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为什么伯牙与子期能有高山流水的故事,而我们却未见知己

时间: 2023-04-08 12:00:2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为什么伯牙与子期能有高山流水的故事,而我们却未见知己

人生难得知己,当初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也不过如此

什么意思
此二人故事代表了友谊的最高境界。

俞伯牙和钟子期真挚的友谊千古传颂。两位前人的名字并不见于正史,但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钟子期和俞伯牙是中华民族友谊的典范.
冯梦龙先生的《警世通言》第一篇是这样记述他们故事的:春秋时代,大夫俞伯牙在归晋国途中,中秋遇雨,不得已在江边逗留。瑶琴一曲,仙乐飘飘。唤来了知音布衣钟子期。<高山>曲罢,又是一曲<流水>。音乐的丝线,使得两个素昧平生结拜为兄弟。相约明年此时此地再会。哪知翌年归来,物是人非,如约迎接俞伯牙的是钟子期的孤坟一座。俞伯牙遂割弦摔琴以谢知音。

有的人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伟大的友谊,因为他们没有这出众的才华,更没有这出众的人生境界。“与势相交者,势倾而而交断;与利相交者,利穷而义绝。”但以音乐和人品相交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并没有因为钟子期的死而埋葬友谊。相反他们的友谊却得到了升华。比之今天那些建立在金钱、美女、美酒美食、权力和裙带上的友谊。钟子期和俞伯牙怎不令人由衷尊敬!

这句话里透露出说话人已经得到一位真心知己,且视之极重,可以和俞伯牙钟子相提并论。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知音难求!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内容

典故:相传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没有知音,十分寂寞。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着听着,停住了脚步。坐在俞伯牙的对面,说出了俞伯牙弹奏的心中所想的。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他们约好在两年之后,在他们两个坐着的地方见面。

可是两年之约到了,俞伯牙拿着琴在这里等,不见钟子期的影子。等着等着,来了一个老翁,自称是钟子期的父亲,是专门来替钟子期来赴约的。老翁向俞伯牙说明了来意。原来钟子期的临终遗言就是同俞伯牙的约定。

俞伯牙跪拜在老翁的面前,悲痛欲绝。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一说河边)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看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所以人们常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扩展资料:

1、典故人物简介

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据余氏宗谱记载,伯牙实姓余,名瑞,字伯雅,善鼓瑟子期赞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父余纶,子一仲霄。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2、现实意义

如何交朋友,古人已为我们现代人做出了光辉的典范。同朋友的交往要守信。信在五常中是最后一个字,但是五常的基础。在现代的广泛的社交活动中,我们还得讲一讲朋友之间的信义。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朋友,不要失去了才惋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碎琴

  春秋时代,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2又有说,史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高山流水觅知音!!

史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高山流水觅知音!!

拓展资料:

伯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民间故事。

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后在晋国当大夫,在一次回乡途经汉水,鼓琴时遇到钟子期,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约时,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坟前祭拜后,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据《琴操》、《乐府解题》记载: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某天,成连对伯牙说:“我能教你弹琴而不能教你移情,我有一位叫万子春老师,住在东海的蓬莱山上,他善于弹琴也善于移情,我们一起去拜访他。”伯牙当然乐意,于是他们就一起去东海。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摘录关于高山流水的典故如下: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据《列子》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高山流水”曲同样也是出自于这个典故,伯牙可以称作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琴家,而钟子期则可被称作最早的音乐鉴赏家。现在我们听到的琴曲《高山流水》是清末的版本,它是后人根据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写的,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分享给你的朋友吧:i
春秋时代,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2又有说,史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高山流水觅知音!!

怎么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之交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1.伯牙是个大孝子,而子期虽学富五车却非常孝顺。
钟子期虽然有广才博学,却在深山以砍柴度日,不愿意出山求取功名,只因为要伺候年迈父母,“父母在不远游”。他把孝敬父母作为人生最大的事,令伯牙感慨万分:“如此大孝,一发难得。”
2.伯牙非常重信义,而子期虽英年早逝却不忘信义。
当初二人相约第二年中秋再相聚。伯牙如期而至,得知钟子期临死前不忘与伯牙的约期,请求家人把它葬在江边,要等伯牙来见,要和伯牙畅谈,要听伯牙鼓琴。千金大义,令人无限感慨!
总结:伯牙与钟子期二人,知音更知心。
这个传说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久传不衰,原因也在这里。

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故事是什么?

