消灭对方为目的,而对方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如果单挑没有把握,也不会出城单挑,而是选择围攻。
此外在春秋时期,双方作战讲究胜者只能追击50里,这是当时战争中的礼仪之一。但我们知道有个词叫退避三舍,说的就是晋国为了引诱楚国退避了90里,而楚国求胜心切,追击了90里,也就超过了当时常见的50里的惯例。从那之后,人们不再讲究一味的道德,而是为了求胜使用各种计策,毕竟侵略战争非同小可。
总而言之,春秋时期双方为了炫耀武力,会进行单挑;后来在某些朝代,如果一方要求单挑,另一方为了气势不落下风,也会派出武将迎战。但如果是侵略战争,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人们也不会顾忌那么多,打不过也会派人射箭的。
喜欢看三国等历史题材的小朋友多多少少都了解,视频中战争场面拍得很气势磅礴,领奖之间的决斗大开大合,冲锋陷阵特别有视觉上的冲击效果!而且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每次打仗之前领军会先交次手。交手之后才会进一步决定要不要大战,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擒贼先擒王领军将领先交战,多多少少也是受这个计策的影响。众所周知,一旦大军没了首领,那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全数尽歼或者劝降!而且对于领军来说,直接打仗太没有意思,毕竟自己一身武艺没有知心者,这个时候与对方领将的交战就可以提供乐趣。
很多时候,在领将交战之后,大军胜负就出了,比方说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的关羽,上去直接将领军人物力劈,然后鸣金收兵。从失利方来看,自己这边的大将都死了,作为小卒子的他们还怎么打!从得利方来看,对方大将都死了,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势必士气大涨,就算对面还负隅顽抗,也能一鼓作气取得胜利!
虽说古时经常打仗,但是领导人都知道,打仗不仅伤国伤财,更是百姓疾苦,民不聊生的关键因素。军队也不是人人都是将领,更多地还是士兵,而士兵都是老百姓,都有家人。谁不想与家人好好生活,共享齐人之乐!武将先战,基本上就能根据结局定胜负,可以减轻很多伤亡,何乐而不为呢?
要防守,也得守得住啊!纯粹的守城,再厉害的名将,也只能杯具!
天时不如地利,守城的一方,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有城墙的依托和保护,能够有效地杀伤和消耗敌人的力量。但这种防守优势,如果放在战场的环境之下,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一、守城的尴尬
如果敌人能够兵临城下,代表着在敌人的进军路线上,已经全部为敌所破,成为敌人的占领居,城池已经是最前线,甚至是一座孤城。
要想守住这座孤城,至少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城内有充足的粮草,能够满足士兵和平民的日常消耗;
二、城内有充足的兵员,能够随时补充伤亡消耗,能够确保四面城墙防守所需要;
三、防守物资充足,包括但是不仅限于滚石、巨木、盾牌、土袋、弓箭、兵器、盔甲、火把、油料等……
四、有足够的医生和救护人员,有足够的药品;
五、守城军方和城内的郡守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下了同生共死的决心;
六、老百姓能够积极参与战事,提供后勤保障;
七、能够高效地弹压民众恐慌;
八、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九、要让大家看到希望!
以上九点,仅仅是守住一座城池最基本的条件!在封建王朝时代,有多少城池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恐怕只有北京、南京以及边疆等有数的大城吧?
最重要的是第九点,要想让大家拼命守住城池,就得让大家看到希望,那就是一定能够击败对方、一定会有援兵前来救援。
然而,以古代的通讯和交通条件,朝廷接到讯息、组织应对、召集部队、开拔赶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很有可能是个把月之后的事了!这还是在有援军的前提下。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把城墙守住,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死守城池,对士兵的身体的意志都是残酷的考验!
二、进攻一方的优势
首先,攻城的一方兵临城下,代表着一支具有高度纪律性、已经取得了数次战斗胜利,士气高昂,兵力强盛!
其次,进攻一方有极大的自由度,能够四处寻找粮食、筹措给养、补充兵员、充实消耗,再不济也可以退兵而走!
