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青岛的「石磨坑」遗址,有怎样的历史背景

时间: 2021-04-10 22:08: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1次

青岛的「石磨坑」遗址,有怎样的历史背景

建造青岛山炮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891年,青岛设置后,清军即在此山修筑炮台。此后,几易其主。青岛山炮台遗址,系侵华德军1899年所建。由南、北炮台和德军“青岛要塞”地下中心指挥部所组成,是侵青德军的九大永久性炮台之一,是军事总指挥部所在地,曾被德军诩之为“青岛炮台之最重要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机对德宣战,青岛成为亚洲惟一的战场。日德两国军队在青岛山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德军战败投降前自行炸毁了南、北炮台,惟地下指挥部保存比较完整。该指挥部总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50余个厅、室,大部呈三层立体结构,局部五层。顶部装有铸铁旋转望塔,可全面观测掌握进出胶州湾入海口的舰船情况。内设两个蓄水池,可保障2000余名官兵三个月的作战生活用水。

青岛山,又名京山。从山势环境来看,青岛山不仅是前海一带最高、最没有遮拦的山

青岛山炮台遗址

,而且也是南控青岛湾

相关新闻报道(2张)

、北扼台东、四方和后海一带的最佳制高点。所以在青岛早期的战略形势图中,青岛山的中心地位是没有人能动摇的。青岛山炮台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从当年清政府和德军都在这里建立炮台可以得到证明。德国人入侵后,称此山为“俾斯麦山”,于山的南北两处各设一处永久性炮台,名“俾斯麦炮台”,这是以德国的“铁血首相”之名而命名的。南炮台有野炮4门,北炮台有野炮两门及机关炮两门。南、北炮台均险设于山腰危岩处,居高临下,东与太平山,西北与贮水山炮台组成护卫市区的一道屏障。

青岛山炮台地下指挥所是侵华德军于1899年始建,由500个中国劳工历时6年盖成,与南、北炮台合称为“青岛山炮台”,扼守青岛海口,俯瞰青岛市区,负责整个青岛的防务指挥任务,被侵华德军称为“青岛炮台之最重要者”。日德战争初期,该炮台在还击日军的战斗中“颇著劳绩”,后来德军兵力不支,被迫向日军请降,德军“愤恨之余将该炮台炸毁”,只有部分保存尚好。

德军占领青岛山后,在山南坡安装了两门克虏伯大炮,在北坡安装了四门,并将山

青岛山炮台遗址

体掏空,建立了一座永久性的地下要塞,这就是炮台地下遗址,俗称“德国地下军事指挥所”。

望采纳

山东省的原德平县有多大,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化没的

德平镇总面积144.32平方公里,辖26个社区,总人口6.3万人,位于临邑县北部,居临邑、陵县、宁津、乐陵、商河五县市交界处。省道315线贯穿全境,是南到济南,北通京津,东进滨州,西达德州的重要交通枢纽。临邑县第二中学和临邑县第二人民医院皆建于此,是临邑县北部的文化、教育、医疗中心。德平远古分封,先秦立制,东汉设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末文学家祢衡、唐朝诗人孟郊、明朝书法家郭谌、柱国名臣葛守礼、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歌唱家朱明瑛均籍出德平。宋朝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曾任德平监镇。丈八古佛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曹冢汉代古墓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德平大鞅歌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平米窝头、德平熏鸡为德州市名小吃。[1]

中国有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分久则合,合久则分;
多神论--少神论--无神论;
传说时代 母系社会 父系社会 今天
你想问什么啊?
对不起,阁下的话似乎不通.

