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5 00:10: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如果把战国所有国君列在一起比较功绩和能力的话,个人认为整个战国时期功绩和能力最强的三位国君,从强到弱的排名是: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魏文侯、秦孝公。秦王政自不必说了,光是统一六国的功绩,就已经是前无古人了,千万别认为到了秦王政这一代
随便一个秦王就能统一天下,那可不一定的,秦国到了秦王政时期,虽然已经强大无比了,但还没有强大到超过东方六国实力的总和,秦国以军事统一天下的行动仍然掺合了不少政治手段,比如离间敌国,用金钱收买敌国将相,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等。
况且秦王政统一天下成为秦始皇后,又开了非常多的传承千年的功绩,比如说大一统,统一语言、货币、文字、车轨、度量衡,还有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中央集权制度,还有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等开疆拓土的军事行动,还有修长城、建驰道、通灵渠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立,不是任何一个战国君主可以比的,所以秦王政始终排第一。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是战国早期第一个实行变法强国的国君,魏文侯重用李悝实行变法,开创了划时代的意义,后世的商鞅变法很多内容都是直接抄袭了李悝变法,魏文侯不仅重视变法图强,而且重用了很多人才,比如重用了乐羊和白起,一个灭亡了中山国,一个夺取了秦国的西河之地,让秦国几十年不敢出西河,还开创了战国第一个职业化军队--魏武卒,这都是在魏文侯时期完成的。
战国初期的天下第一强国不是秦国,而是魏国,战国初期正是由于魏文侯一系列的改革和用人,开启了魏国百年的霸业,魏文侯是魏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君主,也是战国初期最有能力和功绩的君主。如果说到赵武灵王、秦孝公、秦昭襄王三位战国国君的话,个人认为功绩最高、能力最强的是秦孝公,其次是秦昭襄王,最后是赵武灵王。
1、秦孝公提到秦孝公,很自然地想起了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变法非常多,但变法最彻底、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只有商鞅变法,而秦孝公就是商鞅变法的提倡者和维护者,商鞅变法能够成功,与秦孝公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没有秦孝公提供的这个平台、资源和各种支持,商鞅是无法成功的。
商鞅变法不仅让秦国强大起来,而且影响了后世中国几千年的法制,是极其深远的,比如军功爵位制,这是维持秦国一直强大的根基,使整个国家的资源能够集中起来,用于强国和对外战争,也是秦国源源不断的战争取胜的原因,比如县制,是后来郡县制的基础,即使到了今天,县制仍在使用,只不过演义不同了。
秦孝公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名誉,以让法治得以伸展,正是因为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因为太子犯法处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孙贾和公子虔,一个施行黥刑(在脸上刺字),一个施行劓刑(割去鼻子),从此秦国法律畅通无阻,刑不上大夫成为历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辈就来自于此,这个影响是很深远的。
而这一切都是秦孝公在背后默默支持的,如果说商鞅是千里马,那么秦孝公就是伯乐,正是由于秦孝公坚持变法,才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国之前被魏国打得不敢东进,由于变法,秦孝公终于在西河打败了魏国,抢回了被魏国占去几十年的西河之地,这是秦国强盛的开始,这个开头非常重要,万事开头难,这都是秦孝公的功绩和能力,所以秦孝公要在三人中排第一。
2、秦昭襄王提起秦昭襄王很容易就想起宣太后、魏冉、白起、范睢等人,会想起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一场大战:长平之战。同时会想起秦昭襄王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一生在位时期达到56年,这个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排在前三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类。
秦昭襄王最大的功绩是用人和延续了秦国的强大,并努力向东开疆拓土,秦昭襄王一生是秦国用兵最多的时候,大小百余场战争都在秦昭襄王手中发生,比较有名的有伊阙之战,白起领导的,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鄢郢之战,白起领导的,秦国第一次攻进了楚国的都城,大败楚军,还有长平之战,白起领导的,斩首赵军5万人,坑杀赵国降军40万人,一战灭掉赵国所有军队。
王秦昭襄王不断发起的战争,光在白起手上,就消灭了东方六国100多万有生力量,严重打击了东方六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秦昭襄王时期,秦军还攻进了东周都城,俘虏周赧王,灭亡了周朝,把周朝象征权力的九鼎运到了咸阳,这些都是秦昭襄王的战绩,所以秦昭襄王排第二。
