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1 14:24: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这类人也分很多种,有言官对皇上起到督促的作用,也有武官,上了战场战争是多变的,为了打胜仗,可以自己选择战略部署,可以不用听皇上的话,当然还有皇后,枕边风对男人来说太强大了,就算皇上的权力在大,也扛不住这股风。
言官非魏征莫属,明明知道李世民不开心,不愿意他也得说,当初公主出嫁,想要多点的嫁妆,李世民觉得现在唐朝繁荣了,多给自己女儿点嫁妆很正常,可是魏征不同意,制止了李世民,不能让任何人看出李世民对长乐公主的爱与众不同,按照礼法所有的公主嫁妆都应该是平等的,这样才不会让其他公主心存不满,李世民权力大吧,连自己女儿的嫁妆都无法做主。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说的就是武官了,人家将军在外打仗呢,皇上一个信来了,一个信来了,让你往东,让你往西的,你说你都不知道战场是什么情况,在那瞎指挥什么呢?所以皇上就算再有皇权,战场上的兵权跟他没什么关系,打仗还是得看战场上的将军,纵观历史,皇上很少指挥将军打仗,除非亲征。
“傻汗无能,恶妇当政”,说的就是晋惠帝,他是个傻子,也不知道司马炎当初怎么想的,二十多个儿子随便选一个也行啊,就选了这么个傻子,结果啥也不是,朝廷上的事都是他的皇后贾南风说的算,贾南风性格暴躁,凶残成性,干预朝政,最后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赐给她一杯毒酒,结束了贾南风的一生。
古代封建王朝是一言堂的时代,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存在着天然矛盾关系,这种矛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终一个朝代会被这个雪球毁灭。古代封建王朝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土地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一个王朝的建立初期刚刚经历过战乱,人口数急剧下降,拥有足够多的土地可以来养活更多的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进入和平时期,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土地总量没有任何变化。
而耕地的开垦速度远远跟不上兼并速度。封建统治阶级依靠地主阶级治理国家,他们也在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采用强制手段来剥削农民阶级,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在衡量世间的道义,这种剥削手段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很多人都在剥削压迫下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反抗是唯一的出路。
开国帝王作为整个王朝的创业者,他明白其中的艰辛。所以他们上位的时候励精图治,日日夜夜为国操劳,想要为自己的后代子孙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每一个朝代的开国君王都是往往都是明君。他们作为创业者拥有更加清晰的目标和更强的个人能力,能够处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微妙关系,把双方之间的矛盾降到最低。
古代王朝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无论帝王的后代是否有能力承担其国家大任。他们都会成为接班人的人选,而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却只能成为看客。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种选拔继承人的方式带有很大的风险。一个朝代出现了一个昏庸无能的帝王就可能毁了一个王朝。
在他眼里看来,我的政权是与世长存的,围绕这个政权他建立了许多制度、政策,今天我们看中国的制度,基本就来源于秦朝。虽然他规划得很好,计划得也不错,可是实施过程中,出事了。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了,就是那句话,其亡也忽,亡是灭亡,忽就是突如其来,迅雷不及掩耳。秦始皇他绝没有想到,到了第二代他的政权就没了。
不仅是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我再说一个跟他差不多的王朝,也是秦朝的再版。西汉灭亡以后是东汉,西汉是刘邦建立的,但是这两个刘家政权中间有一个小王朝,把刘家王朝打断了,所以刘家王朝不是一个连续而是中断的王朝。这个小王朝就是王莽建立的新,王莽代汉,大家都很熟。
王莽代汉公元8年完成的,他为了表明自己的王朝是新的,干脆把王朝的名字改名叫新,这个新总是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没想到,王莽代汉代了十七年灭亡了,王莽在二十三年还坐着皇帝,就让人把头给砍下来了。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东汉,所以又应了这句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咱们研究历史,我觉得虽然这些知识都是最家喻户晓的,但是也是我们最应该深思的。
我们看这个周期律,中国这个王朝有两个特色,一个就是大循环,就是那些长达一百年、二百年以上的王朝,比如汉朝、唐朝、明朝、清朝等,还有一种类型是小循环,我们称之为短命王朝,短命王朝很有意思,它们好像都像一个模式似的。
秦朝、新朝、西晋、隋朝等,这些王朝又构成了短命王朝的特色,而且短命的和那些大循环的王朝是相互替代,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短一长的现象,一个短命的,后头跟着一个相对长久的,秦完了跟着汉,秦十六年,西汉二百年,新莽十七年,东汉一百九十五年,隋朝三十七年,唐朝快三百年,这个很值得研究,为什么一短一长?