是俞伯牙善于弹琴,他每次弹琴,钟子期都会立马感受到俞伯牙的琴声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于是二人结为知己的故事。这个小故事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耳熟能详,故事的主角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故事也是围绕着俞伯牙善于弹琴,而钟子期善于听发展出来的。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姓伯名牙,他非常善于弹琴。但是起初,他学琴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造诣,于是他的老师将其引荐给自己的老师,伯牙根据老师的指使来到东海边,但是他并没有碰见老师的老师,只是看见自然界的惊涛骇浪。鸟叫声、波浪击打石头声等各种自然界的声音。于是他大彻大悟,回来后创造了一曲《水仙操》。

伯牙的琴艺是相当好的,但是,像是弹琴这种雅事,并不是随便抓一个人就可以听得懂的,这个时候,伯牙遇到了他一生的知己,钟子期。当伯牙弹奏起琴,心中的志向在高山的时候,钟子期就会感慨“啊,琴声如泰山般巍峨。”,当伯牙的志向在流水时,钟子期又会感慨“啊,琴声如流水般洒脱。”。不管伯牙弹琴的时候,心中想了什么,钟子期总是可以听出来,伯牙于是就和钟子期结为知己。这是最初的版本。

而后,在《吕氏春秋》中,给这个故事安排了一个结尾。说是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将自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而伯牙变成俞伯牙是在明朝的时候,小说家冯梦龙将这个小故事进行加工,把士大夫伯牙变成了乐师,而钟子期则变成了樵夫。更是着重描写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那种知己难求的友谊,深化了主题。

俞伯牙弹琴没有人能听懂里面的意境。钟子期是个樵夫,他却听出琴声中表达出了高山流水的这种意境,两个人就成了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把琴摔了,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弹的是什么了。
主要讲于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谊的。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欣赏,并且能够听的懂俞伯牙琴声中包含的感情和意境。在钟子期病故以后,俞伯牙为他摔琴,并且以后都不在弹琴了,认为没有人可以钟子期一样的了解他和欣赏他。这也是后世流传下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我看过相关的文章,讲的就是说有一次文人雅士伯牙在山林间弹琴,而钟子期则是一介莽夫,但是钟子期可以听得出伯牙琴声里的感情。
他们的故事就是两个人弹琴,因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更加的好。那么就可以让他们源远流长,这就是很好诠释了他们的感情。

伯牙破琴绝弦为子期,人生究竟为何难觅一个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意外相识成就一段旷世友情。可随着钟子期的染病离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弹完《高山流水》后,便破琴绝弦伤心离去。伯牙认为他在世间的唯一知音已经去世,自己留着这琴还能再弹奏给谁听呢?

这个伤感的故事流传至今,“知音”这个词也由此而来。古有知音难觅,当代也有鲁迅的知己难求。鲁迅曾经对瞿秋白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们纵观古今,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知己的宝贵与难得,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穷尽一生,却难以找到一个知音呢?

①你真的听懂了吗?

知音一定是彼此之间有非常好的沟通方式,很多人认为良好的沟通一定是基于逻辑清晰的表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陈述。相反,沟通的问题往往就出在“说”的太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曾说过:“ 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 。”

对此,我赞同到无以复加。教育孩子时,我经常会很生气的和孩子这样沟通:“我说了多少遍了,你没听见吗?”工作中,和客户沟通的时候我也会困惑,我自认为已经把重点讲述清楚了,可客户还对我所讲的内容疑问不断。

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把“会说”当做是沟通的一种能力,其实是相当错误的。因为我们感觉已经“说”了,就是完成了沟通,可从来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去“听”。

沟通真正的起点,正是要学会倾听。如果我们想要成为某人的知己,那了解对方是最基本的。只是热衷于表达自己,不管表达的技巧多高,永远不会开启真正的沟通。沟通的高手,一定不是靠着口若悬河,而是把嘴巴闭上,把耳朵竖起来,探求对方的内心。

