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石油斗争是怎么促进西欧、日本对美的离心倾向,促进多极化趋势增长的

时间: 2021-04-13 10:35:0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石油斗争是怎么促进西欧、日本对美的离心倾向,促进多极化趋势增长的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有什么?

1、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为各种力量的平衡和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

2、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5、加速了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进程。

扩展资料

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

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多极化趋势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霸权主义,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共为实现社会主义化,在政治,经济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其中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新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从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与失误相伴,曲折前进。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促进了祖国的统一进程。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内容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建国以来,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其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出现过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人民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政府以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促进了祖国的统一进程。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必将实现。
  【主要体现】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2.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1)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②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③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2)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3.意义: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②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4.巩固发展:①1959年二届人大召开,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②1964年三届人大召开,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 ①标志: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作用: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职能改变(1954年): ①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②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协商议政。
  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发展(1956年):
  ①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②内容: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 1982 年):
  1982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物。
  2.背景: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3.建立:①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②1954年被载入宪法。
  4.组成:内蒙古(1947年最早建立)、新疆 、广西 、宁夏 、西藏(1965年)。 5.意义: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的一种新型政治制度;②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并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准备了政治基础。2.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先后制订了各项法律的,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大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促进了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3.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管理的重要机构,在制度上、法律上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能够参与政权的决策、管理,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通过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人民的权利。第三,确立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四,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五,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提出的背景:两岸长期分裂,祖国统一的要求十分迫切。2.构想的提出:1979年全国人大的呼吁《告台湾同胞书》和邓小平讲话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主要内容:“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4.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在香港、澳门成功地进行了实践。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充分说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5.伟大意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惟一可行之路。
  6.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成立,是两岸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汪辜会谈”是两会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打破了两岸几十年来的隔绝状态,在两岸关系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江**对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是新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0 年 3 月以来针对台湾政局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
  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阶段特征】
  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随着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并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了 1954 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和 1955 年的万隆亚非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到了七十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发展,为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体现】

  (一)新中国外交面临的国际环境和首要任务
  1.国际环境: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除美国以外的各主要资本主义都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创伤。②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③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最突出特点。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包围和威胁等手段,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首要任务: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友好关系)。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
  ③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上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对外关系重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出现重大转折,主要有三大成就: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这些成就取得一方面表明美国孤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止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
  (四)外交政策调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调整。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②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走上全方位的外交时代;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④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⑥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联合国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促进和巩固本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大而积极的贡献。90年代初,世界两极格局终结,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力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专题二 现代世界政治历史发展概况
  ? 现代世界政治历史主要反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社会主义体系发展的基本进程和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核心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转变)。
  ? 一、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1 .突出三个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新中国为过渡到社会主义而进行的奠基举措;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及其意义。
  2 .形成三个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从俄国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表明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
  ? 【主要体现】
  ?(一)十月革命
  1.条件:①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②政治: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统治地位,是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俄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内矛盾尖锐;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③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④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⑤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2.意义: ①俄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②世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3.特点:①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胜利。②从革命的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③从革命价值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④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诞生后,从此进入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创业、克服重重困难的时期,也是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期。这一时期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从而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主线是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核心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转变。
  1.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世界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势,并日益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重要的力量有: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
  3.苏联解体使半个世纪以来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急剧转换,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 【主要体现】
  ?(一)美苏两极格局
  ?1.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苏的同盟关系逐渐破裂;二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并着手筹划建立了能够为自己控制、操纵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组织,以称霸世界;随着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力量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他们相互支持与配合,苏联亦把确保东西部边界的安全作为国家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美国独霸世界的障碍主要来自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转而推行反共、反苏政策,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2.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期,美苏英等国通过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会议就世界战后秩序作了安排,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重新划定了势力范围,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邱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①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由此开始了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长达40多年的对峙;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具体运用,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将西欧纳入了冷战轨道,苏联与东欧国家针锋相对的建立了经互会,至此,战后的欧洲不仅在政治上分裂了,而且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世界经济体系。③军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在美国的策动下,1949年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波兰、捷克、罗马尼亚等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含义:“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的军事行动以外的其他一切敌对形式,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外交对抗、经济上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织军事集团、发动dai理人战争等。
  3.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①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为了争夺势力范围,两强相争引发了冷战中的“热战”,侵犯了他国主权,引起了世界的动荡,威胁了世界的和平。“冷战”造成了德国、朝鲜等国的分裂;爆发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了亚洲;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扶植日本经济,亦使日本重新走上武装道路,助长了右翼势力复活。
  ②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把世界分成两大阵营,不同阵营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渠道被人为割断,不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联系、交流与合作。
  ③经过二战的教训,和平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美苏两国彼此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的对峙中都有所克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更多的是通过和平谈判、协商对话等方式来解决,例如古巴导弹危机。两极格局中的联合国作为国际性组织,虽一定程度上受美国操纵,但也在维护世界和平、缓解国际和地区冲突、促进社会发展、人权及非殖民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在对峙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与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理解及影响
  1.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以来的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政治呈“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2.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①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②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③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3.世界多极化趋势产生的影响:①世界多极化实质上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表明,在国际舞台上有多种力量或多个力量中心在发挥重大作用,国际事务不可能由个别国家主宰。因此,多极化实际上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否定,它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②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增多,仅靠单个国家已无力应对,特别是面对发展失衡、环境恶化、武器扩散、国际犯罪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没有各国通力合作就难以解决。要实现国际社会的有效合作,就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稳定的国际秩序,而这只有在多极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③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各国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的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
  (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启示
  1 .东欧剧变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②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党忽视民主和法制;③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④直接原因: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在国内国际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
  2 .苏联解体原因: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②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③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3 .启示:社会主义制度从建立到发展完善要经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是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胜利和以往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胜利一样,必定要经历许多曲折,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一百多年的历史得出的结论。一方面,社会主义革命的彻底性决定了它比以往任何一次社会革命都要艰难得多、曲折得多,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积累过程,社会主义的竞争对手――资本主义仍然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身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历程证明,能否通过有效的改革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完善,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成败的大问题。
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经济上是一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
1土地改革
2抗美援朝
3和平解放西藏
4第一个五年计划
(就这吧)