我自己有这么一个想法,看中国历史王朝会发现两个现象,一个是六十年现象,一个是三百年怪圈。这个其实都是大家最熟悉的,我们只是串起来,再往下一分析,你就感觉历史很有意思了。什么是六十年现象?一般是说短命王朝,很难过六十年,这真是一个门槛。六十在中国是一个很神秘的一个数字,六十一甲子。
我前不久到安阳,安阳殷墟完整地发现了天干地支,也就是六十一甲子在商朝就有了,现在学术界有人认为,这不是商朝的,是从中东过来的,我们且不管哪儿过来的,起码这个六十一甲子对中国文化太重要了,我们过去没有现代的公历,我们记年月时靠的就是天干地支,甚至在古代,人们用六十衡量一个人的一生,甲子就是一个生命的循环。
你看历史又猛然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个短命王朝就过不了六十年,秦朝十六年,隋朝三十七年,西晋王朝五十二年,而如果过了六十年怎么样?这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过了六十年,往往就进入一个新时代,就跟人遇到了疾病,遇到了家庭磨难,遇到了各种不如意的事,我都闯过来了,成熟了,成功了,你就进入了一个健康时期。
中国历史上这些王朝,凡是能闯过前六十年的,后来走得都不错。那为什么六十年是一个门槛?大家简单回忆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三个特点:第一,缺少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群体,这是六十年短命王朝为什么过不去的第一个原因,看看秦朝,秦二世就不行了,晋朝司马炎到他的儿子司马衷的时候又不行了,隋朝到了第二代隋炀帝也不行了,所以他们缺少一个稳定的连续不断的统治群体。
再看看汉朝、唐朝、明朝、清朝,他们前四代都相当稳定,这就保证了政权的稳定。第二,接班人问题出了事。在中国历史什么最能造成历史的动乱呢?上层。上层什么问题容易引起动乱呢?接班人,说白了就是围绕着王权展开的争夺,而短命王朝几乎都是在接班人上出了问题。因为我们国家古代政权是家天下,所谓的接班人就是他们家里面的谁合适接班。
这本身圈子就很窄,再加上家长的作风,当时种种的人为因素,所以选接班人的局限就非常大。一旦接班人选错了,打了眼,被人做了手脚,这国家准出事。本来秦始皇临死想到的不是他的小儿子胡亥,而是大儿子扶苏。无奈,晚了,被赵高做了手脚。后来的晋、隋都是在君主临终的时候选错了,想改来不及了,在中国因为接班人问题导致国家动乱的太多了。
我们今天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训就是光靠少数人来找接班人绝对不行,这个必须从根本上改。第三,短命王朝普遍现象是不以民生为本,国家什么最重要?经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谁抓住这条,谁的政权准能有希望,反之,国家一定是瞎折腾,大兴土木,搞战争,服劳役,老百姓受得了吗?老百姓过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
三百年问题怎么解释?这个问题比较大,三百年现象也叫三百年怪圈,中国历史王朝很多,光皇帝就三百多个,但是这些王朝不管怎么兢兢业业,好像过不了三百年,就最长过不了三百年。这是怎么一回事?中国最长的王朝唐朝,不仅是唐太宗时期,整个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
618年,李渊带他的儿子建国了,907年灭亡,号称290年,了不得,这在此以前没一个王朝这么长久,创造中国历史之最的也就是西汉东汉,加起来四百年,但是西汉东汉被王莽打断了。唐朝一开始,就跟我们所说的短命王朝非常相似,内部不稳,甚至武则天都把政权夺过来了,但是它闯过来了,从唐高祖李渊到唐玄宗,经过四五代人很稳定。在唐玄宗的时候创造了中国最伟大的时期,开元盛世。
我们读杜甫的诗就能感觉到,什么叫社会富足,历史上的社会富足还真没有超过开元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才叫城乡都没有差别了。如果只是北京、上海富,别的地儿都不行,或者都跟北京上海差距很大,你就不能说自己国家达到了富强时期,就像当年温一句话,北京、上海不代表中国,我们到各地走一走就知道了,离真正富我们还有一段距离。
第二个又创造了中国历史之最、似乎比唐朝走得还远的明朝。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建国,到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过不去300年,崇祯无计可施,上景山上吊了。清朝建立于1616年,我们过去认为明朝灭亡了之后是清朝,其实清朝在关外已经建国了,先叫后金,后来改成清。1616到爱新觉罗溥仪1912年退位,也过不去。中国真是有一个怪圈,怎么三百年就成了一个铁门槛?