3、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之所以排第三,是因为他开了一个虎头,却有一个蛇尾的结果,提起赵武灵王必然想到的就是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个既是国君,又是变法改革者的人,其他国家的变法是国君主导,由其他实行变法,赵国是赵武灵王一人全兼职。
胡服骑射是一项军事制度改革,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胡人的长处:服装和射骑技能,不过既然是改革,一般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赵国也是华夏之国,在这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学习过胡人的长处,华夏自古以来就看不起周边的蛮夷,这在赵武灵山这是个例外,赵武灵王是华夏是一个师夷之技以制夷的人。
正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改革,才让赵国在战国后期强大起来,成为唯一一个敢正面对抗秦国的国家,而且赵武灵王还是第一个有灭亡秦国思想的国君,赵武灵王敢假扮使者进入秦国考察,这在战国时期也仅此一例,这些都是赵武灵王的功绩。
但赵武灵王晚年做了一件非常糊涂的事,就是继承人问题,不但让赵国起了内哄,还把自己的命都丢了,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又同情起长子来,结果导致了长子和幼子发生手足相残的沙丘政变,最终赵武灵王自己也被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儿子给活活饿死了,正因为这事才让赵武灵王降低了排名。
如果把战国所有国君列在一起比较功绩和能力的话,个人认为整个战国时期功绩和能力最强的三位国君,从强到弱的排名是: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魏文侯、秦孝公。
秦王政自不必说了,光是统一六国的功绩,就已经是前无古人了,千万别认为到了秦王政这一代,随便一个秦王就能统一天下,那可不一定的,秦国到了秦王政时期,虽然已经强大无比了,但还没有强大到超过东方六国实力的总和,秦国以军事统一天下的行动仍然掺合了不少政治手段,比如离间敌国,用金钱收买敌国将相,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等。
秦始皇
况且秦王政统一天下成为秦始皇后,又开了非常多的传承千年的功绩,比如说大一统,统一语言、货币、文字、车轨、度量衡,还有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中央集权制度,还有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等开疆拓土的军事行动,还有修长城、建驰道、通灵渠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立,不是任何一个战国君主可以比的,所以秦王政始终排第一。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是战国早期第一个实行变法强国的国君,魏文侯重用李悝实行变法,开创了划时代的意义,后世的商鞅变法很多内容都是直接抄袭了李悝变法,魏文侯不仅重视变法图强,而且重用了很多人才,比如重用了乐羊和白起,一个灭亡了中山国,一个夺取了秦国的西河之地,让秦国几十年不敢出西河,还开创了战国第一个职业化军队--魏武卒,这都是在魏文侯时期完成的。
魏文侯
战国初期的天下第一强国不是秦国,而是魏国,战国初期正是由于魏文侯一系列的改革和用人,开启了魏国百年的霸业,魏文侯是魏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君主,也是战国初期最有能力和功绩的君主。
如果说到赵武灵王、秦孝公、秦昭襄王三位战国国君的话,个人认为功绩最高、能力最强的是秦孝公,其次是秦昭襄王,最后是赵武灵王。
1、秦孝公
提到秦孝公,很自然地想起了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变法非常多,但变法最彻底、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只有商鞅变法,而秦孝公就是商鞅变法的提倡者和维护者,商鞅变法能够成功,与秦孝公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没有秦孝公提供的这个平台、资源和各种支持,商鞅是无法成功的。
秦孝公
商鞅变法不仅让秦国强大起来,而且影响了后世中国几千年的法制,是极其深远的,比如军功爵位制,这是维持秦国一直强大的根基,使整个国家的资源能够集中起来,用于强国和对外战争,也是秦国源源不断的战争取胜的原因,比如县制,是后来郡县制的基础,即使到了今天,县制仍在使用,只不过演义不同了。
秦孝公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名誉,以让法治得以伸展,正是因为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因为太子犯法处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孙贾和公子虔,一个施行黥刑(在脸上刺字),一个施行劓刑(割去鼻子),从此秦国法律畅通无阻,刑不上大夫成为历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辈就来自于此,这个影响是很深远的。
而这一切都是秦孝公在背后默默支持的,如果说商鞅是千里马,那么秦孝公就是伯乐,正是由于秦孝公坚持变法,才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国之前被魏国打得不敢东进,由于变法,秦孝公终于在西河打败了魏国,抢回了被魏国占去几十年的西河之地,这是秦国强盛的开始,这个开头非常重要,万事开头难,这都是秦孝公的功绩和能力,所以秦孝公要在三人中排第一。