再者,进攻的一方,漫山遍野扎营,能够给予城内的守军以巨大的精力压力。可以日夜骚扰、轮班上阵,让城内守军疲于奔命!
甚至,在守城的同时,进攻的一方还可以采取围点打援、消耗敌有生力量的战法,那么防守又有什么意义?
更让人尴尬的是,如果进攻一方放弃攻城,绕过这个城池直扑要害,那么死守城池又有什么意义?明成祖朱棣就玩过这一招,他久攻济南不下,于是就绕过济南直扑南京!
拿下了明朝首都南京,济南防守的再无懈可击,那又如何?
并且我们要看到,守城尽管有地利优势,一旦攻城一方不计代价拼消耗,没有什么城墙是攻不下的!
三、防守的一方为何要出城应战
城池攻防,不仅仅打的是攻防战,更是心理战、消耗战!
首先,敌人来了,总要先打上一仗,摸摸对方的路子、虚实、实力,看看对方排兵布阵的手法、惯常使用的战术,对方的主将是何人,至少做到心中有底。如果来围城的实力太差,甚至可以考虑孤注一掷直接干掉他,岂不美哉?
再者,时不时出城打一打,可以有效牵制敌人力量、消耗敌人精神,让敌人时时刻刻要提高警惕、不得松懈。
出城作战,还能够有效提升和鼓舞己方士气。须知,单纯的防守枯燥而残酷,对守军的士气打击是巨大的。要经常打一打,士兵才有精气神!出城对敌人进攻、骚扰,还可以趁机杀出重围,或者是趁着混乱突围求援。
最重要的是,出城迎战,无论打得怎么样,都能为城内的百姓和军民带来信心,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结语:被迫守城,说明在兵力数量、信息情报、作战能力、机动能力都不如对方,除了一个城墙,再也没有可以倚仗的了。
要是比敌人强,直接出城朝死里揍就是了,哪需要防守?防守本身就是弱者的行为,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谁也不敢保证,在敌人的进攻之下,城内是否会有人变节,会不会有人打开城门投降?城内有没有敌人安排的暗谍?
至于说城墙被敌人攻破,再组织主力去迎战的想法,更是错误。占有地利优势都守不住,人家都攻上城头了,你凭什么还认为自己有实力能够打败对方?
城墙一破,军心大乱、民心大乱,乱成了一锅粥,怎么再组织防守进攻?敌人破城了再组织主力迎战,那么为什么不用主力去守城呢?不是对敌人杀伤更大吗?
防守,没有大家想得那么轻松!
一定会有人这么想:我们这样拼命抵抗,杀伤了那么多敌军,万一城破了,敌人会不会屠城?会不会找我们算账?要不,干脆偷偷投降了……保命为上!
历史上,真的有人这么想过,于是,城破了……
大城城池防御坚固,外有护城河御敌,内有城墙坚守,而且大城里面人口众多,能够在短时间内召集起军队进行防御,因而想要直接破城难度是非常大的,想要以最小的伤亡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要改变作战方法,以野战来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孙子兵法有言:“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行军打仗要的就是一最小的伤亡取得最大的战果,在冷兵器时代,守城的一方是具有优势的,无十倍之兵,根本就不可能直接破城而入。
因此就有了守大城必野战这一说法,而且围攻方如果直接攻城,伤亡非常大,是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为了减少损失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诱敌之计,将敌军从城中勾引出来,然后再利用自己兵力优势,迅速将其围歼。
将敌方守城力量削弱之后,城墙防卫就会有出现漏洞,在集中优势兵力猛攻一处,这样就能以最少的损失取得最大的的战果,如长平之战时,秦赵双方势均力敌,赵国又是守城一方,占据着地理优势,白起拿廉颇没有任何办法,随后以离间计让赵括代替了廉颇。
赵括上任之后急于立功,于是就率领四十万大军出城与白起交战,但白起早已布好陷阱,以野战的方式迅速解决了赵军,此次作战就是大城必野战的典型案例,如果赵军坚守城池,长平之战的胜败犹未可知。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