第一,土地买卖的合法,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讲中国历史,离不开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个什么社会?春秋战国社会两个化,一个是私有化,一个是官僚化,私有化表现的就是过去的土地是王田,到春秋战国以后变成了私田。王田就是公田,公田不能买卖,不是你的,你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支配权。
所谓田里不鬻,鬻就是卖,劳动的人交的是属于劳役地租,他们把自己大量的劳动果实交给上面,自己留的够生活用的就行了,劳役地租是属于在地租形态当中,很低级的一种,这些人就是农奴,他们劳动积极性很低。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黄金的时代,为什么?铁器的出现,牛耕的使用。当铁制的工具运用到了农业上,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人们的劳动强度也减弱了,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果实也多了,它直接造成了过去的那种公田劳动必须得改进,春秋各国的变法改革,没有不从土地上入手的,土地就由过去国家的不许买卖的变成私人的了,百姓劳动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这又造成了人们劳动的生产效率的差异,有人干得好,越来越富。
有人不行,遇到天灾人祸,生活不下去了,又需要卖土地,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化造成的必然产物就是土地的分化,所以买卖土地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都有,史书有时候说某个政府下令不许买卖土地,那只是制度上规定,实际上制止不了。因为土地是我的,我买我卖,你管得了吗?所以在中国土地买卖的过程中,社会正常发展,土地买卖也是正常的,社会发展总体上来讲是平衡的。
土地买卖随着社会发展,它的程度也是不断加剧的,这就像我们常说的滚雪球一样,富人越有钱越买土地,越买土地,得到的钱更多,这就是富者愈富,中国农民经济是很脆弱的,家里有五口人,几十亩地,一头牛,这种生产方式,经不起天灾人祸。一头耕牛死了,往往一个家庭就破产,这么一种脆弱的小农经济,它经得起动荡吗?
所以一旦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非常好的时候,穷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富人在这方面是没有上限的,汉朝大儒董仲舒说过,现在社会富者田连阡陌,阡陌是田间的小路,纵横交错,土地很多,贫者无立锥之地。他讲的是汉朝,但是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土地买卖必然带来土地的分化,带来贫富的分化。
周恭王时期铜器《格伯簋》记载了格伯以良马4匹换取倗生土地30田的事
政府没有办法根本解决富人占土地的问题,这个问题最严重。土地买卖我有二十亩,他有四十亩,这无非就是比较穷与比较富,但是当有些人田连阡陌,家里的财产越来越多了,政府有下命令限制富人拥有的土地和财产吗?没有,所以这两个现象是交替的,第一买卖自由,第二拥有财产、土地合法,政府知道社会财产不均,一定会造成社会矛盾,但关键是有没有办法解决。
我举一个例子,西晋建立于265年,灭亡于316年,西晋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君主是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这人很了不得,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280年他把中国统一了,真正靠武力统一中国有几个人,秦始皇一个,然后是晋武帝,隋文帝杨坚,这种统一都是率领千军万马越过长江,长江天堑,如果你越过去还能打到南方,这需要多强的军力和国力。曹操厉害,但208年到的长江不就被赤壁大火给烧了吗?
越过长江不容易,晋武帝就越过长江了,说明他很厉害,可是晋武帝有他的高招,他想解决一下土地问题。西汉因为土地问题解决不了,亡国了,最后西汉皇帝乖乖地把政权拿着,你们谁能取代我,我给谁,要不怎么不费一枪一弹就得到政权呢?人家给他的,汉献帝最后不也主动让权了吗?晋武帝认识到土地问题不解决,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怎么办?