包括《非暴力沟通》中卢森堡博士一直强调的非暴力沟通四个步骤,前两步就是观察和感受。而好好听别人说话,正是观察和感受所需要的。

俞伯牙之所以认定钟子期为一生难求的知音,不是因为钟子期对俞伯牙的赞美水平多高,恰恰是来自于钟子期对俞伯牙琴声忘我的聆听。所以,人生知音难求,往往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开启沟通最重要的第一步,听懂对方。

②寻找知音,需要开启移情聆听

我们大部分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会把让对方理解自己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我们在与人交谈中倾听并不是为了去理解对方,往往是为了给对方回应。即使在听对方讲话,但心里会盘算着如何回应对方,用自己的过往经历去理解对方。斯蒂芬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 主动型聆听和回应型聆听都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聆听的最高层次是移情聆听 。

知音难寻,一旦成为彼此的知音,将会开启非常美妙的人际关系。现如今,很多家长的都在说要做孩子的朋友,也正是希望能开启美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青春期或者做人生重大决定的时候可以和我们敞开心扉。可我们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又容易陷入“为什么孩子就是不理解我?“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愿意听我说话?”的情形中。我们想做孩子的朋友,需要开启的正是移情聆听,去理解孩子。可多少家长都自信的认为,我自己的孩子,我还不知道他吗?他一个眼神儿我都知道他要干什么!

是的,我想我们大部分家长都是如此的自以为是。

真正的移情聆听,要求我们能站在说话者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思维模式。当然,移情聆听也不是要我们去赞同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去做到全身心的理解对方。也就是说我们在想要影响对方之前,必须要全身心的感受对方,即让对方先影响我们。

比如我们在他人遭遇痛苦时,往往都急于提建议或者安慰别人,表达我们的态度。可是,这时他人最需要的其实正是我们全心全意的倾听,让他人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痛苦。

英国著名芭蕾舞童星艾利,12岁时不幸患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前来探望慰问的亲朋好友及观众很多,艾利都一言不发,只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她很想见到王妃戴安娜,因为她那优美的舞姿曾得到戴安娜王妃的赞美。戴安娜王妃终于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赶来,她把艾利搂在怀里:“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的哭吧,哭够了再说!”艾利一下子泪如泉涌。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艾利觉得最能理解她的就是戴安娜王妃。

同样,钟子期正是忘我的聆听着俞伯牙的琴声,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对俞伯牙琴声的评价也并非赞美,而是精准的辩音: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③化解愤怒,为情感账户增进储蓄

人和人之间,其实都有一个情感账户,这个账户里储蓄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是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安全感。想要成为知音,这个账户里的余额一定是非常高,前面提到的移情聆听就是为情感账户增加储蓄余额的高回报投资行为。在我们不断往这个账户里储蓄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彼此之间还会发生争吵,彼此的愤怒会快速消耗这个账户的余额。所以,增加情感账户储蓄的同时,如何减少支出,也是我们成为彼此知音的重要内容。

这里不得不再提到经典的《非暴力沟通》,卢森堡博士一直坚持的正是:“每一个愤怒的背后,都有一个尚未被满足的需求, 一旦我们把所谓的批评和指责看做是为处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到幸福 。”包括育儿书中的如雷贯耳的《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也正是基于这个理论,为孩子们的种种不良行为做背后的需求分析。

我们只有在和朋友或家人相处时, 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在面对他人的愤怒时,也练习去移情聆听感受他人背后的需求,才有可能在彼此的情感账户中建立稳固长期的储蓄,进而真正找到自己的知音。

当俞伯牙知道钟子期临终前的要把坟墓修在江边,为的是到八月十五相会时,能听俞伯牙的琴声,俞伯牙此时与钟子期的情感账户达到了峰值,也才有了伯牙绝弦摔琴的悲痛。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就断言,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所以如果拥有被人理解和感同身受的知音,就如同即使身处真空环境我们也坚信会有一条通道打开,来给我们输送氧气。这个知音,不一定是朋友,他也可以是丈夫、妻子、父母或者子女。我们究竟如何让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属于自己的知音,开启知彼解己的真正有效沟通,也许是我们值得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探讨的重要人生课题。
文章标题: 为什么伯牙与子期能有高山流水的故事,而我们却未见知己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67833.html
文章标签:能有  高山流水  未见  与子  知己
Top