东江纵队遗址在那里,有什么历史背景

  惠州.
  东江纵队
  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立下了辉煌战绩。这支孤悬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得不到来自党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

  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东江纵队独立发展壮大为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命令侵粤日军就地投降

  东纵是留在广东坚持敌后斗争的少数中国武装。东江纵队的前身华南抗日游击总队主要活动于惠州一带,当地也是研究东江纵队的重镇。2003年底,罗浮山下新建起一座“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江纵队纪念馆展厅里有一个牺牲烈士的名单长幅,上面镌刻着5508个烈士的姓名。馆长熊茂昌介绍,经常有老战士拿着战友名单来核对,如果有缺漏或者写错的都要求纪念馆改过来。甚至有人专程从香港赶来,看到当年战友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擦拭眼泪,泣不成声,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东江纵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主要领导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惠州市委党史办何主任言语中透着豪情。

  何主任告诉我们,八年抗战,几经整编,终于发展成为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据战后统计,东江纵队先后作战1400多次,毙伤日、伪军6000多人,牵制了日军两个半旅团的兵力。

  在纪念馆内,记者意外地见到了当年朱德总司令给冈村宁次的命令的影印件:“在广东的日军由你指定广东的代表至华南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熊茂昌告诉我们,当年,东江纵队就是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华南抗日纵队司令”的名义,给日本南支派遣军最高指挥官田中久一发出命令,令其就地投降。这是对东江纵队孤悬敌后、八年抗战的成就的最大肯定。

  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解放区,后扩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三野作战序列。

  “书生扛枪”、“小鬼善战”

  一个个英勇的战斗故事至今在东江畔口口相传

  育英楼原本只是一幢普通的客家民居,青砖灰瓦白墙,坐落在惠州市淡水镇,毗邻叶挺将军的故居。当年,东江纵队的前身——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就曾把指挥部设在这幢两层小楼里。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当年修葺育英楼时,工人就曾在瓦檐下发现当年游击队员埋藏的步枪子弹。

  翻阅楼里的资料,我们发现,东江纵队早期领导人如曾生、王作尧等都是大学生,许多人参加过声援“一二·九”运动的学生游行。队伍中留学生也比比皆是,高、初中生更是一抓一大把,无怪乎东江纵队老战士一直以“书生扛枪”为自豪。

  “小鬼善战”也是东江纵队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笔。如今依然有很多战斗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以一当百光荣殉国的东江纵队五少年英雄、威震港九的短枪队队长刘黑仔,后来成为海军战斗英雄的“老虎仔”林文虎、都是在民间广为传颂的传奇人物。

  “省港大营救”轰动全国

  茅盾称其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广东是侨乡,历史上就有下南洋的风俗,抗战爆发后,许多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通过募捐、义演、义卖、献金等方式支援敌后抗日武装。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500多名华侨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后回来投身抗战,如大名鼎鼎的文森队、吉隆坡队等都是以华侨原住地命名。其中的许多人后来在东江纵队里担任了重要指挥员,如泰国华侨钟若潮后来担任大队政委,牺牲时新婚才三天。

  “可以这么说,南洋和港澳是广东抗战的粮仓和弹药库。”东江纵队联谊会负责人感慨地说,与海外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华南敌后抗日武装可以在香港沦陷后随即成立港九大队,渗透在香港、九龙一带。

  八十多岁的杨庆、陈瑞夫妇当年是港九大队的战友,二老每每回忆起那段岁月就少有地兴奋。这支精干的队伍炸毁日军启德机场、活捉日本南支派遣军高级特务头子东条正之,一时间把港九地区变成了日军眼中的“治安之癌”。

  这支队伍真正为世人所知的,是他们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从日本人眼皮底下的香港营救出八百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胡蝶等各界精英,以及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的夫人。

  “省港大营救”轰动全国,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除此之外,港九大队将上百名国际人士安全护送到大后方,还救护美军飞行员8人,开辟了著名的“飞行员安全通道”。其中美空军克尔上尉遭数千敌人三个星期的搜捕,被东江纵队成功救出,这一传奇故事甚至被列入美军十四航空队的教材。 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立下了辉煌战绩。这支孤悬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得不到来自党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

  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东江纵队独立发展壮大为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文章标题: 青岛的「石磨坑」遗址,有怎样的历史背景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1430.html
文章标签:石磨  历史背景  青岛  遗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