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它的出现,表现,影响,意义。望清楚解答,谢谢
首先,冷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这个结构性变化体现在两个基本的发展趋势上。一是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和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提高。“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时髦用语,而“相互依存”则自上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制度主义创始人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首次提出后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流行术语。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是国际关系变化发展的事实,也意在表明,人们逐渐普遍认识到世界政治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客观趋势,每一个国家必须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作出变革和回应;同时,国家只有在提高相互依存程度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安全与利益。

二是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多极化趋势并不是冷战结束后才出现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就预见说,在20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里,美国、西欧、苏联、中国与日本这五大经济力量的发展将决定世界其他方面的前途。冷战结束之初,当时美国的乔治·布什总统宣布“世界新秩序”已经形成,但美国作为冷战的胜利者和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它主宰的单极世界。这与两极格局终结后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格局逐渐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是相违背的,因此遭到了许多国家的抵制,俄罗斯、法国、德国、中国等大国都主张,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必须以多极化为基础。无论是从国际正义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全球治理需要各国的平等合作和协商来说,国际政治的多极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1991年12月25日 随着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正在崛起的中国;逐渐复兴的俄罗斯;两大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欧盟和日本;在与美国抗衡,阻碍其成为世界霸主。所以世界政治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多极化局面。所以说政治多极化形成于1991年12月25日 政治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②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③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 总的来看,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为各种力量的平衡和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另外,它促进了世界大国关系的缓和。尤其是为了对付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如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和突发性自然灾害、艾滋病和水资源的短缺、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同时它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趋势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此外,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在总体上有所增强,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知识经济也开始兴起。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⑦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平等交往的世界.由一个国家主宰他国命运和左右世界形式的局面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政治多极化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  政治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②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③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  多极化趋势无论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发展。  这是因为:  第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多中心和区域化趋势在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体现。  第二,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必然导致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  第三,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多极化重要的社会基础。  第四,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大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既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除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所追求的目标。  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欧盟一体化使欧盟的力量壮大;日本加速了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俄罗斯虽丧失了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仍不失为世界强国;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大大增强。这些国家与地区集团不约而同地主张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文章标题: 石油斗争是怎么促进西欧、日本对美的离心倾向,促进多极化趋势增长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1899.html
文章标签:西欧  是怎么  日本  离心  对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