商鞅变法
2、秦昭襄王
提起秦昭襄王很容易就想起宣太后、魏冉、白起、范睢等人,会想起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一场大战:长平之战。同时会想起秦昭襄王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一生在位时期达到56年,这个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排在前三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类。
秦昭襄王最大的功绩是用人和延续了秦国的强大,并努力向东开疆拓土,秦昭襄王一生是秦国用兵最多的时候,大小百余场战争都在秦昭襄王手中发生,比较有名的有伊阙之战,白起领导的,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鄢郢之战,白起领导的,秦国第一次攻进了楚国的都城,大败楚军,还有长平之战,白起领导的,斩首赵军5万人,坑杀赵国降军40万人,一战灭掉赵国所有军队。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不断发起的战争,光在白起手上,就消灭了东方六国100多万有生力量,严重打击了东方六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秦昭襄王时期,秦军还攻进了东周都城,俘虏周赧王,灭亡了周朝,把周朝象征权力的九鼎运到了咸阳,这些都是秦昭襄王的战绩,所以秦昭襄王排第二。
3、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之所以排第三,是因为他开了一个虎头,却有一个蛇尾的结果,提起赵武灵王必然想到的就是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个既是国君,又是变法改革者的人,其他国家的变法是国君主导,由其他实行变法,赵国是赵武灵王一人全兼职。
胡服骑射是一项军事制度改革,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胡人的长处:服装和射骑技能,不过既然是改革,一般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赵国也是华夏之国,在这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学习过胡人的长处,华夏自古以来就看不起周边的蛮夷,这在赵武灵山这是个例外,赵武灵王是华夏是一个师夷之技以制夷的人。
赵武灵王
正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改革,才让赵国在战国后期强大起来,成为唯一一个敢正面对抗秦国的国家,而且赵武灵王还是第一个有灭亡秦国思想的国君,赵武灵王敢假扮使者进入秦国考察,这在战国时期也仅此一例,这些都是赵武灵王的功绩。
但赵武灵王晚年做了一件非常糊涂的事,就是继承人问题,不但让赵国起了内哄,还把自己的命都丢了,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又同情起长子来,结果导致了长子和幼子发生手足相残的沙丘政变,最终赵武灵王自己也被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儿子给活活饿死了,正因为这事才让赵武灵王降低了排名。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最为出名的是两个弟子,一个是苏秦,一个是张仪。他们是战国时期最为出名的纵横家,当时战国有四大纵横家苏秦,张仪,苏代,公孙衍。最厉害的大概就是张仪。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苏秦,苏秦是张仪的师兄,是苏秦首先提出以六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的政策,他到六国去游说,成功的说服了其他的国君,当时他佩戴六国的相印,合六国之力对抗强秦,稳稳地压制了强秦,使得秦国不敢出函谷关一步。
但是,他棋差一招,六国合纵各怀鬼胎,他没有想到如何分配六国的利益,因此六国谁也不愿意多出力气,导致六国的联盟十分脆弱,这时候张仪出山,被秦国拜为丞相,他一眼看出了六国的联盟不稳,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说服六国国君,瓦解了六国的抗秦联盟。
此时六国从共同对抗秦国的合纵,变为了连横,和秦国一起征服周边小国,之后徐徐图之 ,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为秦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术,适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形式的发展,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天下的格局和历史的进程。
韩信、关羽、项羽、白起均为历史名将,韩信被后世誉为兵仙、神帅,关羽被誉为武圣,项羽被誉为千古霸王,白起的称号则带有一些贬义,被称为"人屠"、"杀神"。何为战神?战神本指古代历史或神话故事中掌管军事战争的人物,后来也被用来形容用兵如神的优秀统率,可见是否能够被称为战神,还得用"战绩"来说话。我们不妨为这四位排个次序。