280年他统一中国那一年,他颁布了一个很有名的制度——占田制,所谓占田就是你当官的应该占多少土地,老百姓应该占多少土地,它分为两类,一个叫官僚占田,一个是农民占田,这是国家用法令的办法规定的,官员当时分为九等,一品官一直到九品官,最高的官员一品官最高占田是五十顷,然后二品官、三品官、四品官等依次递减五顷,也就是到九品官还可以占到十顷。
规定农民占田,一夫一妻合为一户,一户农民占一百亩。如果从这个文字上,政府可有规矩了,官员占田,一品官不能超过五十顷了,农民占田最少得一百亩,这国家不就稳定了吗?可是问题马上就来了,一品官规定占五十顷,他占了七十顷,政府怎么办?有没有一个政策,对官员那些超过的数字予以节制?很遗憾,今天我们翻遍史料,也找不到这样的制度和这样的规定。对农民一夫一妻一百亩,我占了七十亩,差三十亩,政府有没有规定对那些占地不足一百亩的农民的补充意见?也没有。
所以咱们古代就是那个国情,往往规定的表面让你感觉到挺好,但是你往深里一问,会发现巨大的漏洞。占田制究竟能不能实施?我们目前的大学教材各校版本不一样,我们自己编的教材,对于这问题就用了四个字:一纸空文。实际上我们看古代许多所谓的制度、政策,就是一纸空文。为什么?
管理国家的那些人,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他们自己都是多占的,他能割自己的身上的肉吗?能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吗?问题就在这里。利益让多少人花了眼?尤其在土地问题上,因为古代最重要的就是土地,不要说晋朝做不到,汉朝最有名的一个皇帝刘秀怎么样?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是刘邦的九世孙,这人很了不得,他虽比不上秦皇汉武,是个二流皇帝,但也仅次于秦皇汉武。
他治国确实有想法,因为他本人是个皇族,上过太学,又参加过农民起义,各方面经验他都有,所以他治国以后,东汉一开始治理得非常好,但刘秀在这个问题上栽了大跟头,为什么?他触动了一个高压电,利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刘秀当时还没敢真正动手术,只是先下一道命令,命令在全国实行土地普查,这叫度田,也就是各地丈量土地,把你土地的数字告诉政府,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新生的政权丈量土地很正常,然而地方不执行,尤其那些有钱的官员们纷纷抵抗,最后刘秀派军队去镇压,怎么样?结果不了了之,不是这些当地官员反抗,是刘秀他这个皇族集团抵抗,让刘秀碰了个软钉子,他只好忍气吞声,搞不下去了。
很具有戏剧化,有一次刘秀在朝廷上,看到几个大臣窃窃私语,刘秀问你们说什么话,大点声我也听听,结果这几个大臣有点嘀咕,最后有一人说我们接到地方上来的一个材料。这材料说的什么事?大臣说,不好说。刘秀说,说,你一定说。结果大臣说了,这个材料说有几个地儿,土地丈量普查不下去。什么地儿?大臣说,河南南阳,这一下说到刘秀老家了,刘秀是河南南阳人。这个材料说,这两个地儿土地别问实数。
为什么?当地有这么一句话,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跟刘秀一起打天下的人很多,这些人都是他沾亲带故的,河南的南阳更是刘秀的家乡,东汉开国有二十八秀,开国的这些大将军,竟是刘秀自己的兄弟们,他们多占土地,谁敢问?刘秀听了以后,问大家有什么表示吗?不说话了。这就是说就连很明白的皇帝在这个问题上,也得三顾虑而行,这就是古往今来的利益,这个利益群体不好碰,碰了有连锁反应,有想不到的事。刘秀败下阵来了。
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社会的两大社会现象,决定了社会矛盾是不断地向前发展,当这个社会矛盾发展到贫富分化,两极分立,这个社会就要出大事,到了连朝廷都感觉无可奈何的时候,这个朝廷就完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当到灭亡的时候是连统治者也感觉到统治不下去的时候。西汉,东汉,明朝不都是连末代皇帝自己都唉声叹气吗?正是由于这个矛盾的运作,造成了中国社会到了二百多年以后,往往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