第四:武圣关羽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关羽或许不是这四位中最厉害的一位,但绝对算是最为出名的一位。提到关羽,我们总能想到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一些与之有关的事迹。然而小说毕竟只是小说,小说中的他武艺高强、用兵如神,更是义薄云天,然而实际中,与其他三位相比,他无疑是最弱的那个。
作为一员武将,历史上的关羽在武力方面,最辉煌的战绩便是阵斩颜良,然而这似乎有偷袭的嫌疑。而作为一名军事统率,他最辉煌的战绩则是北伐荆襄,上演了一出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一时间威震华夏,差点逼的曹操做出迁都的决定。然而由于东吴吕蒙白衣渡江,断了关羽后路,关羽最终败走麦城,被江东吕蒙所擒杀。
关羽的性格有着明显的缺陷,他的最终结局与其孤傲的性格不无关系。与其他三人相比,关羽的战绩并不出彩,作为镇守一方的军事统帅,甚至可以说有些太不合格。
项羽战国末期楚国杰出军事家、名将项燕之孙,作为秦末的农民起义领袖,项羽在灭秦之战中可谓功不可没。秦国灭亡之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然而最终在于刘邦的争霸之中败北,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项羽最辉煌的战绩一共有两场,一是巨鹿之战6万破30万(王离10万,章邯20万),二是彭城之战3万大破56万。巨鹿之战中,项羽采用破釜沉舟之际,率领六万楚军渡河对秦军发动进攻,击败章邯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粮道,包围并迫降了王离。之后,由于秦国国内发生变故(李斯被赵高所杀),再加上战局不利,章邯最终也被迫投降,秦国就此失去了最后的有生力量。
彭城之战中,在刘邦统率五诸侯五十六万大军攻破西楚都城彭城,由于齐地叛乱仍没有被彻底平定,项羽只得留下主力部队,亲率3万精骑赶回救援。先是在鲁瑕丘突破樊哙防线,在初步了解刘邦布置之后,项羽绕开刘邦布置的防线,趁夜绕至彭城以西,拂晓时分自西向东攻击刘邦侧翼,刘邦对于背后突然出现的楚军根本没有防备,再加上诸侯军队军心不稳,遭受攻击的汉军立即陷入混乱之中,中午便开始了溃败。刘邦一路败退至荥阳,这才重新稳住阵脚。
作为一名统率,项羽虽然也懂得兵法,但作战更多以勇武著称,不论是巨鹿之战,还是彭城之战,楚军取胜完全凭借的就是一往无前的勇气。当然,就武力值来说,项羽恐怕也是四人之中最高的,李晚芳曾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然而,项羽在掌控战略全局方面,做的并不好,这也是他败给刘邦的主要原因。
白起是战国中后期最为出色的军事家之一,乃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之一,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同时也是"武庙十哲"之一。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平生大小70余战,从无败绩。
白起的战绩极为辉煌,先是因伊阙之战成名,一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扫平秦国东进之路。后又在鄢郢之战中大破楚军,贡献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就此一蹶不振。长平之战一举歼灭赵国大军45万,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这也是其被称为"人屠"、"杀神"的主要原因。
白起用兵贵在"奇",伊阙之战利用韩魏相互推诿逐个击破,鄢郢之战水淹郢都、长平之战诱敌围歼,白起用兵战术灵活多变,长途奔袭、诱敌深入、奇袭攻坚等可谓手到擒来,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白起总能及时发现敌人的漏洞,从而发动致命一击。
韩信是秦末汉初的杰出军事家,作为西汉开国功臣,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同时也是兵家四圣之一。韩信是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中"兵权谋"的代表人物,其对于战略、战术的运用极为出色。
韩信最辉煌的战绩,也是最典型的战例,恐怕就是背水一战了。韩信、张耳奉命开辟北方战场,两人率领几万人马,意图通过井陉关攻击赵国,而驻守井陉关的则是赵国二十万大军。韩信挑选了两千轻装骑兵,没人携带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埋伏。
另外派出万余先头部队,出井陉口背靠河水列阵,然后派出军队攻击井陉关,诱使赵军出关攻击汉军,并通过佯装败退诱使赵军追至河边。由于汉军背靠河水已无退路,全军逐殊死奋战。而先前埋伏在山上的两千轻骑兵,则在赵军出击之后迅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将赵军的旗帜全部换成了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攻韩信部下,于是便想退回营垒,结果却发现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以为汉军已经攻克了井陉关,顿时陷入混乱,在汉军的两面夹击之下陷入溃败,赵王歇也在泜水岸边被擒。
与项羽的勇武比起来,韩信更多以谋略见长,不仅战术出众,而且战略层面同样极为出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和"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刘邦)会于荥阳"两次足以影响楚汉争霸形势的战略规划,均出自于韩信之口。这也是韩信排名高于项羽、白起的原因。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